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雨天都会听我很喜欢的一支曲子:《卡农》,今天外面正下着雨,当然也不例外了~~~~~每次听这支曲子都会想起它背后的凄美故事~~~
卡农的故事
帕赫贝尔,德国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主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子上有一个女孩子叫芭芭拉,家里有钱有势,芭芭拉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了帕赫贝尔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芭芭拉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芭芭拉心里只喜欢帕赫贝尔。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帕赫贝尔一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后来芭芭拉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帕赫贝尔那里学钢琴,她对帕赫贝尔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帕赫贝尔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但芭芭拉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经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帕赫贝尔一再的责骂。芭芭拉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着帕赫贝尔,希望帕赫贝尔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帕赫贝尔对芭芭拉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3天后的晚上,在当时帕赫贝尔教芭芭拉钢琴的教堂里,芭芭拉割腕自杀了。
而帕赫贝尔在芭芭拉离开的半年里,发现没有芭芭拉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帕赫贝尔在芭芭拉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上芭芭拉,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芭芭拉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召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芭芭拉,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芭芭拉自杀后第2年,帕赫贝尔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芭芭拉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芭芭拉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帕赫贝尔,随后的一次礼拜,帕赫贝尔召集他们村和芭芭拉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小知识
卡农(Canon)本身,是一种谱曲的技法。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它,那就是二重唱:主句启奏之后,同样的曲调间隔一定的时间先后进入,从始至终一直跟随,直到最后一个小节或最后一个和弦,它们融合在一起,不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在具体操作中,卡农有很多很多变化,乐器种类、节奏的数量、相同或不同的音高、间隔的拍度、正向跟随或者逆向跟随等等。不同变化造成了多姿多彩的各种曲调,然而它们多数依然只是一种技法而已,都无法超越我们熟知的帕赫贝尔的卡农。
帕赫贝尔的卡农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御繁如简,已臻化境。
《帕赫贝尔的卡农》
如果没有这首卡农,我们不会知道帕赫贝尔——三百年前的一个 教堂管风琴师,不会知道这样一个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关于执着、关于追随、关于失去、关于懊悔和珍惜。
让我们静静的遗忘那个故事,慢慢的体会它所留下来的音乐痕迹,细细的品味爱情的单纯和感动,在螺旋而上的曲调中,细数流年、咀嚼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