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为什么厌恶林黛玉
几乎整个贾府的人都厌恶赵姨娘,而整个贾府的人,赵姨娘也几乎都厌恶,从赵姨娘的角度来说,是觉得大家都看不起她,尤其林黛玉这样“目下无尘”的。
关于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说法,来自第五回,笔者一再强调,这个时候黛玉才十一二岁,心智不如十四岁的宝钗成熟,很正常,到了后来,别人发出这种评价已经越来越少,但赵姨娘在收到宝钗礼物后,还是说“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书中明写的这两个人的交集非常少,第一次是宝玉被贾环烫伤后,赵姨娘和周姨娘去探望,李纨、宝钗、宝玉等都让她们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作者没有明写黛玉的表现,总之肯定没什么好脸色。
但是到了五十二回,黛玉又对赵姨娘客气得有些过分。薛宝琴背诵完外国美人的诗,宝玉让姊妹们先行,他要跟黛玉说私房话,这时候赵姨娘走进来问黛玉好,黛玉的反应是“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这个细节很有深意,“便知”二字,说明赵姨娘之前就有过看完了探春顺路来看黛玉的行为,而黛玉这次的热情不太寻常,还使眼色让宝玉走。有人解释为赵姨娘是来“捉奸”的,因为大家都长大了,黛玉是为了避嫌。但紧接着的元宵家宴上,黛玉当着所有人的面不喝宝玉倒的酒,还让宝玉帮她喝,可见避嫌不是全部的原因,这里还有客气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明,之前黛玉的接待不会很冷淡。
不管黛玉是真客气还是假客气,至少她给足了赵姨娘面子,宝钗送赵姨娘礼物,也只是给面子,心底里一样看不起。而黛玉回苏州那次没有送赵姨娘礼物,也是好几年前,她小的时候,把一个小孩子和一个成年人比较,赵姨娘的庸俗、愚蠢,可见一斑。
何况,黛玉还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身份地位比赵姨娘低得多,那就是香菱。二十三回,黛玉听《牡丹亭》听得出了神,突然背上被人击了一下,回头发现是香菱。香菱什么身份?她是薛蟠买来的妾,而且她不记得家乡父母,这就是说,她来路不明。这种妾完全是奴才,要伺候人,还随时会被转卖。这样一个丫头,在大小姐林黛玉的背上击一下,是“犯上”,但黛玉一点没有不高兴,反而和她有说有笑,手拉手地回去,还下棋、看书,说明两人关系非常好,黛玉一点没把她当下人看。这个事情发生在宝玉被烫之前,也是黛玉小时候,可见“目下无尘”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有问题。后面香菱要学诗,“会做人”的宝钗不肯教,是“孤高自许“的黛玉一口答应,而且教得非常尽心。
贾府中也有一个被买来的丫头,一开始是奴才的奴才,那就是赖大家的买来的晴雯。赖大家的把她孝敬给贾母,贾母又把她赏给了宝玉,她就像一个物件一样,被人送来送去。然而黛玉对她也毫无看轻之意,她去找宝玉玩,晴雯听不出是她,不肯给开门,她也并没有恼晴雯,只对着宝玉发脾气,晴雯和袭人拌嘴,她帮晴雯出头。晴雯和宝玉的关系也很特殊,晴雯爱宝玉,而且贾母喜欢晴雯,可能会有意让晴雯做姨娘,如此,足见黛玉的大度。另外还有坠儿、送燕窝的婆子等下人,都觉得黛玉很和气,很亲切。
对比一下其他人对赵姨娘的态度,像芳官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长大后的黛玉对她算是非常客气了,但还是暖不了赵姨娘的心,因为赵姨娘的心理已经变态了,她对这个世界已经抱有了成见,认定林黛玉这种高高在上、才貌双全的大小姐,就一定是看不起人的,而且她们看不起人的原因,就一定是因为身份地位。她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那么无论别人对她怎样,她总能看出“欺负”“歧视”的意思来,就如那句玩笑话——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赵姨娘这种变态心理,固然有制度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她自己的心。她骨子里自卑,有着根深蒂固的小人之心,以己度人,对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只有嫉妒和报复之心。所以,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可恨之处,也看不到平儿、香菱、佩凤、偕鸾这些人的优点、真正受人欢迎的原因,即使探春指出了她的不足,劝她改正,她也丝毫听不进去。这样的万人嫌,就不叫悲剧,而叫闹剧;这样的人,即使上了高台盘,翻身做了主子,也只会欺压下人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