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小评:
“美人”二字之于诗词,实在是个极其优雅的词汇。只要出现这两个字,任何细节的描绘都是一种画蛇添足。不同于西方的文学追求精细准确的描写,东方的文字是写意而随性的。诗中的“美人”究竟美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这位“美人”的容貌究竟是什么模样的?诗人只字未提。
为什么只字不提呢?因为这位“美人”,是诗人心中的情人。正是源于有了情,所以“美人”的容貌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情人眼中出西施,无论那“美人”的容貌如何,在诗人的眼中,一定都是最美的。以至于那“美”的程度,让他见了之后,深陷其中,难以忘怀,从而直白地发出了“见之不忘”的感叹——这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感叹:那个你心中最爱的人,对她(他)最有感情的人,怎么会忘呢?哪怕只是见了一面,也足以用终生的怀念去祭奠这份美好的邂逅。
诗人的感情既热烈又缠绵,即直白又委婉。仅仅只是一天没有见到,他便相思成疾,如痴如狂。这是一首极其古老的诗歌,按诗名“琴歌”来说,这也应该是一首情歌的歌词。假如换了是几代之后的人们,或者是现代的人,恐怕会遮遮掩掩地借着天气伤春悲秋,矫揉造作地借着植物感怀落红。而诗人却直截了当地念出了自己的心声:美人啊!虽然只是一天不能见到你,但我对你的思念,就如同失去了理智一般疯狂。在这一句如此简单而率性的话语背后,却隐藏了诗人多少辛酸而又甜蜜的相思之苦?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相思,这种情愫既令人感到无比幸福快乐,又把人折磨得痛不欲生。
至此,诗人的情感经历,告一段落。十七个字,写尽了这段恋爱的相识、相知、相恋、相思,写尽了诗人心中的甜蜜与辛酸,幸福与痛苦。
凤是一种很奇怪的神兽,与龙在一起,其属性便成了雌。然而,凤和凰,原本就应该是两种神鸟。雄为凤,雌为凰,终生相伴,不离不弃。传说,凤遨游四海,只为寻凰。这当然是个很优美的传说,表现了人们期望恋爱能够自由、不受各种约束的想法。诗人写在这里,也是表明自己不畏艰险和苦难,执著热烈地追求真爱的决心。在天地之间翱翔,在四海之内纵横,这是何等壮烈的气魄!诗人并没有说他如此执著的缘由,对他而言,寻求真爱的旅途,其本身就是最大的缘由。
如同柏拉图所说,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半个,需要找到另外半个,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隐约间,东西方的文化在这点,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呼应。无论凤曾经遇到过多少鸟儿,或许有高贵,或许有温柔,然而天地之间,却只有一只凰才是与她最终相伴的——也只有这一只,才值得她在芸芸众生中不断追寻。
“无奈”,这个如此伤感的词语,忽然跳出来,承载了诗人多少痛苦?这是一位诗人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佳人”——此时的“美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佳人”。这不光是为了诗歌的艺术之美而考虑,更是诗人心中之爱的升华。对于“美人”容颜之色的那份爱已经逐渐上升到了精神之上,因此“美人”也就成为了“佳人”。说明对“美人”的爱,已经不再是“思之如狂”了,诗人更多的开始关注起对方的心灵。“无奈”二字,如此惆怅,如同四两拨千斤一般,将诗人的满腔豪情,兵不血刃地幻化于无形之中:因为佳人,并不在诗人的身边。不在东墙,这四个字,清冷得如同倾盆大雨,将诗人留在心低里最后一点点的热情,都一并浇灭了,冰凉透心,甚至让诗人绝望。
琴声悠扬,诗人借着指尖的旋律,继续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单单一个“聊”,承接了上文中那痛彻心肺的绝望之情,仿佛诗人已经不再抱有任何期待了。但是一个“衷”,却在无意之间泄漏了诗人心声。相思却不可得,但仍不愿放下这份思念,怕是所有坠入爱河中的人们,共同的想法吧?诗人并不是绝望,他是在失望之中,再一次升华了自己的爱。从癫狂回复冷静,在看似平淡的态度之下,是诗人决不放弃任何希望的意志,他执著等待着再一次的相见,甚至坚定地期盼着与爱人的终生相守。一句“何日”的问话,并不只是诗人在询问对方的意愿,更是诗人在表明自己的决心。只要对方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诗人的等待就有了继续坚定的信念。那份忐忑不安的彷徨之情,也就有了最终的慰籍。
然而这份等待,是多么的痛苦!诗人最终只能借着自己的誓言自我安慰,他并没有说明这份感情,究竟为何没有结果。但是“沦亡”的结果,却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不在东墙的佳人,你去了何处?是嫁为他人之妇了,还是消散在茫茫人海之中了————?自始至终,诗人只写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那位佳人没有做过任何表示,到底是和诗人一样?还是没有回应诗人的感情?
抑或这一切都已不再重要,“沦亡”的诗人至今还有许多的追随者,他们如同千百年前的这位诗人一样,在爱情中,体会着各种甜蜜的幸福和辛酸的痛苦,在心底深处回响当年那位诗人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