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被称为什么

如果你喜欢苹果馅饼、热狗和篮球,也喜欢美女、色彩、个性、旋律以及童话;如果你不够聪明、认不出专家们发现的音乐构造上的缺陷;如果你爱你的妻子、孩子和母亲,那么柴可夫斯基会感动你的。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企业家菲尔·G·古尔丁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国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生平介绍

“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罗斯人。”

——斯特拉文斯基

辞去公务员投身音乐

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当柴可夫斯基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并没有发现他的音乐才华。1850年,家里把他送进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政府官员。1859年毕业后,他进入俄罗斯司法部任职。

但繁杂、枯燥的工作柴可夫斯基没有丝毫兴趣,而对音乐方面的追求与向往却越来越浓厚。1862年,俄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立,柴可夫斯基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成为该校第一批学生。在俄国钢琴家、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A·Rubinstein)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他在1863年彻底辞去司法部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艺术当中去。这样的人生抉择无疑导致了家庭的强烈反对。1865年,当柴可夫斯基从音乐学院毕业时,他的父亲曾写信给他说:“你应当清楚,只有意大利人威尔弟才可以靠写歌剧赚钱,俄国的音乐之父格林卡是贫穷致死的,就算你自认为是个音乐天才,也不会从社会那里得到任何回报。”他的父亲以家里收入渐少,无法负担所有孩子的生活为理由,从此停止了对柴可夫斯基的生活资助。

“通过音乐,我已经触摸到苦难深重的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深处。”

——列夫·托尔斯泰

创作初期的曲折道路

1866年,应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N·Rubinstein)的邀请,柴可夫斯基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此后的十几年间,即截至1877年以前,柴可夫斯基在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始了他早期艰辛的音乐创作。

这一阶段,他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一部钢琴协奏曲以及歌剧、管弦乐序曲和室内重奏等等。

作于1869年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第一部充分显示柴可夫斯基天才的作品,当时作曲家才29岁。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主题,是广为天下爱乐者所喜爱的旋律,它悲凉而宽广,饱含着对民族苦难的倾诉。广泛传为佳话的是,1876年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欣赏音乐会,当听到《如歌的行板》时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并说:“通过音乐,我已经触摸到苦难深重的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深处。”

在他早期创作的生涯里,充满了坎坷、艰辛和不被人理解,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他那部创作于1874年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首钢琴协奏曲最初是准备敬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但当柴可夫斯基创作完毕,鲁宾斯坦却对这部作品予以否定。1875年10月,德国钢琴家冯·彪罗(HansvonBulow)在美国波士顿首次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过了一段时间,这部伟大的作品才辗转回国,在自己的祖国里予以获得演出,并逐步被人们承认。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主题的多样和澎湃的乐思,使得它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尼古拉·鲁宾斯坦最终也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并热心地推广它,使其成为钢琴音乐的重要文献。

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同文学戏剧界的许多朋友建立了友好的交往,他同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会晤和交谈,对他音乐的创作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参加奥斯特罗夫斯基为首的“艺术家小组”的活动,增强了对艺术的民主倾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关切和理解;他同彼得堡的“强力集团”的成员保持密切联系;他同尼古拉 ·鲁宾斯坦保持着终生的情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鲁宾斯坦首次演奏或指挥的。1881年当尼古拉·鲁宾斯坦去世时,柴可夫斯基写了一首钢琴三重奏,题名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满怀深情地怀念他的这位至交。

“您问我是否经历过非柏拉图式的爱。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如果问题提得稍为不同一点:有没有感到完美的爱的幸福,那么答案就是没有,没有,第三个没有!我认为您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我的音乐里寻出来。如果问我有没有明白爱的力量,那么,我可以回答,有的,有的,有的,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地竭力在我的音乐中表现出爱的喜悦。成功了没有,我不知道,或者说,我应该让别人去判断。我绝对不同意您的意见——您认为音乐不能完全表现爱的感情。刚刚相反——只有音乐有这样的力量。您说需要用语言,不是的,仅仅用语言是不够的。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

——柴可夫斯基给梅克夫人的信

1877年,生命与的转折点

在1877年以前的十几年里,由于家里断绝了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切经济资助,使他不得不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以维持生计,柴可夫斯基常常为不能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创作中去而苦恼。1877年,他草草与他的一个学生结婚,但只经历了九星期就宣告破裂。失败的婚姻使他情感上处于崩溃的边缘,经济上的拮据,作品的不被世人理解,使他一贯敏感、伤感的性格产生了厌世的思想。有一天,他曾神情恍惚地走入莫斯科河的冰水之中,幸被路人搭救才免遭一死。他曾说过:“假如不是为了音乐,那真有理由发狂。”

但在1876年12月30日,柴可夫斯基开始了与俄国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Meck)的传奇友谊。梅克夫人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她发现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才,愿意每年无偿赞助他六千卢布,让他可以专心从事作曲。她与他保持长期、稳定的通信交往,但双方从未谋面。这份有些神秘的关系持续了十三年后由梅克夫人突然地中断。但柴可夫斯基同梅克夫人长时间频繁往来的信件,却为研究柴可夫斯基生活和创作提供了一份丰富而宝贵的材料。

从1877年开始,形成了柴可夫斯基后期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成熟的伟大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其中有: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音乐《睡美人》、《胡桃夹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1812序曲》等,室内乐方面有《a小调钢琴三重奏》。

他的第四交响曲即题献给梅克夫人。1878年柴可夫斯基转赴瑞士和意大利,在这段时间内谱写了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90年芭蕾舞剧《睡美人》上演。之后,他赴佛罗伦萨创作歌剧《黑桃皇后》。也就是在这一年梅克夫人突然断绝和他的关系。1891-92年他又创作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同年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柴可夫斯基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俄国有这么多的人,但偏偏死了柴可夫斯基!”

——沙皇亚历山大获悉柴可夫斯基逝世时所说

艺术的颠峰和神秘的死亡

柴可夫斯基在1893年写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创作生涯的颠峰之作,也是他的绝笔。柴可夫斯基自认这是他的最佳作品。他曾说:“我认为这是到今天为止我最好的一部作品。尤其是,我知道这部作品是顶忠实的,我爱它;我过去的作品,我是绝对不爱的。”“我觉得它比我的一切作品更加值得骄傲。”

这部杰作1893年10月份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但反响平平。据称,首演四天后他喝了一杯生水(现在也没有弄清是不是故意的)而染上霍乱,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三岁。现有另一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有同性恋倾向,为了避免涉及贵族的同性恋丑闻被揭露而自杀。至今他的死因仍众说纷纭。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

“我的创作简直是从我内心流注出来的。……没有一个乐句不是我所深深地感觉到的。”

——柴可夫斯基

杰出的俄罗斯旋律大师和多愁善感的艺术家

——对柴可夫斯基的评价

柴可夫斯基一生经历坎坷多难,天性多愁善感,加之所处的沙皇俄国专制制度日益腐朽没落,这三重原因使他总处于忧郁烦闷之中。一度希望以自杀寻求解脱。他自己曾说:“我本性非常惧怕人类,羞怯和多疑到了不必要的程度。总之,许多特性使我越来越厌世……整个冬季我心灰意冷,消沉使我常常陷入绝望的边缘。”一些作品直接表现了他的这种心绪,如小提琴与乐队合奏曲《忧郁小夜曲》,歌曲《只有孤独的心》。如果说他在前期作品中还怀着一颗敏感而充满疑虑的心去追求光明和欢乐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更注重透过深刻的心理刻画,表现生活的悲剧性。他的许多作品的中心思想都在体现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以及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如第四交响曲中贯穿第一、第四个乐章的序奏主题,柴可夫斯基称它为“厄运的象征”。第六交响曲亦称《悲怆交响曲》,它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巅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人生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性结局,最后的乐章一反交响曲的固定格式,用近乎追思曲似的慢板代替了以往热烈的快板,全曲在沉痛而哀思的慢板中渐渐结束。根据俄国诗人普希金同名作品改编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也都重申着“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实现”这一主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与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驾齐驱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三者同样采用的是庄严的D大调,而柴可夫斯基在第二乐章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色调暗淡、情绪哀伤的曲调。乐曲中流淌出来的复杂、惆怅的情怀,让人心酸,催人泪下。相比而言,柴可夫斯基的三部舞剧音乐倒是充满着辉煌壮丽的气势,乐观明朗的情绪以及市俗生活的美好。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首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国际性。他曾满怀深情地对人说:“我常常夏天漫步在田野和森林里,或是晚间在草原上散步,那简朴而油画般的俄罗斯风景感动着我,我会被阵阵热爱自然的情怀慑服,茫然地躺在地上。”他的音乐中充满着俄罗斯的民谣、民歌,并大量取材于俄国文学家的作品,他音乐中搏动着的灵魂就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同时,柴可夫斯基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艺术发展的精华,在19世纪末期,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均已发展得较为完善,他将这些音乐创作技巧富有独创性地和俄罗斯民族音乐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音乐更加广泛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音乐范畴广泛、体裁众多。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管弦乐作品、室内乐、歌曲等等,无论哪一个领域,他都创作有可以和世界一流作曲家比肩的作品,

在音乐风格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融辉煌宽广的气势与忧郁伤感的情调为一体。俄国的一位诗人曾写道:“俄罗斯母亲呵,你既伟大又软弱,即宽广又贫穷。”俄罗斯民族在广袤的土地上所培养的粗犷性格和易于忧郁的审美心理表现在他们众多的艺术领域中:绘画、文学、电影以至于音乐。柴可夫斯基以他伟大的音乐才能、敏感而富于幻想的性格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了这一民族特性,同时在音乐艺术上体现了浪漫主义走向末期的悲观主义思潮。

牛津音乐辞典如是说:

很少作曲家比柴可夫斯基更受听众欢迎,这有几个容易理解的原因:他的音乐曲调极为优美,配器艳丽而色彩丰富,充满了炽热的情感,诉诸人心而非流于虚华(虽然有人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缺少交响思维和结构,但此说经不起严格推敲)。无疑地,具有强烈感情特点的音乐反映了作者的天性。他受到双重的折磨:被压抑的同性恋(导致他的婚姻灾难)以及对兴奋与沮丧极度起伏的倾向,每次成功后即带来一段时间的内省、忧郁和消沉,其根源是他本人的心理缺陷而不是“典型的俄罗斯忧郁”(typicalRussianmelancholy)。这也表现在他对出国访问的态度上。他一离开俄国就患思乡病,一回国,又烦燥不安地急着计划出国。

在十九世纪俄国音乐中柴可夫斯基独树一帜。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题献给“强力集团”的成员之一巴拉基列夫(Balakirev),但他却从未认同纯粹的民族乐派。他并不屈从于当时欧洲的勃拉姆斯(Brahms)或瓦格纳(Wagner)的影响,不过却极为赞赏法国音乐家比才(Bizet)和圣桑(Saint-Saens)。这可以和他一生对莫扎特的热爱联系起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有许多乐节段落和比才、莫扎特(Mozart)一样细致入微、色彩绚丽。他的天性中的另一个因素是宿命论和拜伦式的感情迸发(集中表现在最后三部交响曲中),另外在许多歌剧插段,特别是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都有迹可寻。他的歌剧没有一部是一举成功的,但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仍到处上演,脍炙人口。若要发掘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戏剧才华应是在其芭蕾舞剧中,那是旋律创新、气势磅礴及永保清新至高无上的结合。而他创作的那些优美的乐曲,无论篇幅大小,也不应被遗忘,因为柴可夫斯基内心的灵魂精髓都珍藏在那些伟大的交响曲、协奏曲和管弦乐曲中。

杨民望(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如是说:

从他的气质特点上看,他首先是一位抒情诗人和心理戏剧家。他所创造的鲜明、深刻而有力的旋律形象,具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便以受到非常广泛的听众的赏识和欢迎。

柴可夫斯基侧重于人的复杂的内心生活的心理刻划,即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在各种不同的题材和体裁中用音乐的形象以揭示人的思想感情的最细微的色调变化;他描绘一个普通人的痛苦和欢乐、怀疑和不安,叙述一个普通人对祖国,对人民、对俄罗斯大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他深信人的精神的美及其崇高的道德力量,并用惊人的力量来体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体验,柴可夫斯基对人的心理、道德和哲学问题的专注,接近于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大师如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等。

孙国忠(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如是说: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音乐份量较重,不仅体裁多样,而且音乐中特别强调情感的抒发.尽管对柴可夫斯基作品的真正深度不少西方学者持怀疑态度,他那种带有悲剧色彩的情感抒发也被讥为“眼泪汪汪的伤感主义”,然而他音乐中别具特色的迷人之处也是不应否认的:华美多情的旋律进行,丰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特别是渗透于音乐之中的浓郁抒情性,的确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一般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交响音乐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虽不能说雅俗共赏,得到众多音乐爱好者的钟情,却是一个事实。

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如是说: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亲切坦荡的旋律,戏剧性的磅礴气势,华丽生动的配器,支配着它们的曲式。……他的旋律之泉喷涌不竭,在聆听他的管弦乐曲和芭蕾音乐时,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只代表他的全部创作的两个方面。

保·朗多尔米(法国音乐学者)如是说:

柴可夫斯基的民族性可能较强一些,但他没有足够有力的个性来打破日尔曼艺术的束缚,他很早就受到这种艺术的影响,而且以后又热衷与追求平庸浅薄的成功。

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如是说:

其(柴可夫斯基)创作注重内心刻画,表情细腻,旋律、和声、配器富于表现力,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柴可夫斯基年表·

1840年5月7日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

1850年进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

1859年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毕业,进入俄罗斯司法部任职。

1862年俄罗斯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立,柴可夫斯基成为该校第一批学生,师从俄国钢琴家、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配器和作曲。

1863年从俄罗斯司法部辞职,完全投身音乐创作。

1865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去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69年创作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1871年创作《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其中包含经常被单独演奏的《如歌的行板》。

1874年创作《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875年10月份,《第一钢琴协奏曲》由冯·彪罗在美国波士顿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开始创作芭蕾舞剧《天鹅湖》

1877年与他的一个学生结婚,9个星期后离婚。由于精神频临崩溃边缘曾企图自杀。同年结识梅克夫人,开始《第四交响曲》的创作。

1878年在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完成《第四交响曲》,并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1880年创作《1812庄严序曲》和《弦乐小夜曲》。

1885年在克林(Klin)购置第一栋乡间别墅,精心进行音乐创作。

1890年芭蕾舞剧《睡美人》上演。之后赴佛罗伦萨创作歌剧《黑桃皇后》。同年梅克夫人突然断绝了和他的关系。

1891年访问美国获得巨大成功。开始创作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1892年完成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同年访问维也纳。开始《第六交响曲》的创作。

1893年赴伦敦接受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音乐博士学位。完成《第六交响曲》的创作。10月份《第六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6日逝世。

·柴可夫斯基的主要作品·

管弦乐作品: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Winter Daydreams,Op.13,1866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Op.36,1877-78年)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dred Symphony Op.58,1885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Pathetic,1893年)

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869年)

《1812年庄严序曲》(1812,Ceremonial Overture,Op.49 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Italian Caprice,Op.45,1880年)

《斯拉夫进行曲》(Slavonic March,Op.31,1876年)

《C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Op.48,1880年)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Eevgeny Onyegin,Op.24,1877-78年)

《黑桃皇后》(Queen of Spades,Op.68,1890年)

舞剧:

《天鹅湖》(Swan lake Op.20,1875-76年)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Op.66,1888-89年)

《胡桃夹子》(Nutcracker,Op.71,1891-92年)

协奏曲: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1874-75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1878年)

室内乐及其他: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1871年)

《a小调钢琴三重奏》(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Op.50,1881-82年)

《四季》(钢琴套曲)(The seasons,1875-76年)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被称为什么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奏:郎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8573.html

更多阅读

雷夫演讲实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

雷夫演讲实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61efa0102e353.html时间:2013年3月27日上午地点:武汉洪山礼堂(特别说明:以下文字为李镇西现场同步电脑记录,未经雷夫本人审阅。)你好!哈罗!非常感谢

奥斯卡·皮斯托瑞斯为什么被称为刀锋战士? 皮斯托瑞斯

小琪:2012年8月5日 | 人气:440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腾讯空间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Facebook Twitter评论 相册奥斯卡·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是一位南非的截肢短跑选手,以“刀锋战士”和“世上跑得最快的无腿者”绰号知名

声明:《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被称为什么》为网友夜琴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