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 怎样培养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

  举例来说,会读古诗的人,一见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之外,更开能由“红杏出墙”生发“幽香浮动”、“临风摇曳”等等诸多联想。换了一个很少接触古诗的普通小学生,一下子是感悟不出那么多的。若单让他自己去读,则诗中的许多意蕴都会被浪费掉,至多剩下一个文字的外壳。

  社会已发展到后信息爆炸时代,承载传播信息重任的语言文字材料早已无法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任何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也只能揽取其中之一粟。语感强的人,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他所揽取的“一粟”也相对要大一点,在竞争中所拥有的素质资本当然也就充足一些。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语感水平。

  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虽然语感的发生十分迅速,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即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比如读到一个写景的妙句,总须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组成词、连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独有的词的组合,追溯内在联系,发觉潜藏的信息;然后由词的音韵、节律体味句子的气势,有词句表达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状态,领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闻声音、如知味滋,方得窥其妙也。这是就某一次语感实践的心理历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错,大体如此。

为什么要训练语感?

  叶圣陶首先从作家写作和读者鉴尝的角度谈到了训练语感的重要意义。他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作为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又说:“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是取比照的或说明的办法,究竟不会和原字原辞十分贴合”。就如上文提到的夏丐尊先生的“落叶”、“新绿”的语感解释,字典辞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因为语言是工具。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别人不便于听,写起文章来别人不便于看,根本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和交流言语信息的作用。比如说话,有“说了半句话,缩住了,另外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或者“应当‘然而’的地方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不‘那么’,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也有一些“听去很不顺耳,仔细辨辨,原来里头有几个词用得不妥当,不然就是多用了或者少用了几个词”的。至于写,若是把这样的话写成文章,因为“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是写不进去的,让人家看见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前不搭后的一些文句,岂不教人糊涂?”还有些繁复的句子,“好象一个用许多括号的算式”,“你必须按照那许多套括孤的关系才算得出正确的答数。”叶圣陶曾例举过从报上摘下来的两段话来说明这种必须凭借括号才能读通的文段。其中一段话,非用三套括号帮忙不可。

 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首先,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叶圣陶自己就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其次,还要善于把握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纵观叶圣陶对训练语感的有关论述,所提到训练方法和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吟咏。

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咏的方法。要把握好吟咏,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还要讲究吟咏的方法。

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指导好吟咏要理解在先,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的时候,还特别强调必须“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他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第二,重视白话文的吟咏。叶圣陶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一样,也须花一番功夫去吟咏。他说,“白话一样可以吟咏,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翻看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如《春》、《故乡》、《竞选州长》等)和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延安》等),还有鲁迅犀利的杂文,闻一多慷慨的讲演稿……这些白话文都是指导学生朗读、吟咏的好教材。《新大纲》在阅读训练中增加了“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的要求,原则也是指从“白话文”中“找出”。可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有多重要。

 第三,讲究吟咏的方法。至于吟咏的方法,叶圣陶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

  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这位教师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教师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教师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便轻松地悟出了,这里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这里说的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

  (二)培养语感分析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总之,叶圣陶对语感的认识精深透辟,为我们提供的训练语感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对于指导语言教学一定能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语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为什么学了多年的语文,有的人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句子?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依旧效率不高?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浙江师大教授,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认为,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果不重视语感教学,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误区,效率不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什么是语感呢?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辞类的感觉”。叶圣陶又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可以作叶圣陶先生观点的佐证:“在语感敏锐的人们心里,‘赤’不但解作红,‘夜’不但解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想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从语感的本质特征来说,这里所说的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切感悟和情味,就是语感。

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语言运用,都属于语感的内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这些规律都隐藏在语言现象的背后,蕴含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并且许多是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性知识,必须*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才来得真切和有效。任何文本或话语都是由一定的语文材料组成的,内含着一定的自然、社会或人生的内容。不同的文章各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述不同的生活片断或生活理解。怎样学习和掌握它呢?可以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感受,获得对语言材料直接而具体的感性经验,让语言材料有血有肉地存活在自己头脑中,唯如此,才能切实增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必须依赖于语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而语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从内容上说,首先是学习做人的经历和体验。诚如夏中义教授所说:“在我看来,学文学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这人生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觉悟人生的责任和使命。这样说起话、写起文章来,才能有文化底蕴,有真情实感。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列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加强熟读和背诵的训练。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诸多古代先贤、现代大家何尝不是从“背”起步而走向辉煌的?梁启超在三十岁前把《史记》背了下来,吴晗十三岁以前背完了十三经,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这都为他们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时文美文,学生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读书多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激活生活经验。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文学家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熟读能使语感达于化境,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熟读又有助于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中有许多

美文,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囚绿记》、《给女儿的信》等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反复诵读,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强调读写结合。古人倡导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路多,经历就丰富,就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读的书多,就会从书中学思想,学观点,学文法、学语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是“厚积”,作文就是“薄发”。有了平时广博读书的习惯,作文时恰当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们阅读一些名家的文章,常常感到有似曾相识之感。如读孙犁的《芦花荡》,怎么“老头儿”杀鬼子的手法这样熟悉呢?哦,原来是从《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段学来的。巡捕何涛到石碣村抓阮氏三雄进,不也是遭到了日本鬼子一样的下场吗?读贾平凹的散文《静》,读到写水纹“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你会想到这话怎么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里流水的句子?再如他对兴庆宫水的境界进行赞美:“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茸茸的绿藻,绿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读到这儿,你肯定会喊出,这是朱自清散文《绿》中赞美梅雨潭的句子。但你绝不会说贾平凹是抄袭、是照搬,你只能说他是将别人的经验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养分。总之,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带着写的目的去读,比纯粹阅读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前,有计划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阅读、揣摩,使这些文章或从内容上,或从形式上,或从语言文字上,或从表现手法上,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而且还强化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三、训练语感分析能力。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主要从两方面着手:①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培养比较分析能力,体会文章的用词之精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其通常的做法有加、减、调、换、改、读,对一处或几处语言点进增加、删减、调整、替换、改动、品读等方面的训练,可以穿插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也可以安排专门的语感训练课。如读到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时,我们可能会发问: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能删掉一个吗?其实不然,品读一番,仔细想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喜欢喝酒,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②细细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感悟文章的基调,把握文章的中心。文章的关键语句一般指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语句,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抒情议论的语句,标志着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性语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我们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读到“可怜白发生”一句时,我们可以感到这词末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的万千感慨。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词人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这一句将全词的基调由雄壮化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此外,上述做法也有助于积累许多亮词丽句,增加语言仓库的内存。

四、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真切。”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求学生读到文字,就要想它们表现的是什么事物;接触到客观事物,就要思考这些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表达,真正做到将阅读与写作、写作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名作,作家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爱是至高无上的”这一主旨。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神情被描写得细腻、逼真,这正是探求体验教学的极好教材。在新课学完之后,如果以“礼物”为话题,要求学生进行片断作文练习,写出真情实感。稍作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礼物可以是同学送的风铃,可以是老师送的赠言,可以是父母送的玩具,可以是生活送的启迪……这样的话题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可写的内容很多,学生写起来也就不会搜肠刮肚,写的作文片断也会言之有物。这是学生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心灵的窥探,是心对心的感悟,是人文品质的熏陶。这种体验需要学生对生活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依托教材训练语感能力

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敏锐的感知,在长期实践和经验积淀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语感的基本特征包括语感直觉性、整体性、经验性的几个方面:

语文教材就是训练语感的好材料,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尝试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从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音声感训练指从语音和声律上对言语进行感知和把握,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婴幼儿的语感主要是对音声的把握。如“爸爸”、“妈妈”的声音就可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变化。

学习《祝福》时,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婆家劫走的消息说道,“可恶,然而……”。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语气和语调的变化,从而懂得人物的心理活动,弄清人物的性格。学生经过反复的朗读和揣摩,把握住了鲁四老爷的语音变化,先是气愤而狠狠地说“可恶”,紧接着语调又稍趋平缓地说“然而……”,这一语音、语调的变化,刻画出鲁四老爷假道学的嘴脸。“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和“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荷花淀》)这两处水声的描写,要求学生仔细地琢磨,反复朗读,依据语境,准确地读出来。第一处声调平稳而缓慢,反映出几个青年妇女寻夫未得的失落心情。第二处声调急促而有节奏,表现她们遇敌后心情紧张,但又不慌忙,熟练而快速地摇着橹。音声感好象不重要,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细心体味,用心去听和读,就会感受到其中滋味。

二、正误感训练指对文字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语法是否规范、表达是否合理、不需做逻辑的推理和分析,就能在瞬间做出正误的判断。这是一种直觉判断,不需要说清楚正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学生在听说读写时,都应该具有敏锐的判断正误的感觉。

学习《祝福》一文,一个学生针对“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提出质疑,认为这句表达不合理。于是,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上考虑,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旧历”是与“新历”相对而言,新历是辛亥革命后实行的。由此可见,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甚微,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训练学生的正误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感知动态语言的能力,结合语境揣摩文章的含义。

三、分寸感训练指对词语使用是否得体的感知和把握。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记念刘和珍君》)比较“大概”、“大约”、“大致”与“大抵”的差别。“大约”、“大概”偏重于对数量、情况的猜测,“大致”又侧重于总体轮廓的推测,且常用于口头语体。只有“大抵”偏重于肯定,又带有推测语气,并适用于书面语体,最合乎本文的语境。

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在语言实践中,通过训练增强对词语含义差别的理解,掌握语言的分寸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畅达感训练指对交际言语的前后或文章的首尾是否呼应,语脉是否贯通的把握和判断。语感的畅达包括句与句的上下衔接,句式的搭配,语气的呼应,标点的正确使用,语流的停、连、阻、畅,语速的快慢变化,句群与句群的合理安排等。

畅达感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吟诵来训练,感受文章的语脉是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以利用调序法进行训练,把一个句群或段落打乱,然后让学生进行调整。如:《内蒙访古》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打乱顺序,学生借助语言的畅达感进行调整。

五、形象感训练指对言语实践中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和意境的把握、判断。如:“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作家要铸炼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再造“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由此想到春天草木萌生、蓬勃向上的生机,想到活泼、跳动、万物复苏的盎然春意,想到了冰雪消融、溪流淙淙,想到松花江上冰排点点,一往无前的雄浑气势。一个“闹”字意境非凡,学生深深体味出作家铸炼语言的匠心,训练了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性。

学生通过想象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经过形象感训练,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被践踏、被蹂躏、被摧残的祥林嫂;始终微笑着,为了中国而死的刘和珍;坚持真理,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布鲁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道貌岸然的周朴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随之也会活动起来。

六、节奏感训练指对言语匀称的音节、和谐的音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的感知和把握。汉语最富于音乐美,不仅在诗歌中有节奏,就是在口语交谈及散文作品中,也同样存在着节奏。朗读文章时,要抑扬顿挫,体现和谐的音律美。句式是形成节奏的关键。在作文时,注意句式上下衔接自然顺畅,结构排列跌宕起伏,语感的节奏就会强烈。

七、情味感训练指对隐含在话语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直觉地感知和把握。如:“女人低着头说‘你是很积极的’。”(《荷花淀》)要求学生反复吟涌,把握女人说话的语气,品味其中的情感。最后终于懂得了女人对丈夫细腻而微妙的感情,这里蕴含了妻子对丈夫的嗔怪和埋怨,也饱含了她对丈夫的了解和肯定。这种微妙的感情折射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

柳宗元《江雪》这首诗看似写景,在大雪弥漫之中,鸟飞绝,人踪灭,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孤舟上,一竿在手,独钓于寒江雪中。但是细细地玩味,才能体会到诗人的一片苦心。在渔翁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也是诗人思想的真实流露。渔翁的所作所为不正是谪居在外的柳宗元的追求和向往:悠然自得、超然物外、遗世独立。就象渔翁一样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毫不在意,鸟飞绝,人踪灭,大雪铺天盖地,这一切对他没有丝毫影响,依然钓他的鱼。

八、美丑感训练语言的美丑感直接表现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对言语美与丑的感知和把握。规范化是语言美的重要标志。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语言的规范,使语言纯洁、健康、精确,富有表达力。在平时讲话时,也要讲究语言美。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时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感知语言的敏锐性,培养语言能力。

缩句

1.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2.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3.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4.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5.他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6.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使劲地拉着一艘没有张帆的货船。

7.1969年出土的“马踏飞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8.《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油画。

9.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10.断断续续的钢 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11.皎洁的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12.一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

1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整个树林。

14.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

15.鸟的叫声透过树林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16.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17.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茂密的树林。

18.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9.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20.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停放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21.同学们渴望进步、爱读好书的热情,又一次深深地印在老作家的心上。

扩句

1、喜讯传到学校。

2、列车穿过山谷。

3、春风吹遍大地。

4、人们挥舞着鲜花。

5、爸爸是工人。

6、我制订学习计划。

7、柳条拂动着水面。

8、天空布满乌云。

9、我们要遵守纪律。

10、比赛在进行。

11、雨下起来。

12、列车通过大桥。

13、心情激动。

14、学校开展活动。

15、老师批改作业。

16、他笑。

17、深山有人家。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6bb940100cuca.html)-小学语文缩句与扩句练习_清清小脚丫_新

句型转换练习题集锦(一)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语感 怎样培养语感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话与转述的互换
练习:
1、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1)班,获得了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缩句
1、要知道写的是什么。
2、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
都可以缩去。3、缩句后变成:“名词+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练习:
1、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________________
4、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成分赘余
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意不明
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搭配不当
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3、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4、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5、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6、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7、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8、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9、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0、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六、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一、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_____。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3、符号:小括号()。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学语文,有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

意义不变能复位。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

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它。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成分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我用我自己的理解回答给你,不知道可以吗?

独立地来说:(最简单的理解方式)

主语——一句话当中动作的发出者,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如:你,我,他,这个,3,漂亮……)

谓语——一般来说由动词来承担,它的主要用途是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说,看,听,是,冻,热……)

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承担。

定语——是句子中修饰名词,代词或其它名词化的词,一般来说由形容词来担任,标志性字眼“……的”。

状语——修饰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分句以至句子的成分。状语根据语义可分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结构状语、程度状语、条件状语、让步状语、方式状语、方面状语、伴随状语和句子状语。

(如:很,非常,特别,一般的标志性字眼“得……”,“……地”,“在……”,“当……”)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如,“我们三个人……”中的“三个人”)

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三个人在操场上开心地打篮球。

2、幸福的我希望永远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瞬间,希望时间永远不要向前走。

例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时间状语

“我们”——主语

“三个人”——补语

“在操场上”——地点状语

“开心地”——程度状语

“打”——谓语

“篮球”——宾语

例2:“幸福的”——定语

“我”——主语

“希望”——谓语

“永远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瞬间”——补语

“希望”——并列谓语

“时间永远不要向前走”——宾语从句

每天写五百字,能让人看懂就行,不用管文采,坚持六个月.

你打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289768.html看哈,多找这一类,坚持每天记五条,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提高。不过不要急,积累这东西,要慢慢来的。现在是大语文观了。多积累多运用,提高才快。

读书笔记写法

题解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

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理由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呢?

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知识越丰富越好。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同学们都应重视学会写读书笔记。

操作指导

怎么写读书笔记呢?

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四种。写读书笔记时,应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批注笔记。是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摘录笔记。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两段摘录之间留下较大空白,这样做一是使摘录的眉目清楚,二是留下空白便于将来翻阅、运用时可以作批记。

提纲笔记。就是将读过的书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出来。

心得笔记就是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

不同的读书笔记有不同的作用,应根据实际去选择、确定。

其次,不论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有几点是共同的,也是应注意的。

①必须认真地读懂原作。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就是摘抄笔记,也应细读原文。否则,你的摘抄就可能断章取义,就可能抄破了句。

②态度要严肃、认真、细致。严肃是尊重原作,不要有意歪曲原作的意思,更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断章取义;认真,指应该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力求抓住原作的要点、重点、精彩的地方,不能马虎从事;细致,指摘抄原文后一字一句校对,不能有误差,连原书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也要记得详细,不要怕麻烦。因为这时的任何粗心,都会在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如多少年后,你想引用这段名言,却因没记原作者名字,你想查出名言的出处,那时恐怕连书也找不到了,想用也不好用。如果摘抄时记得细致,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0297.html

更多阅读

怎样让你的男孩坚强起来 怎样培养孩子勇敢坚强

坚强的意志,就是人能够在前进中持之以恒,风雨无阻,直到最后取得胜利。男孩坚强的意志要通过磨炼才能培养出来。人有时候感到疲劳想放弃,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疲劳,是干扰行动的不利因素。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程度上会有不同

怎样培养幽默感 培养幽默感的书籍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可见,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

怎样培养幽默感? 培养幽默感

幽默是什么,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幽默的人能很容易的融入一个团队,并被团队的人所记住,幽默的人是受人们欢迎的人,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很好的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呢?一、 知识积累幽默的含义是有趣或可笑且又意味深长。

培养宝宝情商要趁早 怎样培养宝宝的情商

培养宝宝情商要趁早张怡筠一岁看大,三岁看老。研究表明:人生的头三年,是大脑细胞最活跃的时期。三岁前后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很多好的人格特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孩子所建立的第一个人际

声明:《语感 怎样培养语感》为网友重头再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