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教案 秋天挖荠菜

鉴赏·评论挖荠菜

【教学目标】

1.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课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主题,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难点: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荠菜(jì)蔷薇(qiáng)掰(bāi)琥珀(pò)

薄暮(bó)羊圈(juán)苋菜(xiàn)雪蒿(hāo )

惩罚(chéng )和煦(xù)广阔无垠(yín) 怪癖(pǐ)

2.补充注释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目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本文按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节)回忆解放前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挖荠菜》教案 秋天挖荠菜

第二部分:(第 11节-14节)写解放后“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五、分组讨论

1.文章开头段只一句:“我对荠菜有一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

明确:“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独立成段,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3.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5..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6.提问: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如“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7.提问:“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在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想起那饱受屈辱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荣、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8.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

(1)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

(2)通过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语句,品味其美妙之处或深刻之处。

3.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意味,交流探究感受。

(学情预测: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交流,从语句的品味入手,进而进入对段落的、文章的理解。由于事先已布置成作业,可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找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意味。教师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上下语句来品味语言的含义。)

示例:

1.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都要背过气去了,也就是面临生命危急的关头了,心理也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了,也就是意识都不正常了。然而正是在意识变得“模糊”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却是“出奇地清晰”,这就那个追赶的人的笑声。

这里的关键词是:“恐怖”、“混乱”和“出奇的清晰的笑声”。

在这里,隐含着儿童心理的特殊矛盾:一方面是危急关头的恐怖而混乱,一方面是出奇地清晰的感觉。这既是一个孩子,又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在危急关头,她最在乎的不是自己生命,而是在这样的关头,一个成年人不但无动于衷,而且还能残酷地笑。

由此可见,张洁把人的感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同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好像生命的有无倒无所谓,但是如果连一个小孩子落水,大人都没有一点同情,就是决不能容忍的“残酷”。对于人的、孩子的生命的无情,就是无人性。

2.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采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原来直接的原因,是怕妈妈知道。但如果这只是因为怕挨打,可能还是没有什么特点。她真正害怕的,不是受皮肉之苦,而是怕妈妈伤心,而且这种伤心是无声的,是小孩子从妈妈的眼神里看出来的。这是因为穷,才导致孩子的狼狈,这就更加显示出作家要表现的是,这个孩子对于妈妈的理解和同情。对于内心的感受,她看得比外在的,物质上的东西重要的多。

3.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第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一句之所以生动而且深刻,就是因为它有特点。特点从何而来?

在文章开头,张洁反复强调饥饿的可怕,突出表现孩子对于生理本能的缺乏控制能力。但是到了这里,却强调还有比生理本能更为强大的东西,这就是孩子对大人的理解和爱。这一笔正好与前面的大管家的无情形成对比。一方面是孩子把人的感情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一方面是大管家却把物质(无非就一个玉米棒子嘛)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更动人的是,这个孩子,却把妈妈无声的伤心,看得比自己挨打更严重。

4.文中描写作者去挖荠菜这一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划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迈、奔、挥动、招呼、欢迎、不时等)

这些词语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挖荠菜时的欢快心情。在那个世道,只有挖荠菜时,“我”才能以坦然的心情享受挖荠菜时的自由和快乐,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才能感到生的欢乐和自由。这里,对挖荠菜时坦然心情的描写与上文被财主家管家追赶,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你觉得在这篇文章中,谁更能体会到幸福的内涵?

(学情预测:对这个问题,学生恐怕各有各的看法。但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大部分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应该才是真正的幸福。)

让学生自由作答,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引向对精神上的幸福的追求。

三、你觉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看得比物质方面得到的幸福还重要,甚至重于生命。这正是本文表达的主要的主题思想。)

四、写作特色(要求学生举出例子)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1“我”与孩子们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和态度的对比。

2“我”对解放前野地里的荠菜和解放后菜场里的荠菜的不同感受的对比。

3解放前后做荠菜的不同方法的对比。

4新旧社会的对比。

通过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希望下一代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理解文中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述,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的作用。作者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2-8段,10段。

五、布置作业。

《配》

附:板书设计

挖荠菜

张洁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写“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我”的感慨和希望。

“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对比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5761.html

更多阅读

《游侠列传》教案原创 游侠列传序教案

 《游侠列传》教案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三个段落(第一、二段以及最后一段),让学生基本了解司马迁笔下的侠客和侠义精神,了解《史记》的基本写法。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理解司马迁笔下的侠客和侠义精神。3、学习司马

原创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杜甫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杜甫《登岳阳楼》教案本教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news/41917.htm发表日期:[2008-11-29]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

《枫桥夜泊》教案 望洋兴叹的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授课者:廖美玲授课班级:12服装授课时间:10月9日(周二)3—4节授课班级:12汽修1班授课时间:10月15日(周一)5—6节[教学目标]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

声明:《《挖荠菜》教案 秋天挖荠菜》为网友浪客廴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