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情况调查与建议 大班少数民族调查表

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情况调查与建议 大班少数民族调查表

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情况调查与建议

最近,我们对于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走访了七个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听取了民族村领导、群众的介绍,特别是重点查看了少数民族的祠堂建筑、祖谱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最近几年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现将我们的调查情况及建议分四个部分报告如下:

一. 福清市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二. 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1.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2.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3.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当中存在问题与原因

三.福清市七个村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四.发展福清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

一.福清市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福清市地处福建东部沿海,东临海坛海峡与平潭隔岛相望,南濒莆田兴化湾,北攘长乐、闽侯、永泰三县(市),西邻莆田市。辖区总面积1932平方公里,辖24个镇(街),户籍总人口123万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35.47亿元,财政总收入51.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69元,县域经济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前20位。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福清常住半年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有16124(其中男9163人、女6961人),占全市总人口1.31%。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厦沿线和龙高半岛一带,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全市少数民族有44个,其中畲族最多,有5109人;苗族、土家族、回族次之,分别为3086、2969、1497人;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福清民族以汉族为主,有26个少数民族居住人口,姓氏有十多种,户数2000多户,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主要姓氏为钟、兰、雷、盘、罗;其次是回族,有人口1400多人,主要姓氏为丁、马、郭、纳、段、包、脱;再次是壮族,有人口135多人;其他还有苗族60人,土家族45人,侗族24人,满族23人,布依族23人,瑶族13人,京族12人,水族8人;除此外还有维吾尔族1人,塔塔尔族1人,傣族5人,仫老族1人,藏族5人,黎族3人,羌族1人,蒙古族2人,纳西族2人,高山族1人,傈傈族1人,朝鲜族2人,印尼族、越南族等31人等民族人口。

福清市少数民族人口统计汇总表(六普数据)

序号

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

其 中

合计

16124

9163

6961

1

畲族

5109

2974

2135

2

苗族

3086

1700

1386

3

土家族

2969

1715

1254

4

回族

1497

897

600

5

壮族

630

334

296

6

侗族

588

335

253

7

布依族

538

306

232

8

彝族

510

279

231

9

仡佬族

252

143

109

10

白族

108

61

47

11

瑶族

108

46

62

12

傣族

94

49

45

13

黎族

94

49

45

14

土族

78

39

39

15

满族

73

33

40

16

蒙古族

67

31

36

17

哈尼族

47

21

26

18

水族

36

27

9

19

毛南

30

16

14

20

朝鲜族

27

13

14

21

藏族

20

10

10

22

仫佬族

20

9

11

23

拉祜族

16

11

5

24

羌族

12

6

6

25

布朗族

11

4

7

26

傈傈族

9

6

3

27

佤族

9

3

6

28

景颇族

4

2

2

29

怒族

4

2

2

30

达斡尔族

4

1

3

31

哈萨克族

3

 

3

32

东乡族

3

2

1

33

京族

3

1

2

34

塔塔尔族

3

2

1

35

高山族

2

2

 

36

纳西族

2

 

2

37

裕固族

2

2

 

38

赫哲族

2

2

 

39

撒拉族

2

1

1

40

俄罗斯族

1

1

 

41

塔吉克族

1

1

 

42

鄂伦春族

1

1

 

43

鄂温克族

1

1

 

44

维族

1

1

 

45

未识别民族

36

24

12

46

中籍外国人

11

 

11

制表单位:福清市统计局

2.福清有7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分别是宏路街道大埔村、新仓村、圳边村、石竹街道棋山村、镜洋镇东升村、一都镇东山村和三山镇钟厝村。各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8000~11000元不等,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福清调查队数据:2012年福清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0元)。各民族村基本实现“五通”,但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仍需改善。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习惯基本汉化,但重大节日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仍然保留,民族文化氛围比较浓厚。

3. 福清有7个少数民族区域分布情况

福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厦沿线和龙高半岛一带,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民族行政村有7个,民族自然村有37个,区域分布情况为福厦线的石竹棋山有畲族1900多人,宏路新仓、圳边有畲族1800多人、回族700多人,镜洋东升、波兰、光荣、墩头有畲族500多人,一都东山有畲族1300多人,上迳下梧、渔溪七亩园回族200多人,江阴下洋埔畲族170多人,龙高半岛的三山钟厝有畲族1800多人,江镜芦塘有回族460多人等。(见表一)

表一 福清市少数民族区域分布情况表

镇(街)

行政村

行政村总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是否民族行政村

自然村基本情况

自然村

是否民族自然村

民族

户数

人口

姓氏

石竹

棋山

760/2350

659/2148

内厝

201

662

外厝

140

472

中厝

108

310

对面厝

115

380

新厝

95

324

宏路

新仓

186/598

177/456

新仓

177

456

圳边

676/2236

442/1281

莉苑

 

12

35

圳边

142

446

中田

263

720

西曹

 

12

40

苏杨

 

13

40

大埔

563/1867

263/791

大埔

263

791

镜洋

东升

176/610

80/281

东升

80

281

波兰

1367

67

 

宝春店

17

67

光荣

1096

120

 

东庄

10

60

染布店

10

60

墩头

2598

115

 

埔仔

12

65

七里池

10

50

一都

东山

670/2386

244/1048

下洋

26

98

早前后

23

110

左右山

15

79

尾厝

15

80

东升

22

106

张厝

44

142

里坪

25

138

十三顶

28

101

下宅

13

59

洋尾洋

33

135

三山

钟厝

606/2258

472/1730

钟厝

472

1730

上迳

官元

1212

118

 

下梧

29

118

油塘

 

150

 

洋尾窑

29

150

音西

朱山

1683

90

 

浦头

20

90

江镜

陈厝

2532

460

 

芦塘

61

460

渔溪

联华

1960

150

 

七亩园

33

150

江阴

赤厝

4317

178

 

下洋埔

35

170

合计

 

 

 

 

 

 

 

2603

9175

 

福清市少数民族分布一览表

镇(街)

行政村

行政村户数/人口

少数民族户数/人口

 

自然村基本情况

是否少数民族行政村

自然村

是否少数民族自然村

民族

户数

人口

姓氏

石竹

棋山

760/2350

659/2148

内厝

201

662

外厝

140

472

中厝

108

310

对面厝

115

380

新厝

95

324

宏路

新仓

186/598

177/456

新仓

177

456

圳边

676/2236

442/1281

莉苑

 

12

35

圳边

142

446

中田

263

720

西曹

 

12

40

苏杨

 

13

40

大埔

563/1867

263/791

大埔

263

791

镜洋

东升

176/610

80/281

东升

80

281

波兰

1367

67

 

宝春店

17

67

光荣

1096

120

 

东庄

10

60

染布店

10

60

墩头

2598

115

 

埔仔

12

65

七里池

10

50

一都

东山

670/2386

244/1048

下洋

26

98

早前后

23

110

左右山

15

79

尾厝

15

80

东升

22

106

张厝

44

142

里坪

25

138

十三顶

28

101

下宅

13

59

洋尾洋

33

135

三山

钟厝

606/2258

472/1730

钟厝

472

1730

上迳

官元

1212

118

 

下梧

29

118

油塘

 

150

 

洋尾窑

29

150

音西

朱山

1683

90

 

浦头

20

90

江镜

陈厝

2532

460

 

芦塘

61

460

渔溪

联华

1960

150

 

七亩园

33

150

江阴

赤厝

4317

178

 

下洋埔

35

170

合计

 

 

 

 

 

 

 

2603

9175

 

4. 福清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这几年,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新时期民族政策指导下,福清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但是有的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在4000~8000元不等,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没有贫困村,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但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尚未实现全部硬化,个别地处偏远的自然村至今仍未通自来水、通水泥路和有线电视。社会发展状况目前也不容乐观,民族村的教育和卫生保健设施亟需各级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小学5所,学生数126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70多人,少数民族教师11人,少数民族自然村的学生都在各所在地小学就读。(1)三山镇钟厝小学校园总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学生35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24人,有寄读生12人,特困生8人,教师11人;(2)宏路镇棋山小学校园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4平方米,学生31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5人,有寄读生5人,特困生6人,教师13人;(3)宏路圳边小学校园面积1600平方米,学生234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9人,有寄读生15人,特困生19人,教师11人;(4)宏路镇大埔小学校园面积2050平方米,学生17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6人,特困生17人,教师9人;(5)一都镇东山小学校园面积520平方米,学生32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多人,有特困生32人,教师12人。其他各少数民族村尚未设学校。

(2)、全市有5个民族村保健站,10多个初级医技人员,360多平方米建筑,8个病床。(1)石竹棋山卫生所,有中、初级医技人员各1人,病床2床,卫生所面积60平方米;(2)宏路圳边卫生所,有初级医技人员1人,病床1床,卫生所面积20平方米;(3)宏路大埔卫生所,有中级医技人员2名,病床1床,面积30平方米;(4)一都东山卫生所,有初级医技人员4名,病床3床,卫生所面积210平方米;(5)三山钟厝保健站,有初级医技人员1名,病床2床,卫生所面积60平方米。新仓村卫生所正在建设当中,东升村和其他民族自然村尚未设卫生所(站)。

二.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1.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到底是什么?福清有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福清市少数民族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她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福清也不例外。福清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福清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福清市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所谓“福清传统文化”,就是福清人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福清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其哲学经典就是《易》经、《黄帝经》。其文化内涵就是中华“道理”在物质与民族精神上的体现。

福清有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到底是什么?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福清市少数民族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什么?经过调研:我们认为:虽然福清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多,真正有象样的民族村只有7个,主要的是以宏路大埔村回族和以宏路旗山村为代表的畲族的民族文化是福清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她们是福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丁氏宗祠建于1929年,保留至今比较完整,是福清唯一一座土木结构“回”字型祠堂。宗祠为丁氏宗亲婚丧、喜庆、议事、祭拜先祖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廿日、八月廿日是丁氏族人“春秋二祭祀奉祖宗日”。现仍保留着春节、中秋祭祖、元宵节“烧鸡笼”等民族文化。大埔村至今仍保留着尊祖“祭祀”、元宵节烧鸡笼等民俗文化。这些都是福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福清虽然大多数已经融入了福清大的汉文化,但是还是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历史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值得我们重视和去其糟粕发扬光大。

2.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我市少数民族文化是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是与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点决定的。从全市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汉族居民遍布全市,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聚居区。在许多民族村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汉族人口在这些地方占有不小的比重。因此,我市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大多已经汉化,既包括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当代文化。我市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很少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特点也非常鲜明、突出。

 (1.历史较久、源远流长。福清市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明朝和清朝迁来。大埔丁氏乃晋江陈埭丁氏“画马石房”后裔,清初迁徙至今已300多年,母语为闽南话。棋山村钟氏一族470年前从永春县金斗镇金溪村搬迁至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村后长发其祥。圳边钟氏是清朝嘉庆年间,从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现石竹棋山村)迁居在永福乡清远里水浚边底厝(现圳边村底厝),定居在半山之中,成为圳边畲族村第一代祖先。新仓村钟姓氏族源于河南颖川,唐末宋初入闽,在漳州府海澄县定居。明朝末年,因海寇入侵,君善、君发两胞兄弟辗转迁徙至福清县宏路玉仓村(今新仓村)定居并长发其祥。东升村钟姓畲族于公元1722年从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村(现石竹棋山村)迁入。三山镇钟氏家族,源系河南颖川固始县。唐末宋初,随忠懿王入闽,先在闽南海滨(今厦门),后迁榕城居黄巷,最后决然返回西钟。

2.少数民族在精神价值上与汉族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我市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同时,由于地域、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既深化了福清文化的内涵,增强了福清文化的一致性,又保持了福清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少数民族文化成就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建筑、服饰、风俗等诸多方面,既保持和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和容纳了当地古代到现代的文化。

3.少数民族语言同汉族使用同一的汉,语音使用安南语。有43个民族同汉族使用同一的汉语,很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体系也是同一的汉语。但是语音有所有不同,主要是使用安南语。大埔丁氏母语为闽南话。

4.少数民族文化建筑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一定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丁氏宗祠建于1929年,保留至今比较完整,是福清唯一一座土木结构“回”字型祠堂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是福清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清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5.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源于民族发展历史,或源于生产实践,或源于宗教信仰,或源于居住环境。以饮食为例,从事麦作农耕的回族等民族则习惯于吃面食;少数民族也都有一些特殊的烹调方法,把各类食品制作成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圳边村每年正月十四、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二十一、九月九等重要节日,圳边村畲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正月十四夜,畲民把底厝状元府、圳边胜安境、中田探花府的神像请出举行隆重的出灯游乡活动

6.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包括宗教性节日,如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十分隆重;农事节日,如丁氏宗亲婚丧、喜庆、议事、祭拜先祖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廿日、八月廿日是丁氏族人“春秋二祭祀奉祖宗日”。现仍保留着春节、中秋祭祖、元宵节“烧鸡笼”等民族文化。棋山村至今仍保留着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灯节”和七月二十一“祭祖节”,各地畲族同胞都返乡聚集在村内的钟氏祠堂,欢庆自己的节日,规模很大,气氛热烈。

7.少数民族的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一都镇东山畲族村地处永泰、闽侯、莆田三地交界的边远山区,辖区内有山林地3.1万亩,耕地1746亩。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欧阳修题刻三生石以及海拔1003米的右崖山峰等,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镜洋镇东升畲族村位于镜洋镇东北部,距福清市区22公里,西接琯口村,东邻闽侯县青口东台村,南靠长征村,北依红星村,靠山而居,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国道福厦公路以及福泉、沈海高速公路贯村而过,交通便捷。

8.宗教在我市少数民族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还有一些民族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或其他宗教。宗教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并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当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与原因

建国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当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目前,民族村还有一些没有文化馆、图书馆,没有文化站。特别是一些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建设十分薄弱,当地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很有限。

 (2)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报刊、图书、影视节目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群众需要,造成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电影难。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加速消亡,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迹,由于保护不力遭到损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我市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正受到冲击。

4)少数民族文化单位发展乏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好,与各族群众过上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极不适应。

  5)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缺少有实力的知名文化企业等,对民族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比较有限。这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很不相称,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福清市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6)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人民喜爱、知名的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缺乏,基层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薄弱。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长期存在的,有的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上、工作上的原因。分析具体成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思想上重视不足。个别地方和单位对少数民族文化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结果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织领导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到位。

  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财力普遍拮据,是典型的“吃饭财政”,长期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欠账较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中央加大了支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但在“保民生”这个重中之重面前,能够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三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属性定位不准,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特别是民族语言文字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采取了市场经济的办法,结果造成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要。

四是改革滞后,没有建立起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与内地相比,民族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更深,包括文化体制在内的各方面改革起步较晚,面临的特殊困难较多。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在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福清市七个民族村的民族文化具体情况:

1.福清市宏路街道大埔回族村民族文化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大埔村位于324国道福厦公路东侧,是福清融侨经济开发区南部区域。东面靠山,西面与东坪村相对,南与周店村相邻,北与溪下村相接,距离宏路街道2公里,距福清市区9公里,交通便捷。全村由上东岭、下东岭、大埔等3个自然村组成,辖10个村民小组,共563户,总人口1867人,其中回族253户778人,占总人口42%。参加低保的少数民族有1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有1743人,其中少数民族771人。本村在校学生人数258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31人。由于,大埔村位于福清龙江中下游南岸,龙江支流关溪由南往北贯穿全村。村内现有土地面积3206亩,其中山林地780亩,耕地228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12亩。

2)大埔村的历史沿革及文化变迁:

大埔丁氏乃晋江陈埭丁氏“画马石房”后裔,清初迁徙至今已300多年,母语为闽南话。丁氏祖厝“三进厅”建于清乾隆年间,1990年、1992年丁氏子孙对旧祖厝、原祠堂内外、香山祖墓等民族建筑进行了修缮。丁氏宗祠建于1929年,保留至今比较完整,是福清唯一一座土木结构“回”字型祠堂。宗祠为丁氏宗亲婚丧、喜庆、议事、祭拜先祖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廿日、八月廿日是丁氏族人“春秋二祭祀奉祖宗日”。现仍保留着春节、中秋祭祖、元宵节“烧鸡笼”等民族文化。大埔村至今仍保留着尊祖“祭祀”、元宵节烧鸡笼等民俗文化。据陈埭西坂族谱记载,由12世祖丁耀东迁到宏路大埔村后,传至14世祖丁世祯、丁世祥、丁世斗三兄弟,现已传至27世。丁氏祖厝建于清乾隆年间,丁氏宗祠建于1929年,1946年竣工。

3.文化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大埔丁氏宗祠是福清唯一一座土木结构“回”字型祠堂,宗祠建造年限较久,期间历经多次修缮,保留至今比较完整。村里现有农家书屋1间,小学一所(完小、学生258人、教师11人、建有配套幼儿园、娱乐设施、篮球场等),卫生所1处(医师2人、配有简单的医疗设备),体育健身设施多处(篮球场、健身器材)。

2.福清市宏路街道圳边畲族村简介

1)基本情况

圳边村位于宏路下曹街东边、国道福厦公路东侧,距离集镇约5公里。村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710户2150人,其中钟姓畲族村民410户1358人,占总人口63.2%。圳边村钟氏祖先于清嘉庆年间从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迁居永福乡清远里水浚边底厝,历史上形成畲汉杂居,畲族主要聚居圳边、中田、联华、刘岭等自然村。

2)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清朝嘉庆年间,圳边钟氏两兄弟从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现石竹棋山村)迁居在永福乡清远里水浚边底厝(现圳边村底厝),定居在半山之中,成为圳边畲族村第一代祖先。其畲族后代现今主要聚居在圳边、中田等自然村,民族语言闽南话一直传承至今。圳边村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族谱(见相片)。

3)文化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四、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二十一、九月九等重要节日,圳边村畲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正月十四夜,畲民把底厝状元府、圳边胜安境、中田探花府的神像请出举行隆重的出灯游乡活动。三月三吃乌米饭、八月初三纪念祖先搬迁演古戏以及九月九登高踏青等风俗习惯也流传至今。

3.福清市石竹街道棋山畲族村简介

(1)基本情况

棋山村地处福清市西北部,国道福厦公路穿境而过。村辖内厝、外厝、对面厝、新厝4个自然村和1个小区(耀华小区)。全村共676户2260人,其中钟姓畲族村民589户1977人,占总人口87.5%。1985年融侨经济开发区成立,棋山村被划入开发区,20多年来全村共有700多亩耕地被开发区征用,剩余1650亩土地主要是山林地。

2)历史文化。棋山村钟氏一族470年前从永春县金斗镇金溪村搬迁至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村后长发其祥。棋山村至今仍保留着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灯节”和七月二十一“祭祖节”,各地畲族同胞都返乡聚集在村内的钟氏祠堂,欢庆自己的节日。

现在有一个: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一楼,面积约35平方米,硬件设施齐全,内有书籍3200多册、报纸期刊1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2000多张;文化活动中心。2011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250万元,总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活动。

4.福清市宏路街道新仓畲族村

1)基本情况:新仓村地处宏路街道中心区南边,紧临324国道(福厦公路),距福清主城区7.5公里。新仓少数民族村于2008年7月批准成立,现辖3个村民小组,186户598人,其中钟姓畲族177户456人,占总人口77%。村两委现有干部6名(含1名下派干部),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名,农村党员有17人,贫困人口有10户15人。

2)历史文化情况。新仓村钟姓氏族源于河南颖川,唐末宋初入闽,在漳州府海澄县定居。明朝末年,因海寇入侵,君善、君发两胞兄弟辗转迁徙至福清县宏路玉仓村(今新仓村)定居并长发其祥。钟氏祖厅,面积有一万平米,现仍保存较好,闽南语方言钟氏后代一直传承至今。新仓村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族谱(见相片)和如果经过修理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

5.福清市镜洋镇东升畲族村情况

(1)基本情况:

东升村位于镜洋镇东北部,距福清市区22公里,西接琯口村,东邻闽侯县青口东台村,南靠长征村,北依红星村,国道福厦公路以及福泉、沈海高速公路贯村而过。行政区划与人口。村辖新钟、新村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176户610人,其中钟姓畲族60户280人,占总人口45.9%。村有五保户1户,低保户3户,贫困人口约80多人。

2)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东升村又名东山村,既是民族村又是老区村,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全村有姚、侯、钟、陈、黄五姓,钟姓畲族于公元1722年从福清县永福乡善福里棋盘山村(现石竹棋山村)迁入。行政村于1961年初成立,民族语言无保留,畲汉村民和睦相处,相互通婚。

6.福清市一都镇东山畲族村简介

东山村地处永泰、闽侯、莆田三地交界的边远山区,是福清市定老、边、少贫困村。村辖10个自然村,共670户2496人,其中兰姓畲族村民约占50%。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辖区内有山林地3.1万亩,耕地1746亩。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欧阳修题刻三生石以及海拔1003米的右崖山峰等。其历史据说是从漳浦县迁来。

7.福清市三山镇钟厝(畲族)村简介

1)基本情况。钟厝村位于三山镇的西南部,属半干旱丘陵地带,距镇政府7公里,东邻任厝、后郑村;西与虎邱、魏庄村交界;北接陈库、后红村;南连本村垦区滩地、马温山。村内有一条12米宽的三前公路横穿其中,是三山镇唯一、且是纯畲族人口集居的少数民族行政村。

2)历史沿革及变迁。钟氏家族,源系河南颖川固始县。唐末宋初,随忠懿王入闽,先在闽南海滨(今厦门),后迁榕城居黄巷,因战乱携眷玉融,择凤岭,搭草棚,在化南西钟之始即由此而立。在元顺年间,全村仅有8户。至明朝,日寇入侵,复返福州。日寇平定后,只有父携淑媛四娘又返回西钟。时钦公一脉失传,为延续钟氏香火,招翁姓行一者入赘。婚生三男,长立钟嗣,次三为翁后。数年后长男夭折。翁虑钟氏气微,擅率子回祖。四娘痛钟氏乏嗣,遂毅然争质于公庭。历三年,邑侯审,四娘询:俩子嗣翁,余钟氏何?夫汗如雨,四娘巾拭其额,邑侯视其夫妇情笃,观四娘者非巾帼之妇女,实须眉之丈夫也,决然判:次子姓翁;三子孔乐姓钟,两姓永不得通婚。四娘携子回。孔乐成婚后,钟四娘率。孔乐公携眷回沙楼(今三山镇瑟江村)。历有年,复不发,无奈求仙于福清石竹山,梦:“不钟不发”。最后决然返回西钟,重振发祥,以偿祖愿。孔乐延及云,礽渐已昌大,故不以孔乐公为始祖,而以钟四娘为始祖姑。钟厝旧属孝义乡化南里,即云江西钟镜,清宣统二年(1910)属高山镇,民国32年(1943年),属高山镇化南乡设钟厝保;1950年属第7区,设钟厝乡。1956年属高山区坑边乡;1958年属高山公社坑边大队。1959年成立钟厝大队;1984年改为三山乡钟厝村民委员会。

钟厝村钟姓氏族,源系河南颖川固始。唐末宋初入闽,先在闽南海滨,后迁榕城居黄巷。因战乱携眷玉融,西钟之始即由此而立。元、明朝年间,倭寇入侵,复返福州。倭寇平后,又回西钟。元顺帝年间,全村仅有8户。至明朝,钦公一脉失传,只有淑媛钟四娘招翁姓入赘,婚生三男。长男夭折,三子孔乐为钟嗣。成婚后,其母钟四娘卒,孔乐公携眷先投亲于本镇坑边村和瑟江村,后因生活所迫重回钟厝村居住,长发其祥。村中现有一座700余年古刹玄天宫。

三、发展福清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

通过参加市民族宗教局组织的调查组,对于农村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初步了解,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市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最近几年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也不容忽视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我市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过少或没有收入,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不足成为困扰和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传的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等明显不足;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挖洯还是欠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让人莫衷一是,人们心态的浮躁与变化会让传统习俗日渐消失。不过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对这些传统习俗日渐重视,很多传统风俗都可以得到恢复,当然并不见得会保持原来的样子,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更适应现状的形式呈现出来。

建议:

(一).应该传承传统民族节日

传统民族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形态,不仅包括仪式、饮食、服饰、歌舞、体育等形式,还包括节日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内涵。大埔村回民每年农历二月廿日、八月廿日是丁氏族人“春秋二祭祀奉祖宗日”。现仍保留着春节、中秋祭祖、元宵节“烧鸡笼”等民族文化。大埔村至今仍保留着尊祖“祭祀”、元宵节烧鸡笼等民俗文化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圳边村畲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正月十四夜,畲民把底厝状元府、圳边胜安境、中田探花府的神像请出举行隆重的出灯游乡活动。三月三吃乌米饭、八月初三纪念祖先搬迁演古戏以及九月九登高踏青等风俗。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传统节日过也不是不过也不是的尴尬,因此绝对不应该淡化传统节日。

第一、要培养全民的文化自觉,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对传统和习俗有所尊重和改造,通过多种形式来弘扬、宣传和塑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扩大群众参与性,以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如大埔村回民的元宵节“烧鸡笼”等民族文化等

第二、国家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将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法定形式来去认定为公共假日,这样既尊重了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风俗,又能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共同体会传统节日的丰富活动和文化内涵,才能让全社会都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第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要适度加入商业开发元素,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商业开发。适度引入商业元素,如开发传统节日的节日吉祥物和各种饰品,增添节日氛围,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吸引广大的人民群众。商家可以挖掘深层次的消费市场,创办以传统民俗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拓展节日文化旅游,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开发节日产品,发展节日文化产业。比如新仓村的古建筑如果经过修理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棋山村至今仍保留着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灯节”和七月二十一“祭祖节”,适度加入宏路地区经济发展的商业开发元素,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商业开发。

(二),应该强化福清市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建设。

我们小时候过年放鞭炮舞龙灯,元宵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放风筝吃月饼......已成了久远的记忆。洋节洋货的进入,这些传统节日离青少年越来越远,他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如圳边村畲民正月十四夜,畲民把底厝状元府、圳边胜安境、中田探花府的神像请出举行隆重的出灯游乡活动建设很好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目前农村中的民风民俗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类:其一是宗族祭祀;二是民间娱乐,如嫁娶风俗,舞龙耍狮,斗牛斗鸡、傩舞等民间戏法;三是特色民居。千百年来,这些民风民俗根植在农村,代代传承,成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目前,不少地方通过对民风民俗的挖崛、整理、保护,把民风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既弘扬了传统,又使民风民俗成为农村旅游市场的载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农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增色。比如棋山村至今仍保留着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灯节”和七月二十一“祭祖节”,的民风民俗成为其乡村文化的盛宴,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光旅游。乡村游,成为了婺源经济的新的支柱产业民风民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延续至今,有着它存在的理由与极强的生命力.它不是一纸禁令,就能够禁止或者将其改变的.民俗是根深蒂固在炎黄子孙心中的种子,历经风雨,春华秋实,承载着太多的道德与文明,欢乐与温情,团结与力量,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只能规范措施,提高服务;防范与规范,弘扬与引导并重,让民俗民风的传承,成为凝聚人心,活跃民间文化,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载体,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继承传统少数民族歌舞、传统艺术

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比如棋山村至今仍保留着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就有一些音乐歌舞成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四)、发扬光大少数民族传统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没有敬仰之心之后的流失。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棋山村至今仍保留着祭祖尊源的民族风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灯节”和七月二十一“祭祖节”传统礼仪;圳边村畲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正月十四夜,畲民把底厝状元府、圳边胜安境、中田探花府的神像请出举行隆重的出灯游乡活动。三月三吃乌米饭、八月初三纪念祖先搬迁演古戏以及九月九登高踏青等传统礼仪风俗

(五)、继承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近年来,国学班等与传统教育有关的文化传承出现各种各样的复兴趋势。但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教育内容的缺失却是有目共睹的。忠孝仁义。新仓村的古建筑如果经过修理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加上他的族谱可以是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景点,作为传统的道德修养应该被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将信礼智勇作为整个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对现代青少年传统教育不仅不能淡化,而更应加强。

(六)发展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路

(一)管理到位,确保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管理主体,并对旅游景点的建设在规模、内容和范围上加以规范,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的创新。坚决做到管理到位,开发有效。对脆弱且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一定要进行严格管理和全力保护。

(二)是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鼓励民间传承人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另方面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保护。要开展大范围的调查摸底、确认、立档工作,然后进行认真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当然,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单纯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支撑而固步于传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市场化为一些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文化项目,如一些民族工艺、民族医药等提供自我保护的可能,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创造条件。

(三)创新机制,强化优势,打造品牌

一要创新发展机制。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利用人才的传承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这是保护传承的关键;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文化发展策划人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服务;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投入更多民族文化发展资金,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省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要因地制宜,强化优势,打造品牌。要大力整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强化地区优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少数民族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能成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切入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要拓展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配角时代后,已进入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发展的新时代,这不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更能促使经济的发展。要加大开放的力度,通过引进各种商品信息、科技进步信息、文化教育信息等,并加以合理利用,将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资源,发展更多更优更强的“文化经济”,为福清市旅游建设打造更强劲更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9754.html

更多阅读

废旧电池污染情况及其处理措施的调查与思考 废旧电池污染

日照市废旧电池污染情况及其处理措施的调查与思考2003-2-9 日照环保网摘要:废旧电池是个危险的污染源,它对水体、土壤、大气的威胁正逐渐为人类所重视,而且处理废旧电池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在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十二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披着荣耀跨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不知所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

声明:《福清市少数民族文化情况调查与建议 大班少数民族调查表》为网友嗜血超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