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张辛教授的《道、礼与和谐》有感
这次参加北京大学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让我这个离开大学校门十余年的又重新走进大学校门的人,有幸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北京大学电化教学楼的教室里,聆听知名教授的讲座。特别是张辛教授的《道、礼与和谐》一课,通俗、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解了抽象的古代哲学理论。又学到了学习一种方法而且从源头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我找到人的精神真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寻回归。
张辛,字此夫。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讲授《道、礼与和谐》的6个学时里,我真正领略了一个著名学者身上所彰显出来的那种撼人心魄的风范与魅力。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智慧;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极具感染力。他自诩渊博学识的积累,源自从小大量“食草”、不断咀嚼后的“反刍”。张辛教授从人类起源到远古时代,步步为营的推演了人类是由神主宰——经由物质主宰(唯物)——到由自己(心灵)主宰——到(形而上学)道——(孔子思想)中庸之道——礼乐文明。他认为,“中庸文化”核心是礼乐生活,即顺着自然而生活。
崇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张辛教授在讲坛上阐述了“中庸文化”核心是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重点是道、礼、和。张辛教授崇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觉得现在有些年轻人都只谈恋爱不结婚,还有人结婚后当起了丁克一族,连做人的最基本底限都没履行好。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有序地在社会里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只谈恋爱,还是要依照传统结婚生子。
笔者不赞成,我觉得是否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不能为了顺应传统为结婚而结婚,婚后夫妻也应该好好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或者等经济和生活条件都成熟的时候再要孩子。”结婚生子都不能强求,应该顺其自然。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交往不能只说“Yes”和“No”
“礼”的目的是和谐,人际贵在心灵相通,需要情感世界,而不是简单地以“Yes”和“No”来判断的机械社会。张教授认为,与人交往只简单说“Yes”和“No”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单位工作造成矛盾,有的还会导致夫妻关系紧张。
我认为,区委组织我们学习老祖宗留下的待人接物道理和生活观念,中庸之道能够帮助自己在官场沉浮里平心静气。
人要追求心灵化生活
张辛教授首先提出问题: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他认为是“心灵化的生活”,即礼乐生活。“乐”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寻求心灵的尽可能愉悦。“钱和地位都是附属,要先追求精神的愉悦。”张辛说,人不能唯物是取、唯利是从,要无所得亦愉悦。
张辛教授认为,乐活的核心理念是健康、快乐、环保和可持续,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津液交流,谓之为有味道。
张辛教授从人类起源到远古时代,步步为营的推演了人类是由神主宰——经由物质主宰(唯物)——到由自己(心灵)主宰——到(形而上学)道——(孔子思想)中庸之道——礼乐文明。
其中阐述了很多道理,其中主要的如下
1、人要在一技、一师之上,就是“道”,即就是超乎于现有东西之上,“形而上学”的东西。古代象形字的“道”就是由是而知焉谓之“道”,所行道也!
2、阐述了人道与兽性主义,兽性主义是斗争;而后引进了生物界的竞争主义,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是有对性的;只有人类的人道是无对性的生活。西方国家是为利而学,而中国则是找基本的道,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应给东方活力,东方应给西方智慧方面的支持。
3、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从象形文字来看,就是沟通权衡于天地之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庸——按合适的方式做事,这样就能形成常态,否则就是反常。
中庸之道——叩其两端、取其中。调控人的行为在合适的范围内,并成为常态,类似于“神”的力量。其中规定了有五常不能变,父子、君臣、夫妻、朋友、天地关系不能改变,否则就乱伦了。中国——最合适的国家、“心”的生活方式;最合适的生产方式——农业。
4、中庸的程序:序与和,就是各行其位、各行其份。做好自己、不要去盯别人,要克己、为己。
序:是秩序,是过程。和:和谐,是结果。
5、中庸之道的规则——礼乐
礼:象形文字中就是要鼓励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人道之极。
乐:是感情——艺术。
举例如,中国人吃饭怎样才有味道呢?应该是这样,要一团和气的来吃饭,并且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产生津液交流,谓之为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