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雅樂 日本雅乐好听的

日本雅樂,一般當然都說是中國古樂之遺,屬於“禮失求諸野”的那種。但其實與中國雅樂不是同一概念。

這二十年來,我在台灣大陸推廣雅樂,常有人來問日本雅樂如何,或以日本雅樂來繩度我們恢復的雅樂,辯不勝辯。為了稍做說明,故迻译了這篇文章以供參考。文係寺內直子《雅樂を聴く:響きの庭ヘの誘い》第一章,二0一一年岩波書店出版。請先讀,再看我譯後的說明。

日本雅樂概況

日本雅樂 日本雅乐好听的

寺內直子著

龔鵬程譯

若問雅樂是什麼,回答起來還真不容易。雅樂是日本音樂與藝能史中最早登場的項目,含有豐富的儀式性。幾經歷史洗汰,如今之雅樂,包涵起源於本土的神道系歌舞;大陸傳來的各類器樂合奏音樂;有音樂伴奏、戴著異國風情的面具及華麗裝束演出的舞樂等等。但狹義的雅樂,仍專指渡海傳來的樂舞,在日本諸藝能中特具異彩。日本音樂與藝能中,歌語以少數音樂伴奏的,稱為“聲之藝能”;與多種樂器合奏的不屬一類,唯雅樂例外。

雅樂表現形式,是宮廷貴族長年累月儀式化之結果,多在宮中或寺社禮儀場合使用,配合儀式,莊嚴神聖。但在這總體儀式感之中,它又仍有各個不同美感樣式。底下我就簡單對雅樂的音樂、歌詞、舞蹈諸特徵及歷史軌跡略做說明。

一、雅樂釋詞

雅樂一詞,指中國古代依孔門禮樂思想而形成的音樂,正聲配以正行。正,代表中正和平之秩序,若國家衰亂、人行不端,樂音自亦邪亂,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歷代皇帝對此均極重視,正樂律,被視為國家管理之一重大事務。

這是因為中國知識人教養以六藝為內容,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是也。禮樂居其首,可見此事在中國人心目中之地位,亦為政教攸關之事。故“雅樂”具體指的就是:依據儒家禮樂思想,實踐表現於祭祀天地神祗及祖先的儀式音樂。

儒教的雅樂,是歌、舞和多種樂器合奏的音樂,分上下兩部,稱為堂上登歌、堂下樂。依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一三一七年)之考證,唐代堂上登歌是用琴瑟來配合歌唱,堂下器樂演奏則有鐘、磬、琴、瑟、笙、篪、籥、簫、壎、柷、敔、拊、搏、建鼓、應鼓、朔鼓、靈鼓、靈鼗、雷鼓、雷鼗、路鼗、鼗鼓等。跳著佾舞,手持雉尾與笛的是文舞,若持盾與斧就是武舞了。

中國的這套雅樂形式與禮制,影響了周邊所有地區。像韓國的雅樂就是中國宋代傳過去的。在朝鮮末期的李朝時期頗獲發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一九一0——一九四五年),這套樂制直接歸日本宮內省管轄。韓國獨立以後,韓國國立國樂院也繼續繼承著這種傳統藝術音樂。首都市內現在仍有安置歷代君王牌位的宗廟、祭祀孔子的文廟,春秋以雅樂致祭。其用樂,編鐘十六個為一組,編磬也是十六枚,還有用棒子擊打箱底的柷,與老虎背上一排竹子,可用來刮奏的敔等。

二、中國的燕(宴)樂、俗樂、胡樂

在中國,雅樂之另一方,是世俗音樂,一般即稱為俗樂。這些俗樂,有許多是經由“絲路”,自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胡樂。唐代俗樂,便屬於這種胡漢融合的音樂。宮廷宴饗則用燕樂。唐初燕樂,有清樂伎、西涼伎(甘肅省)、高麗伎(高句麗)、天竺伎(印度)、龜茲伎、疏勒伎、安國伎、康國伎、高昌伎十種,又稱為“十部伎”。清樂伎是俗樂,西涼伎以下均屬胡樂,它們的樂器也是中原本土與周邊民族雜混的,地域色彩極其豐富,比雅樂還繁雜。有箏、笙、笛、臥箜篌、阮咸,方響、尺八、琵琶(以上俗樂器);琵琶、豎箜篌、篳篥、簫、五弦琵琶、腰鼓、雞婁鼓、答臘鼓(揩鼓)、銅鈸(以上胡樂器)。這些,大抵也渡海來到了日本。

三、日本的歌舞

日本自古就與大陸交流,文化輸入甚多。六世紀時,朝鮮半島音樂傳來之事,還記載於《古事記》中。七世紀以後,遣隋使遣唐使絡繹於途,大陸藝能更是大規模傳入。

當然,在大陸藝能尚未傳入之前,日本列島本來也有歌舞。彌生時代,古墳時代出土的埴輪、鈴等遺物,以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一些故事書的記載,如《續日本紀》《東大寺要錄》《正倉院文書》《令集解》《類聚三代格》《內裡式》《貞觀儀式》《西宮記》《北山抄》《江家次第》等,均可以看到許多。有神樂、久米舞、五節舞、田舞、東游、倭(和)舞、大歌、吉志舞、盾伏舞、筑紫舞、諸縣舞、國栖歌笛、隼人等各種藝能在宮廷中演出。

其中筑紫舞、諸縣舞、國栖歌笛、隼人,也在服屬大和朝廷的地方豪族處演出。如奈良吉野地方,即有國栖的遺存,隼人則在南九州還有。另外,神樂、東游、倭舞、久米舞、五節舞(大歌),於今亦尚存在。

御神樂,是宮中傳承的樂舞,規格較高,與全國各地施行的里神樂不同,故特稱為御神樂。目前每年十二月在皇宮神座前都還會舉行御神樂之儀演出。是規模盛大的活動,內容可分為淨場、神降、神作、神去四大部分。宮內廳樂部現在演出時,在執行長的指揮下,以神樂笛、篳篥、和琴、笏拍子伴奏,曲目分別為:

淨場:庭燎、阿知女作法

神來(採物):榊、幣、韓神

神作:薦枕、志都也、磯等、篠波、千歲、早歌

神去:吉利吉利、得錢子、木棉作、朝倉、其駒

這個次序大約是十一世紀時定的,平安時代則要比現在的曲目多一倍呢!

東游,東國(駿河國)原是地方藝術,後來被吸收進宮中的。倭(和)舞則是大和地方的。現在宮裡春分秋分舉行皇靈祭,祀拜皇室先祖,下鴨神社、春日大社、石清水八幡宮、鶴岡八幡宮、冰川神社等地也配合之。以一歌、二歌、駿河歌、求子歌、大比禮歌等複數歌曲形成組曲,駿河歌、求子歌還配了舞,以高麗笛、篳篥、和琴、笏拍來伴奏。

相對於倭舞、東國、駿河地方的歌舞和畿內大和地方的歌舞藝能,宮中十一月行鎮魂祭,奏《大直日歌》,伴以《倭歌》之舞。鎮魂祭,是指太陽之力在一年冬至季節時衰弱了,故要把天皇之靈性活化之謂,鎮魂實為振魂。伴奏用的是龍笛、篳篥、笏拍子等。

久米舞與五節舞,現在於天皇即位的大嘗會上演出。久米舞,由久米歌的複數歌曲組成,舞者著宮中武官裝束,中途會拔出太刀來舞動。歌詞是描述天皇家祖先平定地方豪族後勝利祝壽之情狀。由古代入仕大和朝廷的久留米部人傳承著。

五節舞,以《太歌》伴奏,由未婚女性著“十二單”跳舞。平安初期,僧正遍照(良岑宗貞)曾作詩云:“天之風雲通路吹,舞姿宛轉”,以歌詠六歌仙中一位舞姬。這舞姬就是跳五節舞的。久米舞、五節舞都用龍笛、篳篥、和琴、笏拍子伴奏。

诔歌,是天皇及皇后葬儀時用的追悼歌曲。曲子是《古事記》記載倭建命薨去之際詠的四首古歌謠,用和琴、笏拍子伴奏。旋律如一九一二年明治天皇大喪時的曲子。

四、傳來的歌舞

七、八世紀時,日本與大陸交流愈趨密切,朝鮮半島和中國之藝能傳入者甚多。最早,國內開始教習傳來的吳樂,稱為伎樂,用笛、鉦、腰鼓(吳鼓)伴奏,是戴面具的舞劇。六一二年始由百濟人味摩之、大和櫻井教習傳授。鐮倉時代,在諸寺廟演出,奈良一部分寺院行事中也有,幕府末期才漸廢。目前法隆寺、東大寺、正倉院都還有許多伎樂面具寶物遺存,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具體管理。鐮倉時代的樂書《教訓抄》(狛近真撰,一二三三年),對其演出曲目有所記錄。

朝鮮半島,古稱三韓,包括新羅、百濟、高麗,其樂舞之詳,今已不可得而知,據七0一年大寶令制立的國家機關雅樂寮之相關記錄,新羅琴與箜篌在東大寺及正倉院寶物遺存中仍有之。這些朝鮮半島上的音樂,在平安時代,與渤海國(朝鮮半島北部)傳來的樂舞統合起來,總稱為高麗樂。

中國及中國東南一帶興起的歌舞,則在隋唐時期隨燕樂大量傳入,迄今還傳承著多種曲目。依七五二年東大寺大佛開光供養記錄《東大寺要錄》所記,奈良時代唐樂即有唐古樂、唐中樂、唐新樂、唐女儛之別。而起源於東南亞的林邑樂、度羅樂也於唐時傳來。林邑樂乃今日緬甸高棉之樂舞,度羅樂則究意在什麼地方仍有爭議。

據雅樂寮之相關記錄,九世紀中期左右傳來的唐樂有歌、舞、橫笛、尺八、排簫、篳篥、笙、箜篌、琵琶、箏、方響、鼓。正倉院收藏之樂器還有竽、阮咸、五弦琵琶(正倉院還有朝鮮半島系樂器新羅琴,中國文人喜歡的獨奏樂器七弦琴、日本固有的和琴、唐三彩磁鼓俑、吳鼓伎樂俑等)。

今日唐樂所用韶笛、篳篥、笙、琵琶、箏、太鼓、鉦鼓、鞨鼓,高麗樂所用高麗笛、篳篥、太鼓、鉦鼓、三鼓,在奈良及平安時期均已廣為施用了。推測東大寺大佛開光供養會上就表演過日本內外樂舞的盛大場面。

中國另外的踏歌散樂當然也頗有傳入。各地踏歌乃是巫祝意味甚強的集體舞踊,目前雲南省少數民族仍傳承著這種男女踏歌輪踊之舞。於七世紀末傳來。

平安期宮廷中,正月十四日男踏歌,正月十六日女踏歌分別演出。前者十世紀後半葉廢絕了。後者於江戶時代末期斷絕。早期朝廷對此是置有專門之散樂戶以保存其技藝的,奈良時代末期廢止,樂工只在民間農耕禮儀上演出,後來田樂、猿樂成立後,遂寄託了一部分於其中。

四、平安時代的變化

日本吸收外來文化之特點在於善加融合,變成日本人適合的樣貌,雅樂的情況也一樣。

平安時代,日本人把傳入的唐樂高麗樂汰選整理後,約九世紀中葉,採唐樂旋律配以歌詞而形成之新聲樂流行於貴族間,仁明天皇(八一0——八五0)時代還一度以制度來實現這種分判,史稱“仁明樂制改革”。

也就是說,傳入的音樂,刺激催生了本土的創作。……

九世紀中,還出現一種新聲樂:催馬樂與朗詠。

催馬樂是日本語和歌的變形,旋律採用唐樂與高麗樂樣式,詞則新配,伴奏用笙、篳篥、龍笛、琵琶、箏,主唱者用笏拍子,由貴族手各持其半拍擊之,是兩枚木片拍打著唱的。

朗詠則是唱漢詩,以笙、篳篥、龍笛伴奏,以漢詩訓讀的讀音來唱。

據考證,平安朝後期,催馬樂約有五0曲,詳《三五要錄》《仁智要錄》;朗詠十四曲,頗有人以“郢曲”稱之。

譯後說明:

中國雅樂,是相對於俗樂、胡樂而說的,指中國古代固有且非流行於民間之宗廟祭祀音樂及朝廷樂章,也指其格調高雅、不媚流俗。在日本,雅樂卻是泛指古典音樂。而且不只是由中國傳入的唐樂,還有朝鮮半島及東南亞之音樂。

當然,在這些音樂傳入日本時,日本本土音樂相對來說,只屬俗樂,故此類音樂皆可蒙“雅樂”之稱。然而自後世視之,日本本土之古俗樂也仍是雅的。故均併稱為雅樂了(此理與我國《詩經》中之十五國風,和《楚辭》雖然多只是地方風謠,但因都屬上古遺音,故後世一併視為雅樂是相同的)。

所以日本雅樂既有本土古曲也有外來古樂,外來之範圍尤不限於中土。

中國樂之傳入,《日本書記》--稱推古天皇二十年(隋煬帝大業八年):“百濟歸化人味摩之自吳國學得伎樂舞”,故乃隋時南方之伎樂,並非朝廟樂章。據《教訓抄》考之,是一種喜劇舞蹈,故與雅樂更遠了。鐮倉時期興福寺佛生會之伎樂有師子、吳公、迦樓羅、金剛、婆羅門、昆侖、力士、大孤、醉胡、武德樂九曲。與聖武天皇時法隆寺的《資財帳》所登錄之十一曲相較,少了師子子、治道、金剛三曲。可是無論哪一種,都顯示了當時所傳,除《武德樂》勉強可算雅樂外,餘均為胡樂。

另外,林邑樂雖傳自東南亞,但與唐樂關係密切,唐樂中迦陵頻、菩薩、陪臚、拔頭四曲據說原本就是林邑樂,而顯然也非中國之所謂雅樂。

而散樂是規模較小的歌舞或雜伎,多胡樂,《蘭陵王》、《胡飲酒》、《安摩》、《萬秋樂》四曲林邑樂即屬此。至於《劍氣渾脫》《輪鼓渾脫》,則是由正樂中摘出來的散樂。

正因為如此,日本雅樂之樂器才會兼容並包琵琶、箜篌、箏、高麗笛、百濟琴等。

在演出時,往往同時演出唐樂與高麗樂,唐樂在左,高麗樂在右。左以紅色為主,右以青色為主。左右交替稱為“番舞”,左右對答名為“答舞”。另有文舞武舞之分。武舞持劍盾,著掛鎧,《秦王》《散手》《皇帝》《陪臚》《太平樂》五曲屬之,餘為文舞,這則是本於我國的。

要再稍予補充的是朗詠的問題。朗詠是在日本發展起來的,也被視為雅樂之一部分。乃是以日語誦讀漢詩,後來又吟和歌等,類似我國古代人吟詠詩篇;配上一定節奏旋律,且有龍笛、篳篥、笙等樂器伴奏的型態。唯詠唱時沒節拍,音高也不固定,有時還會配上劍舞或扇舞。

朗詠又稱吟詠、吟道、詩吟。江戶時最盛,私塾與藩校頗採此調以教學,日田的咸宜園、江戶的昌平黌之吟誦法更被推廣予各處,且另分化成各流派。情況跟我國有各地不同的吟誦聲腔類似。至今這種吟詩團體更有脫離雅樂獨立發展之勢,著名者有鷺惠會、鵬泉會、錦城會、岳風會等,還有英洲流、臥風流、早旦流、米澤流諸流派。據說僅哲泉流日本吟詠協會在全國便有五百餘處教室,有不少還是戰後才興起的,可見其生命力。

我在今年春天旅遊日本時,還買了一冊日本詩吟詩學院岳風會所編《吟詠教本》,內分漢詩篇;和歌、今樣、俳句、新體詩篇。歸來示予張本義先生,相與咨嗟。先生正提倡詩文吟誦,日本此道,對我輩當大有濬發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9306.html

更多阅读

日本料理好吃的油炸土豆饼的做法 土豆饼的家常做法

前几天别人送了几十斤土豆,我们家就每天以土豆为生,土豆片、土豆块、土豆丝,都吃腻歪了,总想变着点新花样来吃,这里超市里有一种油炸土豆饼 ,以前偶尔买过一次,味道还不错,虽然是油炸食品,吃一次两次的不要紧,改改口味嘛,咨询了一下日本人做的

怎样选择日本语言学校的四次开学期 日本关西语言学校录取

怎样选择日本语言学校的四次开学期?对于高中生、大专生或要去日本读语言学校的本科生来说,日语学校是去日本留学的第一站,很多学生从语言学校走出去后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日语学校的入学时间非常灵活,一般学校最多一

日本相扑选手的日常生活 相扑选手在日本的地位

10 日本相扑选手的日常生活2013-03-04 03:43:34归档在|浏览 54340 次|评论 7 条相扑(すもう),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隋朝时传入日本,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日本有关相扑比较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八世纪初编纂成的《日本书纪》,书内记述

亲历:探秘日本最大的红灯区歌舞伎町!涨姿势篇 多图

上期涨姿势篇四正介绍了日本的自动售货机多图:遍布日本街头的“免费售货员”(涨姿势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686790101d2zf.html,这期带您实地看看日本最大的红灯区——歌舞伎町。啥也不说,先上图。华灯初上,歌舞伎町就

声明:《日本雅樂 日本雅乐好听的》为网友人走茶易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