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在《消费需求理论中的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1950年)中根据消费需求动机的不同,将消费需求分为功能的需求(functionaldemand)和非功能的需求(nonfunctional demand)两大类。功能的需求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所产生的那部分商品需求。非功能的需求--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以外的因素所产生的那部分商品需求,包括外部消费行为所引起的需求、预期的需求和非理性的需求等。无理性的需求(irrationaldemand)是那种未经事先的计划或谨慎的计算,而是由一时的冲动和突然的念头所引起的购买,它不是为了理性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突然冒出的念头和愿望。由外部消费行为所引起的需求,可分为跟潮效应(bandwagoneffect)、逆潮效应(snob effect)和凡勃伦效应(veblon effect)三种类型。
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
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跟潮效应:莱宾斯坦从消费者行为相互联系的属性出发,认为消费需求受到外部消费行为、预期需求和非理性需求等商品品质以外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消费需求理论更贴合实际。根据莱宾斯坦的消费需求理论,跟潮效应是由外部消费行为引起的,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随其他人消费同样的商品而增加,商品的效用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正相关称为跟潮效应。
逆潮效应:为追求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或进行商品投机等目的,而在其他人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很低的时候,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