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通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始铸于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是,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平陈友琼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续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是。称帝后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再铸。第二次再铸,即背面铸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
大中通宝背鄂,为背纪局钱,乃时鄂局所铸。诸谱有载,有折三、折五和折十等形制。其中,折五以下为穿上“鄂”字,未如折十一样铸纪值字。查阅普及本《中国古钱大集》,可见其载入折五型大中通宝背鄂(见后附谱拓),并定级二级,甚高,依其所定,可见其属于大中钱之稀罕品种,较为珍贵少见。
今日,特将愚之所藏 一枚折五型大中通宝背鄂大钱,遣上博来,赏析一番。之所以叫赏析,乃因为本品与谱载之品在版式是上不尽相同,存在差异。故需做一些分析。
首先可见,本品锈色乃一眼南方生坑品相。其锈莽莽,红斑绿染,自然深重。其锈生成皮壳十分坚硬老道,深入骨髓,如甲似胄,可抗刃击。无需置疑,其天成之相,自然结晶,锈色可谓真实可靠矣。
次观铸体,本品从整体上看,其边圆廓正,地章平整。其中,字廓深竣,轮廓清晰。然,严格审视之,可见其背廓稍嫌平漫,穿口尚存流铜未曾清理干净。这种情况,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其出炉后,虽然轮边余铜去除并修整到位,然,穿修不彻底。而这种 情况,在古泉中并非稀见;二是,此钱为私铸伪作,然,若为私铸伪作,则其余铸体又并非毛躁,铸体重19克余也是足重。尤其钱文和锈色皆难将其打入另册。因此,结合整体综合判断,愚见以为,此铸体并无太大疑问矣。
再说钱文。由于上述本品铸体穿口未能修整到位,且本品的钱文书意与谱载品并不相同。因此,解读其钱文书意便成为判断此钱真伪的关键环节。品鉴本品钱文,首先可见面文“大中通宝”四字,地道楷书,书意遒劲,笔力浑厚,布局协调,结构端庄。其不仅体现了大中通宝钱书意笔力的典型特征和基本神韵,而且,字体显得更大更端。实事求是言之,其显然比谱载之品来得更为有神有劲。此外,其“中”字书意与谱载品“中”字书意并不一样,本品为大,谱载品为小。再观背“鄂”字,其书意虽然比不上面文端美,然亦具遒劲之感。尤其是,其“鄂”字大,与谱载之品的小“鄂”字相比,一大一小鲜明,谱载之“鄂”字反而显得较拙小气而至不踏实。故,可以明确说两钱不是一母同胞之钱矣。
通过上述分析描述,可以说本品钱文书意的端美,锈色的可靠,整体铸相的规整,使得其穿有流铜,背略显平漫两处感觉不甚踏实之处,无碍大局,可基本确定其开门无疑。
综上所述,基于本品无论面文还是背鄂字的字形大小,并在同时认定谱载品拓图为真的基础上,本品大中通宝背鄂折五型大钱,可定其为该钱的“大字”版别,而此大字版,至今更为罕见。言及于此,关于版式问题,已经不需愚在此赘述。史来铸钱,此种情况甚多。何况大中钱铸局多,铸时亦较长,批次不一,故,其同形同制钱出现不同版式,不仅是可能的,进而甚至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