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与嫘祖文化 四川省嫘祖文化论坛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星光闪烁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最光辉、最杰出的女性代表,她就是华夏人文女祖,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世界蠶桑丝绸的始祖——嫘祖。据我国古代最富盛名的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江水和若水均在蜀地境内,即今四川的岷江和雅砻江。《路史》上说“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为先蠶”,《南岳志》云:“盖西陵氏始蠶,后人祀之为先蠶。”

嫘祖出生和归葬于古代西陵氏部落,古西陵位于古蜀西部成都平原边缘一带的丘陵地区,即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境内,嫘祖是我国蠶桑丝绸的创始者,亦是世界蠶桑丝绸的始创者、发明家,历朝历代尊为“先蠶”、“蠶神”,享受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祭祀和膜拜。嫘祖弼辅黄帝实现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联盟,统一中原,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大发展,奠定了中华国基,功不可没!嫘祖是推动炎黄大联合,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和平使者,是炎黄文化的缔造者之一。嫘祖是随黄帝四出巡行天下,同时教民养蠶的旅行之神,史称“行神”或“道神”。她在随黄帝远巡途中,逝于衡阳道。帝念其德,封为祖神。嫘祖与炎黄二帝同为中华人文初祖,嫘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祖文化、始源文化和根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的亲情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嫘祖对蠶桑丝绸的发明和推广应用,结束了古人衣树叶,着兽皮,衣不蔽体的原始蛮荒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丝绸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的象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世界,对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嫘祖文化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一个尚未很好开发的文化宝库。

2002年3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聘请一大批专家,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张岂之教授任总编,历经七年组织编撰出版的《炎黄汇典》丛书,再次肯定盐亭为嫘祖故里,确认中华民族老祖宗的三大故里为:湖北隋州的炎帝故里,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四川盐亭的嫘祖故里。炎黄子孙祭祖的三大陵区是:湖南株洲炎帝陵,陕西桥山黄帝陵,四川盐亭嫘祖陵。其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是陕西的黄帝陵祭祖活动,各省区多派副省长一级的代表参加祭祖。每年有上万海内外华人参加清明节祭拜和认祖归宗。黄帝陵分陵墓区和轩辕庙庙堂祭祀大殿景区,每年有数十万炎黄子孙前往祭拜,有数千万的门票收入。拉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在亿元以上,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牢固的稳定性和巨大的凝聚力扎根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共有的民族根基和精神家园。炎黄子孙一致认同和祭拜共同的民族祖先,对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历史影响,在祭祀中华人文初祖的问题上形成了只祭父亲,冷落母亲的现象,“父德何巍巍,母爱何茫茫?”我们今后应当努力加大研究和宣传,推动世界炎黄子孙认知嫘祖,不忘嫘祖,感恩嫘祖,祭祀嫘祖。寻根问祖,认母归宗,逐渐形成北祭黄帝,南祭嫘祖的新格局。

我们纪念嫘祖,学习和弘扬嫘祖精神,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更多地了解嫘祖和嫘祖文化,我们希望同大家一道深入探讨嫘祖文化及其内涵,也有不少人曾经提出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凡是涉及嫘祖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属于嫘祖文化的范畴,包括历史文献的记载,考古出土的文物及其研究成果,嫘祖生活和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民间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描述嫘祖、歌颂嫘祖历史功德,或以嫘祖为题材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传记、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题词、雕塑、石刻、碑文、祭文、民间文学和诗词歌赋以及相关的影视文艺作品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涉及嫘祖的书刊文章和专著达千种以上,均充满溢美赞颂之情感,是人类历史上享此殊荣最多的一位女性。无论中外,涉及纺织丝绸史的著作,均不能不提到嫘祖。近20年来,四川史学界、社科界、文化界、自然史学界和纺织丝绸界的专家,包括嫘祖故里盐亭县的一大批爱祖爱乡的有识之士,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长期坚持调查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已吸引了海内外许多热心人士的关注和参与,推动我国嫘祖文化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开了嫘祖出生地长期争论不休的千古谜团,受到国家权威部门和组织的肯定。

西陵氏嫘祖对蠶丝的发明和推广,吸引了周边许多部落前来加盟,结成相当强大的“西陵部族联盟”,年轻、聪慧、宽厚、能干的嫘祖被推选为西陵部落联盟的盟主。据专家考证,古西陵地域广阔,包括现在的盐亭及其邻近的三台、射洪、中江、什邡、梓潼、阆中以及绵阳、德阳、南充的一部分。西陵氏部族已形成一个古代的城邦之国,声名远播,远在北方的黄帝闻讯而至,亲临考察,发现聪明美丽的嫘祖原来这么年轻有为,顿起爱慕之意。嫘祖德配黄帝,追随黄帝逐鹿中原,走到哪里,把蠶桑丝绸的技艺传到哪里,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她传播农桑蠶丝文明的业绩,黄帝和嫘祖,一个父仪天下,一个母仪天下,一个以德治天下,“监于万国,治理民政”;一个教民养蠶制丝,负责经济发展,努力改善民生,以母性无私的博大之爱,教化天下,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嫘祖文化研究和嫘祖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热点,其研究成果正向文化产业方向转化并加快发展,在中共17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必将嫘祖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嫘祖文化的核心是嫘祖精神,是坚持民族团结、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奋斗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嫘祖文化、嫘祖精神的内涵(或内核),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爱”。即女性或母性特有之爱,嫘祖以大爱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与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的内核“仁”是相对应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嫘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充满了一个女性对子孙、对家族、对部落、对民族、对人类的博大之爱,因为有了这种大爱的精神,才会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完成对蠶丝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的攻关,实现了从种桑、育蠶、煮繭、抽丝、织帛、缝衣及扯棉作絮制作棉衣棉被一整套生产工艺的链接,从而取得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一项伟大的 发明成果,完美地解决了人们衣与被的迫切需求。因为“爱”民,她才会大爱无私把蠶丝生产的一整套经验和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部落和相邻各部落的姐妹们,使这项发明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不断提高和发展。奠定了中国丝绸在世界的大国地位,独领风骚数千年。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列为首位的丝绸排在第一馆《锦绣华章》,展示了我国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丝绸文物精品,包括马王堆汉墓和新疆丝绸之路上出土的锦绣丝织品。其次是青铜器、瓷器和造纸术。

在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已经穿上嫘祖制作的精美柔软,宽大飘逸的丝衣,“垂衣裳而治天下”。3000年之后,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才得以穿上来自中国的华丽的锦绣丝衣,一时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贵族们争相目睹、竭力追逐的奇珍异物。随着西方世界对中国丝绸制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自汉唐以来,丝绸之路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长达千年的鼎盛时期,由此谱写了中国丝绸迈向世界的壮丽诗篇。

嫘祖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即嫘祖丝绸文化和嫘祖母亲文化。

嫘祖丝绸文化:丝绸文化又称蠶丝文化或蠶绢文化,是农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嫘祖始源文化之一,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与蠶桑丝绸有关的史迹,文献,图案,色彩、服饰、民俗,文物,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相关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属于丝绸文化的范畴。在我国长达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中,男耕女织,农耕与农桑是解决民众衣食温饱的两大支柱产业,如盐亭《唐碑》所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衣食足而礼乐兴焉。”农桑耕织是历代上层统治阶级及至下层庶民百姓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最为重视的生产活动,蠶织成为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千百万妇女的一项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长期日积月累的社会实践中,在嫘祖始创蠶丝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灿烂的中华丝绸文明。这是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农桑丝绸生产活动为社会基础,以相关情感意识、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表现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我国特有的一个文化体系。汉唐时期是我国丝绸业和丝绸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汉代的成都已成为全国丝绸织锦业的中心,当时四川的桑林或桑园遍及各地,规模很大,蠶农都在屋前屋后“环庐树桑”遍种桑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大户人家种植大面积桑园,规定“三丈一树,八尺为行”,桑树一株接着一株,柔条伸展枝叶茂盛,蔚为壮观。蜀地曾经先后出土了大量与农桑和丝绸文化有关的文物。全国出土和传世的丝绸文物达数十万件以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邻近盐亭的德阳出土了有人守护的桑园图汉砖,在新都出土了桑园媾合图汉砖,彭州出土了桑园图汉砖。再早一些的文物,如成都百花潭1956年出土的一件战国铜壶,纹饰特别丰富生动。在上面第一层的右边为一组精美的采桑图像,图上有桑树两株,枝叶茂盛,桑园内有一群身着长裙,头挽高髻或梳着长辫的妇女,正忙着采摘桑叶,左边树上一人正在向上攀登,一人在树上采摘;右边树上有二人正在攀枝摘叶,有的手挽竹篮或头顶竹筐等待装运,有的运桑,有的吹乐歌唱,有的翩翩起舞,为大家助兴。采桑女身材窈窕,仪态婀娜,形象生动,好是一幅曼妙舞动的采桑风情画卷,整个画面布局合理而优美,反映了古蜀战国时期发达的蠶桑业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百花潭战国铜壶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院,为国家一级文物)。1975年7月在成都交通巷出土了四件不同形式的铜戈,其中一件,具有殷周时期的风格,戈柄两面正中,装饰有“蠶”形图案,方头、园眼、身体上直下曲,作蠕动状,四周的园点可能代表桑叶或蠶沙类物。外周环饰有几何纹和云雷纹,这件西周铜戈,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工艺技术水平很高,充分反映了西周时期古蜀社会经济文化和蠶业发达的先进水平(西周蠶纹铜戈收藏于成都市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1986年在邻近盐亭的成都平原西部,德阳市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批商周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件高达2.6米的青铜立人雕像,身上穿的左衽燕尾式的长袍上,有大型龙纹和异兽纹图案,据有关专家推断,这只能是一种蠶丝锦绣制品,其图案单元较大,造形生动,体现了作为宗教神权政教合一的蜀王或巫师的神圣权威。丝绸服饰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和体现,这一精美的衣饰从侧面反映了在3000多年前,古蜀的丝绸手工业和丝绸文明已达到高度发达的阶段,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绸工艺水平。

在嫘祖故里盐亭县金鸡镇、高灯镇等多处地方曾先后发现了埋在石棺墓中的金蠶、铜蠶、陶蠶陶蛹和石斧、石蠶、石蛹、玉璧、玉琮等,在盐亭还多次发现多种古桑木化石、木化玉石,全镂空龙纹玉雕等文物,有藏丝洞出土的石化丝团,以及与三星堆形象相同的青铜跪俑等珍贵文物。在广元纪念女皇武则天的皇泽寺有蠶事十二碑石刻,是我国蠶丝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清代康熙皇帝为御制耕织图分别题写颂诗各一首。其中有一首《祀谢》诗云:“劳劳拜簇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为了感恩嫘祖功德。古代许多地方建有先蠶祠,蠶农家祠多设有嫘祖神祇。每当“桑园绿罢蠶初熟”,蠶繭喜获丰收的时节,人们会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焚香上供,祭拜“先蠶”。

关于采桑育蠶,自先秦时代起,就有许多诗词描述蠶桑生产的情形《诗经》云:“蜎蜎者蜀,烝在桑野”,“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首诗经《豳风·七月》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在歌唱,姑娘们背着那箩筐,齐正地走在桑间的小路上,去採摘那新鲜的柔嫩桑。”这与成都百花潭战国铜壶上的採桑图情景可谓互相对应,相得益彰,是採桑情景诗情画意的艺术表现。三国才子曹植有一首诗:“美女妖且闲,採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把採桑的人和茂密的桑林写得十分形象而优美。当代诗人施毓霖的“蠶姑赞”云:“四月晴和大麦黄,千村万户养蠶忙。夜阑带倦饲微蚁,晨起荷篮採嫩桑。辛苦三眠宽素带,劬牢上簇挂愁肠。繭成光洁笑容现,筹划秋繭整旧筐”。

从种桑、护桑、育桑、取繭制丝到织帛锦绣、染色制衣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由于丝绸品种与图案色彩,款式各方面的千变万化,在不同历史时代,思想文化意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又赋予了丝绸十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根据王君平先生的研究,丝绸文化还与源于蜀地的道教文化、青铜文化、三国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汉语言文化以及成都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嫘祖与嫘祖文化 四川省嫘祖文化论坛

据有人统计:在常用的5000多个汉字中,偏旁部首带绞丝旁的有260多个,约占二十分之一。丝绸的品名和品种很多,如:丝、纱、纺、绨、绢、绉、绒、缯、绮、绣、绫、羅、绸、缎、绡以及彩锦和缂丝等,代表染色或染色色彩的有红、绿、紫、绛、绀、缁、等等。在名目繁多的丝绸产品中,唯有“锦”是不带绞丝旁的,而是帛字旁金,意为与金同价的丝织品,戴侗释锦为:“织彩为文曰锦”,又称彩锦。锦是文彩并茂的,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图案花纹,其生产工序最多,技术难度最大,织之“丧工费日”,故“价重如金”。织锦密实厚重,富贵华丽,图案多蕴含吉祥的寓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丝绸染织提花技术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

汉字中与丝绸有关的单字、单词与词组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如:编织、蠶织、交织、纺织、织物、组织、系统、经纬、经历、经典、经济、经书、经络、脉络、网络、纠缠、绞缠、缠绕、联系、维系、维护、维持、维修、关系、科系、粗细、精细、仔细、细心、细致、细微;拉紧、收紧、绷紧、松紧、紧张、紧缩、紧贴、紧要、紧跟;缝纫、结合、结果、结交、联结、打结、纠结、扭结、情结、丝绪、思绪、情绪、索绪、索讨、线索、搜索、探索、思索、检索等等。词组如:错综复杂、经天纬地、虚无缥缈、千丝万缕、千头万绪、断断续续、藕断丝连、丝丝相扣、一丝一线、一丝不苟、纷纷扬扬、五彩缤纷、精彩纷呈、花团锦簇、衣锦还乡、前程似锦、锦绣江山、锦衣玉食、锦上添花、锦囊妙计以及沧海桑田,沧桑岁月、情意绵绵、绵延不断、络绎不绝、斩尽杀绝、断子绝孙、断然拒绝、空前绝后,绝色佳人、绝不反悔、绝处逢生、未雨绸缪等。可谓层出不穷、举不胜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词语还会不断延伸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丝网、渔网、一网打尽、自投羅网、网羅罪名、鱼死网破、天羅地网、网开一面等,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又衍生出一些新词汇,如网络、网站、上网、网上聊天、网上交易等。成为现代比较流行时尚的词汇。由此可见,由丝绸文化派生出来的单词和词汇十分丰富丝绸文化相当程度地影响和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嫘祖的“嫘”(lei音雷)字,从女从丝,是一个最奇妙的典型的会意组合字,人们查遍了所有的字典、辞典都找不出有第二个用法,只能唯一使用于嫘祖的姓氏上。字典上曰:“嫘,姓也。”它是我国上百家姓氏之中,唯一为个人独创使用的一个独人独姓,这也是蠶丝文化的一个特殊体现,同时亦是蠶丝发明人独享的一份殊荣。在这里,女字偏旁含有代表女性或女工之业的寓意,其右边上方的“田”是代表桑田,下方的“糸”(或丝),是代表蠶丝,意思指种桑养蠶,取繭制丝的人;而“田”与“丝”相加又组成一个“累”字,那些长年累月不缀劳作的女人们,日积月累生产出大量的蚕丝和绸缎供给人类社会,是多么劳累,多么崇高的奉献啊!综上所述,“嫘”字或许可以理解为含有“女红(gong)之义”,代表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女性;“祖”具有始原、祖先,祖师的含义,由嫘祖二字合璧组成一个人的姓名,本身就蕴含着蚕桑丝绸始祖的深刻寓意。嫘祖开创的蚕丝文明,可以说是人与蚕共同无私奉献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结晶。“女工之业,衣覄天下”。康熙大帝在耕织图诗中有一首描写蠶织女工夜以继日不停劳作的诗:“从来蠶织女功多,当念勤劳惜绮羅,织妇丝丝纤手作,夜寒犹自未仃梭”。

嫘祖文化之母亲文化(或母祖文化):由于嫘祖的地位和贡献,人们给她许多称谓和尊号,如中华人文始祖,中华人文女祖,中华母祖,中华圣母,民族之母,中华第一国母,中华第一妃等,在炎黄统一中原,召开的万邦盛会上,嫘祖被尊为“万邦圣母”。可以说是中华母亲的总代表。关于“万邦圣母”的来历,相传第一次炎黄联合,在涿鹿大战击败了作恶多端的蚩尤,《史记》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黄帝看到嫘祖派岐伯送来的精美丝绸,大为惊奇,甚为赞叹。决定趁战后休整时期,赴西陵考察,结缘嫘祖后,与西陵缔结联盟。黄帝在西陵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也期望嫘祖到中原传播蚕桑技术。此时炎帝部族的首领企图独霸中原,趁机向黄帝部落发起攻击,遭到强力阻击,黄帝闻讯带嫘祖急返中原,在阪泉与炎帝决战,生擒炎帝,欲斩杀之。嫘祖为了避免炎黄两大部族从此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诤谏黄帝释放炎帝,化干戈为玉帛,实现第二次炎黄联盟,以此为核心,又吸引了许多部落加盟,在第二年召开的万邦(即邦国或方国)盛会上,炎帝拥戴黄帝为万邦联盟盟主,尊奉嫘祖为“万邦圣母”。由于她发明种桑养蠶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功系千秋万代,又被奉为“先蠶”、“蠶神”、“蠶母”。嫘祖文化之母亲文化或者可以看作是嫘祖文化的一个延伸或分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嫘祖是以母性的博爱精神推进了蠶丝从偶然的发现变成一项伟大的发明。嫘祖的发明如果仅限于养蠶制丝,是不会有实用价值的,蠶丝既不能当衣穿,也不能作被褥,必须继续进行深加工,把种桑,护桑,采桑,制种,育蠶,护蠶,取繭,烘繭,煮繭,缫丝,再继续进行织帛,制衣以及扯绵作绵衣和被褥等加工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求。嫘祖作为母祖教育自己的子孙,带领氏族的族民,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科学地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养蠶、缫丝、丝织三大工序。嫘祖的发明,其基本的工艺原理,至今没有过时,如缫丝工艺,抽丝之前必须煮繭,溶去繭丝上的丝胶,才能从繭体上抽出丝绪,卷绕在一个轴上;如丝织,上织之前,必须把蠶丝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组(称为经丝和纬线),依照一定的密度和组织规律,把经丝纬线纵横交错编织成织物(又称为帛布或绢布),“布”是一切织物的总称,如麻布,就是麻织物,棉布就是棉织物,帛布(或布帛或丝帛)就是丝织物。而“帛”仅代表丝织物的总称,这些抽丝织帛的基础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尽管工艺与品种千变万化,图案色彩层出不穷,服装款式不断翻新,从手工操作到机械控制,从机械控制到自动控制,进而从电子到数字控制,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嫘祖发明的蠶织的原始的基本工艺原理,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与母亲文化相关的问题,就是“孝道”孝文化,中国人倡导“与人为善”“与邻为善”的向善理念,“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对家庭付出那么多的爱和牺牲,子女如果不知感恩,不知尽孝,甚至忤逆不孝,显然有悖人伦,有违社会道德风尚,必然会受到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嫘祖首倡嫁娶,兴建家庭,废止人类原始时期流传下来的群婚、乱婚和抢婚习俗,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在家庭中,母亲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和核心,我国历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男女各尽其责,是比较自然合理的一种分工,俗话说“家有女则安”,是很有道理的,把“安”字拆开来看,上面的盖头代表房子、代表家,下面是一个端端正正、平平稳稳的“女”字,其意是指一个家庭若有一个女人当家,家就比较安稳,比较温暖,比较和谐,家和万事兴嘛。以常情而论,当家的女人会以母性的天性和爱心操持协调家庭的生活,“乐于奉献,勇于承担”尽心尽力,使家庭和睦幸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了,整个社会就和谐发展了。在现代社会中,要做好一个当家的女主人,必须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和相夫教子的角色。“母慈子孝”,子女孝敬父母,首先要树立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孝顺孝顺,要突出一个顺字,要让父母顺心,让父母开心、安心和放心,做到这四心,即是尽孝。尽孝也不是绝对的遵从,应以不损害国家,民族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中华孝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有一些复杂的辩证因素,应当去粗存精,传承永久。只要子女心存感恩敬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就不难成为一名孝子。嫘祖在尽孝方面是有口皆碑的,嫘祖“採果奉亲”的故事,在盐亭流传了几千年,同时也为嫘祖实现蠶丝的发明带来了机遇。相传嫘祖的母亲歧娘体弱多病,嫘祖自幼聪慧懂事,一方面要协助父亲操持部落的事务,一方面肩负着照顾母亲的家务,她常常去郊野山林四处寻觅野果山珍,采摘回来侍奉母亲,多次找她舅舅岐伯为母亲求药问医,这又促进了岐伯对中医药的探索研究,岐伯后来成为黄帝的御医和大臣,做了许多有益于部族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好事,所谓“岐黄之术”,不仅成为《黄帝内经》记载的我国医学养生的起源之术,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源头之一。因为要採果奉亲,嫘祖非常熟悉在家乡大片大片的桑林之中,每到春夏时节叶茂果熟时,那些深红色的,紫红色的,紫黑色的桑果,是很好的山珍美食。她在桑林中穿越,常常发现许多挂在树上,或掉在地上的野蠶繭,有时会不经意地拾在手中玩玩,不时扯一扯蠶繭表面毛茸茸的雪白的丝絮,越扯越毛,越扯越乱,索然扫兴,于是扯一个扔一个,但扯出的丝绵团是柔柔暖暖的,有一种新奇舒服的感觉,却又不知道怎么利用它,嫘祖和氏族的姑娘们玩扯繭丝的游戏,不知有多少次了。有一次,嫘祖把一枚野蠶繭放入口中含着,含着,觉得好玩,看看会有什么变化,过了好一会儿,她取出口中湿润润的蠶繭,同样地又拉又扯,又扯又拉,扯掉表面的一些毛絮之后,忽然发现已抽出一根细长的蠶丝,顺势把它挽在一只手腕上,越挽越多。她因此发现,原来从蠶繭上可以抽出连续不断的细细长长、白白亮亮的蠶丝,令她浮想联翩,兴奋不已,联想到蜘蛛结网的情形,蠶丝也许可以用来编织丝网或渔网一类的物品,或许还可以用来编织更细密的丝绢,制做丝绸服装。从此她发现了蚕丝的利用价值和抽丝的基本原理。为什么嫘祖口含蠶繭,可以理出丝头,抽出长丝呢?原来蠶宝宝吃了桑叶,经过三眠三起(现代改良蠶种是四眠四起)吃了眠,眠了吃,桑叶在蠶儿腹中产生复杂而神奇的生物化学反应,形成丝液,积聚到一定饱和状态,经蠶口不断吐出,在空气中凝固成丝,有规律地网结绕缠在繭壳上。丝素(或丝朊,是蠶丝的本体)被丝胶包覆粘结,牢固地紧贴在繭壳表面。嫘祖的试验,实际上是经过口中唾液的浸润,口水中含有一定的水分,有一定的温度,还有一定的生物酶,三者综合作用之下,溶解了丝胶,使丝素得以舒解,这时通过索绪,理绪才可能寻找到繭丝丝绪的头子,把它抽取出来,缠绕到一个卷轴上。吃桑树叶的蠶叫“桑蠶”,桑蠶吐的丝叫“桑蠶丝”,又叫“真丝”。一头蠶,终其一身,只结一个蠶繭,约2-3克重,却能抽取700米至1100米长的丝,其精细程度,真是可想而知。要进一步实现人类对蠶丝的利用,必须首先实现取繭制丝的规模化生产问题,依靠采集零星散落的野生蠶繭显然是不行的,嫘祖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终于始创了把野蠶移至室内饲养的人工育蠶方法,大量繁殖的蠶种需要越来越多的桑叶,必须有计划地大量种植、培育、养护桑树,人工栽培的桑园逐年增多了。人工生产的蠶繭多了,嫘祖带领西陵氏族的姑娘们在金鸡、高灯一带架锅煮繭,索绪抽丝,解决了煮练缫丝过程的一系列难题,实践出真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嫘祖对蠶丝的发明和应用,使她成为我国有史绩记载的“先蠶”和“蠶神”,开创了我国丝绸文明史诗般的辉煌历史。

嫘祖以伟大的开拓创新精神,带领民众完成了蠶丝文明的始创,不仅惠泽中华子子孙孙,也造福全人类。

蠶丝是天然的绿色纤维,由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两部分组成,目前其产量仅占世界纺织纤维总量的0.1%左右,被誉为“纤维皇后”。是当今世界最珍稀的一种动物蛋白纤维,其主要成分包含丝氨酸、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等18种氨基酸,与人体细胞组织相似,特别是与人体的角质和胶原蛋白结构十分相似,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污染、无刺激性。可生物降解,是制作人造血管和手术缝合线的理想材料,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材料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用桑蚕丝制作的丝绸服装对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亲和保健作用。嫘祖和历代养蠶人都把桑蠶视为“蠶宝宝”,把蠶当“宝宝”一样无微不至的呵护、饲养,蠶被视为“天虫”,蚕丝被视作“天丝”,蚕一身是宝但又十分娇嫩和脆弱,必须精心照料,在育蠶事业上,亦体现了由嫘祖传承下来的一种母爱般的精神和情结。

嫘祖在家既是良母,又是贤妻。作为良母,她为黄帝养育了两个很有名望的儿子,青阳和昌意,其后皆有天下,其孙昌意之子颛顼,有功德,称为中华五帝之一,而青阳之子蟜极,蟜极之孙为帝喾,也是后来的五帝之一。其远孙孙辈蠶丛,相传其先祖为颛顼,为第一代蜀王,继承祖业,常着青衣,四出巡行郊野,教民养蠶,被古蜀先民尊为“青衣神”,蜀之“蠶神”,多享祭祀,“有功于民者祀之”。据我国著名神话专家袁珂先生考征蠶丛的丛,其木即是桑,蠶丛氏即蠶桑氏,所以教民养蠶。所谓“成汤祷雨于桑林”,丛或桑林就是神社所种的树木,又称为“神桑”。蠶丛氏亦是代表古蜀蠶桑业发展的一个时代。为川蜀蠶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嫘祖作为贤妻,她尽力辅佐黄帝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门,是社会文明进步,民族团结与和平友谊的使者,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和平女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丝帛历来是表示和平与友好的吉祥之物。嫘祖在部落她是领头人,在民族是杰出的女性代表,是我国妇女的光辉楷模,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母亲。她的人生是自强不息坚强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中华传统文化对母亲给予了至高无上的尊重和评价,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古今中外历来颂扬母亲的作品很多。

母胎中的胚婴就开始接受母亲营养的孕育,“十月怀胎苦,一朝分娩难”是母亲承受了分娩的危险和痛苦,让孩子降临人间,幼婴第一眼见到的是母亲慈祥的微笑,第一口吮吸的是母亲温润甘甜的乳汁,是母亲教说第一句话,是母亲教唱第一支歌,带行第一步路……孩子们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中一天天成长。俗话说“母子连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是母亲把无限的牵挂和爱心献给了孩子,嫘祖更把全部的爱献给了民族和人类。高尔基有一句名言:“全世界都是由母亲的奶汁养育起来的,没有母亲,就没有阳光,也没有爱。”巴金回忆母亲时写道:“小的时候,一睁开眼就看见母亲慈爱的微笑”,又说“世界的一切荣誉和骄傲都源自于母亲”。2009年,香港地区开展了一次“你心中最喜爱的一首诗”评选活动,得票最高的是一首唐诗,孟郊的《游子吟》,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犹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间自有真情在,母亲的伟大是人类的共识。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蠶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好地诠释了嫘祖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我们民族为有嫘祖这样杰出的母亲而感到光荣和自豪,香港著名爱国女诗人蔡丽双博士说得好:“嫘祖不仅是盐亭的、四川的,也是全国的、全世界的。”

邓漫妮

2011.7.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0123.html

更多阅读

西安第二届传统文化论坛筹备会 西安传统文化论坛

西安第二届传统文化论坛筹备会西安第二届传统文化论坛第一次筹备会议将于11月14日晚上7时。在西安大差市十字东南角向南200米老营房(顺金汉斯南侧电梯上三楼)召开。会议讨论论坛策划草案,落实义工召集报名电话,和物资准备,手续申办落实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观后感牛景彩 陈大惠老师活着观后感

劳动是最尊贵的修行。人生五字箴言——孝、敬、礼、顺、柔。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给予,就拥有幸福。——摘录陈大惠老师之传统文化论坛内容如一股清风,拂过了这个浮躁的、涨肿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听了的人头脑就清醒,心就静下来了。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高清版 ...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四

大家都在看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一).flv  4:25:41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二) 37,966   4:25:17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高清版】... 19,618  4:03:15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高清版】... 16,830  08:25 陈大惠传统文化论坛【高清版

声明:《嫘祖与嫘祖文化 四川省嫘祖文化论坛》为网友丿瞳孔中的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