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有三位妻子,每一位都十分漂亮,都令他满意和欢欣,都是他的红尘知己。第一位是王弗,第二位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第三位是曾在他家当侍女的王朝云。
第一任,也即他的结发之妻王弗,四川青神县人,年轻貌美,聪明智慧,知书达理。按照当地的规矩和习俗,到了16岁便可以婚嫁了。王弗的父亲、苏东坡的老师、青神进士王方先生,对苏东坡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子也是非常喜爱,于是,同苏老泉商量之后,两人大手一挥,一段注定流传千古的包办婚姻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当时,苏东坡19岁,比王弗大3岁。各位,要说包办婚姻,也并不是统统不好,一无是处的,毕竟父母的阅历要超过儿女的啊,他们看人看事会看得更全面,更深远一些的呢!而男人稍微大一些,这也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不妥,反而更加便于疼老婆的啊!
王弗虽然年轻,但聪明异常,对丈夫百般体贴,是丈夫仕途上的得力助手,曾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流传于世。不难明白,在尚不够成熟老练之际,苏东坡确实需要忠言箴劝。而王弗虽然很小,但却十分精明,受家庭教育的薰陶与影响,顾大局识大体,务实际,明利害,是一位很好的贤内助。她对丈夫非常喜爱,非常佩服,甚至于十分崇拜,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一个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才华出众的诗人。一个诗心,一个平实,二者在婚姻上表现出来的,自然会有冲突,但是她却协调得天衣无缝,如影随形,相辅相成。苏东坡不拘小节,坦白直爽,充满激情,豪放洒脱,甚至时有急躁火爆,而王弗则如水随山,山环水绕似的,对丈夫悉心照料,竭尽贤惠,恩爱情深。
苏东坡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把人人都当成好人,而王弗则有知人之明,常常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丈夫。苏东坡每次与相交往的那些客人谈话的时候,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有一天,客人走后,她问丈夫:“你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之后好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以便迎合你的意思啊。”她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直率的泛泛之交,向他指出速成的交情往往靠不住,看人的时候既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又要看到人家的短处。苏东坡接受了妻子的忠言劝告。
不幸的是,王弗于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苏老泉对儿子苏东坡说:“你妻嫁后随你至今,没有看到你有什么成就,以共享安乐。你应当在你母亲的坟茔旁边安葬她。”苏东坡遵照执行,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
苏东坡与王弗的感情十分深厚,一生都难以忘却,每每陷入深情的回忆之中。
就在王弗死后的第十个周年,正当苏东坡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在梦中又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终于一吐胸襟,于是挥笔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这首诗词翻译一下,就是:
爱人去世已有十年了,生与死的距离是那么遥远。说是不想她,但却怎么能够忘记?在茫茫的原野上,那个小小的坟头啊,装不下我满腹的凄凉。和谁去讲?就算我现在也到了阴间,但现在的我,满脸的灰尘,两鬓的白发,就是碰到了我的爱人,恐怕她也不认识了。昨夜突然梦见我回到了故乡,在那个小小的窗格旁边,我爱人正在那儿梳头化妆。我们俩四目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难道我们早就知道,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肝肠寸断?就像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我独自站立在这长满了小松树的山岗上!
这首词记梦境,抒心臆,诉悲怀,写得情真意切,凄艳无比,具有憾人心魄的力量,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