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8:王长生这个角色有原型吗?
编写者 冉光泽
《壮士出川》中的王长生,带着“死”字旗出川抗战,在滕县战役中负伤,被山东老乡救下,后加入“暴风”特别行动组,搞情报、搞偷袭,营救被敌人逮捕的科学家,在另一条战线从事对日寇的战争。王长生出生猎户,枪法精准,投弹姿势怪异但百发百中,最后在老河口之战中牺牲。
王长生这个人物有原型吗?
回答是:这个人物有原型,但经过了艺术加工。
王长生的原型之一是北川曲山镇王建堂。王建堂又名王嘉陵,抗战之初率义勇队壮丁参军进入二十九集团军的四十四军161师,父亲王者诚以“死”字大旗相送,勉励他不惧牺牲,保家卫国。当时这件事情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事件。
王建堂参军后,先在师指挥部做文职,后经一再要求到一线部队作战,终于直接以排长的身分到了作战部队。在战场上,王建堂共三次负伤。一次是遭受敌军炮击,一颗炮弹近处爆炸,弹片击中小腹。幸好衣袋里装有一块银元,挡住弹片,银元变了形,弹片没有钻进身体内。当排长时,全排人架起锣锅煮马肉,正煮时,一发炮弹呼啸着飞来,正好从锅中砸下爆炸。围在锅边的人都被炸死,唯独王建堂大难不死。
王建堂作战勇敢,经常受命担任敢死队、突击队指挥官,受到上司看重,1940年在大洪山作战时由副连长代连长。在常德会战中,王建堂参加了在洞庭湖湖杈中伏击敌人汽艇的战斗,立功受到嘉奖。抗战胜利时,王建堂已升为副营长。后随四十四军起义。
据何允中先生介绍,王建堂的大侄子王烈军保留着不少王建堂的珍贵遗物。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王建堂的家乡北川县曲山镇几乎被夷为一片平地,王烈军夫妇均在地震中罹难。
《壮士出川》中,王长生在“暴风”特别行动组参加战斗,这方面的素材来自另一个原型——邓遂良。
1939年9月,由日本第十一军司令长官冈村宁茨指挥,日军发动赣湘作战,我军第一次长沙保卫战开始。
战役期间,驻守在九宫山的川军第三十集团军新十四师一部在激烈抵抗之后,奉命撤退至二线阵地。但其中一个排却没有执行命令,继续在一线阵地作战。后来得知,当部队撤退时,位于最前沿的四连一排已被完全笼罩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连长看见这么猛烈的炮火,以为一排已经全部阵亡,便没派人上去传达撤退命令。于是,排长邓遂良率领全排战士,巧妙作战,抵抗敌人大部队整整一天。
这位邓遂良(又名邓述云)排长,是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人,原是新十四师三十八团一营四连司务长。战斗中一排排长罗跃元被炮弹击中阵亡,团长指定由司务长邓遂良代理排长。他带领全排士兵顶了敌人一天,创造了战区绝无仅有的奇迹。
邓遂良的事迹上报之后,引起上峰对这个人才的重视。他相继受到集团军司令官王陵基和战区长官薛岳的接见,获记大功一次,并获奖金一千元。不久,邓遂良被派到战区编练处受训五个月,后被委任为直属长官部情报处的上尉情报组长,派往鄂南,从事另一条战线的对日作战。
他们的任务是收集日寇的军事情报,破坏敌人的通讯和交通,惩治敌特汉奸,炸毁敌仓库,袭击敌小股部队和孤立据点。邓遂良建立起一个覆盖鄂南地区的情报网,一时间,震动了鄂南敌占区。
1941年8月,日寇准备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情报,就是邓遂良别动队获得的。
长沙会战期间,邓遂良曾截获了关于敌人军列运行的绝密情报。他带领五个别动队员,利用山坡的坡度在铁路上埋设炸药,炸毁了敌人运送兵员和弹药的军列。只用了八十块炸药,军列上的全部弹药就被摧毁,车上3000日兵几乎没有全尸。而我方五人无一伤亡。邓遂良为此获记特等功,参加行动的士兵也人人记功。
另一次,邓遂良率领别动队一百多人,巧妙布阵,伏击有600多人的鬼子队伍。敌人逃跑后打扫战场,一共打死鬼子100多人,缴获步枪72支、歪把子轻机枪1挺、弹药60余箱、战马20余匹。我方只在开战之初,因敌人试探性炮击时轻伤1名战士。邓遂良为此荣获一等功一次。
邓遂良在鄂南成为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四处搜捕他。1940年5月24日,他被日军抓获,受尽严刑拷打,被打瞎左眼。敌人百般折磨也无法从他嘴中获得口供,最后决定枪毙他。行刑的前一夜,即28日夜,敌人看他还是个人物,就赏了一顿有酒有肉的绝命饭。邓遂良用这些酒肉灌醉了汉奸看守,半夜乘着雷雨交加,磨断绑绳,奇迹般地逃了出来,回到别动队,继续与日寇作殊死战斗。
在阅读有关史料的时候,第一编剧陈庄和我,以及陈秋平编剧,内心受到深深震撼。我们强烈地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