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
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 火》
7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8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9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10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南朝梁·范云《别诗》
11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1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7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18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19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20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1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2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23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24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25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26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2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2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9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30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31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32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33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3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3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3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37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
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7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8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9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10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南朝梁·范云《别诗》
11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12时维九月,序属三。——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1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7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18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19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20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1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2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
23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2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6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2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杜甫《秋兴八首》
28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
29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
30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
3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33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4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35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36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37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3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39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40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41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4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4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4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45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46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47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48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49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5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5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52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53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54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5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声甘州》
56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宋·柳永《八声甘州》
57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58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黄庭坚《念奴娇》
59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
60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宋·秦观《秋日》
61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
62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宋·秦观《虞美人》
63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宋·秦观《满庭芳》
6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6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66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67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
6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69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70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71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7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73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去淡,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橙黄橘绿,秋风落叶,金风飒飒,金风送爽,金风玉露,秋月春风,春花秋月,秋高气爽,
秋高气肃,天高气清,天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高气和,秋高马肥,桂子飘香,霜天红叶,
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红衰翠减,秋行夏令,春华秋实,林寒涧肃,一叶知秋,西风残照,
秋风萧萧,秋风萧瑟,秋风瑟瑟,金风送爽,春花秋月,秋月春风,秋月寒江,晴云秋月,
天高云淡,红衰翠减,枫林尽染,霜叶知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春蛙秋蝉,春生秋杀,
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高马肥,金桂飘香,桂子飘香,稻谷飘香,春华秋实,北雁南飞,
寒蝉凄切,梧桐叶落;玉露生寒,秋高气爽,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盈盈秋水,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丹枫迎秋,红衰翠减,秋行夏令,西风残照,金风送爽,晴云秋月,
红衰翠减,蝉不知雪,春兰秋菊,春生秋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蛙秋蝉,洞察秋毫,
金风送爽,金风玉露,落叶知秋,明察秋毫,秋毫无犯,秋毫之末,秋荼密网,望秋先零,
叶落知秋,春去秋来,临去秋波,蒲柳之质,秋毫不犯,秋收东藏,西风残照,西风落叶,
秋雨绵绵,秋意深浓,一日三秋,叶落知秋,望秋先零,望穿秋水,万代千秋,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秋水伊人,平分秋色,皮里春秋,利析秋毫,老气横秋,琨玉秋霜,华星秋月,
各有千秋,多事之秋,春秋鼎盛,春秋笔法,冰壶秋月,月旦春秋,社燕秋鸿,秋荼密网,
秋扇见捐,秋色平分,秋风团扇,皮里阳秋,春去秋来,百岁千秋,春蚓秋蛇,暗送秋波
梧桐一叶落秋风扫落叶一叶落知天下秋打秋风丛兰欲秀,秋风败之春秋无义战
疾风扫秋叶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倦旅天涯,依然憔悴行吟(吕碧城《高阳台》) 双双燕 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 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栏独凭。 戏说“愁” 愁,又名心上秋,因某诗人的诗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得名。 愁出身“寒门”,有诗句记载:“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并且它抛头露面时仪式也极其简单,从不讲究,“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愁身体颀长,大约有三千丈吧,有诗为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有着苗条的身段,要不诗人怎么会说“无边丝雨细如愁”呢! 愁虽然苗条,甚至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跑,但愁的人口密度大,“柔肠一寸愁千缕”,就连“闲愁也似月明多”。俗话说,“愁”多力量大,若真到那时,“只恐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这许多愁啊! 愁动作敏捷,行动迅速,如流水一般。唐代著名诗人李煜就曾“夸奖”它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代诗人叶燮也说:“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看来的确如此。 愁的声音也称得上“宛转”,又有诗为证:“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愁还比较有韧性,它坚韧不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想借酒浇愁吧,它偏偏“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有一种愁,你想剪也剪不断,到最后反而搞得更乱,“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