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鸡”字的出现。《韩诗外传》卷二载:“首戴冠者,文也;足附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集五德为一身,可见鸡的德行和英姿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图为乾隆时生产的粉彩牡丹鸡纹碗。此碗的装饰以鸡与牡丹为主题,画中的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不同的画面构图,将鸡在牡丹花丛中觅食和休闲的场景发挥得淋漓尽致。此碗图案构思精巧,立意明确。绘画采用工兼写笔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旷野中鸡的各种神态。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着色艳丽、华美,不愧是鸡纹中的上乘佳作。
鸡虽然在古代既是歺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同时亦是人们闲暇之余的一种玩物,唐宋时的赏鸡、斗鸡一直是贵族阶层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鸡纹除了在中国画中常有表现外,用于陶瓷装饰图案却较晚。明代时,由成化朝首次开始采用鸡纹作斗彩装饰,其中鸡缸杯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清康熙时单一表现鸡纹的形象作了重要调整,出现了诸如竹林鸡啼的青花釉里红瓷品等。雍、乾时期,人们出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审美意识上亦有了较大改变,因此,鸡纹便被频繁地用于装饰陶瓷。
清代的鸡纹与明代有所不同,前者以青花勾勒线条中以填彩为主,形成斗彩鸡纹;而清代则是以粉彩着色,工兼写意并重,在刻划鸡的形态时更直观,艺术效果也更显著。在表现鸡纹画面时,其绘画大多是以小品为中心内容,清新写意,运笔自然流畅,画工精湛,生动而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