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录之乾坤初定一 初定专业技术资格表

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虽然我非常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蓝天的人未必一定会飞,热爱大海的人不见得一定会游泳一样。而从当年的上学经历来讲,总体上我是比较头疼文科的,比如政治、比如历史,因为我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没长性的人,让我天天对着文科的那些东西去记去背,无异于变相残杀,所以我当 初果断地选择了学理,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我一生中所犯的第一个巨大错误,如果不用高考,只凭兴趣的话,我想我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学文的(好吧,我承认我是个不喜欢考试的人)。

  当时的我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在离开校园后会因为太多年少的唏嘘和感慨而爱上文字,也许也更不会想到自己居然还会有一天对历史这样感兴趣,也许只是因为我喜欢唐朝的游侠、诗人和那些传奇的女子们吧?唉,没办法,我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

  在写下面这个故事的起初,我以为自己只是在写一段故事而已,只是关乎历史而已,可是在写下它的过程中才慢慢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对地理和文学甚至政治也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是在愉快的氛围之下,而非死记硬背,事实上,我只是查阅史料而已,并没有去背,也没有那份心思,很多事情,查过了,写下来了,然后就忘记了,能记住的,都是我十分有兴趣的,我承认我是一个懒惰的人。

  前面说过了,我不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声情并茂是肯定谈不上了,事实上,在这里我能给各位留下的,只是文字而已,当然,我会尽量以最幽默的方式,毕竟我们是在讲故事,不是上历史课。

  这段故事是关于唐朝的,从隋朝末年写起,一直到唐朝灭亡,由于不是从李渊建立唐朝时写起,所以其跨度应该已经不止289年,大概有三百年左右吧。

  鉴于是比较严肃的东西,容不得半点胡编乱造,所以整个故事虽然尽量保持幽默,但却基本上算是纪实的。史料来源包括“大唐创业起居注”“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的隋唐部分等。人物间的对话也几乎都是历史原型,只不过是稍加翻译而已,鉴于在下只是一介票友(也许连票友都不算),水平实在有限,如有误导大家和记录出错的地方,欢迎拍砖。

  其实写这个故事的初衷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很向往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管是如李靖一般征战沙场的将军,李世民一样号令天下的帝王,还是像李白这样的浪子游侠,抑或是武则天、上官婉儿那些不让须眉的巾帼红颜……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就像一个谜一样矗立在那里,它让你觉得你所有想要的探险都包含其中,它吸引着你,带给你惊喜和见识,可是你却永远打不开它;而我想要做的,就是写一篇文章,按照我的构想,这篇文章应该包含大唐三百年历史中所有值得纪念的人和事(至少是我认为值得纪念的),让大家以后在需要了解那段历史的任何事情时都不必再去到处翻阅琳琅的历史书和枯燥的文言文,原本只是为自己写的,如果能同时给大家带来一点乐趣和方便的话,不胜荣幸!鉴于自己善始而难竞终的德行,我只能说希望我可以做到:我希望我可以。

  好了,多余的话就不罗嗦了,亲,请看:大唐风云录!

  第一卷大唐风云之乾坤初定

  第一部乱世纷纭

一运河背后的故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唐时张若虚的乐府诗中的诗句,我们从这里开始。

  众所周知,大唐才子佳人备出,诗仙诗圣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名气确实并不算大,而且存诗量也不多(流传下来的仅九首),但古人有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纵观全唐诗九百卷,两千二百多诗人,总计四万九千首诗,论寓意,论意境,无一能与此句相比。而此句的出处,怕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有着“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其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已成千古绝唱。

  月是何时的月,江是何年的江,人又是何时的人,是先有月照人,还是先有人见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滔滔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不妨就以这个有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哲学味道的名句,做为故事的开头吧。

  说到水,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文明之源,而我们这个故事的开端也恰好涉及到一条千古有名的河流,那么我们就从河流开始说起。

  公元605年,大隋王朝大业初年,一项伟大的工程正式动工了,各位想必都已猜到了,没错,就是挑河。关于这条河流的名字,今天我们有一个通俗的名称——京杭大运河。

严格来说,当时开凿的运河,并非后世所指“京杭大运河”,真正的大运河开凿时代要远远早于隋朝,隋朝只是承包了这项浩大工程中的几段而已。具体说来是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不过,仅仅这四段也足以自夸于万世。

  那时的运河,北起涿郡,南抵余杭,也就是从今天的北京直到杭州,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手笔之大,自古至今,堪与比肩者,唯长城尔。我曾乘火车走过这段路,普快,将近二十小时。记得那时我很不幸,买到的是站票,而那时的我也实在是够实在,面对空出来的座位竟然不坐,眼睁睁地看着空座站了近二十个小时。

记得当时下车后年少的我就得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从北京去杭州的火车居然会卖站票,实在是不合理。

 然而,就是这么段长得让人走一趟都想死的距离,偏偏就有人生生开出了一条运河。

  运河,自然是为了运输而开凿的,那么除去长度,还要有宽度和深度(皇帝老子可还指着它运兵运粮呢)。宽度上,三十几米的宽度是家常便饭,深度上,据说到现在很多地段还可以行驶千吨级以上的轮船,其通航能力就算到了现在也是在世界人工河上首屈一指的。试问当世之间,人工运河能延续两千多年至今而依然实用如斯的,舍京杭而谁何?

“至今千里赖通波”不是吹出来的。

 这运河开通了之后,南北相通,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更是在沿路造就了几十个繁华都市,后来的每个朝代都跟着沾光(一直到21世纪的现在都还没沾完),那是名符其实的“利在千秋”。

 若是换到现在,弄这么一工程,那绝对会有成百上千的电台报社记者像农民工一样扛着摄影机争相采访,被当做“民心工程”搬上头条大肆报道;然后就是长时间的跟踪报道,直到收工;再然后就是剪彩立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民心工程顺利竣工,功在当代,利在后世”云云,以彰后世。

 然而,并不是所有“利在后世”的工程都是“功在当代”的,特别是像治河这样的大项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史上在这件事上栽跟头的王朝不止一家。所以说,并非每一条运河的开通都是“运”河,相反,它也有可能是祸水,幸运与否,得看修的是不是时候。

 我们刚才说的这条河,在当时看来,就是一条不走运的“祸水”,它非但没有像皇帝老子想的那样给自己带来幸运,反而断送了一个王朝。

 这个一定程度上在“祸水”里翻了船的王朝,大家已经知道了,没错,就是隋朝。

 明明是一条造福万民千秋的运河,为什么就颠覆了大隋这条刚刚兴起的大船呢?

 说到底就是个国家根基问题。

  兴水利从来就不是一件动动嘴就能办的事儿,一个朝代动动嘴皮子就敢办这事儿,只有两种原因,国库有足够的银子(比如开元盛世),或者帝王是个愣头青(如隋炀帝)。

 很不幸,大隋的老百姓就遇上了一个二愣子皇帝。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对此都慎之又慎,就算现在搞个南水北调,从1952年毛爷爷便提出设想,但是银子不足,足足等了半个世纪才实现,说到底就是怕动摇了国家根基,怕弄得老百姓没了活路,激起民变。

 小时候听老爸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据说参于工程的民工一天能吃八十多顿饭,结果每天依然饿死成千上万的人,问起缘由,老爸告诉我,那是因为秦始皇用钉阳针把太阳钉住了,只有白天没有晚上(怎一牛字了得!);后来又听爸讲起他年轻时挑河的经历,据说那时为了能尽快完工,所有参与挑河的民工都被调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去干活,当时不懂,后来,等长大了,我好像懂了。

 你在自己家门口干活,有家牵绊,有牵绊就会偷懒,你偷懒,工期就会变长,工期变长就意味着国家要花更多的钱,就像隋朝开凿大运河一样,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人的工程,工期延长一天,多出来的花费就够一家普通老百姓活几辈子的。如果钱花没了活还没干完怎么办?不好意思,那就只能饿着肚子干了,可问题是老百姓也是人,再淳朴善良勤劳能干肯吃苦他也是人,是人就得吃饭,吃野草并不能解决问题,你要把他当牲口用,那是指定不行的,你硬要用,就要出事儿了。可别忘了,中国的老百姓可不只是淳朴善良勤劳能干肯吃苦而已,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为世界人民所公认的特点——勇敢。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无数次证明过这一点,中国老百姓通常都是不会轻易惹事儿的,但谁要真把他往绝路上逼,他还真就让你也没有活路。

 兔子真的很温驯,急了却也真的是会咬人的。

 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两点:一,搞工程(不管是水利还是土木)是不容易的,没钱是不能随便搞的;二,国库没银子还要搞工程,是要出事儿的。

 隋炀帝就搞出事儿了,而且是大事儿(民变)。

 做为隋末唐初最大的主角和中国历史上最负“牲”名的皇帝之一,杨广的名声,可谓是顶风能臭三千里。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位超级大腕的个人资料吧,以下资料来自官方调查,并非出自狗仔队之手,特此声明。

 隋炀帝,姓杨名广,隋文帝杨坚(不是杨戬)次子,太子杨勇之弟。

 杨坚这人是很有些本事的,北周政权是很昏庸的,杨坚自从夺取了北周宇文氏的政权之后,进一步灭了陈,著名的诗词歌赋家陈后主同志光荣的做了俘虏,其所作的神曲“玉树后庭花”被后世誉为“亡国之音”。之后杨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至于怎么改革,无非就是历史课本上写的那些休养生息的政策而已,历朝历代,但凡圣明的君主,做的都是差不多的,在此略过,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看看结果好了——杨坚当了仅仅二十年皇帝,就弄出了一个不下于后来的盛唐时期的天下。

 杨坚同时也是个幸运的人,当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叫独孤珈罗的小丫头为妻,这个小丫头的爹爹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独孤信。因为独孤信看到十六岁的杨坚之后,觉得这小子有前途,将来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便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了。

 可见,名气不是吹出来的,独孤信有没有学过相面我不知道,但不能不说做为一个有着敏锐政治头脑的政客而言,此人的眼光的确是堪称天下至毒!

【第一柱国】

  独孤信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而且是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柱国,能攀上他的高枝,那是常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十六岁的杨坚偏偏就被他相中,小命不是一般的好。

  独孤信在历史上是个很有名气的人,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让我们简单地说说这个人吧。

  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好吉祥的名字),字期弥头(好费解的字号),鲜卑族人,因政绩突出,被西魏权臣宇文泰赐名为信,官至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柱国,那是西魏最高的官职了,大至相当于宰相一职。

  除此之外,独孤信还是中国历史上美男子的杰出代表,他本人风流倜傥,在朝廷中被同事公认为“璧”人,做为一个男同志,能做到这一点,那是的确需要点实力的。

 关于他的俊朗风流,还有一段历史佳话,说来真是羡煞人也。

  话说独孤信任秦州刺史时,有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为了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独孤信快马疾驰,头上的帽子不觉便被被微风吹斜了。

  本来换做常人,骑着快马,满身臭汗地狂奔,那也是蛮狼狈的一幕,但独孤信不是常人,而是一个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贵族美男子。

  晚霞映照着这样的骏马少年,不但没有丝毫狼狈,反而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夕阳晚照之下,玉树临风的少年,冠帽微斜,鲜衣怒马,恍若天人!一时传为美谈。

  众人心向往之,一时之间,秦州城里上到官吏下至士民纷纷把帽子斜着戴,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一身昂贵的锦服和一匹高头大马……

 这便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的“侧帽风流”。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千万不要仅凭长相就把独孤信当成不男不女,娘娘腔的花瓶,事实上,他是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真正的将相之才,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独孤信这个名字;而在治理地方时,虽然自己是做为一个外族管理者,但是他管理下的百姓无不对其歌功颂德。

 做为一个世代生活在北方蛮荒之地的民族来讲,通常都是重武轻文的,像独孤信这样文武双全的人那简直就是基因突变的产物。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对于独孤信而言,这个评价丝毫不过份。

 有这么猛的一个老丈人做后盾,杨坚在朝中那可称得上是平步青云了。

 将女儿嫁给杨坚的时候,正是独孤信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他在朝廷中可谓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就不说他有多少权利在身了,那些职位的名称我看了一眼就头疼,单说一件事,大家就能明白这个人的厉害。

 1981年,在陕西旬阳县曾经出土了一枚古代印章,就是官员在批示公文时使用的那种,曾引起一时轰动。

 按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的大小官员何止千万?发现一枚印章那实在是太平常的事,就算是玉玺也并不少见,实在是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这枚印章却着实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这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

 说它不寻常,不是因为它代表了多大的权力,而是缘于它的样式,这枚印章有26个面,其中14个有字印面、只印文就有47字之多,也就是说,这枚印章如果拿到你面前,你也许会有射门的冲动——它的外形颇有几分像是足球,当然,是超小号的足球。

 这枚牛气无比的印章,就是独孤信的,连印章都这么有个性,应该说独孤信这个人关实是有几分幽默细胞的。

 事实是,之所以弄这么一个另类的印章,不是因为他“风流”,也不是为了搞什么雕刻艺术,而是因为他身上所系的职位实在太多,每次回复官文的时候都要在一堆印章之间扒拉半天才能找到需要的那一枚,着实麻烦,独孤信灵机一动,便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把所有的印章都雕刻在同一枚印章上,一面刻一个职位,这样要用哪个的时候,只要拿着印章转一圈便能找到,实在是太聪明了!如果他再手巧一些并且想要在艺术范儿的基础上再加点益智效果的,把印章做成一个魔方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论如何,虽然此事与风流无关,但我却觉得,这枚印章却比“侧帽风流”更能显示出这位儒将的风流倜傥。

 另外,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独孤皇后”,她们分别是北周明敬皇后,隋文献皇后和唐元贞皇后(追封),要说明的是,这三个人的父亲,就是独孤信。

现在明白了吧,独孤信不止是位极人臣那么简单,更是地地道道地三朝国丈,就凭这一点,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独孤信也绝对是凤毛麟角的人物。

  我们看历史时,动不动就出现个“三朝宰辅”什么的,听起来牛气的很,再跟独孤信一比,任你是多大的功臣,统统没脾气——不管天下谁当了皇帝都得管人家叫一声爹,区区一个宰辅,就退下吧。

 虎父无犬子,独孤信英雄了得,儿女自然也不是常人能及的,独孤信的几个儿子都是高官,女儿更是了不得,其中就包括这位嫁给了杨坚的独孤伽罗。

  成亲时,杨坚十九岁,而小伽罗也才仅仅十四岁而已,然而,在新婚当夜,小丫头却给杨坚下了一个死令:除了我,这辈子你不许宠爱别的女人。

  这样的年龄,这样的情景,换到现在,分明就是小孩子过家家,家长看到也就是摇头一笑的事儿,但是,小伽罗却没心思玩游戏,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说完这话后做了一件更绝的事——让杨坚当着面跟她赌咒发誓(想敷衍小娘?门儿也没有啊!)。

 这就有点扯淡了,别忘了,那时不是二十一世纪,对男人来说,一夫一妻没准还是件引以为耻的事儿,那时对很多男人而言,想证明自己是男人,三妻四妾也不过是个起步价而已,就算到了现在,“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也大有人在,何况那时的男人,而且还是老杨家的男人!

 要知道,古时谈婚论嫁都讲究个“门当户对”(现在好像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你讲什么自由恋爱,那都是发烧犯病说胡话,是大逆不道,以独孤信的权势地位,能跟他家门当户对,可见杨家也决非等闲。

 事实上,杨家在当时也是八大柱国之一,因为父亲功劳显著,杨坚在十五岁时便承袭了大将军之职,也算不辱没了独孤伽罗。

 对于一个处于封建社会的小丫头来说,新婚之夜能对丈夫,而且是一个大将军说出这样的话,实在让人佩服。

 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无奈这小丫头有个太厉害的爹爹,迫于老丈人的压力,杨坚只好答应了,于是借用独孤信的力量,杨坚开始了走向霸业的征途。

大唐风云录之乾坤初定(一) 初定专业技术资格表

 有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一个男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一辈子睡过多少个女人,而是有一个女人愿意让他睡一辈子。

 虽然不能沾别的女人,但是杨坚应该是幸福的。因为独孤伽罗虽然不让杨坚碰别的女人,却愿意让他睡一辈子,只要知足,杨坚是有理由也应该觉得幸福的。

 不过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在那个男尊女卑妻妾成群的时代,在女人这件事上,杨坚肯定是没办法知足的,但不知足也就忍着吧,谁让自己的老婆太过生猛呢。

 独孤伽罗虽然是个女流之辈,却丝毫不让须眉。杨坚在当了皇帝以后,依然视后宫三千佳丽于无物,只宠爱她一人,整个后宫,国色天姿者甚多,却也没有一个敢往皇上身边凑合,所谓的佳丽三千,不过是为皇家撑门面的帘子而已,由此可见独孤伽罗的厉害。

 不止在生活上,在国家大事上,独孤伽罗也不含糊,皇帝在早朝上所议之事,她的鸾驾就停在宫门旁,皇帝对国家大事的处理方案,都有亲信宦官向她汇报,一旦她觉得有不妥的地方,马上就会找杨坚去商量,而杨坚也往往会听她的。

 一个妇道人家,虽然贵为皇后,但是敢在皇帝老子身边安插宦官亲信,监听朝政,不但不隐瞒着,反而明目张胆地搞垂帘听政,而且动不动就直接找皇帝理论,就凭这个也着实需要几分胆色,要知道,男人都是好面子的,何况是皇帝?独孤伽罗这么干,难保杨坚不会觉得自己在天下人面前抬不起头,就算他再怕老婆,可皇权在手,逼急了也说不好会不会干出点什么事来。

 可就是这样,杨坚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独孤伽罗的很多意见都笑纳了,可见独孤伽罗不止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御夫之道上也是很有一套的(据载,虽然独孤伽罗不许杨坚宠爱别人,但二人的感情却一直很稳定)。

 曾经独孤伽罗让杨坚从商人手中买下价值十万两的珠宝,不是为了自己奢侈受用,她的心思是:万一有一天有了战事,这笔财富可以养活一万兵士。

 一个皇后,如果真的只是想着如何与人争宠,是不会说出这番话的,对于以“治国”为工作的杨坚而言,伽罗是不仅是一个贤内助,更是一个风雨同舟的战友同事。

 平心而论,独孤伽罗是一个公正的人,亲连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也从不偏袒,自己的亲表弟奸淫妇女,原本在男女尊卑悬殊的那年代,犯这样的事是不值得杀头的,就算到了现在这男女平等的时候,也没听过强奸犯判死刑的,杨坚看独孤伽罗的面子,想从轻发落,但是向来痛恨男人玩女人的独孤伽罗自己就下令把表弟给砍了。

 可以说,独孤皇后着实为杨坚治理天下出了不少力,由于公私分明,治国有方,所以,宫中上下无不敬服,私下把她和皇帝二人并称“二圣”。这个称号,丝毫不过。

 这个殊荣,除她之外,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个女人得到过,那个人就是后来名垂青史的一代女皇——武则天(至于慈禧,就免了吧,那位虽然命好能够垂帘听政,但骨子里就是个菜市场卖菜的,除了算计着在蝇头小利上讨价还价什么都不会,目光之短浅,压根就沾不上“圣”字的边儿)。

 在中国历史上的女人里,就政治上的能力和影响力而言,能跟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人并不多见,而独孤伽罗绝对算一个。细看之下就会发现,二人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美貌、同样的头脑精明、在治国上同样的公私分明、可以说,二人都是少有的治世之才,而相对而言,武则天所受的争议却远远比独孤伽罗要多,从这一点来看,独孤伽罗似乎还要胜出一筹,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公正地说,虽然独孤伽罗的拴马缰一直紧绷着,剥夺了一个帝王正常情况下应该在其他女人身上享受到的某些乐趣,但这确实对杨坚后来的丰功伟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你知道独孤伽罗死后,杨坚开始纵欲无度,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再也没有精力治理天下,你就会明白独孤后为他杜绝了与别的女人某些额外的室内运动确实是对他大有裨益了。

【夺位密战】

  好了,老婆的事儿说完了,说说最重要的传宗接代问题吧。

杨坚有五个儿子,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这一点令杨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引以为豪,并且还时不时便与古时帝王一较短长:五个儿子,一母所生,肯定不会像别的王朝那样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了——至少在当时,杨坚是这样想的。

 杨坚的大儿子,就是杨勇,也是他最为器重的一个儿子,按照先来后到的历史原则,杨坚毫不犹豫的就将之立为太子了。

 杨勇是个能力与缺陷并重的人,他年轻有为,处理政务也很有一套,并且在帮老爹建立政权的时候出力颇多,所以很得老爹器重,在朝堂上那些老头子中间也极具声望。

 但是他同时也有富二代和官二代身上所有的毛病,简单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奢侈、好色、能折腾。

 不幸的是,杨坚治理天下,了解百姓疾苦,最忌讳的就是奢侈;而被杨坚当明珠宠爱了一辈子的独孤皇后,最痛恨的事就是男人养小三。

 一个崇尚勤俭节约的老爹,一个提倡一夫一妻的老妈,偏偏就生了一个又奢侈又好色还从来不懂得掩饰的的儿子。

 这就是天意。

 一个人再黄再暴力也没什么,只要你懂得掩饰,不掩饰也成,只要没人能管得了你也行。可是,杨勇上面还有爹妈管着,而他也从来都不掩饰,似乎还很引以为荣。

 这就是自作孽了,只能说,这孩子除了很黄很暴力,还很傻很天真。

 于是,杨勇在爹妈眼里的定位慢慢的从“孺子可教也”变成了“朽木不可雕也”。

 杨勇的弟弟里面,多数都自甘平凡,就像现在的许多官员一样:不求有盖世之功,但愿无罢黜之过,平庸无为,混到退休了事儿。

 但是,有一位例外,这位就是我们的主角之一,大腕儿杨广。

 总的说来,杨广的臭毛病跟他哥是一样的,奢侈好色样样不少,同是官二代加富二代,你能折腾,我凭什么不能?

 但是杨广跟这个哥哥最大的不同有两点,论能力论资历论威望,杨广是统统不及杨勇的,但他有一点比哥哥强,就凭这一点,哥哥那些什么能力资历威望的就都是浮云了,这一点就是心机,术语叫城府。

 城府这东西,说穿了,就一个字——装。你会装能装,就能赢;不会装,说好听点,叫单纯,说难听点,叫二,而通常情况下,二货多是没好下场的。

 杨广就很能装。所以,同样是富二代加官二代,杨勇是真正的又富又二,而杨广虽然在那帮兄弟中排名第二,却一点都不二,相反,他可以说是兄弟几个里最精明的一个。

 他也爱挥霍,也爱玩女人,但是他不像那个哥哥,他知道什么时候能折腾,什么时候不能,比如在爹妈面前,那是绝对不能瞎搞的。

 老爹提倡节俭,他就把府上的奇珍异宝藏起来,连衣服都补丁摞补丁;老妈不喜欢养小三,他就把二三四五六奶藏起来,只让老妈看到一个;不喜欢杨勇的人,不管是当朝宰相还是马路上扫大街的,他统统结交……所以说,其实杨勇输的并不冤,一点自制力都没有,怎么跟人斗?

 杨广在大臣之间虽然没什么威信,却并不代表他就没有支援,并不是只有威信才能得到人心的,钱,官,甚至一个承诺都可以,而当时暗地做为杨广内应的,最重要的是一个叫杨素的人,这个人,也很有能力,曾帮杨坚建立了大隋。

 所以最后,杨广赢了,赢得了爹妈的万千宠爱,赢得了太子的地位,最后赢得了天下,当杨坚看清这小王八蛋比他哥哥还混蛋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得到皇位之后,天下在握的杨广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一上台就霸占了老爹的两个妃子,可谓变本加厉。

杨坚英明一世,在临死前,面对这头自己宠爱了多年的小白眼狼,不知会作何感想?

  唉!你的城府有多深,我爱的有多蠢啊!

 从此,杨广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折腾,并最终惹起了起义,上台仅仅十四年就搞垮了老爹二十年建立起来的盛世,牛,实在是牛。

 在说他搞出的大事儿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他开凿运河时干过的其他几件“小事儿”吧(对杨广而言,好像天塌下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吃喝玩乐照旧)。

 大业初年,建东都(洛阳),每月(注意,是每个月)征调民工二百多万人,过半死于役中;同时建西苑,其中山海俱全,堪比仙境;同时进行的就是我们说的大运河工程,前面说过了,前后所征民工500万;同一年,炀帝说只有常去下边转转,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知道政府工作的不足,才好带领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于是前后三次巡游江都,征调民工造了几千艘大船,最大的龙舟上下四层,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三尺三一米,各位可以算一下有多大),光拉纤的民夫就有八万多人,这还不包括随行的几十万护卫军,因为护卫军坐的船是由士兵自己来拉的(这兵当的太惨了),也算是体谅了老百姓一回吧。死于服役的民工不计其数,装尸体的马车从成皋排到了河阳,“臭秽盈路”。成皋到河阳,也就是今天的荥阳到焦作,我查了一下,这两市的距离倒也不算太远,二百里,走高速约两个小时,想象一下,止不住脊背发冷。

 苛政猛于虎也。

 以上只是这位“千古一帝”干的所有事中的几件而已。

 隋炀帝好像并没有“雇人干活应该付钱”的觉悟,甚至连饭都不打算管,有饿死累的就拿块木板抬走埋掉,你跟他说“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估计只会死得更快(21世纪农民多幸福啊!)。

 看了这些,你要再说他修运河是为了什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真是鬼都不信,事实上,隋炀帝修运河就为了两件事儿:其一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这一点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其二,就是为了玩儿,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在哪睡,这就太不够揍了(没等完工就三游江都,最后没死在江里真是太冤了!)

 于是,即位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原本一个好好的大隋王朝就被他玩成了残废,唯一一个在后世可圈可点的就是那条大运河了。

  但是尽管大运河从客观来讲确实“利在千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广当初开凿它,多半是为了折腾,因为他在位的十四年间,待在国都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五年,其他时间都用了巡游了。

  其实严格来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是不是开凿了这么一条河,而在于当朝统治者的心态,所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虽然有点舍本责末,但京杭运河的开凿做为一切事件的导火索是毫无疑问的。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从运河开始这个故事的原因。

 好了,关于运河的问题,我们就到此为止,功过是非,几千年来已被人无数次评论过,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倒是唐时的皮日休说的中肯: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功过是非,就不再废话了,只能说:隋炀帝干了一件缺大德于当代的事,却成就了一条积大德于后世的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5036.html

更多阅读

忘忧草家园《穿越大唐》活动诗文 穿越大唐之你老婆真好

临江仙.咏太宗群雄挥马长安道,李家定鼎神州。荡平边寇有良谋,武门除异帝名留。可惜未知身后事,史安为乱难收。如今空立大明楼,惟观枯叶伴风流。(应约 为忘忧草家园【穿越大唐】活动填词)词谱:雙調五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和凝海棠香

转载 大唐李恪 穿越大唐之李恪传奇

原文地址:大唐李恪作者:蝶舞黄沙好友Emily、coco和秋日都很喜欢李恪,我也想为大唐最杰出的皇子写点儿什么,可每到提笔时就发觉思绪非常混乱,脑海中有三个李恪的影子交叉重叠——史书中的李恪、《大唐情史》李恪和《贞观长歌》李恪,每个李

声明:《大唐风云录之乾坤初定一 初定专业技术资格表》为网友不接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