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读后感
以前没想过读书的意义,只把自己对阅读的偏爱当做一种本能,就像吃饭睡觉爱一个人一样,自然的产生与需要。世间本应该有一些无需原因与目的的存在与发展,此类事件越多,则世界越纯净简单美好。
后来在路金波的微博中看到他对女孩子说的话:“多读书,不为气质,只为让自己不孤独。”明白原来有人读书是为了气质啊。不过想想,看书的人确实更有气质一些,自己也更喜欢看书的女孩子。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为简·奥斯汀》,里面一个画面是她斜坐窗台看书,阳光从窗外透进来,美丽鲜花宁静开放,万事美好。“不孤独”似乎层次又高了一些。阅读不以喧嚣欺骗孤独,大多数的喧嚣也只是障眼法,热闹的只是表象。狂欢后你会若有所失,阅读后会感觉饱满。阅读是内向的联结,让你潜入深处,去了解看清问候安抚自己,去最深处的洞口观测世界。
《我读》序言里有一句话:“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看到时有醍醐灌顶之感。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宽容,小悲小痛与纠结都太多,是因为自己不够懂得。小时候道德观念强韧鲜明,是非与黑白都有分明的界限,所以很多事难以理解,迷惑、痛苦又无能为力。当某些事发生在自己最亲最爱的人身上时,只觉得怨恨,又感觉无力。后来渐渐地明白,了解事件的源头,你可以抛弃嫌恶之心。就算“人之初,性本恶”,无缘无故,恶又能恶到哪去。还是张爱玲比较伟大,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渐渐地懂得,还不够懂得。复杂不是多丑恶或多肮脏的词,复杂是一种状态,需要被理解与包容。
也许看书还有另一个意义。在外向的世界中,我们被灌输,被塑造,被成就,我们是雕塑,样子是被“捏”出来的。我们的形态先于我们自身而存在。所有的道德与规则都是预置的。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思想及精神力量去看透那些预置内容的真相或者合理性。书或许会给我们答案,或者提供一点启示 ,或者指引一段路途。成为真正的自己,需要自己建立思想、道德及情感系统。或者将所有这些摧毁,根本就不需要这些已被定义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定义”这件事。你就自己去探索,去组建。随心随意。
在《我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对于如何读书,我们有选择的标准,有品位的判断。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他就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知名主持人、文艺评论家梁文道。他是这样百变的一个人,你把他当学者看的时候,他给你的是评论家的形象;你把他当评论家看的时候,他又是大学讲师的形象。同样的,看他的书是不能死读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在于你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我读》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引,当然最终的选择和修炼还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