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比较文学笔记1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笔记

你这儿好全!忍不住想收藏……原文地址:比较文学笔记(1)作者:无心的丫头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转载]比较文学笔记(1)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

种不稳定性。3、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跨界性:1 、比较文学由于定义不断被刷新,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倾向日渐明朗。2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3、比较文学也是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文学研究。4 、比较文学还是一种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包容性:既然形成了边缘性和跨界性,那么其包容性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五节: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

一、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

1、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滥于文学史的研究,文学研究沟通了国别文学之间的缝隙,这种跨越民族语言障碍的文学研究,是传统文学研究未曾涉猎过的新的独立领域。2、比较文学的开展,使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出现了另辟蹊径的崭新局面。

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是在各民族文学相互渗透、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继续在这种交流中得到巩固,并将反过来促进这种交流过程的发展。

三、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比较文学可以更准确、更科学、更全面地认识文学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第一节:比较方法的思维特点

一、比较法的客观性

比较法是科学方法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对照各个研究对象,以便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人的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的两个阶段。借助于比较方法,可以初步整理文学的事实材料,其作用首先在于辨认文学事实,其次是通过比较法来给文学事实定性定量,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给文学事实分类。局限性:只是将所比较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暂时有条件地撇开了其他方面。

二、文学现象的可比性

首先,世界万物皆有可比性。两位异域作家、作品之间,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逻辑联系,即是说可以找到“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无条件性和绝对性;条件性和相对性。要正确的比较,不仅要弄清可比性原则,还要进一步了解运用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运用比较法研究文学,在比较文学中形成独特的可比性,就是要不断地发掘文学现象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从而不断加深对中外文学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比较法才脱离了普遍意义而取得

了进入比较文学领域大门的权利。

第二节:异质同构的心理

(2)主要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基础,文学事物的可比性问题,实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并早已有丰富坚实的实践为理论依托。“可比性”是回答比较文学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的最佳答案。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从文学表现出的丰富内容来分析,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是人类所关心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同一性是可比性的重要前提。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从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并进行中外文学研究,也可以发现不少具有共性的规律。文学形式主要包括体裁、韵律和表现手法等。文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更多的相同规律。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人类探求人生意义的意识,古今中外是相通的,只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已。文学家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求索精神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虽然包容在世界文化中的东西方文学,在各自发展史上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求证”与探索的底蕴有着表面上的不同,但是其精髓却是相似的,它渗透在对自己的某种特殊关心的深层意识里。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一、“徒劳”的主题吴刚伐桂、希腊神话西叙福斯推着石头上山,而后石头掉下来。表现了初民时期的人类,在与自然进行斗争时,努力抗争,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川端康成在《雪国》里,虽然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的遭遇,但是他主要还是试图以艺术形象说明,人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牺牲、所进行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的,流露出面对他所不想了解的世界,而产生的一种虚无思想与悲观情绪。

古代神话传说流传至今对人生徒劳的感叹,加缪从中汲取了力量,陈染表现出无奈,川端对现实丧失信心。“徒劳”成了他们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态度的试金石,这是由于他们不同的创作个性和相异的心理感受决定的。

二、“变形”作品的反思

主要与作者的创作心理和民族文化积淀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的作品中,人被描绘成能变成某种动物,实际上是人类发展到文明阶段以后,一种返祖心理的反映。

《奥德修纪》、奥维德在长诗《变形记》中,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一些历史人物编织在一起,颇具想象力。一百年后,阿普列尤斯的《变形记》、《一千零一夜》。在中国被描述得最为详尽而且绘声绘色的,莫过于唐代孙頠的《幻异志》中“板桥三娘子”的故事。

中外这类变形故事表明,人类有一种返祖心理长期潜存在深层意识中。到了现代也不乏其例,中外文学家在这类变形故事中寄托了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表达了他们对生存环境的一种困惑与恐惧。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这种变形的思想基础与古代已截然不同,是建立在人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心理上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与认识意义。

三、“睿智”与二妇争子

德国现代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将中国的《灰阑记》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作者遵循的原则是:“一切归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二母争子、智者明断的故事在希伯来文学总集《圣经。旧约》的《列王记》中,就有所罗门王断案的类似故事。

总结:他们将不管是否有关联的同类主题,按照自己民族的审美需要加以抉择,再繁衍出新的故事题材。由于主题的相同,文学研究有了另一种“可比性”。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某一标准下的比较,又派生出新的可比性。

第四节:世界文学与可比性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学派

第一节: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的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最主要的流派之一。阿扎尔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总体文学”来进行研究,致力于研究欧洲各民族思想之间的共性和感情倾向,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欧洲各民族文学的一种尝试。他认为文学思潮的影响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来观察其相应的影响。梵。第根是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比较文学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且科学地勾画出这种“影响”的经过路线,即影响的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1981年,法国学派在索邦大学创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法国比较文学走上了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道路。中心分4 个小组:1、主要研究各国间的文学关系;2 、主要研究文学的表达方式;3 、主要研究比较分类学和比较符号学;4、主要研究比较文学方法论。

第二节: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要有“事实联系”,它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且有明显的沙文主义倾向。美国学派的理论,相对于法国学派的“影响理论”可以概括为“平行理论”;研究方法也可相对于法国的“影响研究”而简言为“平行研究”。

初创时期理论尚欠严谨、定义过于宽泛的不足,仍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关注的事实。

第三节:俄苏学派

与法国学派的偏狭、美国学派的放任相比,俄苏学派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即独特的本质论和方法论。

一、从本体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普遍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国际间的文学联系和文学关系,研究世界各国间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其次,许多学者不仅研究东西方之间的文学异同,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联系和关系,而且还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二、就方法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注重“类型学”研究。

第四节: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李达三“中国学派”的主张,非常明确,即走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中庸之道”,于是中国学派就成了中庸学派。中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为“阐发法”,“阐发研究”,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一个成功策略和明智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日新月异。中国学派“双向阐发”研究,任重道远。

曹顺庆在文中指出:“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特框架,构筑起了(流传学)(誉与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化的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7559.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演员 赵丽娟 演的电视剧目 赵丽娟演过的电视剧

赵丽娟赵丽娟,1965年11月9日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1997年参演琼瑶电视剧《还珠格格》饰演“令妃娘娘”。1998年,凭借电视剧《北京女人》获得2000年度大众电视金鹰奖的“观众最喜爱的演员”[1]。2002,参

美欧恐慌:中国人造黑洞让一切雷达失效

美欧恐慌:中国人造黑洞让一切雷达失效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

声明:《转载 比较文学笔记1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笔记》为网友小柔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