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有毒隐翅虫没有那么可怕图 _风水合脉

刚才看到同学群里有同学发的信息:网友发出“全球警示”:隐翅虫落身上,千万别拍,否则死定了!


一看这个图片,怎么感觉这么眼熟呢?

细细想了一想,原来这就是隐翅虫啊,农田里有的是。特别是庄稼叶子上经常发现,而且,本人也曾经被这种虫子蛰过。

大约5年前吧,暑假回家干农活,其中有段路很颠簸,又因为是土路,在拐弯处,不小心连人带车倒在庄稼地里,当时记得地里种的是红薯。

倒下时也摔不着,因为都是庄稼。只是猛然感觉皮肤一阵巨疼,很尖锐的那种。连忙抬起胳膊一看,原来皮肤上趴着一个小虫子,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庄稼上经常看到,也没有介意,一巴掌把这个虫子拍死了。

被叮的地方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碰到时总是痛,很长时间疼痛才消失。

所以,很负责的说,这种虫子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可怕。不必太恐慌。


毒隐翅虫介绍:

 毒隐翅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毒隐翅虫属(Paederus)。该属世界已知250余种,我国约有19种。褐足毒隐翅虫分布广泛,其他常见的有圆胸毒隐翅虫和黑足毒隐翅虫等。

  褐足毒隐翅虫为例。

  成虫体长6.5~7mm,红褐色,有光泽。头部黑色,刻点粗大。复眼褐色。触角11节,丝状,除基部3、4节外,其余各节黑褐色。咀嚼式口器。触须第四节微疣状。前胸发达,背板呈长圆形,后部略窄,刻点稀而小。前翅特化为鞘翅,长方形,比前胸背板大,呈黑色,带有青蓝色金属光泽,刻点粗而深。后翅膜质,静止时叠置鞘翅下。足黑褐色,前足跗节Ⅰ~Ⅲ扁平宽短,各足跗节Ⅳ呈双叶状,除后足骨节末端黑色外,其余部分红褐色,腹部可见8节,前2节被鞘翅所掩盖,外露的前四节两侧有下陷而后隆起的镶边,其后两节黑色,末端有黑色尾须一对。

  毒隐翅虫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有卵、幼虫(两龄)、蛹和成虫4期。多孳生在隐蔽潮湿的环境内,幼虫和成虫营捕食性生活,捕食稻田中的害虫。成虫常栖息于潮湿环境中。有些种类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到灯光引诱时常飞入室内。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由一代至数代。以成虫越冬。

  毒隐翅虫的血淋巴液内含有剧烈的接触性毒素,称毒隐翅虫素(pederin),该毒素是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在发育各期都含有这种毒素,具防御性功能。当虫体被压迫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引起毒隐翅虫皮炎(paederusdermatitis)或称线状皮炎(dermatitislinearis)。

  接触方式一是与破碎虫体接触;二是毒液经手指携带到身体其他部位或其他人的皮肤和粘膜,引起炎症。主要表现为受损部位有灼热感、痒感及辣痛,严重者出现头痛、地热及附近淋巴腺肿大。局部皮肤初呈红斑,稍水肿,随后发生密集小丘疹,机制可出现水疱、脓疱等。病程一般为7~8天。皮肤以线状多见,其余依次为斑片状、混合型和点状等。好发于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上肢与躯干,少数可侵犯阴囊、腹部和腰部等。皮损可见表皮有轻度角化,水疱及脓疱均发生于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内水肿,有网状变形。真皮上部有水肿,小血管扩张,胶原纤维有水肿变形。

  我国自1959年在四川首次报道以来,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有散发或暴发流行,主要分布于东、南、西部,北部少见。好发于农村或城郊附近居民。好发季节为夏秋季,以秋季多见。

  防制主要包括:清除杂草等孳生地;关好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在虫活动高峰季节,在室内外喷洒药物杀虫。

  当皮肤与虫体接触后应立即清洗或涂以碱性溶液,如氨水等;皮损处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油。或用龙胆紫、半边莲加藤黄酒精浸液湿敷等。

  参考药物:红霉素软膏

  1.保持室内外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关好纱窗。
  2.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
  3.尽量采取各 种驱蚊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露水等。
  4.若有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它,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
  5.到郊外游玩时,做好必要的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
  6.隐翅虫在遇到风油精时会立即毙命,甚至是500ml水内加入2—3滴风油精,会使其在一分半钟内毙命。

  毒隐翅虫大多无毒
  “全球发出警示!请传出去!隐翅虫,在你身上绝对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触到皮肤就死定了!”近日,一条微博对隐翅虫发出了“通牒”。由于当中提到的“死定了”语焉不详,导致很多人听到隐翅虫便色变。

  昨日,在西南大学昆虫学及害虫控制工程实验室,记者见到了20多种隐翅虫标本,大的长约1厘米,小的只有几毫米长,几乎看不到翅,腹部很突出。

亲历:有毒隐翅虫没有那么可怕[图]_风水合脉
  “颜色鲜艳的为毒隐翅虫。”专门研究该领域的副教授刘志萍说,全世界隐翅虫科里有4万多个种类,其中毒隐翅虫亚族有600多个种类,但并非全部有毒。世界上大概有35种有毒,中国目前发现的只有2种,分别是梭毒隐翅虫和塔毒隐翅虫。

  其体液会诱发皮炎
  刘志萍说,梭毒隐翅虫在我国分布广泛,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它不咬人,不过体液沾染上皮肤,就可能导致皮炎,表现为瘙痒、疱疹等。

  微博上转发的那张图片中:两支手臂因为沾到毒隐翅虫体液,长满了疱疹。有网友问:中毒后会不会致死?

  “毒隐翅虫没那么可怕,不会致人死亡。”刘志萍说。她支招:一旦发现它趴在皮肤上,轻轻抖掉即可,千万不要用手拍,因为它的体液是导致皮炎的罪魁祸首,皮炎随着拍打痕迹出现,呈现出线状。

  沾毒液用肥皂水清洗

  “梭毒隐翅虫一般在6月份出现,8、9月是高发期,要到10月份才消失。”刘志萍说,天气热、湿度大都利于隐翅虫生长,它们一般出没在杂草、河边、水稻田里。夏季由于灯光的引诱,隐翅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

  如果不小心沾上毒隐翅虫的毒液怎么办?刘志萍提醒市民,要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严重者用肤轻松药膏擦拭。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刘怀说,毒隐翅虫虽然体液对人体有害,但它也是自然界中很多害虫的天敌,为人类捕杀了不少其他害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1061.html

更多阅读

皮炎怎么治? 隐翅虫皮炎怎么治疗

皮炎怎么治?——简介皮炎的常见性,相信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患过皮炎,一个家庭中几乎可说是,每个人都有患过皮炎,正是由于皮炎非常的常见,所以大家应该慎重。皮炎怎么治?——方法/步骤皮炎怎么治? 1、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

隐翅虫 隐翅虫皮炎图片

基本介绍 折叠 编辑本段异突眼隐翅虫_图片_互动百隐翅虫(rove beetle)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属多食亚目的隐翅虫大类(Staphyliniformia),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鞘翅极短,因其翅藏匿于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觉而得名。隐翅虫分14

包凡一:新东方仍然是生活的重心图

[来源:新东方作者:姚阿珊]  包凡一说,新东方是他成功的源泉,他这一生最好的岁月都留在了新东方,这种情感上的依恋让他留在原处。  与徐小平和王强相比,同样当年是被俞敏洪“三顾茅庐”从加拿大邀请回来的包凡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要低

隐翅虫皮炎防治知识 隐翅虫皮炎怎么治

隐翅虫皮炎防治知识隐翅虫皮炎,又名毒隐翅虫皮炎或线状皮炎,是一种由人体接触毒隐翅虫体液后引起的急性红斑疱疹性损害的皮肤病,在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发生。我国南方多见,重庆和川东一直是高发区,盛夏季节常见。一、毒隐翅虫毒

声明:《亲历:有毒隐翅虫没有那么可怕图 _风水合脉》为网友勾魂红嫁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