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一文,简单的介绍了宏观经济实现去杠杆化的四种操作方法。这四种方法,分别针对供给和需求展开主动调节,以实现引导宏观经济完成去杠杆化。哈耶克和凯恩斯,分别强调供给和需求调节作用,都有道理,也都没道理。不同环境下,要采用不同手段。
实行100%的准备金制度,自然就没有信贷扩张,就不会出现信贷周期,也不会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是,这样的经济管理模式会存在严重的通缩压力。商业银行系统,允许信用扩张,就必然导致信贷盲目和收缩的周期性震荡。
信用,作为一种货币衍生方式,是无法消弭的。人们对于信贷总量的恐惧和质疑,实质上,是一种对于经济扩张本身的恐惧和质疑。中国社会,存在一股很强大的唱空信贷总量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一种对经济学基本原理极度无知的表现。
信贷,是消费者用信用来透支消费,借贷者用储蓄贷给借款者进行消费,形成信用和贷款交换的借贷行为。信贷,是信用扩张,是货币行为。对于信贷总量的恐惧,就等同于对需求扩张的恐惧,这是典型的对经济增长本质的恐惧。
在中国,信贷的主体来自于商业银行。100多万亿的银行总资产中,信贷存量不断攀升的现状让经济学界感到恐慌,这种恐慌是完全没必要的。中国宏观经济不断扩展的内在驱动力,必然导致社会信贷总量的持续攀升,这些信贷是不是集中在商业银行,完全是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息息相关的。
直接融资市场发达,债券市场形成,信贷资产从银行表内转移到表外或其他金融机构,会大幅度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威胁。社会信贷总量,不会停止,会不断扩张,跟随总体经济规模膨胀。
借新还旧,是经济扩张本身固有性质。没有哪个经济体,不是通过信贷行为进行经济扩张,也没有哪个经济体不通过借新还旧展期信贷完成经济扩张。
重要的是,债务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债务人杠杆化率是否合理。
央行,被很多垃圾经济学家的声音影响,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受到制约,过于强调供给端调节,过于期待改革的短期效应,忽视了经济基本面的迫切需要,没有合理的运用需求端调节手段,导致被现实逼到死角。这个死角,就是毫无疑问的要开动印钞机推动通货膨胀,以对抗严重通缩的威胁。
通过对近期宏观经济数据的观察可以得到很明显的判断,社会融资增长速度放缓,信用扩张速度不足,企业和消费者支出增速降低,社会总需求扩张不足。盲目的依赖社会消费和投资,不启动政府消费、投资,很容易就进入恶性循环。特别是出现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下跌、抵押物资产贬值,会更加重去杠杆化压力。企业和消费者将面对收入减少、资产贬值的双重重压,进入通缩恶性循环。此时,坚挺资产价格,甚至,推动股票市场走高,优化企业和投资者资产负债表,降低杠杆率,就成为必然选择。放水支撑资产价格、打压融资利率和存款利率,强行降低杠杆率,是最佳选择。
凯恩斯,该上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