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介绍德国音乐家巴赫 音乐家巴赫名言





十七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上空被那浓烟迷雾覆盖着。这是一个窒息人性的阴惨世界。大小公侯、僧侣和神甫们为了争权夺利,利用新教和旧教的分歧,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勾结外国势力。在本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从1618年起一直打 到1648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这场残酷的战争使德国人口减去三分之一,城市萧条,土地荒芜,矿山损坏,工商业 衰退。统治者用棍棒和鞭子维持他们的专治统治。自由农民犹如白乌鸦一样稀少。这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战后疮度经久未复。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虽然在一些 城市有一定的发展,但很缓慢。德国仍然分裂为三百多个封建小邦国,政治、经济、文化仍处于落后状态。这些小邦国 的宫廷贵族大都仿效法国宫廷,实行专制统治,大小公侯骄奢淫逸,道德败坏。为追求时髦的风尚,为了炫耀自己的权 势和豪华,都设有歌剧团成乐队。在德国大小宫廷中,到处都充斥着外国的文化。模仿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文学,模仿 意大利的歌剧,用重金聘请法国、意大利的演奏名家和歌剧女明星。对民族的文学艺术采取鄙视的态度。普鲁士王弗里德利希二世竟用法语轻蔑地说:“哼!德国的歌唱家唱歌。我听起来简直和我的马叫一样。”正象十七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格吕菲乌斯在名诗(见前诗)中指出的那样,战争固然恐怖、罪恶,但比死亡、瘟疫,火灾和饥道更为可怕的是许多人丧失了灵魂.漫长的黑夜总会有几缕星光的。这期间,市民阶层反对 封建割据,要求民族统一的情绪也有所增长,法、英等国启蒙运动的浪潮也波及了德国。当时流行的《道德周刊》,就 起着传播启蒙思想,教育广大市民阶层,唤醒民族意识的作用。在莱比锡的德国启蒙文学的早期代表人物高特舍特(1700 -1766)就曾主办过《道德周刊》。但由于德国市民阶层在经济上、政治上都依附于贵族宫廷,所以又具有思想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协性。市民艺术家要么出国(象亨德尔那样),要么就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就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作孕育了十八世纪欧洲音乐的巨擘、古典音乐大师巴赫。他篇音乐象一道闪光,给德国黑暗时代带来了一线光明,并影响着未来世界音乐的发展。生平和创作特征音乐世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于德 国图林根省的爱森那赫市。这里是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的故乡,又曾是十六世纪农民起义领袖托马斯·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的中心。生活在这个小城镇的人们非常热爱音乐,据说在它的古代城门上刻写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几个字。巴赫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他的高祖面包师菲特·巴赫就是个音乐迷,甚至在他去磨房磨面的时候,也带着他心爱的齐特拉琴(一种在德奥流行的弹拨乐器)。他的曾祖约翰内斯(约1580—1626)是远近闻名的乐师。约翰内斯的长子约翰(1604—1673)是巴赫家族的第一位作曲家,现在还存有其三首作品,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三十年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次子塔利斯朵夫(1613—1661)是巴赫的祖父, 也是个乐师;三子海因利希也是个著名的音乐家。巴赫的父亲是爱森那赫市的小提琴家。到巴赫已是第五代了。巴赫的 儿子们也都是著名的音乐家。二百年来,巴赫家族先后出现了五十多位音乐家,以至于巴赫的姓氏在当地简直成了音乐 家的同义语了。巴赫家族最后一人殁于1871年,这伟大的一脉到此也就告终了。这个家族常年生活在德国的中心地图林根丛山所集的诸小邦国里,对外面的世界难得闻问。他们以音乐为职业,象那时的铁匠、裁缝等行业的习惯一样,也是辈辈相传。大抵都从事教堂管风琴手、学校音乐教师兼教堂圣歌队队长。城市公共团体的吹奏手等职业。和这个家族来往的也大都是手艺人。他们每年总在图林根地方举行家族聚会。在聚会中,他们要聚餐、跳舞、唱歌、议论工作。他们爱唱一种叫作“杂曲”的合唱曲。这种歌曲是德国民间特有的产物,是把各种不同的流行曲调缀合在一起,各声部往往填上不同的、不连贯的诙谐歌词。巴赫年青时也编过这样一首歌,名叫《结婚杂曲》,歌词如下:一座海上的宫殿,渐渐飘浮过来,它愈来愈大,因为它愈来愈近。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待我来看看他们。是谁骑马骑得这样笨,把车轮背在背后?真好象刽子手穿着丧服、谁想坐船到印度,我这里有船。 虽然没有帆和桅杆,可是船毕竟还有。裁缝师父在做什么?在替我缝补衣裤。勤奋学艺巴赫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民族的和群众性的音乐生活中长大。同时,他的父亲安普罗修斯·巴赫向他传授音乐技艺。七岁那年,巴赫入当地一所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是个成绩超群的学生。他还参加由学生组成的圣歌队,在各种节日演出中,在婚丧大事的仪式上唱宗教歌曲,挣一些钱交学费。九岁那年,小巴赫不幸父母相继去世。他的长见约翰· 赫里斯托夫(1671~1721)将他带到奥尔得鲁夫城,在那里他一边上学,一边跟哥哥学音乐。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 且表现出突出的歌唱才能。小巴赫对音乐的爱好与日俱增,他开始不满足兄长那种手艺匠式的教学,他那没完没了的提问,也使他哥哥恼火。据说他哥哥藏有当时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韩罗伯盖尔 (1616—1667)、凯尔(1627—1693)多人作品的手抄谱。小巴赫好几次想看这些谱子,都遭到他哥哥的拒绝。但小巴赫在 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起来,从书柜里拿出这些谱子,借着月光抄起来。就这样抄啊,独啊,半年过去了,终于被他抄完了。有一天,这件事被他的哥哥知道后,竟无情地从孩子手中夺去了这些辛苦抄来的乐谱……。顽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刻苦勤奋的自学,导致 了将来的成功。巴赫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小提琴、古钢琴,特别是管风琴的演奏练习上。他哥哥是当时德国大音乐家帕赫贝尔(1653-170)的弟子,通过哥哥,巴赫学习了帕赫贝尔的风格,对他日后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奥尔得鲁夫一晃五年过去了。当哥哥有了第五个孩子后。早有独立生活夙愿的巴赫离开了哥哥的家;只身来到了吕奈堡。这时他才只有十五岁。吕奈堡是德国北部宗教歌唱音乐中心,这里的童声合唱团相当出色。少年巴赫以他美妙的歌喉,灵巧的小提琴、古钢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属的“优秀歌手”合唱团录取,同时入神学校学习。在这里虽然 可以得到一些微薄的薪水,但还得和同学们上街卖唱。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不少古代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家的作品,巴赫一头扎进去,用全身心钻研这些手稿,大大开阔了巴赫的音乐视野。他又与另一教堂的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彪姆交往,向他请教,并且不只一次地到汉堡去听彪姆的老 师、管风琴大师莱因肯的演奏,聆听了德国歌剧作曲家凯塞(1674—1739)的歌剧。他又为了研究法国音乐,到且勒宫廷去当临时乐师,从而接触了法国作曲家吕利(1632-1687)的弦乐曲,还听了许多法国古钢琴音乐的演奏。巴赫象一块海绵那样,尽力吸收、融合了当时欧洲各流 派的艺术成就,愤发地进行了刻苦的钻研,成为一个杰出的演奏家、乐器鉴定家和作曲家。一后来,当有人问起巴赫地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时,他严肃而简单地回答道:“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象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奴仆和叛逆者1702年巴赫从神学校毕业了。巴赫的学业是优良的, 他完全可以上大学深造,但为了生活,不得不自谋职业了。这一年他在吕奈堡小镇谋得管风琴手职务。翌养4月赴魏玛,任约翰·艾涅斯特大公的宫廷乐团小提琴手。由于他不满意一个宫廷乐师的工作和地位,没多久就离开了这里。1704年他又谋到阿恩什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这个教堂有一架性能很好的管风琴,就是这架管风琴强烈地吸引了年青的巴赫。在这里他全面充分地掌握了管风琴和古钢琴演奏的技艺,开始享有演奏名家的声誉,同时,他多年辛勤 钻研艺术的首次的成果成熟了。他这时创作的耶稣复活节大合唱《你不要把我的灵魂抛弃在地狱里》,就具有宗教音乐所少见的戏剧性,曲中的苦难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乐队中对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的运用作了大胆的尝试。这时他还作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古钢琴作品《为敬爱的哥哥远行而作 的随想曲》,是为其兄雅各赴瑞典任宫廷乐师而作。这是一部标题性音乐,由四段组成:1.亲友们劝哥哥留在家乡的亲 切的劝说(咏叹调);2.谈到在异乡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的事件(赋格段);3.民亲友们全都抱怨他(最慢板);4.亲友们看出 劝说无效,只好告别。在第四段出现了邮车的号角声,全曲充满了温柔的抒情和幽默感。从这些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巴赫的创作思想是探求在音乐中如何表达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普通人的感情。年轻的巴赫在教堂弹奏管风琴时,往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创造性的热情。这就破坏了宗教音乐惯有的规范,引起了上司和狭隘的德国市侩们的不满,时有冲突发生。1705年秋,巴赫利用一个月的假期,到吕白克去听德国著名音乐家 狄特里赫·布克斯特朗德(1637—1707)的音乐会,由于没有钱坐马车,只得步行去。当时在汉堡的亨德尔也曾到这里 来听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会。布氏的创作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使巴赫赞叹不已,壮丽的管风琴曲和大合唱使他神往。四个月的时间转眼即过,已大大超过了假期。当他回到阿恩什塔特的时候,上司暴跳如雷,竟对巴赫进行正式审判。列举了 好多罪状,说什么巴赫在圣咏中加进许多怪诞变奏啊,在圣咏中混杂许多异端音响以致使教友大惑不解啊,说什么以前 巴赫醉心于管风琴弹奏,一弹就很长时间,而如今批评他后,他又走到另一极端,弹奏时间极短啊等等。又由于巴赫在一 次讲道时跑到酒窖里去了;一次和一位不知名的姑娘(即感后来成为巴赫的妻子的玛丽亚·巴尔巴拉,是巴赫的远房表妹) 在教堂里弹琴取乐等事受到申斥。面对这些粗暴的审问。带侮辱性的申斥,巴赫气愤极了,他再也不可忍耐了,终于在1707年离开了阿恩什塔特,赴缪尔豪森当圣布拉吉斯教堂管风琴师。同年十月与在阿恩什塔特就已心心相印的巴尔巴拉结婚,后来他们生有七子, 长子与次子都成长为出色的音乐家。这里的教堂只有一架破得不堪使用的管风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合唱队。教会的主事丝毫不注意音乐问题,整天忙于烦琐的神学争论,使巴赫白白地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和簿力,只好请求离职,他在辞呈里写道:“……我尽我微薄的力量和智力,努力改善几乎是所有教区的音乐演唱的质量……但遗憾的是我遇到严重的阻碍,并且在目前着不出情况好转的迹象……”。第二年 他就离开了缪尔豪斯。又回到魏玛1708年7月巴赫在魏玛就任新职。这里是他刚从学校 毕业后最初工作的地方,然而今天他不再是一个乐师,而成为宫廷教堂的管风琴师了。巴赫在这个封建势力极顽固的小 邦国的宫廷里呆了九年,并没有改善他的处境,公爵和巴赫尊卑分明,巴赫仍然处于奴仆地位,只不过从教堂到了宫廷 而已。但在这里他不得不尽快写作,采用各种演奏手法,以应付宫廷的需要;在这里他接触了更多的世俗音乐;在这里 他作为管风琴家声誉大振,创作也渐渐成熟。他那多年磨炼而成的极高的管风琴技艺,连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特别是他的罕见的即兴演奏才能更是所向无敌。当做完礼拜后,巴赫常常应做礼拜人的请求弹奏管风琴,他就随意选一个主题,用一切手法予以展开,甚至 可以不间断地演奏好几个小时,还是不离开这个主题基础。有一段轶事,讲的是他和法国杰出的古钢琴家、管风琴家路 易·马尔珊(1669—1732)的比赛。1717年巴赫被召到德累斯顿参加宫廷举办的一个音乐会。全城的贵族、名流、富人都来了。演赛开始了,马尔珊将一首法国歌曲弹得十分精致热情,变奏得很巧妙,博得许多掌声。这时站在他旁边的 巴赫也被请求弹奏古钢琴,巴赫接受了请求,先赛了一个前奏曲,曲子并不长,然而却意外的巧妙,接着他奏出马尔珊 刚才弹过的那首法国歌曲,并将这个歌曲用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新技巧变奏了十二次。他弹完后,那些一向崇拜外国人的 贵族也不得不为他的即兴才华而震惊。巴赫提出要与马尔珊进行一次友谊比赛,其方式是各自将对方写出的一个主题, 不经任何准备即兴展开演奏。马尔现在这以前从未认过输,这次却不敢应战,“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急忙搭上快班邮 车逃之夭夭了。巴赫在魏玛时也经常赴德国各城市旅行演出,并结识了许多艺术界人士。其中有不少德国的杰出人物。当大管风琴家莱因肯听了巴赫的演奏后,非常兴奋地说:“我原来以为这种艺术要泯灭了,但我在你的创作中,看出它获得了新生。”巴赫的一大半管风琴曲都作于魏玛。如著名的《d小调 管风琴托卡他与赋格曲》、《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以及宏伟的《帕萨卡里亚》。这期间,他还努力钻研了意大利作曲家柯莱里(1653-1713)和维瓦尔第(1678-1743)的作品,从中汲取德国音乐所缺乏的东西,为此目的他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曲改编为管风琴曲和古钢琴曲,并在自己的许多管风琴曲和古钢琴曲的赋格曲内都采用 柯莱里等人作品的主题加以展开。此外,还写了一些宗教和世俗的大合唱,如《只有快乐的狩猎能安慰我》、《现在到青 草地上来》等作品。巴赫在魏玛多年,只升到乐长助理的职位。后来乐长去世了,巴赫完全有理由补这个空缺。然而,他却遭到最粗暴和不讲礼貌的对待,公爵把这个职位给了另外一个毫无天分的、善于玩弄权术的家伙。这对巴赫的人格无疑是一种侮辱,也是对音乐尊严的侮辱,巴赫愤慨之下提出了辞呈,非但没有得到同意,反而遭到公爵下令逮捕的下场。做为奴仆是不能有所要求的。当时的一份文件这样记载:“11月 6日 乐长和管风琴手巴赫由于自己的大逆不道。要求离职而被押于市裁判所,12月2日由于允许离职而被释放。”这样,巴赫才离开魏玛,来到柯顿。柯顿时期巴赫在柯顿王子的没落的小宫廷中担任乐长。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当宫廷乐长。这里虽没有管风琴,又无力组织经常性的歌剧团或合唱团,但这里的王子非常爱好音乐。巴赫只是领导一个不大的宫廷乐队。给王子的歌唱伴奏,弹古钢琴供他欣赏。所以,巴赫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器乐重奏和古钢琴 方面。特别是在古钢琴音乐中,在这新的世俗艺术领域中表现了他的才华。1720年完成了出色的古钢琴曲《半音阶幻 想曲和赋格曲》; 1722年完成了复调音乐的最高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形成另一种音乐风格(主调和声)的 基础;还写了《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等古钢琴组曲。以及六首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奏鸣曲。1720年夏,巴赫的妻子巴尔巴拉去世,在极度痛苦中,他想让子女进大学,以享受以前他得不到的权利。于是他谋求汉堡的圣·亚科夫教堂管风琴手这一空缺,这一申请却无人注意,而把这空缺给了一个“用钱弹奏前奏曲比用手指弹要巧得多”的人,这个人用钱买到这个空缺。巴赫又转而申 请莱比锡的圣·弗玛教堂会唱指挥的职位。经过几番周折后,作为“平凡的音乐家”而被莱比锡市政府选中,并提出 极其苛刻的条款让巴赫签字:“我要以我的起居言行做合唱团学童的榜样,我要以悔人不倦的精神给学童上课。……服 从视察先生和学校首长以委员会的名义所要采取的一切措施……为了节约开支,不仅须勤劳地训练学童声乐,还须训练器乐,所教的音乐不要太长,也不要类似歌剧的音乐,相反地要适合听众的虔诚的精神……不经委员会批准不得任大学的任何职位。不经市长批准不得擅离城市”等等。另外。还得教学童们拉丁文做为兼差。这不是效忠誓词,而是给伟大天才上的枷锁。巴赫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同意这些屈辱的限制,但又别无出路,终于接受了这些条款,于1723年5月带着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歌唱 家玛格达琳娜和孩子们到了莱比锡。  莱比锡时期莱比锡是德国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城里耸立着十五世纪建立的大学。十七世纪印刷业在这里十分发达。到了十八世纪这个城市成为书报业和启蒙运动的中心。由大学生和地方上的音乐爱好者组成的音乐学会定期举办世俗音乐会。这种 新的音乐机构,新的音乐沟通形式,强烈地吸引着巴赫。然而掌管全城的市政参议员们的卑低下贱的品行更为毕露,他们摇尾乞怜于比他们地位高的人,蔑视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因此,权贵们的粗鲁辱骂、不公平的态度总是像幽灵一样追随着巴赫。而巴赫的堵塞不住的乐思,不时地像泉水一样喷涌出来,它是苦痛的、愤怒的……。巴赫新任的乐长职务,包括组织和训练圣歌队、教学生 拉丁语、写作教堂礼拜用的音乐,同时还要兼该市的音乐监督以及其它三个教堂的职务,他要对整个莱比锡的教合音乐 负责。市政当局所拨下来的经费少得可怜,学生们不得不上街卖唱讨钱,学生们的音乐水平可想而知。为此巴赫上书市 政局,以几乎掩盖不住的愤慨和苦痛的心情描述了音乐事业的情况和困苦的物质条件,指出“德国音乐家皆处于困境, 其中多数忙于糊口,实无暇顾及进修提高。……如停止补助即为剥夺我改善音乐情况之能力”。这非但未得到些许改善,换来的却是更多的攻击和迫害。所有上司的官僚们都攻击起这个他们称之为“刚愎自用”的教师来。在市政局的会议记 录中就记载着这立大喜乐家的许多“罪状”,说什么他“未通知市长先生,将学生合唱队私下送往外省。未请假擅离职 守”,对此“教师不仅无悔改表示,此次甚至不愿做任何解释”,于是判决为“教师屡教不改”,予以降职降薪处分,以示惩处。当巴赫为了发展德国音乐,向宫廷索取几文钱而屈辱地 写申请的时候,德累斯顿的宫廷却为一家意大利歌剧团每年化费四千五百左右的银币。巴赫每年在莱比锡的收入刚刚七 百塔列尔,而意大利歌剧女明星每年却收入五千到一万塔列尔。尽管如此,历史证明,伟大的天才往往是出现在低贱的人群里。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的话说得好:“上天好像愿意在这样的阶层比其它阶层出现更多的天才似的”。巴赫以其在管风琴和古钢琴上无与沦比的技艺,吸引了 不少崇拜者和朋友,其中有德国卓越的歌剧作曲家哈塞及其夫人——著名意大利歌唱家浮斯汀·鲍尔多尼。1729年巴赫成了莱比锡音乐学会的领导人以后,他就献身于这一工作,置教会当局的可厌的干扰和监视于不顾。他以指挥家的身分常常在公园、咖啡馆、娱乐场所等群众性的音乐会上演出。 新的音乐活动方式、新的听众。也就赋于作曲家以新的创作任务。为了适合市民的趣味和要求,他创作了管弦乐组曲、世俗大合唱等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如《马太受难乐》(1729)、《b小调弥撒》(1738)、《平均津钢琴曲集》卷二、钢琴协奏曲 《意大利协奏曲》、《高尔德贝格变奏曲》等。在莱比锡的头十几年正是巴赫创作的顶峰时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巴赫想取得撒克逊选侯宫廷音乐家的称号。他便把自己写的《b小调弥撒》的两个乐章送往德累斯顿,还附了一份以从前不曾有过的乞求口吻写的呈文: “至高无上的选侯陛下.我非常荣幸地能把我在音乐上的一点小技呈献在您面前,这作品写得很坏,本来是不值陛下一顾的,但我恳求陛下接受并出于闻名天下的慈悲心,把我置于陛下的庇护下。多少年来我在莱比锡两个主要教堂内主持音乐工作,却因此而受到各种不应有的凌辱,同时还把这职务的薪金逐次降低。假如陛下垂恩赐我以陛下的宫廷乐团音乐家的头衔,使陛下所属一体周知,则一定可以改变这种情况的。”以下是谢恩和签字。这是巴赫几十年漂流生活所致,他渴望在王公贵族的庇护下,免遭迫害的痛苦。三年过去后,巴赫才获得选侯宫廷音乐家的称号。但并没有给巴赫的生活带来任何好处,市侩的敌视和排斥压制了他的坚毅性格,挫伤了他向苦难进行斗争的坚强的意志。巴赫在他最后十年里对社会活动的兴趣大大减退。1740年他辞去了音乐学会的领导职务。只有忠实和他经风霜的伴侣、他的续弦的妻子玛格达琳娜和孩子们以及几个他最喜欢的学生是他免于完全孤独的、唯一的支柱。给巴赫以快慰的是他的儿子在父亲在世时就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并且获得受人尊敬的地位。巴赫晚年写的《音乐的奉献》和《赋格艺术》两部作品,是复调音乐大全,其中艺术技巧问题的解决已臻至复调风格的登峰造极的境地。但缺乏感情体验,好像力求逃避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们都不理解的抽象的音乐思维中去了。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使晚年的巴赫患了眼疾,两度开 刀无效,终至双目失明。不久,就于1750年6月28日在莱比锡与世长辞了。他的死没有引起显著的社会反应。他被安 葬在圣·约翰教堂的墓地。一颗巨星陨落了!他不是小溪,是大海巴赫生时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非但没有得到出版,也不为人们所理解。“伟大的巴赫”反倒是指他的儿子埃曼纽尔·巴赫。当时人们只承认巴赫是一个演奏家、乐器鉴定家。他在音乐创作中所建立的丰碑伟绩,在他死后多少年方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推崇。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一些巴赫的作品时,惊呼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这句话道出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巴赫才华的赏识和赞叹。巴赫的才华及其音乐形式的多样、思想的深刻犹如大海,以它的深奥莫测的渊流、变幻无度的色彩、悠然而逝的啸声,令 人肃然起敬。18O2年出版了第一部巴赫传记(德国历史学家弗尔凯尔著)。1828年由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 难乐》,复苏了沉没百年的音响。从此,巴赫的音乐渐渐在音乐生活中 扎根。1850年巴赫学会成立,开始搜集这位伟大 作曲家的手稿,五十年后出版了巴赫全集(初版)。今天。巴赫的作品常在音乐会上或广播中听到,其中很多被列为典范的学习曲目和比赛曲目。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散佚,但留下 的也不少,约有五百多部。音乐史上作品多产的作曲家也不乏其人,但一直到今天,在乐坛上能与之相比的人却是寥寥 无几。除歌剧外,巴赫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作裁。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作有三百来首宗教大合唱、二十来首世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取材于《圣经》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的声乐曲。)以及清唱剧(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里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会曲。)(其中以《b小调弥撒曲》最著名)、众赞歌(一种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为混声四部合唱曲.十六世纪以后,被改偏为器乐曲或清唱剧。)等。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为一架或数架钢琴而作的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他的作品表现了当时德国市民的生活,表现了不向卑俗 的生活屈服,具有崇高的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维护人的尊严的先进思想。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 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初德国市民中间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即使在他所写的宗教音乐作品中,也往往将宗教题材,处理成一个普通人的遭遇,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抒写深刻的内心情感或英勇威武的战斗气氛。当时巴赫经常遭到人们的指摘,说他的宗教作品 太富于戏剧效果、太世俗气。可见其作品的人道主义内容和世俗的性质显然破坏了教会音乐的目的。这也是他屡次遭到教 会、市议会刁难的原因。在他大量的世俗音乐作品中,也表现了德国市民阶层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巴赫不可能找到改变生活的途径,只能寄托于一个崇高的思想。在教堂供职的 巴赫,音乐上也不可能完全切断与宗教音乐的联系。在艺术上,巴赫融合了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各流派的音 乐艺术成就,特别在复调音乐上他是个集大成的人物。他的音乐深深植根于德国民族音乐之中,这也是当时德国先进市 民的民族意识的反映。与当时普遍醉心于形式精巧、内容简单、竞相模仿法国、意大利音乐的风气相反,巴赫却在新教 圣咏这个德国民歌宝库中汲取着营养,使圣咏重新成为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形式。巴赫家族的几代相传的德国民间音 乐的薰陶,也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使其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另外,巴赫的音乐作品都含有哲学伦理的意 义,有着严谨的形式和很强的逻辑性,这正是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的一种体现,这种音乐的概括性,有时很难被人们所 理解。的确,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巴赫的音乐确实不易理解。 他所处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是太遥远了,更何况那个时代又是那么复杂。因此,巴赫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往往被人们当作练习曲或技术教程。应该看到,巴赫使用了中世纪以来的各种音乐形式,看起来好像是拟古,好像是为宗教服务,实际上 他赋予这些形式以新的感情以及新的结构特征,是在宗教外衣之下对宗教的背离。因此,恩格斯称他为德国黑暗时代的“闪光”。这是为其所处时代和音乐发展状况所块定的。巴赫被称为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的原因也在于此。(翟学文,王凤岐文)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介绍德国音乐家巴赫 音乐家巴赫名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5864.html

更多阅读

打印机打印不了怎么办,显示已暂停? 打印机状态暂停怎么办

打印机打印不了怎么办,显示已暂停?——简介打印机打印不了让我们半天摸不着头脑,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就让打印机不工作了,今天就介绍最常见的问题,打印机显示已暂停?打印机打印不了怎么办,显示已暂停?——工具/原料打印机电脑打印文件

39、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举贤不避亲

【原文】中牟无令。晋平公问赵武曰:“中牟,吾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谁使而可?”武曰:“刑伯子可。”公曰:“非子之仇也?”曰:“私仇不入公门。”公又问曰:“中府之令,谁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声明:《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介绍德国音乐家巴赫 音乐家巴赫名言》为网友箛韣匛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