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原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析】
白居易的诗多明白晓畅,浅近自然,本诗就字面上看,仍是浅显易懂,但若要深入理解这短短几句所写意境与内涵却要颇费些周折。
诗的开头连用两个否定句:“花非花,雾非雾”。“否定即是肯定”,非花非雾,则必是花、雾之外的事物,如是,所指的范畴便极广。花极美丽,雾极朦胧,且常用来形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非此美丽、朦胧之事物,是否是其它美丽、朦胧之事物?还是其它丑陋、清晰之事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第二句“夜半来,天明去”,字面极简洁明了,与第一句相呼应,似是一个简单的谜面,稍加思索,便知谜底是“梦”,梦本就是飘忽不定,而又“非花非雾”,这就更让人难以捉摸。
读至第三、四句,读者就会明白,诗人所指不是梦。“来如春梦几多时”,诗人把所指的必不是梦,这是文字运用的常识。诗人又言,“去 似朝云无觅处”,又把所指的比作来去无常、变化万端的“朝云”。如此,诗人所指到底为何,更加令人费解。
笔者认为,对此诗的理解要跳出对诗中所指具体事物的纠缠,便会豁然开朗。试想,非花非雾,夜来朝去,似梦如云,应是极美丽的而又极短暂的,如此想来,只要符合此特征的,便是诗人所指的,譬如时光、美好的感觉等等,但却又无一确指,便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更添一种朦胧之美。
唐代,佛教已盛行,各种偈子、禅语很是流行,它们总是字面简单、直白,却让人参悟无穷,百人百解,皆有佛理。如是,笔者妄言,此诗颇受佛教语言的影响,以此朦胧、泛指创设一种禅意,来表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思索。
就形式上讲,此诗是对唐代民间歌谣的活用,形式灵活,又不乏工整,用字浅白却又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