随着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地位也被日益认可。
手机最初的功能只是通话的工具,是人际交流中重要的传播媒体。然而,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手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从人数来说全国已经有超过4.6亿的手机用户,从技术来说,手机也已经昂首进入了3G时代。3G手机是手机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能够轻松完美的在手机上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Web页、电子邮件、实时影像、实时语音等各种多媒体功能。3G手机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诸多特点。同时还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便携、互动、定向。因此有学者将手机定义为多媒体的、交互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大众媒休。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来看,现已具有大众媒体的性质。最为突出的媒介形态是手机短信(SMS)。2006年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截止7月。短信发送量为2385亿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群发形式的手机短信。正是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特性,出现了将短信作为第五媒体的说法。实际上,手机短信只是手机目前一种重要的媒介表现形态,随着手机技术的普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博客、手机电邮、手机在线游戏等等都已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在传播特征上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有很多差异,就是与互联网之间,双方也各有特点。
一、传播性质是大众与小众的结合
手机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新媒体。它的传播性质是大众与小众的结合。
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1.大众传播随时随处存在,参与者都是“把关人”。这点与互联网相似。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个人对待信息的主动性和喜好变得日益重要。手机媒体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传递信息,随时可以向全世界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布信息,这意味着个人或者非正规媒体随时随处有可能突破传统正规媒体的话语壁垒,进行大众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他们在传播中的地位增强了。2.人际传播的性质凸显小众传播成为必然。这点看似与前一点矛盾,实际上正是手机媒体传播的特质。由于手机传播无处不在,同时手机本身具有私人交流的性质。因而传播的反馈加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模糊。每个参与者既给别人发送信息,也接受别人发来的信息,并随时反馈信息。这种角色的转换和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得传播方向呈现出双向和多向的人际传播特征。普通的,倾向于无差异的广大受众,开始在传播中逐步分割成一些利益接近或趣味相投的小众群体。“沉默的螺旋”中,受众害怕“社会孤立的恐惧”,从而成为沉默的“大众”。但在手机媒体传播中,受众更倾向于形成与大众意见未必一致的“小众”群体,用群体间的人际传播来对抗“恐俱”。
二、传播内容涉及新闻和娱乐,以娱乐为主导
作为新媒体,手机承载的信息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新闻,二是娱乐,三是其他各类消息。前两类内容使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日益增强,其中娱乐信息是手机传播的最为主要的内容。手机开发的大众娱乐模式最易为人们接受和喜爱;同时手机参与新闻报道也正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新闻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手机承载的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出于人力、财力的多方原因,目前手机上的这类新闻就是传统媒体的同质内容。例如手机报纸的新闻实际上就是当天报纸新闻的缩版,由于手机的容量限制,实际上很多尚不完整。这是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延伸。形式主要有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现在发展较快的是手机报纸。另一个是手机本身制作的新闻。手机作为新媒体,具有大众传播特性,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媒体”,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参与新闻者’来制作新闻并布出去,将你看到的社会事件记录(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下来发送始大众。这样,手机持有者对新闻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
尽管如此,手机媒体真正涉足新闻报道还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问题。1.发表的权威性和合法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必然会引起质疑。特别是现在虚假和欺骗的信息很多,因此新闻发布需要权威性。2.手机媒体制作发布的新闻仅适用于快餐式的新闻,尤其是突发事件这类新闻往往缺乏深度,而深度正是手机参与新闻的瓶颈。2.技术和人员素质的不稳定性。不像专业的传媒机构,手机新闻报道会出现诸多意外,最常见的就是手机技术的不稳定和手机持有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手机媒体虽然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出越来越多新媒体的力量。但新媒体无法取代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它只能够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与此不同,用手机传播娱乐信息则有望成为未来人们娱乐的主流方式之一。据市场研究公司MS Research公司《手机电视世界市场》调研报告预测,到2010年底,全球将有1.2亿以上手机用户接受手机电视服务,全球手机电视将带来3500多万美元的滚滚财源。北美将拥有最高的手机电视普及率,其次就是亚洲。未来三、四年的时间里3G手机将在全球普及,届时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在线游戏、手机出版物等将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现,改变人们的娱乐态度和生活方式。
手机电视和电影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已有的电视和电影节目的实时收看。通过流媒体传播技术,我们不用坐在电视机或是大屏幕的面前,通过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的同步收看到清晰的电视电影节目。用手机收看电视电影有两个突出的优势:1.不受地域限制;2.个性化收看。
另一种情况是专门为手机媒体制作的手机电影和手机电视。05年,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在拿到了全国第一张“手机电视”运营牌照后,与上海移动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手机短剧”——新年星事,共70集,每集3分钟。这是首部为手机消费者量身定做的电视短剧。同年7月,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等八位导演推出手机电影《这一刻》。10月,由手机拍摄,通过手机播放的《苹果》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手机电影。专门制作的手机电视与电影融合了手机媒体的特征:节奏快、简洁、直接。
如果说手机在线游戏是针对年青人的娱乐方式,那通过手机浏览Web页、收发电邮就是大部分商务人士的最新选择,手机成为了真正的掌上电脑,具备电脑媒体的各项基本功能:打字、上网、收发电邮、实时影像……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而手机出版物也将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乘坐地铁或公交的清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报纸看到最新的新闻、天气、股市等资讯;在你工作无聊时可以下载阅读手机小说和手机博客。
可见,手机媒体对娱乐信息的传播主要有两大优势:1.随时。娱乐随时随地,有需要马上就能够实现。2.互动。娱乐互动性增强。传统媒体现在十分重视娱乐互动,而手机具有娱乐互动的先天条件,传播者与接受者、信息与反馈,融为一体,互为彼此。在这两大优势下,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将引领人们进人全新的娱乐消费形态。
三、传播方式—定向化和互动性
手机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新媒体,因而,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有人际传播的特色:定向化和互动性。
1.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带有定向化。信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定向的。中国的手机用户大多都是采用实名注册,因此一条手机短信由谁发出来,发给谁都是点对点的定向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面向大众的散点传播,受众无法定向。定向性本来是人际传播的特点,便于双方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但在手机的大众传播中,其既有优势也有缺陷。一方面,手机传播的定向性有利于信息的准确到达。根据手机用户资料可以准确“分众”手机用户,针对这些分众的不同需求“定向”发送信息,这种定向化传播的传播效果更明显。如相关数据显示,有65%的手机报纸订户原意接受手机促销信息广告。订阅过手机报纸的“分众”更易于接受手机广告的促销信息。而对于大多数的手机用户来说,手机广告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手机媒体定向性的传播方式能够帮助商家较为精确的寻找到目标消费者,从而有的放矢的传播信息。另一方面,手机大众传播信息的定向性违背了人际交流对“稳私”和“安全”的需要。实际上,手机本身一直存在一个矛盾:人际传播的本质与大众传播的外延之间如何取得和谐统一?手机本身是私人物品,私人通话的人际交流工具,现在用来进行大众传播,必然会造成隐私曝光等问题。在自己的私人手机上收到陌生人的信息就会感到自身的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同时中国目前在信息的隐私和安全上还缺少相应的立法,造成了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料泄露,违法短信泛滥……这些都使得手机媒体的定向化传播产生相反的效果,受众对信息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的情绪。
2.互动性是手机传播的一大优势。手机被定义为:“交互性的大众媒休”,这里的交互性就是指的手机传播的互动性方式。实质上就是手机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及时、自主实现。传者和受者一律平等、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使得手机受众的自主地位不断提高,可以自由选择和发布信息,最终实现手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完美结合。可以说,传插的互动性是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很强,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反馈信息滞后。而手机传播的互动性造就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不断转换角色,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范围极广。就是互联网,基于电脑终端的限制和随身携带的考虑,也无法与手机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相媲美。
(孙珉)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