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阅读答案

《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阅读答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3、想象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人咏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十六字令三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懂词意

(一)读准字音

1、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么?“令”是词的一种,16——58字的词称为“小令”,59——90字的词称为“中调”,91字以上词称为“长调”。“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指每首小令由十六个字组成。(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解题)

2、大声朗读《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说一说,在朗读时应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齐读这些字及所在的句子。

(二)再读,发现格律,读出韵味

1、师:字音读准了,怎样能够读得更有味道呢?请大家把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个字,你还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

(1)每一首都以“山”开头,读这个字时,我觉得应该用赞美的语气。

(2)每首词都是长短句相结合的,节奏鲜明。

(3)每首词都很押韵,韵脚是“an”(指出押韵的字)
按照你们所发现的格律,我来读一读,并请大家为我的朗读作出评价。

2、指名评价并试读。齐读

3、默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懂一些了,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说一说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你的理解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4、指名汇报

二、感受山的形象,人的形象

1、读成一个词

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个字分别读成一个词?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板书:峻峭 巍峨雄险立地顶天

2、读成一幅画

都说“诗中有画”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画面感特别强,请你结合我们从小令中读出的词,再仔细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像,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1)生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提示:说一说是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给你这种印象,启发你想想到这样的画面。引导生抓住“离天三尺三”中“三尺三”这一数字及夸张的修辞方法,体会山的高大、巍峨、峻峭;

师:离天真的只有“三尺三”么?引导学生理解夸张的修辞方法,这不仅仅是写高山仰止,气势磅礴,而是衬托诗人慷慨豪迈之情。

(出示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联系民谣体会山高到了难以翻越的程度。板书;翻越难。

师:山是如此之高,翻越如此艰难。既然民谣中说“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文中为何要写成“快马加鞭未下鞍”呢?深入理解写作背景。

一个“未”字,表现出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而这一句也描绘出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下得马来。板书:勇往直前 意志坚

师:如果你也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看到如此高峻的群山,你会怎样读?(齐读)(2)第2首小令。

生描绘画面,有感情地读第二首小令。引导学生关注“海”“江”“澜”

师:写山的小令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带三点水的字?

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写出了山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联系上下文“快马加鞭未下鞍”,体会静态的山在诗人毛泽东眼中动了起来,侧峦起伏的千山万岭仿佛“倒海翻江卷巨澜”静态的山,在诗人的笔下写活了!

师:从“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你读懂了什么?

抓“酣”,体会红军征战的酣畅。透过“酣”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英勇

出示红军长征胜仗连连的资料,联系资料,谈对“万马战犹酣”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的读第二首小令。

师:红军长征锋芒所向,锐不可当。女同学们,让我们用声音描绘红军英勇的战斗的雄壮场面吧,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男孩子们让红军奋勇杀敌的精神再现吧,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3)第3首小令

生描绘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刺”“拄”,体会山的坚固陡峭,象征着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形象,他们就像这锐利的山峰一样,无坚不摧,又像这雄伟的高峰可擎欲堕之天,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中流砥柱擎起了中华民族和平的蓝天。板书:砥柱擎天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他们那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师梳理板书:山人

俊俏巍峨翻越难勇往直前意志坚

真雄险好英勇

立地又顶天砥柱可擎天

指名读,体会山的特点,人的形象

让我们回过头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这三首小令

三、作业

1、背诵《十六字令三首》

2、搜集整理毛泽东诗词

《十六字令三首》反思

我在选课的时候,我很轻松地就选择了这课,只觉得字数较少,表面上就是山的三种形象,加上本身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情怀。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课时,觉得困难重重。《十六字令三首》,短小的篇幅却孕育着强大的震撼力。怎么让学生感受到这诗中的无穷的力量和诗人远大的志向呢?再不能靠简单的讲解来解决问题了。怎么样使得课堂教学既活泼又能让孩子们有收获呢,并且还应该让孩子们爱上这些诗词呢?为此,我利用两天时间详细观看了百家讲坛中有关《长征》的节目,对长征作了深入的了解,接着,又翻到两本《毛泽东诗词鉴赏》一字一句地品读,抄写有关《十六字令三首》有关的解读。可以说,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毕竟那个年代离我们是十分遥远的,是陌生的,是隔阂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对这个诗歌的所有讲解都可能是隔靴搔痒。所以,我把“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的情感”定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运用知人论诗的方法,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体会毛泽东与山的情感。体会《十六字令》中对山的赞美之情及在山的形象中所寄寓将自己平时朗读毛泽东诗词的积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毛泽东诗史合一的大家手笔,及豪迈奔放的诗歌特色。

其次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在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教学,让学生体会长短句的节奏变化,体会语言的简洁与形象。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十八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要引导学生领悟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罢此文,我深刻的感受到:理解这三首小令,必须要理解诗人,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0884.html

更多阅读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

《梓人传》的用人启示 梓人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来源:互联网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听北大的肖教授讲课的时候,提到柳宗元的一篇《梓人传》,记载了一个木匠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在村里有一个木匠,他们家连木匠的一些基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1年8月27日9:17《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揭东县梅岗中学 李桂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③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的课件

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

声明:《《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阅读答案》为网友持酒劝斜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