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代尽出多情帝王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年号:天聪、崇德

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出生 :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

  出生地: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清太祖)

  母亲:叶赫纳拉氏,后尊为孝慈高皇后

  排行:清太祖第八子

  配偶:皇后2人、妃5人、侧妃2人、庶妃6人等等

  子女:11子,14女

  即位时间: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1626年10月20日)

  卒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为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称清太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后金统帅。1626年,继位后金可汗,改年号为天聪,史称“天聪汗”。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在位17年(1626-1643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故,年52岁。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叶赫部首领杨佳努之女。杨佳努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称这是天生的“佳偶”。万历十六年(1588)努尔哈赤成婚,时已三十岁,新娘只有十四岁。当时努尔哈赤有众多妻子和儿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衮代。但是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氏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

皇太极在世时期,保护汉族人、减轻农民负担,并迁都沈阳。1636年皇太极控制漠南蒙古后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他还诱使多疑的明思宗凌迟处死袁崇焕,为后来清朝灭明统一天下立下基础。

妃子:

1、元妃(1593-1612),钮祜禄氏。巴图鲁赠宏毅公额亦都之女。万历二十一年生。万历三十五年来归,为元配嫡福晋,是第一任大福晋。万历四十年卒,年二十。

2、继妃,乌拉那拉氏。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万历三十六年来归,初为侧福晋。万历四十年,元妃钮祜禄氏去世后,成为继室大福晋,是第二任大福晋。后被废。

3、孝端文皇后(1600-1649),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科尔沁贝勒、后赠福亲王莽古思之女。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生。万历四十二年四月来归,初为侧福晋。天命八年五月前继妃乌拉那拉氏被废黜后,成为第三任大福晋。天聪初,封为大妃,也称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七月册封为中宫-清宁宫皇后,也称清宁宫正宫大福晋,为国君福晋。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位,尊为(母后)皇太后。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日崩,年五十。随葬昭陵,升祔太庙。谥曰孝端文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4、孝庄文皇后(1613-1687),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台吉、后封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妹。孝端文皇后之侄女。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为侧福晋。天聪年间,曾为西宫福晋。崇德元年七月封为西次宫-永福宫庄妃,也称西永福宫福晋,为西侧福晋。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年七十五。葬孝陵之南,曰昭西陵。谥曰孝庄文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5、敏惠恭和元妃(1609-1641),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台吉、后封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妹。孝庄文皇后之姊,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天聪八年十月,其兄台吉吴克善送之来归,时年已二十六,为侧福晋。崇德元年七月封东宫-关睢宫宸妃,也称东关睢宫福晋,为东大福晋。崇德四年,改封宸妃为贤妃。六年九月十八日薨,年三十三。追封元妃,谥曰敏惠恭和。葬昭陵贵妃园寝。子一,皇八子,二岁殇。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

6、懿靖大贵妃(?-1674),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后封郡王阿霸垓额齐克诺颜之女。初嫁蒙古察哈尔林丹汗,号囊囊福晋,史称“囊囊太后”。天聪六年,林丹汗卒;天聪九年七月来归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七月封西宫-麟趾宫贵妃,也称西麟趾宫福晋,为西大福晋。

7、康惠淑妃(?-1669),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初嫁察哈尔林丹汗,号窦土门福晋天聪六年,林丹汗卒;天聪八年八月来归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七封为东次宫-衍庆宫淑妃,也称东衍庆宫福晋,为东侧福晋。

8、侧妃叶赫那拉氏。叶赫贝勒阿纳布之女。薨年不详。

9、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巴雅尔戴青之女。天聪六年二月来归,为侧福晋,称为东宫福晋。九年十月初七日,以不遂汗意,将其改嫁给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卒年不详。

10、庶妃(庶福晋)……

子女:

皇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1609-1647)。生母为继妃乌拉那拉氏。万历三十七年三月十三日子时生。顺治五年三月卒。肃武亲王。

  皇次子爱新觉罗·洛格(1611-1621),幼殇。 生母为继妃乌拉那拉氏。万历三十九年生;四十九年殇。

  皇三子爱新觉罗·洛博会(1611-1617),幼殇。生母为元妃钮祜禄氏。万历三十九年生;四十五年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1627-1690)。生母为庶妃颜扎氏。天聪元年十月十八日子时生。康熙二十九年卒。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16291654)。生母为侧妃叶赫那拉氏。天聪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亥时(1629.01.29)生。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卒。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1637-1670)。生母为庶妃那拉氏。崇德二年二月十六日子时生。康熙九年卒。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1637-1699)。生母为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崇德二年四月十九日寅时生。康熙三十八年卒。辅国公。

  皇八子(1637-1638),未命名,幼殇。生母为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亥时生。崇德四年正月殇。

  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1638.03.15)生于盛京盛京皇宫的永福宫。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崩于北京紫禁城的养心殿。顺治帝。

  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1639-1695)。生母为庶妃克伊克勒氏崇德四年二月初八日戌时生。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卯刻卒。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1-1655)。生母为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申时(1641.01.20)生。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卒。襄昭亲王。

皇女:

皇长女(1621—1654),封固伦公主。生母为继妃乌拉那拉氏。天命六年三月十二日生。天聪七年(1633)嫁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班第,称敖汉公主。封固伦公主。顺治十一年(1654)卒。

皇次女,名马喀塔(1625—1663),封固伦温庄公主。生母为孝端文皇后。天命十年生。初封固伦公主。天聪九年(1635)许配给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博尔济吉特氏额尔孔果洛额哲。康熙二年(1663)卒。

  皇三女,封固伦靖端长公主(1628—1686)。生母为孝端文皇后。天聪二年七月初三日生。初封固伦公主。崇德三年(1638)十二月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奇塔特,即其生母孝端文皇后之侄。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卒。

  皇四女,名雅图(1629—1678),封固伦雍穆公主。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初封固伦公主。七年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弼尔塔哈尔,即其生母孝庄文皇后哥之兄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第三子。康熙十七年闰二月卒。

  皇五女,名阿图(1632一1700),封固伦淑慧公主。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初封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正月许配给蒙古喀尔喀部额驹恩格德里之子博尔济吉特氏索尔哈。三十九年(1700)正月初十日卒于京师。

  皇六女(1633—1649),封固伦公主。生母为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天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封固伦公主。祟德六年(I641)许配给伊尔根觉罗氏都统阿山之子夸札。六年三月卒。

  皇七女,封固伦淑哲公主,谥固伦端献公主(1633—1648)。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初号淑哲公主。崇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扎鲁特部内大臣俄尔齐桑之子博尔济吉特氏铿吉尔格(亦作喇玛思);顺治二年(1645)出嫁。顺治五年公主卒。

  皇八女,封固伦永安公主(1634—1692),谥固伦端贞公主。生母为孝端文皇后。天聪八年闰八月十六日生。嫁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巴雅斯护朗。初封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巴达礼之长子博尔济吉特氏巴雅斯护朗。

  皇九女(1635一l652),未受封。生母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天聪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生。顺治五年(1648)嫁蒙古博尔济吉持氏哈尚。九年卒。

  皇十女(1635—1561),封县君品级。生母为庶妃那拉氏。天聪九年生。顺治八年(1651)八月嫁一等公瓜尔佳氏辉塞。十八年(1661)公主卒。

  皇十一女,封固伦公主,谥固伦端顺公主(1636——1650)。生母为懿靖大贵妃。崇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生。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皇十二女(1637—1678),封乡君品级。生母为庶妃赛音诺颜氏(也称阙氏)。崇德二年三月十五日生。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封乡君,称格格。康熙十七年(1678)卒。

  皇十三女(1638一1657),未受封。生母为庶妃那拉氏。崇德三年七月初七日生。顺治九年(1652)嫁副都统瓜尔佳氏拉哈。十四年(1657)四月卒。

  皇十四女,封和硕恪纯公主(1641一1703)。生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崇德五年六年生。顺治十年(1653)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初封和硕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封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封和硕恪纯长公主。四十三年(1703)公主卒。

  养女(1615—1637),封和硕公主。皇大极的从兄克勤郡王岳托之长女,生母为嫡福晋哈达那拉氏(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与哈达部吴尔古代之女)。皇太极抚为己女。天聪二年(1628)嫁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曼珠习礼。祟德二年(1637)年七月十九日卒。

皇太极与海兰珠

 清太宗皇太极后宫中有五位后妃,包括孝端后和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等,个个都是艳丽超群的美貌佳人,皇太极没有一个不喜爱的,然而最受宠爱的莫过于宸妃了。

  宸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字叫Harjol,哈日珠拉,汉译海兰珠,生于约万历37年(1609年),她是孝庄的亲姐姐,比孝庄大4岁。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比孝庄晚嫁皇太极9年。

  她在历史上极其受宠,可是关于她26岁之前的叙述,翻遍所有史料,却是无可查证。也就是说,她26岁前是空白的,没人知道这个极受皇太极宠爱的女人在过去26年都干了些什么事。

  《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科尔沁部乌克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汗偕诸福晋迎至,设大宴纳之为福晋。”

  这就是Harjol最早出现的相关记录了,民国时期修撰的《清史稿》里也有提到。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然而更加丰满成熟,娇艳动人,因而倍受皇太极的宠爱,以贤淑文静著称。

  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所谓“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宫为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皇太极封宸妃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自小追随、屡屡立功的庄妃仅居五宫之末。皇太极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曾说如不是发过誓“永不抛弃哲哲”,他真想立海兰珠为皇后。

  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遂创大清以来之先例,特意在大政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中外颁诏宣布这一重要事件,并举行宴会和演百戏,万民同贺,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趾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作为“储君”来对待的。因爱宸妃而宠皇八子,也算是“爱屋及乌”吧无奈此子福薄命短,来到人世间刚两年,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亡了。

  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宸妃所遭到的打击尤重,整日郁郁寡欢,终于忧闷成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御驾亲征辽西攻打明朝死守的军事要地松山、锦州。九日率军扎宫在松山城西北十里处。十二日,从盛京来到的官员向皇上奏言关睢宫宸妃得病。时值两军对垒的严重时刻,皇太极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各固山额真,命他们固守杏山、高桥,随后,十三日一大早,皇太极就车驾起行,昼夜兼程赶回盛京。十七日抵达旧边界驻跸。当夜一更时分,盛京遣使来奏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讯立即拔营,连夜赶奔,并遣大学士希福、刚林及冷僧机、索尼等急驰前往候问病势来报。尚未入城即传来宸妃殡天的噩耗。年仅33岁。皇太极疾驰人宫,在爱妃的遗体前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他为了宸妃之死日夜哭泣,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几次哭晕过去。皇太极与宸妃情深意笃,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甚至“言语无绪”,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此后,皇太极亲自主持举行宸妃的葬礼,在太宗的坚持下,丧殓仪式从厚举行。宸妃的殡所设在盛京城地载门外五里,皇太极频繁地率众王及后宫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亲自在灵前奠酒,回到宫中,皇太极坚持不入宫,而在临时的御幄中居住,以表示对宸妃的哀悼和怀念。在频繁举行的祭祀中,皇太极长时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悲痛之中,每次祭祀必“恸哭莫酒”,很长的时间里茶饭不思,甚至几次昏迷过去。朝中的大臣见此无不忧心如焚,清初的言臣祖可法、张存仁进劝说,皇上如此悲伤,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却未免太过了。皇上乃万乘之身,负有底定天下、抚育万民的责任,皇上一身关系重大。现在与明朝的交战正在进行,皇上不能过分沉湎于悲痛之中,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举朝上下想看到的。

  宸妃葬于盛京城北十里的蒲河边上,皇太极每次巡猎途中都要到墓地祭祀。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追封礼。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之丧被视为国丧,皇太极特下诏,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由于宸妃丧而停止,举国停止筵宴。在宸妃丧期内作乐的官吏和宗室,都召来皇太极的暴怒,被一一革职禁锢。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丧,连外藩蒙古、朝鲜等都遣专使来朝吊祭。皇太极亲自撰写的祭祀宸妃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真情绵绵。昭陵妃园寝建成后,宸妃改葬于园寝内。 

自从失去宸妃,他朝夕悲痛,饮食顿减,身体每况愈下,还昏迷过去,“言语无绪”。后来,诸王大臣请他去到蒲河射猎,借以消愁解闷。不想,路过宸妃墓,触景伤情,又引得他大哭一场。

  宸妃死后不到两年,皇太极也命归九泉了。

  皇太极对宸妃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

  宸妃死后火化,初暂安于盛京地载门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极葬入昭陵之后,宸妃也被迁葬到昭陵妃园寝内。

  海兰珠前26年的轶事在正史中无任何记载,对她的事件始于嫁于皇太极之时,她死后两年皇太极驾崩。

其他:

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年纪太大了,所以后人便揣测她是嫁过人的寡妇云云,但这些也仅仅是揣测,“年纪大”并不能作为“再嫁”、“寡妇”的有效证据。在前清,年纪大嫁人的女人也不是没有——例如叶赫老女(布喜娅玛拉)33岁嫁人、努尔哈赤的养女孙带(舒尔哈齐的四女儿)28岁嫁人。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寡妇的名头太难听,所以被皇太极有意销毁了宸妃的前半生经历。如果是这个,那就更难让人信服了,且不说皇太极有没有那本事让所有史官(包括朝鲜的)闭嘴,只说“寡妇的名头”。寡妇是个忌讳的词语吗?皇太极或者说前清的大臣百姓介意寡妇再嫁吗?

  大家可别忘了,皇太极的后宫那四合院里住着的一后四妃都打哪来的。除了姑侄三人外,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原是林丹汗的囊囊福晋,与林丹汗生有一女“淑济”,一遗腹子“阿布奈”(皇太极把他养大成人,后来做了察哈尔亲王);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原是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与林丹汗至少生有一女(皇太极养女,崇德五年下旨许给多尔衮)。这两个妃子在后宫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寡妇,还都是带着拖油瓶改嫁的寡妇,怎么也没见得人家因为身份问题而受人指摘,因此非得把自己的过往给销抹得一干二净呢?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代尽出多情帝王)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满人不在乎这些,或者说当时的国人都不重视这些所谓的改嫁,皇太极的姐妹改嫁得多了去了,一改再改,改了继续改的也有……所以实在没必要因为这个原因而故意抹掉宸妃的过去。

  Harjol,这个如此受清太宗重视的女人,26岁之后,频频出现在跟皇太极关联的史书中,却在26岁之前,留下一片空白。如果她只是个寂寂无名的渺小人物,那么这样的记录无可厚非,谁能要求一个小人物能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篇章?

  可她不是。她是宸妃,一个险些让清太宗沦为“昏君”的红颜祸水。如何说她是祸水呢?依我看来,在当时清朝百官,特别是史官眼里,其实皇太极为她疯狂的种种“事迹”已经算是在明君明主的政治光辉形象上,大大抹黑了一把。

  扔下如火如荼的前线战场,将八旗将士扔在一旁,心急火燎的为了一个女人而弃八旗将士的生死、利益于不顾,这在我们看来是痴情,是个绝无仅有的好男人、好丈夫,可恰恰是这样的行为,用以评判一个皇帝好坏功过,那绝对已够得上是“昏君”所为。

  都说清朝的历史是最不真实的,不真实在哪呢?不真实在清朝的历史都经过后人修饰,也就是后人会把自己祖先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粉刷,力图保留美好的东西,所以清朝的帝王实录大多是赞美多于贬低。那些最后保留下来的史载,是被动过手脚,经过美化处理后的产物。

  《清太宗实录》便曾先后经过两次修撰,一次是在顺治年间,一次是在乾隆初年。

史料记载:

《清史稿 后妃列传》

  敏慧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姊也,天聪八年来归,崇德元年,封关雎宫宸妃,妃有幸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遣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时过妃墓,复大动。妃母和硕妃来书,上命内大臣掖舆临妃墓,郡王阿达礼,辅国公扎哈纳当妃丧作乐,皆坐夺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9324.html

更多阅读

爱新觉罗•弘历与“君不可一日无茶”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与“君不可一日无茶”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即清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终年88岁。他对品茶鉴水尤为嗜好,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得有机会饱尝各地名茶、美泉,并写下了不少咏茶诗篇,如《观采茶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光绪帝即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第二子,母为孝钦显皇后之胞妹叶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爱新觉罗.弘历

序唐宋诗醇 [清]爱新觉罗弘历    序  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宋之文足可以匹唐。而诗则实不足以匹唐也。既不足以匹。而必为是选者。则以唐宋文醇之例。有文醇不可无诗醇。且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

清宪宗: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清宪宗(恭宗):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宣统帝即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

声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代尽出多情帝王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为网友半度微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