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盘里一青螺 原创图文/吉格罗朵
好友应天人近日有篇博文名"清明螺,赛肥鹅”,介绍了苏州人清明前把螺蛳作为时鲜美肴食用的习惯。水乡江南,这螺蛳是很平常的菜肴,一年四季都有。而螺蛳繁殖的时间正在农历三四月份,因此清明前螺肉特别壮特别肥美,正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之后,螺蛳就瘦细了,当然吃上去就差多了。
淡水中的螺,分青螺田螺,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虫鱼》中介绍:“青螺,状如田螺。其大两
拳。揩磨去麄皮如翡翠色,雕琢为酒杯。”然而,如今好象人们有点搞浑了,如果上网检索,不管青螺田螺,都是一个样(见上图,是自百度词条中下载的田螺和青螺),而伲苏州人则相反,将大的河螺称田螺,大小如一节手指头的叫螺蛳(上图中),细长更小的则叫钉螺(因是吸血虫宿主,遭灭,现在不多见也不吃了)。
煮大田螺,肉较老,苏州人喜欢剔出肉来,剁细与猪肉糜拌和,加调料后,再塞进田螺壳,下锅烹煮,这菜叫田螺塞肉,其味鲜美无比。
家常常吃的是“酱爆螺蛳”。在市场里买回几斤螺蛳,最好的挑是青壳的,用剪刀剪去螺尾,将螺蛳放入盆中,加清水,滴几滴麻油或菜油,每天换水,漂浸二、三天,让螺蛳排净排泄物和泥沙。炒前用沸水焯一下去腥。铁锅烧热,倒入菜油,先煸炒姜、葱、干辣椒、倒入螺蛳翻炒,加黄酒、酱或酱油,然后再加清水没过螺蛳烧开,盖上锅盖,慢火焖烧几分钟翻炒起锅即成。清明时节,苏州人爆炒螺蛳,还喜欢切些刚上市的春笋成笋丁或笋片加入,味道就更鲜美了。这可不是新创意,早在宋代,曾巩就在《南湖行》中吟道:“断瓶取酒饮如水,盘中白笋兼青螺。”可见,酱爆笋丁螺蛳,虽无正史记载,其历史极悠久了。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古今诗词中,人们常把青山喻作青螺,其中唐代做过苏州刺史的刘禹锡老先生的这两句最为形象,最为生动。也许,刘老先生正是清明时分在湖边酒楼上,一边吮吸品尝着这“酱爆螺蛳”或"田螺塞肉"的美味,一边欣赏湖光山色如画美景,或者就是在苏州任上吃螺蛳吃出的灵感,而后即景生情,诗兴大发,于是才吟诵出了如此贴切的千古名句,从此被迁客骚人引为经典。明代青丘子高启更有“五斛青螺一日销,迷楼深贮万妖娆”的诗句,后句是描述高髻如青螺,--深藏于迷楼的美娇娥,而前句“五斛青螺一日销"却正说的是,清明时节螺蛳好卖,可日销五斛。高启是苏州人,肯定嗜好这"清明螺,肥如鹅"的美味,当然也善于将这"青螺"比"妖娆",所以把好味道一起吮吸到诗中去了。
而说起"田螺姑娘"的故事,那螺蛳就更"仙"味盎然哉。"鸭吃螺蛳鸡吃谷,各人头浪一爿福","蚂蟥叮牢仔螺蛳脚","螺蛳壳里做道场"......关于螺蛳的吴地俗语更多,更有趣。
吃螺蛳有诗意,有故事,有趣味,但也要有些技巧。好友应天人的博文中介绍要"三指捏住,吮吸一嘬,用舌尖稍抵住,去除尾部,则可品螺肉柔嫩,酱汁香美,舌下生津,美味无穷,节奏有趣。技巧不足吃不到,可用牙签;吮吸用力,则成连尾一吞,会有吃了不洁之感。多次练习,熟能生巧,可有品味乐趣。"
其实,吸不出也不要用牙签,只要用筷子往里一顶,塞塞紧,不漏气了,再微用力一吸,就很容易吸出来了。不会吃,也可先顶一下再吸,保证吸得出。不过,要当心的是螺蛳口上那块盖,叫厣。吸时舌头要把它也舔住,如果一吸,把它吸到嘴里,厣贴在了上颚上喉咙口,就不舒服哉。小时候,吃螺蛳时常发生,就如吃鱼挨了鱼剌一般难受。
不会吸螺蛳,当然可事先剔出肉来,炒韭菜什么的,也是好菜一碟,不过若与用二双半一夹一吸的滋味相比,其趣味就差太远了。
"白银盘里青螺,夜光杯中琼浆”,嘴抿黄酒一口,指捏田螺一吸,古人诗词吟吟,民间故事讲讲。其味好鲜,其情好雅,美哉美哉!所以,清明吃螺蛳,从来不分贫贱,一直是苏州人雅俗共赏之时令佳品。
"谁知盘中螺,粒粒皆苦果"。螺蛳好吃,但见过如何"耥螺蛳"吗?螺蛳大部分是在塘汊河湾浅水滩里自然放养的,捞捕螺蛳都用耥网"耥",并不轻松----
A。一人在艄上摇,一人在船头耥
B。船在水面向前顶,耥在水底泥中耙
C。把准方向,全凭感觉
D,慢慢收起,荡去泥沙
E,一耥网,一小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