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就业形势和应对措施
在当前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就业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总体就业压力很大,但是我国的就业工作压力非一日之寒,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年沉淀的就业问题和金融海啸影响下形成的就业矛盾,使当前就业压力更为复杂。下面我就当前就业形势和应对措施谈点看法。
一、聚焦就业工作
1.高层重视
2009年初,关于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温总理动情地讲:就业关系到生计和尊严。
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共提交议案4755件,其中关于就业630件,社保301件,合计933件,占政协总提案的19.6%。
2.学者关注
前不久复旦大学作了一个社会调查,统计结果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民生38.7%,二是金融28.4%,三是内需13.2%。中国社科院2009年1月21日发布的中国就业状况表明我国失业率为9.4%。
3.政府统计
2008年底人保部发布的失业率为4.2%,2009年控制失业率为4.5%。
4.我的观点
社科院和人保部对失业人员的调查方法存在差异,首先社科院是采用的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抽样法,即根据人群分布进行随机抽样统计得出的结果。而人保部采取的是失业登记法,即一是以领取失业金为前提,二是以登记失业人员寻求帮助为前提。这个方法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采取的方法。从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大规模调查过七次。所以社科院和人保部公布的数据与实际人们对就业状况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由此聚焦就业工作就是关注在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下对民生的影响,是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新港劳动力状况
1.人力资源
2009年人口户籍数据105428人,其中18—60岁男性50145人,18—50岁女性35091人,合计劳动人口85236人,2009年3月失业人口2408人,无业11107人,协保2317人,三类人员共14832。失业、无业、协保、占总劳动人口约17.4%左右。另外还有领取大龄失业岗位补贴人员631人、大龄协保领取补贴人员1279人作为就业人口未统计在其中。失业和无业的区别;无业是指失业三个月以上不到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员。从劳动者需要劳动和通过劳动需要获得报酬角度来讲,失业、无业、协保其实是一种同义反复。
2.青年状况
在新港劳动人口中又可细分为35岁以下就业人员约在5000人左右,2008年11月我曾设计了统计表在全体援助员的帮助下对辖区35岁以下大专以上人群进行了调查,共有无业人员1491人,失业207人,合计无业、失业共计1698人。占35岁以下就业人员33.8%。
3.今年趋势
从时间的横向上作切入点,2009年2月底新港街道新增无业人员430人,其中35岁以下242人,青年无业占56.27%以上。新增失业登记人员302人,35岁以下99人,占失业人员32.07%以上。新港街道失业、无业人员数量大,已经完全不是数年前企业下岗失业的“4050”概念,而是逐年呈年轻化的一些从无工作记录的纯失业无业人群的趋势。
三、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
1.计划思维
建国后我国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通过50年代“一化三改造”,经济实行了国有化,60年代全国经济实行统购统销,全国城乡工业、商业、财贸实行100%的国有化管理。“文革”开始后新增的劳动力当时被称为“知青”统一实行了全国一片红上山下乡。所以长期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观念:就是就业依赖政府的计划思维,事实上长期政府也包揽了就业岗位的配置权,所以人们自主创业、市场求职的意识差,有困难找政府。
2.开放用工
“文革”结束后知青返城,当时出现了第一次就业压力,采取了五种方式进行化解就业压力。一是鼓励失业人员自找门路就业,因此出现了空前的个体户繁荣景象。二是街道组织生产合作社依靠市区的国营企业配套服务形成了一批集体商店,集体加工企业,安排知青就业,它们是街道经济招商服务的前身。三是父母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退休,有符合政策的子女顶替就业岗位。四是按政策吸纳新增长的劳动力。五是高考升学进行劳动力资源分流。与计划经济相比人们有了选择就业的可能,但是社会工资分配开始出现了悬殊分化,人们产生了对工作等级歧视的萌芽和选择工作的自主权力以及用工单位选择员工的权利,无形中劳动者被划分成为体制内体制外的不同种属,同工不同酬形成了若干个不同的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弱势突现,弱势劳动者要求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变得很困难。
3.城乡差异
改革开放后城乡劳动力实行了空前的交流,由于城乡地域差距、经济差距,所以城市人力资源发生了变化。随之劳动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农贸市场、饮食服务业、零售商业、建筑装潢业等行业都有外来流动劳动者替代,出现了所谓农民工的概念。由于农民工年青体壮、工资要求低,同时企业只需要缴纳综合保险用工成本低,对企业来讲找到了“价廉物美”的劳动力,所以对低端的普通体力劳动就业岗位产生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优胜劣势汰的竞争,在农民工为主体的就业行业中一些沪籍失业人员无奈地选择了放弃,寻求帮助。
4.三对矛盾
第一、产业结构矛盾。上海过去主要是纺织、机械制造、轻工、电器、仪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后主要是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与就业率没有形成正向的拉动关系,适合沪籍普通人群就业岗位少,新港街道尤为突出辖区内一没有大型企业,二没有大型商务区,三没有交通枢纽适合务工经商,四、没有可供创业的土地场地、资金、项目、引军人才,是一个依赖高度居住的老城区,就业在辖区内自我消化功能差。
第二、知识结构矛盾。“4050”人员在当时特殊的年代造成的知识断层,原来在国企掌握的车、钳、刨技能和流水线工作的程序,随着市、区产业功能转移已经没有用武之地。而35岁以下的人员中由于社会学历普遍提高以及留学高学历人员的回归,在就业市场形成了层层挤压学历的现象,独生子女在家是宝贝,在学校受教育都是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思想,一些学历中等偏下的人群,在求职过程中形成了“高不攀低不就”的现象。
第三、观念结构矛盾。沪籍人口由于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基础,就业基本工资要求高、需要缴纳四金、工作环境好、要体面就业,有一种深深的小白领情结,同时就业人口年龄总体呈现老化趋势,而且有一种上海人特有的优越感,宁可无业也不愿意从事农贸市场、饮食服务、建筑装潢等行业如虹镇老街摊位几乎都是外来劳动力的一统天下,认为这些行业都农民工做的而不愿入行,其实以上岗位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是由沪籍人口所从事的。35岁以下人员操作电脑意愿强,动手技能就业岗位愿望差,造成有些岗位无人做,有些人无岗位的现象,
5.小富即安
沪籍人口4050劳动者中,有许多是从原来国企领过一定的买断工龄费,少则万元多则十万左右,只要平时精打细算,生活一般总能维持在几年。同时还可以领取一定年限的失业金,维持最低生活是不成问题的。还有部分人员有私房出租或自谋职业,因此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经常有这种现象:一些满脸酒气的人来劳动部门求职,其实他们的就业愿望并不强烈。
6.六种类型
(1)生存型:传统上的“4050”是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对就业具有迫切性。新港约有7000人左右,但是目前有自谋职业和大龄补贴的政策,相对要求就业人口逐年减少,到街道职介部门求职的“老面孔”多、推荐成功低的现象多。
(2)享受型:35岁以下人群文化相对较高,对工作追求舒适感,体面感,要求进大型企业一台电脑、一张办公桌,对于小型的私营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却不愿去做、创业意愿差,每年还要新增各类毕业生,目前新港就业压力重点和难点正如俞正声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上讲:最关心大学生就业。
(3)优抚型:退伍军人原来是政府统一安排工作的,现在部分退伍人员领了一笔钱以后重新流入到劳动力市场要求工作,退伍军人当中党员比例高,但文化一般都在中专、高中、非全日制大专生比率多,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
(4)无奈型:外来媳妇部分户口已入沪,还有部分还没入沪,他们一般家境条件比较差,虽然对上海的社会保障情况比较了解但目前还享受不到,所以内心比较矛盾,他们在求职中对缴金部分特别重视,类似人员新港有1800人左右。
(5)政策型:判刑释放、解教人员、吸毒戒毒人员新港街道有600人左右,这种对象大多数游手好闲、凶狠无情、吵闹最多的就是这部分人。如推荐保安员不符合条件,推荐保洁员又不肯干,同时从09年3月1日后由于上海人保局《沪人社就(2009)13号》文,对“就业困难人员”市场化就业,签定《劳动合同》难以落实,所以在推荐岗位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成功率低。
(6)劳力型:从2009年开始农民工走入了社区服务视野,他们体力型劳动要素比较适合私营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受理部分求职人员。农民工在劳动市场自我消化能力强,在同质人员中能够相互推荐,所以目前不是新港的主要劳动力矛盾。
四、对化解就业压力的建议
1政府责任
从宏观上讲;劳动就业是政治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载体,政府制定的劳动就业政策要贴近产业、劳动力资源状况、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改革的阶段性目标等等。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载体,是一方劳动就业的推动者,既要执行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又要应地制宜创造就业特色,所以寻找一个恰当的定位作为切入点十分重要,我认为当下要从建立劳动力市场平台,进行市运作和就业援助等方面着手,才能从宏观上抓住地区就业工作的本质。
2.市场导向
街道就业服务是就业工作的主渠道,就业服务工作应该进行整合,根据2009年3月31日统计新港街道成功开业指导自主创业组织有237个,应该讲,街道劳动部门的专业化方向是不能动摇的,街道劳动部门应该利用劳动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劳动政策法律法规和开业指导政策程序等优势相互协作,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街道劳动就业服务整体构架。
3.集中办公
新港事务受理中心几年来把粮管、房管、公安、救助、工会、计生的事务工作延伸到一个平台上,然而劳动就业工作目前只有一个办理劳动手册的窗口。我认为有关劳动服务工种人员应该集中办公,设立6个功能区域:①职业指导区域,要有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场地,特别针对35岁以下人员,一要倾听求职心理倾诉,二要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三要进行差别化职业指导。②岗位开发区域,要有接待用单位和联系用工的洽谈区域。③双困审核区域,要审核基本材料、网上材料输入、上报主管部门。④设置办公区域。⑤就业援助员区域,进行劳动力资源调查、社会用工开发、双困人员身份认定。⑥开业指导区域、对有创业条件人员进行专业服务指导。
4.分块管理
目前街道社保中心管理的双困人员被分布八个公益服务社,分别在各处进行办公。这样不利于岗位的对外拓展和矛盾的协调处理,使得双困人员找组织难,解决问题难,用工单位联络公益服务社也难。如果几大服务社集中场地办公,分块管理由各自服务社负责人承担起市场责任和职业介绍责任就业服务的对象就能得到更好的优质服务。
5.配套服务
对求职人员提供“四个一”服务:一是对求职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平等式的职业指导;二是整合街道的招商部门的用工信息、创业中心的用工信息、街道劳动服务部门的用工信息、市、区公共职业介绍网的用工信息,建立一个多层次、快捷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三是建立一套处置劳动关系的相关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劳动政策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劳务协议、磋商协定、解释权利维护、工伤处理、矛盾协调、和劳动仲裁诉讼咨询,用工单位劳动关系的维护。
6.劳务为主
存在决定意识,劳动人力资源素质决定用工形式,目前新港地区要坚持以劳务输出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形式不能动摇。据2009年3月31日统计新港目前已认定的双困人员有1871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种。09年1月到5月15日对26个居委会,社会用工网上录用统计招工合计628人,3月31日统计仅街道管辖7个公益社用工人员共有860人分布在全市238个单位工作,如果集中起来这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用工,而且是其他用工形式无法取代的市场化用工和公益性劳动,他们分散在全市各区不需要街道提供资金场地,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帮助就业人员实现就业最便捷、经济、具有人性化的就业方式。所以街道劳动服务应该从宏观的视野来定位自己的功能。
7.就业援助
居委援助员是街道劳动部门在居委会的延伸,目前新港援助员分散在居委会办公,就业信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进行劳动力资源调查,网上平台操作时由于缺乏专属的电脑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心,利用其他人的电脑进行工作,因此有许多不便,所以建议配备劳动力资源专线电脑。
8.挖掘岗位
(1)街道和居委会各条线工作的人员中,有相当部分是聘用的退休人员,在当前青年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该进行清理,严格执行退休政策,优先录用35岁以下人员,以见习或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充实到社区和各条线工作中去。
(2)对26个居委会团支部应配备专职团干部,吸纳青年大学生就业,使居委会工作逐步实现社工化、职业化。
(3)对在第一线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应该结合工作成效,有适当的考核或奖励措施确保能安心工作。
9.用足政策
关于就业工作国家先后颁布了《劳动法》、《促进就业法》,以及具有上海特色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公益服务社等系列文件、规定,提出了许多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劳动主体多样性、劳动力资源层次阶梯性、劳动者对物质需求及岗位舒适度的特殊性,所以建议街道建立专项资金作为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用工单位帮助办理用工登记订立合同的机制。
就业环境与宏观经济紧紧相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迎世博,上海创建金融和航运“两个中心”中能早日走出金融海啸的阴影,新港人通过开发就业市场、创新就业模式、切入特色就业,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周德成
2009年4月1日草稿
2009年5月14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