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知道白起,都是因为长平之战活埋了四十万赵国降卒。史记上说白起担心赵国的降卒会反复而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一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史记白起列传的绝大多数篇幅都在介绍白起的“武功”——比如某年攻下某城了,比如某战斩敌首多少了,当然还有让白起青史留名的长平之战。一直读到长平之战结束,你都会觉得白起不仅是一位战神,同时也是一位杀神。 应劭在史记做的注里,严厉的批评了白起坑杀俘虏的行为,他认为这样做只会助涨六国对抗秦军的勇气和决心。“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 赵军长平之战前后就死了四十五人,减去着坑杀的四十万,意味着真正死于作战的赵军只有5万。这剩下的四十万赵军,在被围困这么久之后肯投降,多数肯定不会想着要反复的,要不早就跟秦军拼个鱼死网破,何必要把自己的命这么随便的交出来呢? 再说,如果担心反复,那么在历次作战中,为什么不杀掉楚国的降卒,不杀掉魏国的降卒,而仅仅是杀掉赵国的呢?赵国是强大,但楚国也不弱呀,秦国连着克了楚国那么多次,从来就没有听说大规模杀降卒的事情,难道就不担心国土面积广大,人口数量庞大的楚国反复? 我觉得,长平之战坑杀降卒,报复的可能性更大,毕竟这场仗打了很久,秦军也付出了的代价,秦军的兽性被激发出来,所以根本就不用等秦昭王的命令,白起就下令坑杀了。这就有点像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队,一路杀到南京,兽性也完全的激发出来了,所以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惨案。 秦昭王先是拒绝了白起继续对赵国用兵的请求,但却在议和后没多久,又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只是这个时候的赵国已经缓过来了些,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再加上各诸侯国的援助,挫败了秦军。而反观秦国,白起因为不愿出征惹恼了秦昭王而被赐死,而连续的战争有严重的消耗了秦国的实力,可以说此事的秦国,正处于商鞅变法以来的最低谷。 “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白起墓在咸阳东郊的一个军工厂家属院了,而我的一个同学恰好也是这个院子的,从小就在白起墓跟前完。据她讲,他小时候的白起墓要比现在要大一些。当时厂子挖防空洞,已经挖到了白起的墓室,而小孩不懂事,在白起墓上又是挖坑,又是打洞的,对墓的破坏也很大。前几年倒是拾掇过一下,因为韩国的什么白氏宗亲会跑过来祭祀(白起又成韩国人了?),不过韩国人来了一次后就再没来,白起墓也就越来越破败,直至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封土缩小了很多,连同学小时候在上面留的很多“印记”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