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上 :故居•祠堂

夏日雨后的一个下午,再次来到了纱縠(hú)行南街的三苏祠。


三苏祠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因此,现在所见的三苏祠基本上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西蜀民居风格的园林式文人祠堂。


自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以后,三苏祠的定位和祠貌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不仅将与三苏祠一墙之隔的原清代眉州古考棚旧址划归三苏祠,还将祠堂原有的三苏陈列全部撤出,恢复了古祠堂原有的风格,又单独在祠堂大门以南新建了三层楼的三苏纪念馆,以全面展示三苏生平文化和眉山历史。而且,凡是眉山居民,可凭身份证免费观瞻。下图是三苏祠南门对面的三苏纪念馆。


三苏祠现在占地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东西长。东侧两角近似直角,西侧为斜状。南侧偏东为南大门,西北角为西大门。
这座被繁茂古榕覆盖着的就是三苏祠正门,也称南大门。


这座大门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1980年重建。重檐歇山式,中为门厅,东边和西边各有一间耳房。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房面为筒瓦,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门外就是纱縠行。
门楣上悬挂的黑底金字横匾“三苏祠”,是清代何绍基到三苏祠拜谒苏轼所书。檐柱对联“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是辽东人姜书阁撰书。“克绍”的意思是能够继承,“箕裘”则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继承父兄之业。对联的意思就是说三苏继承家学都成了大文豪,道德文章声名远播,使后人对他们景仰思念。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是已故四川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进入大门,可见三棵高大挺拔的古树,东边一棵,西边两棵。西边后面的一棵是黄桷树,另外两棵是银杏树。据专家介绍,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分雌雄树,银杏树长期生长的条件之一就是雌雄并存,而且只有雌树才能结果。但三苏祠的这两棵古银杏都是雄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三棵古树象征着三苏父子,古银杏隐喻苏轼、苏辙,黄桷树则隐喻苏洵。
穿过三棵古树间的甬道,就到了前厅。


前厅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面阔五间21.66米,进深两间7.3米,建筑面积约158平方米。南面看为三楹四柱二室,北面看为五楹六柱。小青瓦房面,脊正中饰寿字及卷草式图案。中间三楹为敞厅,门楣正中一匾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眉州知州洪运开书“文献一家”。文献,古指圣贤,即一家都是圣贤。门枋上挂一幅木刻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由雍正时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hé)撰文,宣统二年(1910年)四川盐茶使赵藩书。“一门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但“千古文章四大家”却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第二种说法是在四川文学历史上,苏轼与扬(杨)雄、司马相如、陈子昂合称四大家;第三种解释则是说苏洵与苏轼、苏辙和苏东坡的小儿子苏过,合称苏家文学上的四大家。不知撰联者自己表达的是哪种意思,需要游人自己去体会和理解。
前厅的檐柱上,悬挂的则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郭绍虞88岁高龄时撰写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徵,千变纵横识共源。”


前厅东西耳房现已辟为碑亭,内置南宋孝宗御制碑和明清至民国的建祠记事碑。东耳房悬挂康熙御书:“坡仙遗范”,西耳房陈列建祠记事碑,其中包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蒋介石签署的保护三苏祠布告碑,蒋中正在碑文中赞:“(三苏祠)较之武乡遗庙、工部草堂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图是西耳房的《三苏先生祠记碑》。


穿过前厅,便是飨殿,也称正殿、大殿,是供奉、祭祀三苏父子的地方。
飨殿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建筑面积251平方米,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屋面,脊正中有宝顶式三重檐楼阁式饰物,高1.5米,脊上有对称的六组走兽。面阔三间17.74米,进深三间14.16米,房通高9.72米。


殿前三楹有清代题匾三架。中为“是父是子”,东为“文章气节”,西为“文峰鼎峙”。
“是父是子”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眉州知州蔡宗建书,意思是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表达了由衷的赞叹。“文章气节”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川督学使刘锡嘏(gǔ)书。“文峰鼎峙”乃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眉州知州金一凤题,乾隆十六年(1752年)眉州知州宋载书。


对联三幅,其中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眉州知州、云南人杨庆远撰书联最为精彩:“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岷山”。
殿内供奉三苏父子塑像,均罩以神龛。正中是苏洵像,东西分别是苏轼、苏辙像。


苏洵像龛顶部悬乾隆二十年(1756年)眉州知州张兑和书“养气”匾,意思是说三苏父子为官从政,养身修行,治学习文均以养浩然正气为宗。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门楣上东书“学薮”,西书“文渊”。


前楹设全开转轴雕花门12扇,殿前阶檐右置明代天顺铁钟一口,右置大鼓一面。殿前地坪为红砂石铺地,地坪居中摆放一长方形铜鼎,每日祭祀香火不断。
前厅与正殿之间,东西均有厢房相连,东厢房里配飨的是苏轼三子:苏迈、苏迨、苏过,西厢房里则是苏辙三子:苏迟、苏适、苏逊,合称“苏家六公子”。下图上是东厢房苏轼三子,下为西厢房苏辙三子。


前厅及其东西耳房、正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完整的第一进四合院。
正殿北面,是启贤堂。启贤,寓意承前启后之意,这里是供奉苏氏祖先牌位的地方。


三苏祠(上):故居•祠堂
启贤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建筑面积223.6平方米,后多次维修,仍保持原貌。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走兽,均有卷草式图案,砌素面台基高0.4米。堂上匾额“启贤堂”为李一氓(曾任中联部副部长)1979年书。联一副由杜重划书:“堂上四库书,门前万竿竹。”面阔三间17.66米,进深三间12.66米,东、南、西三面有回廊。


启贤堂内挂有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像。苏味道(648—705),原来是河北赵州人(今河北栾城县),是唐武则天时的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后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合被贬为眉州刺史,眉山开始有了苏姓一族。殿内还陈列有苏氏世系简表以及苏氏家谱,上面有苏洵、苏轼三父子的遗像。下图是苏洵、苏轼三的遗像。


启贤堂堂前院坝植有名花异卉,每当仲秋,金银桂树吐蕊,香溢祠园。西侧有苏宅古井和黄荆树。


苏宅古井是三苏父子一 家生活饮用的水井,是苏家留下的唯一遗迹,距今一千多年。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据说饮此神奇的井水,会使人耳聪目明,濡染文豪灵气。井旁有一株约有三百年树龄的黄荆树,据说是苏洵亲手所栽。


苏宅古井旁还有两棵金桂、一棵银桂,都有200年以上的树龄了,这也隐喻三苏父子。
古井西侧为快雨亭,咸丰三年(1853年)修,悬山式屋顶,坐西向东,亭上为何绍基篆书题匾。亭阔三间12米,进深一间6米,后有回廊,可临池俯照,远眺披风榭。据说,四川学政何绍基来眉州主持考试,宴游三苏祠,适逢炎夏遇雨而得凉,故将此亭命名为快雨亭,而此亭实为一轩。
在连接正殿与启贤堂的东厢房里,还有苏家六位女性的塑像,下图从左至右是:王弗(苏轼第一任妻子)、程夫人(苏洵妻子)、史夫人(苏辙妻)、王闰之(苏轼第二任妻子、王弗妹)、王朝云(苏轼妾)。
下图则是苏东坡的乳母任采莲,也有人说可能是苏洵的妾。据说苏东坡出生后,母乳不足,家人就请了农家妇女任采莲给他当奶妈。任采莲一生“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她身体硬朗,一心一意抚养东坡从幼至长,并且还照顾了东坡的三个儿子。老人随东坡漂流,七十二岁时在黄州去世,东坡特地为乳母撰了一篇《乳母任氏墓志铭》,刻成石碑,现在石碑陈列在三苏祠,成为一件珍贵文物。


启贤堂北楹为木假山堂,木假山堂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乾隆十九年(1755)重修。据《眉山县志》记载,苏洵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一文。苏洵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木假山幸与不幸和可爱可敬可感的一生,歌咏了木假山坚忍不拔的品格。木假山原物由三苏进京时带走,堂中现存的木假山,则是道光十二年(1832)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捐赠。木假山三峰宛具,天工自成,古朴奇特,堪称一绝,宋梅尧臣、苏轼、陆游都为之赋诗。清人刻匾悬挂于木假山侧。堂上悬匾“木假山堂”,上款:康熙丙午初秋眉山牧赵惠芽立。下款:乾隆甲戌春阎源清重修,仁和宋凤起书。阎源清时为眉州知州,仁和则是杭州地区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


堂前为池,池中一方台,台上堆构石山,与堂中木假山相映成趣。池水与东西瑞莲池相通,池水上左右各设一廊桥。左右廊桥与前院廊相接构成一“H”形迴廊,并与来凤轩檐口相接。
来凤轩,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歇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与连接启贤堂的迴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此轩原址为苏轼兄弟寝室与书房,嘉庆十八年(1813年)落架维修改名济美堂。解放后又进行大维修,始改名来凤轩。轩匾为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费新我1982年书。联为元代高丽诗人李齐贤1316年拜谒三苏祠后撰,北京王家新补书:“渥洼独步老麒麟,丹穴双飞雏凤凰”。渥洼(wòwā),是传说产神马之处,也指代神马。丹穴,是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


以上介绍的三苏祠主体建筑,构建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所谓“祠在水中央”。整个祠堂就由上述的大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排列。第一进由前厅、大殿和厢房构成,显示祠堂风格,后二进的古井、启贤堂、来凤轩则显示出故居特色。东西厢房则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而且东西厢房背面都设飞来椅和栏杆,以供游人临池休憩。
而包绕中轴线三进四合院主体建筑的,则是一弯呈倒“U”字形的池水,称为瑞莲池,东面称瑞莲东池,西面称瑞莲西池。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使红墙环抱的三苏祠,呈现出迷人的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0304.html

更多阅读

《夜行书生》第三集剧评:人鬼情缘,亦假亦真

第三集剧评:人鬼情缘,亦假亦真杨仙可爱值倍增,而她和金圣烈的情缘,也在慢慢开始。她是个花痴的少女,也有一颗赤果果的少女心。面对眼前这个书中走出来的美男子,可是一通花痴。只不过她一直当是一场梦,那是场美梦啊,梦里大人亲她了,还有和大人

苏拉密:“制度性干旱”

苏拉密:“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作者:苏拉密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 11714更新时间:2008-8-31 热荐★★★ 【字体:小 大】http://www.wyzxsx.com全文目录清单正文:内容提要第一章 从黄河开始---“大水荒”的形

2015年全国独立学院三本院校 排名:北京吉利学院倒数第一

2015年全国独立学院(三本)排名:北京吉利学院倒数第一 三本院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校,以下两张表按照全国2015年度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分类排行,有些三本院校已经在部分省份第二批次录取,但在本文中统一划归为三本,数据来源于

苏永泉:行医50年之所见作者:闲在居士

原文地址:苏永泉:行医50年之所见作者:闲在居士行医50年之所见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50年,从农村到省城再到京城亦10余年了。发现求治者的心态,医者误治后果之惨重,屡觉得节节有甚、重重困难,人情世故的变味,病情难易的变化,医患关系的复杂 ,医

声明:《三苏祠上 :故居•祠堂》为网友帅的睡不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