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乃兹polonaise 舞曲 肖邦波罗乃兹舞曲op26





波罗乃兹(polonaise)舞曲 肖邦波罗乃兹舞曲op26


波罗乃兹(英语:polonaise波兰语:polonez,chodzony),又被译为波洛奈兹或波洛内兹,是一种3/4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源于波兰。波兰舞曲不似玛祖卡那样富有民间风俗性,而常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古典波兰宫廷贵族衣着华丽,在波兰舞曲伴奏下以庄重的步伐左边宫邸大厅,作为舞会的开始。所以波兰舞曲伴奏的舞蹈,也是一种步行舞,它的典型伴奏节奏是3/4x xx xx xx。波罗乃兹polonaise波兰舞曲。波罗乃兹有人译作波兰舞曲,它是16世纪以来波兰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波兰舞曲不似玛祖卡那样富有民间风俗性,而常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古典波兰宫廷贵族衣着华丽,在波兰舞曲伴奏下以庄重的步伐左边宫邸大厅,作为舞会的开始。所以波兰舞曲伴奏的舞蹈,也是一种步行舞,它的典型伴奏节奏是3/4x xx xx xx。
历史起源
波罗乃兹起源于16世纪波兰民间歌舞。中庸速度。三拍子。l7世纪起为作曲家所应用。J.S.巴赫用于所作《法国组曲》(1722年)第六首和管弦乐组曲第二首(1730年后)中。其后W.F.巴赫和莫扎特等都作有这种舞曲的作品。肖邦的钢琴作品波洛奈兹舞曲16首,特别是其中《军队》(1838年)和降A大调(1842年),为此舞曲体裁的代表作。此外,贝多芬、舒伯特、R.舒曼、韦伯、李斯特、穆索尔斯基和柴科夫斯基都曾应用这种舞曲。
颇有反讽意味的是,一生热爱波兰的肖邦,却因为父亲的缘故取了法文名字最能代表波兰的舞曲波罗乃兹,其名称却是法文(Polonaise)。17世纪三位法国公主与波兰即将继位的国王联姻,波兰的贵族们不但接受了公主,而且公主带来的一种舞蹈也得到他们的青睐,贵族们将波罗奈兹带到了各个领地,在社交舞会上流传开来。
演变
波罗乃兹舞曲早期也是边歌边舞,和玛祖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并非诞生于蛮荒地区,是在丰收或祭祀仪式上、特别是婚礼上人们表达欢乐和庄严情感的记录。是整齐,端庄的三拍子舞曲。16世纪末波罗乃兹舞曲传到邻国并很快传遍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瑞典有一种当地的舞蹈波尔斯卡舞曲,作为民间音乐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非常盛行,但贵族们不认同这种“粗蛮”的歌舞形式,但从这种舞蹈形式中衍生并加以变化的舞曲在今天已经为人们所共知。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波罗乃兹渐渐成为有教养的乡村绅士们喜爱的舞曲,他们需要有一种舞蹈和农民们区别开,在波罗乃兹演变时期,仍然保持了边歌边舞的形式,歌词没有太大的变动,但它的节奏接近文雅的有礼节性的风格。当波罗乃兹进入波兰贵族的宫廷里之后,渐渐演变成器乐曲形式,并呈现出它堂皇庄严的面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持续、威武的节奏,纯粹的音乐属性,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浓厚的波兰味道。由波兰民间音乐滋养成长的肖邦将民族主义注入到波罗乃兹之中,使得波罗乃兹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1826年之前肖邦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方法将音乐技巧和音乐的观念在波罗乃兹这种音乐形式中完美结合。早期的波罗乃兹只有两首:1817年创作的《G小调波罗乃兹》和1826年的《降B小调波罗乃兹》,其他除了正规编号的波罗乃兹,还有肖邦去世后发现的以及肖邦少年时期的习作被统统列为例外编号。
分类
在萧邦之前,波兰舞曲和瑞典的波尔斯卡舞曲很相似,有很多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两种舞曲是同出一源。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巴赫、泰勒曼、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曾创作过波兰舞曲,这时代的波兰舞曲比较慢,节奏平稳。在萧邦的作品中,波兰舞曲变成一种华丽而雄壮的钢琴独奏曲。他的波兰舞曲通常是三段体或者回旋曲式。
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戏剧性,音乐气势宏大;一类富于诗意,音乐优美细腻。两首波罗乃兹是具有强烈对比的舞曲。肖邦以丰富的想象力、更精巧、更浪漫主义的设计在这两首作品中体现出来他对舞曲音乐的观念,波罗乃兹成了肖邦炽热的民族主义的音诗,里面包含了激烈的、柔情的情感;象征波兰往日辉煌的宏伟、象征现今苦难悲伤也体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升C小调第一首,以纯朴明朗的抒情为主,中间部分富于诗意,就象梦幻、热情的二重唱。但它绝不仅仅限于抒情,其中第一肖邦《波兰舞曲》
主题预示了后来的波罗乃兹极富戏剧性的形象特征。与第一首不同的是降e小调波罗乃兹充满悲剧的情绪氛围,第一主题由阴郁的色调和慷慨激昂的动感相结合,体现了悲愤的情绪主题开始是八度齐奏的音调和反复的、相对固定的节奏和弦;第二主题充满动力,像是进行曲的节奏,体现了绝不屈服的坚定;中间部分平静和柔情的旋律有对唱的性质;之后是重复第一部分,结尾时是悲壮的宣叙调。
完成于1842年,是戏剧性波罗乃兹舞曲中最宏伟的一首,音乐中的骑兵形象原型是波兰国王索比斯基的骑兵队,他们在1683年抗击入侵者时非常英勇,所以也叫《骠骑兵波罗乃兹》。在创作时肖邦仿佛看到他们全副武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威严的朝自己走来。作品正是表现了这样一种情绪和气氛。这是在异乡的肖邦对苦难的祖国最真实的内心展露。此时的肖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已经达到相当成熟。乐曲为复三部曲式,开始是暴风雨般的引子,急急驰骋的半音和带有强烈重音的和弦。主部主题简洁节奏坚定,呈现的是激烈搏斗的场面。中间段落非常难以处理,左手均匀的八度双音表现的骑兵渐渐驰来的马蹄声,右手则像是宏亮的号角声。音乐一直是勇往直前的前行,音响增加到极限,好像势不可挡的趋势。结尾部分引子的主要乐思和主部主题交织在一起,逐步将音乐推向高潮,并在气势雄伟的音响中结束。
肖邦最后一部波罗乃兹舞曲。正像它的标题一样幻想的性质更多于舞曲,它的结构较为复杂:三部曲式,主题很多。即兴的乐思和优美的旋律以及精巧的节奏交织在一起,没有了通常的简洁明显的音乐形象对比,主题之间在音调上和情调上都非常相似,只是忧郁的幻想色彩和戏剧性的因素形成了对比。引子很长好像摆开架式要讲述故事一样,奠定了总体的气氛;第一部分非常复杂,主部主题以感肖邦波罗乃兹舞曲的旋律和抒情色调呈现出来,它的发展有即兴的特点,对和声肖邦有精巧的设计,节奏复杂多变,旋律的进行并不是呈单一思路,而是曲弯错落,这一部分体现的悲伤的情绪和模糊的回忆。中间部分虽然转为明朗的情调,但悲哀的情绪仍然存在。和声和调性较为简单,结构整齐。第三部分构思有些特别之处,在引子和部主题之后有一个对前面主题的回顾,再现部分设计的织体丰富而又严密,利用节奏改变了主部主题的面貌,充满了戏剧性。幻想波罗乃兹式肖邦作品中最为复杂的作品,其中有沉思很回忆,明朗和悲哀的气氛交错出现,既有细致,细微的心理变化,又有奋进的戏剧性段落。肖邦还是将生活的希望在凯旋般的情绪中结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6360.html

更多阅读

钢琴练习曲的巅峰—肖邦练习曲op.10&25导读by赵晓生

钢琴练习曲的巅峰—肖邦练习曲op.10&25导读 by赵晓生先声明,将肖邦译为晓邦并非大狮子发明,如悲多愤一样,乃旧译。我只觉得,许多旧译比新华社规定译名更有文化内涵,如悲多愤vs贝多芬,晓邦vs肖邦,梅

肖邦的爱国故事 徐特立50字的爱国故事

肖邦的爱国故事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课文解析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周红阳【设计理念】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肖邦故园》,教材的编写者将它归属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研习”。其最大特点是“以研习文”。文本研习不同于“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也不完全是“文

肖邦夜曲听后感 天空之城听后感悟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

肖邦:葬礼进行曲

估计有人看了这个标题就不愿意进来,所以,要向每一个进来的战友致意!更希望你们欣赏这首曲子并在音乐声中阅读下面的文字。(第一遍听可能有点断断续续,第二遍就好了,或者完整下载了再听)这首进行曲是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因为极受

声明:《波罗乃兹polonaise 舞曲 肖邦波罗乃兹舞曲op26》为网友如果星星不发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