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德国游览期间,入住的一家酒店位于汉堡市郊外的一个偏僻小镇。酒店四围,散布着不同规模的尖顶房子。房顶很陡,高度几乎占去整座房子的一半。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德国冬季的雪很大,这么陡的房顶有利于积雪的快速下滑,以免厚厚的积雪压垮房顶。在房顶的半坡,两面都开有可以遮雨的通风亮窗。尖顶房的外边,绿树葱郁,芳草铺地,环境幽静。我注意到,这些民居的式样及装饰与城市中的新修民居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后来,围绕着这些民居转了转,发现有的民居上刻有房子建筑的年代,竟然是1856年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德国古民居了。
据了解,德国民居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格要数德式和城堡式。德式风格是从中世纪帝国民间住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英国都铎风格建筑相近,也受巴洛克和哥特风格影响,不同的是每个立面几乎都有明显的装饰,俗称“绷带”式建筑,是日尔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德国民居一般分二至三层,多为独院式,虽然各个造型独特,却有一种共同风格:整洁,简约精致,沉稳大方,但又不失迷人的优雅和浓郁的浪漫情怀。这样的庭院布局结构,几乎完全是从审美层面和居住舒适、幽雅怡人的取向来考虑的。这与我国国内富人们门楼危耸、高墙坚门、彰显门庭的威严和尊贵,而一般平民们砖木堆砌、袭沿风水、闭户栓门,强调护家防盗的建筑理念之间,形成了一种视觉认知上的巨大反差。由于我们到达时已是晚上,不便去打扰房屋的主人,因此房子里面的摆设格调,是无法看到的,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审视和探究上的遗憾。
翌日清早,我早早就起了床,准备仔细看看周边的环境。这里的早晨,空气似乎是湿漉漉的,掺和着淡淡的花香和青草味道。四面看不到一个人,房屋的主人们大概都还在晨睡。偶尔,可以听到三两声鸟鸣,一切显得静谧闲适、恬然祥和。一路逛去,只见各个院落之内,除了窄窄的路径,就是树木、花草和茵茵绿地,有的院内还有秋千。时见鸟雀掠飞、停落和啄食,悠然自得,旁若无人。每家都有轿车,或露天停放在院内空地,或停放于自家的车库里。走出不远,就看到了大片的农田,一副典型的德国农村景象,慢慢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跃出,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是一个偏僻的小镇,十分幽静。房子的外观式样十分相似
房子都是斜面很陡的尖顶,有助于冬天积雪的滑落,以免大雪时压垮屋顶
估计这些房子应该是属于文物保护范围了,房子的墙上刻着它的简介及建筑年份,可以看出这座房子是1856年建的
在房顶的半坡,两面都开有可以遮雨的通风亮窗。德国民居窗饰是德国家庭主妇从事的一门独特的窗户装饰艺术。在德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窗户都经过精心装饰,成为美丽精巧的家庭“橱窗”和名副其实的家庭窗口。德国民居的窗户一般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不采用对开式和拉门式,而是一面完整的大玻璃窗,如需开窗换气则以窗户中线为轴上下或左右开启,不必将整个窗户打开,这种窗户为窗饰创造了条件。德国民居墙很厚,窗框很宽,从玻璃窗表面到窗帘表面约有30厘米的空间。窗饰就利用这块空间,以饰物为主体,窗帘为陪衬,营造出各种特殊环境和艺术氛围。
德式民居风格是从中世纪帝国民间住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英国都铎风格建筑相近,也受巴洛克和哥特风格影响,不同的是每个立面几乎都有明显的装饰,俗称“绷带”式建筑,是日尔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如这栋房子,白色的装饰条布满了房子的每个里面,恰如白色的绷带将房子包缠起来,故称“绷带”式建筑。
德国民居一般分二至三层,多为独院式,虽然各个造型独特,却有一种共同风格:整洁,简约精致,沉稳大方,但又不失迷人的优雅和浓郁的浪漫情怀。这样的庭院布局结构,几乎完全是从审美层面和居住舒适、幽雅怡人的取向来考虑的。这与我国国内富人们门楼危耸、高墙坚门、彰显门庭的威严和尊贵,而一般平民们砖木堆砌、袭沿风水、闭户栓门,强调护家防盗的建筑理念之间,形成了一种视觉认知上的巨大反差。
房子周围都有大片的草地,绿化很好
德国民居讲究建筑结构,房子的式样经常是区域性的,基本上一个村落,一个地区住房样式相差无几。但是德国的住房从建筑质量来讲更注重节能保暖以及结实耐用,因为德国的能源消费比较贵,因此德国人建房在原材料的选用上比较讲究,尽可能地在外墙使用特殊的保暖材料,以减少供暖的消费。
这些一楼的小间可以用作车库或自家的小加工车间,德国人的自己动手能力很强,由于外请人工费用很高,很多房屋建筑的东西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
小镇的周边有很多风力发电机组,为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周围是大片的农田,不言而喻这就是一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