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戏曲,我一直是门外汉。京剧是国粹,可是我听到老武生捋着髭须“咿咿呀呀——”个没完,我就兴味大减;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昆曲更是意境唯美,可是典雅的唱词听得我晕头转向;越剧是我老爹的最爱,但他也是个“伪戏迷”,只听不唱,弄得我印象最深的就一句“林妹妹,哦来迟了!哦来迟了——”。但是,当我一眼瞥见书架上陈列的那本《梅兰芳传》时,我还是觉得它在向我微微招手,我仿佛有义不容辞把它带回家的义务。
中国戏曲起源于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里办戏班,自己会打鼓,后代戏班里的人自此开始称自己为梨园子弟,尊奉唐玄宗为祖师爷。梅兰芳的第一个师傅姓朱,朱师傅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家学渊源。朱师傅教的都是基础戏,但是梅兰芳学得很慢。同样出生梨园世家的梅兰芳似乎老天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的祖父梅巧玲把萧太后演活了,他的父亲梅竹芬也是旦角,但英年早逝,他过寄给梅雨天是有名的琴师,有这梨园血统的梅兰芳却是“豆沙嗓”、“近视眼”和“圆脸”。老天跟梅兰芳开的玩笑还不止这些,梅兰芳学戏还特别慢,这些基础戏照正常孩子天天听着也“熏陶”会了,可是朱师傅还得一句一句教,教得没耐心了着急啊,骂啊,戒尺啊都上了。终于有一天,朱师傅瞅着梅兰芳说:“祖师爷不赏饭啊!”朱师傅自此再也不肯教授梅兰芳了。
就是这么一个可能一辈子在梨园都“混”不出来的少年,却在后一个师傅吴菱仙的调教下,养了十年鸽子来练眼神;每天早起遛弯喊嗓,练成了“功夫嗓”。“祖师爷”可能意识到自己开了个大 玩笑,终于让梅兰芳长着长着“出落”成了英俊的少年,再加上一双顾盼流连的眼睛,披上戏服的梅兰芳唱上一曲“贵妃醉酒”是真的会迷死人的。画家丰子恺连看他的五场戏,被他的美惊呆了。
朱师傅用京戏的调门叹着那句“祖师爷不赏饭吃”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梅兰芳就成了“四大名旦”之首。事实似乎在他的身上又一次证明了,勤能补拙这个万古跌扑不破的道理。读到这里心下感慨万千,想当年刚踏上教坛的时候,没有像样的师傅,有些“资历”的前辈没有人愿意在教学大奖赛上开课,我这个傻帽还一本正经的参加比赛。学校请了一个专家来听课,一节课上完,专家一声不吭拿包走人,后来传到我的耳朵里是“上课的肉头伐厚”。这句评价几乎把我的一点自信打入冰点,那么什么就叫“肉头厚”呢?你怎么不告诉我!你上了一辈子的课,掉了一头的毛,就是为了给我这么个初出茅庐的孤鸟贴上了标签?对职业的厌恶和对那个老头的恨在心里潜滋暗长。
“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年轻是老天给我的最大资本。这些年下来,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很多教学疑惑,哈哈!本小姐也算是半个名师后备人选了!“祖师爷不赏饭吃”还在耳边回响,合上《梅兰芳传》,封底两行诗句映入眼底:
“沉醉江南仕女心,衣襟总带梅花谱。”
201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