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入住宝丰县城。第二天一大早与朋友一起驱车驶向郏县的“三苏坟”。
三苏坟,位于郏县城西的小峨嵋山东麓。这里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陵园规模很大,陵园大门是一仿古建筑,非常威严气派,进得门来北行,路两旁绿树成荫,离大门不远处的左边有一湖,湖水碧澄,湖边垂柳倒影湖面,小桥流水,俨然一副山水画。
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的衣冠冢,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据史料记载:三苏指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三人。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闭门读书”,后得欧阳修推举,以文章显名于世。历官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轼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母亲的严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妇女,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她亲自教苏轼读书,引导苏轼效法先贤,树雄心,立大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后来苏轼考中进士,初任河南福昌(今伊川西)主簿,后经科考,进策二十五篇,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罗织罪名诬陷为“谤讪朝廷”,贬谪黄州,后移汝州。从此,苏轼在宋朝政坛上几起几落,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也曾遭贬徒惠州、儋州。
苏辙与兄同科进士。初任渑池县主簿。在政治上与兄苏轼趋同。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落职汝州,复责雷州安置。晚年筑室于颍昌(今许昌市),称颍滨遗老。苏辙也以文章名世。苏氏父子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
苏辙在出任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览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后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三苏坟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这里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坟院建筑古朴典雅,门两边所蹲石狮森严威风。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门内矗立一座高约两丈、宽丈余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院内院外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有“苏坟柏树数不清”的说法。院内碑碣林立。
过石坊,东边有斋房若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
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参天、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多为明清时所植。
陵园西部是广庆寺、三苏祠。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建于元代,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
踏进广庆寺,苍劲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让人眼前一亮,广庆寺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三苏祠堂内的三苏塑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仍然栩栩如生。
三苏祠右侧是东坡碑林。可以站在碑廊下观赏着书法大家的作品,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当代众多书法名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均将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挥毫写就。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可谓洋洋大观,气势磅礴。
碑林园中的仰苏堂内塑有一组泥塑雕像,惟妙惟肖。苏轼站在一条盘旋的巨龙身上,一袭长衣,左手握笔,右手捋须,若有所思,也许他还在忧国忧民。还配以诗词:
宋代文坛豪杰人,
多少功绩累瘫身。
峨眉柏阴休长梦,
墨客不语怕惊魂。
我们一行出得陵园,门口遇一60多岁的摊贩,此人颇为健谈,因为我们购买了他的旅游纪念品,他就回馈我们一些零碎的关于三苏坟的民间传说故事,且听那摊贩侃侃道来:
“恁都看到立于“三苏坟”门口处“青山玉瘗”石坊了吧,那正面楣刻“青山玉瘗”四个大字,左右石柱楹联,隶书苏轼《狱中示子由》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背面楷书王尚《祭三苏文》。这首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开封监狱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间写给弟弟苏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乌台诗案”的背景起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相期间推行的各种新法,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地方豪绅地主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少弊端。因苏轼向皇帝上书,否定变法,引起王安石不满。另外苏轼任考官时,考题中有引用古人影射王安石的内容,王安石对此恼羞成怒。变利用一批新人组成新党,排斥苏轼等人为主的旧党,并下令让御史们搜集材料、罗织罪名,弹劾苏轼。“乌台诗案”就是在当时这种政治环境下产生的。
政敌们为了将苏东坡置于死地,在他的诗句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搜集了一堆黑材料向皇上告状。一个御史摘取苏东坡《湖州谢上表》中的四句话告他讽刺朝廷,还有一个御史摘取苏轼诗中几十处文字告他莽撞无理、对皇上不忠,并列出苏轼该杀的四点理由。案情正式提出后,神宗皇帝并未在意,只是同意让御史们仔细调查。案件交由御史台查办后,苏轼很快就被革去官职,从湖州押回京师审问。
关于石坊上方刻“青山玉瘗”。“瘗”字的解释:老人说:“疒”代表苏轼在常州得病,他留下遗嘱死后要葬在汝州“夹”县的“土”地上。
“恁知道三苏父子坟丘方位的说处吗?”
刚听完“瘗”字的传说,老人又追问我们。
... ...
老人不等我们回答,就又侃起来了:
“那中间坟前的石碑上刻有苏老泉的字样,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的坟;东边两米处的前方是苏轼墓,西为苏辙墓。”
“恁知道为啥苏轼墓会在他父亲的东面而且又靠前吗?”老人问。
答曰:
“不知道。”
老人自豪得说:
“传说苏轼是宋朝宫中驸马,皇帝的驸马爷地位比他父亲的地位高,所以被埋葬于他爹的东边靠上部位。”
“离陵园南边二里多地的地方有个“皇姑桥”村名,那就是当时皇姑和苏轼见面的地方。这地名和”三苏坟”正好对应,这都是有根据的!”
“恁知道为啥坟园里的柏树都是向西南倾斜吗?那是苏轼家乡峨眉山的方向,他们活着不能回归故里,但死后他们的灵魂一直向往峨眉山,因此这里的所有柏树在生长过程中就全倾向西南。”
的确如此。刚才我们曾经发现并议论怎么陵园里的所有古柏全都倒向西面,倾斜角度足有30度,我还推测这种现象可能是在小树幼年,大风将其刮倒;或者是历史上地震使然。
还有附近的小峨眉山的来历:“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处,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这也是由于三苏依恋于其家乡四川峨眉山而取名。
哈哈!民间传说无从考究,咱就且听且信吧!
三苏坟院建在郏县小峨眉山的山坡上,三面环山,南瞰汝水,地势险峻,环境清幽,院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苍苍。特殊的“景”与“物”,都使得风易招,声易振,故时时喧哗,三苏盛名加上这一特殊景象,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拜谒聆听。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