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原来不叫胡适,1910年20岁留美之前他改名适,表字适之。时在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前一年。
自从清末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之后,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启了蒙。小青年胡适以更名表达他对社会改革的追求。胡适——何所适从?适者生存。适之——学西方,适应新世界的潮流。前人的名和字,是里和表的关系,本来就是两相比附,互为解释的。
人们多说胡适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其实不尽然。他在美国讲过: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见解,则是从西方人。所以,当爱情与亲情有矛盾时,胡适会牺牲爱情,服从亲情。
胡适父亲死得早,从小由母亲管,14岁就被订了婚。不久他去上海上学,之后又留学美国七年。胡适27岁回国,遵从母命完了婚,尽了孝道。从订婚到结婚,事隔13年。胡适感叹:锈了嫁妆里的剪刀/变旧了结婚的新房/只是那十年前准备的爆竹/越陈偏越响。
胡太太江冬秀,大胡适一岁,相貌平庸,小脚,勉强识几个字,爱打麻将。胡适和她白首谐老,委实难为他了。胡适先江氏而死。蒋介石挽胡适,赞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但是,后人研究,蒋的盖棺论定,大有虚头在焉!胡适,终身存在着婚外恋情,不论结婚之前之后,还是国内国外。——这是他的白话诗和身后被公开了的日记告诉我们的,其人其事,似朦胧,实清晰。
胡博士热忱和气,年轻而享大名,很受淑女们的青睐。胡适评说徐志摩,说徐的人生观只有:一个爱,一个美,一个自由。胡适不认同徐这个人生观。但是胡适作为正常人,他就不需要爱,不喜欢美,不追求感情自由吗?胡适的婚姻与爱,太不一致了。当胡适孤寂而有艳遇时,他拈了花、惹了草,那是不足为怪的。
胡适读书纽约,常去一个英籍女教授家请教和吃饭,教授的次女韦莲司,学的艺术,读书甚多,思想深沉,常与胡适切磋学问,陪胡去风景区赫贞江滨,同游同乐。耳鬓厮磨,自然生情。胡适一周两封情书,一年一百多封。女教授喜欢胡适,但当胡适正式有所表示的时候,她坚决拒绝了。女儿不能与异族异教的人通婚。胡适离美返国前,在韦家一住八天,与教授母女依依惜别。
胡适回国后和韦莲司保持着亲密联系。韦过生日,胡适都有长信祝贺,一年不拉。韦比胡大五六岁,许多年后韦写信告诉胡她头发花白了,胡复信道:对我来说,你是永远不会老的,等着我,我们再一块儿重过年轻的日子。胡适晚年赴美,韦莲司依然老姑独处。这时离他们相好初恋之时,整整50年。两个白发人像过去一样地叙谈、散步,不胜缱绻。——这些都是后话,顺便作个交待。下面接续讲青年胡适。
感情没有真空。洋女士退为密友,胡先生结识了中国才女。1916年秋,胡适在留学生文学活动中,通信结交了女生陈衡哲,成了文学知己。陈对胡说:我诗君文两无敌,请先生此后……。胡适建议陈衡哲:你若先生我/我也先生你/不如两免了/省得多少事。——两人不在一地,胡适老标准一周两封信,陈衡哲是见信立复。你来我往,感情自然地加浓。第二年春上,男同学任叔永约胡适一起去访见陈衡哲。任某早就向陈表过态,胡适清楚后怎好意思夺友所爱,老规矩退而以陈为密友。胡和陈,后来都在诗文中流露过相同的遗憾:恨不相逢更早些。
在这之前,江冬秀恰好刚给胡适去了一信,八行纸不满一张,白字连篇。胡适十分矛盾:婚姻很不自愿,母恩又不能不报。怎么办?他自言自语: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胡适之,只能如此适之:和江结婚。
话是那样说,放弃爱情,能有快乐?回国后,胡适曾经在朋友的扇面上这样题字: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是要忍得住痛苦。——就在这年,陈衡哲和任叔永正式订了婚。
同一年,胡适有一首《应该》:他也许还爱我/他总劝我莫再爱他/说道:你如何还想着我/想着我又如何对他/你要是当真爱我/你应该把爱我的心爱他/你应该把待我的情待他。——前面的“他”和后面的“他”分别是谁,明眼人一看就知。
1920年夏,陈衡哲归国之前。胡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老友久离别/相思不消说/三年梦一书/醒来书亦无。——陈衡哲回国后,胡适举荐她进北大当了教授。
名花虽然有主,旧情仍是难舍啊!胡太太生了个女儿,胡适取名素菲。太太不知就里,只觉得洋名字时髦,殊不知陈衡哲在美国的英文名就叫Sophia。只可惜素菲命薄,夭折了。胡适有一次访美,午休作了梦,梦见了素菲,醒来随即含泪作诗:……素菲/不要叫我忘了/永永留作人们苦痛的记号。——此时,离女儿素菲之死一年半,离胡适陈衡哲在美相好热交,整整十个周年。文字素菲是个符号,永远不能忘怀的,是那一个素菲呢?
1923年春,北平晨报展开了爱情大讨论,事情起源于北大生物系潘教授与其妻妹的故事。潘妻死后,妻妹抛弃了未婚夫转而与姐夫结合了。许多人谴责潘某夺人之爱,谴责那个变心负义的小姨子。
胡教授早就决定娶一而终的,置身讨论之外。但是,理性的长城像是纸糊的,受不住感情的冲击。这年夏天,胡适去杭州养病(痔疮?),见了小表妹曹诚英(佩声)。诚英小名阿娟。阿娟离婚不久,在杭州女师教书,能诗善文。干柴烈火好煮饭,表兄表妹好做亲。他们情投意合,在烟霞洞同住了。
母亲5年前已去世,太太已生二子一女。胡适答应阿娟回去办离婚。临别之夜,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
胡适回北平,悄悄筹划那事。江氏耳朵特别尖,风闻后立即使出撒泼劲,动刀子以死相胁,胡博士怕事闹大,只得退却,收起那个念头。
胡曹之恋,徐志摩是个支持者,徐在杭州陪他们【】一起玩,一起吃曹诚英做的定情菜徽州一品锅,连赞好吃好吃。到了徐志摩想改组家庭时,胡适亦支持徐停妻再娶妻,娶了陆小曼。胡适说:徐志摩,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
思想这个东西,很怪。思想很自由,你高兴想谁就想谁。思想又很不自由,你决意不想她,它偏偏会想她: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胡适无法与曹诚英私会,经常靠回忆慰藉自己。他有许多诗是写给曹诚英的。如《多谢》:多谢你能来/慰我山中寂寞/伴我看山看月/过神仙生活//匆匆离别便经年/梦里总相忆/人道应该忘了/我如何忘得。如《旧梦》:山下绿丛中/瞥见飞檐一角/惊起当年旧梦/泪向心头落//隔山遥唱旧时歌/声苦没人懂/我不是高歌/只是重温旧梦。
杭州三个月,有爱、有情、有歌、有诗,是胡适一生感情生活中唯一的亮点。不思量,自难忘,你叫胡适如何能不想!1958年老胡适给刊物题字,写了年轻时的旧句:山风吹散了窗纸上的松影,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三十多年前的往事,白首依然萦怀。唉!
也交待一下曹诚英。胡适改组未成,恼了夫人又折兵,大伤曹诚英。后来,安排了曹去美国学农业育种,又托付给韦莲司照顾。(胡当年到美国留学,开始就是学的农,后来转的系。)曹诚英学成后回国工作。及至国共打仗,胡适去台,失却了联系。
抗战期间,胡适做了一任驻美大使。太太随同,住在华盛顿。任满后胡适继续留美从事文教活动,直到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回国。
胡适在纽约,与老师杜威的女秘书罗维兹相好了,密切的时候形影不离。漂亮聪明的罗氏,向胡大使正式示爱许婚,说明并不要求改变胡和江原有的婚姻关系。胡适爱惜羽毛,以年龄为由写信正式辞谢。罗,小胡13岁,胡信称罗为小孩子,自署老头子。罗回电报说:“收到来信,想念老头子到了令人不能相信的地步,即返纽约。爱。小孩子”。胡适见了电报,动情地反复品味着:电报尾上他加了一个字/我看了百分高兴/树枝都像在跟着我发疯/我要细细的想想他,因为他那个字是“爱”。
胡适辞婚,罗氏无奈嫁了别人,不料那人两年后就去见上帝了。罗维兹崇拜名人,改做了杜威夫人,一下成了胡适的师母。杜威比罗氏大45岁,两人愉快地共同生活了6年。杜威93岁去世。
老师不在了。胡适对师母尊重归尊重,通信时免不了恢复从前的爱称,亲爱的老头子,亲爱的小孩子,再度热络起来。那分感情,胡适一直维持到底。
胡适是多情的,真情的。他与女友一旦相好,都是终生来往,心心相印。他对可人的异性,发于情,止于礼。他的精神恋爱,有点像贾宝玉的泛爱和意淫。
胡适日记主要记录他的私人感情、内心生活和文化思想,较少隐讳。政治,涉及得不深。胡适早期的白话诗,相当多是情诗,坦诚又含蓄。胡适的情诗和日记对中国的新文学都有大贡献。中国早期的新诗运动,郭沫若的《女神》豪放,胡适的《尝试集》婉约,都具有反封建性质。徐志摩的爱情诗,在胡适之后。徐诗,激情奔放。
胡适服膺自由主义,又甘受中国旧道德的束缚。他的名言“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算得上胡适特色的自由主义。在政治上,在婚恋上,他都如此。
胡适?一切都实用主义地适当处理!——可能,这就是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