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童第周,著名学者,生物学家,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副院长)
清晨6时,北京刚蒙蒙亮,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就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研究室走去。
这么早来到实验室干什么呢?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他正在与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牛满江教授合作,用金鱼的卵做实验。春天,金鱼一般是在早晨6时多产卵,所以童第周那么早就来到了实验室。
金鱼产卵之后,紧张的工作开始了。
金鱼的卵真小。人们常用芝麻来形容某物之小,金鱼卵比芝麻还小!
然而,童第周把金鱼卵放在解剖镜下,却要给这小不点儿动“手术”:他用纤小的钢镊剥开了包在金鱼卵外面的卵膜,再剥开细胞膜,取出细胞核。然后,又往里移进另一种细胞核……
童第周一动不动地坐在解剖镜前,精心地给那细小的金鱼卵动“手术”,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中午,在实验室里吃几口饭,又接下去干了起来。
不久,这些动过手术的金鱼卵孵化了,长出来的不是普通的金鱼,而是一种“怪鱼”:它长着金鱼般的身子,鲫鱼般的单尾!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生物之所以能够遗传,能够“子肖其父”,是因为细胞核中含有遗传“基因”,是细胞核起着决定作用。
然而,童第周却认为,除了细胞核起作用之外,细胞质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童第周用金鱼卵做实验,用事实来说话。
童第周先把金鱼卵的细胞核挖掉,然后,移入鲫鱼的细胞核。于是,便长出了那种“怪鱼”。“怪鱼”既具有金鱼的特征,又具有鲫鱼的特征,这说明细胞质和细胞核对遗传都起作用。
接着,童第周又进一步做这样的实验:从鲤鱼卵巢成熟的卵细胞质中提取一种“核糖核酸”,用比绣花针还细得多的玻璃针将其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居然孵化出一种既像金鱼又像鲤鱼的怪鱼!
有趣的是,当童第周把蝾螈卵细胞质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卵细胞中时,结果,孵化出来的“怪鱼”,竟像蝾螈那样长出了平衡器。
这些“怪鱼”,被称为“童鱼”。
童第周的这些实验,为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将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改造”生物,按照人们的需要,繁殖性能优良的新品种。
1902年,童第周生于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穷秀才。
小时候,童第周的父亲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童第周把他的每一秒钟都化为一滴水,冲击着科学之石。
童第周只念过私塾,竟考上了宁波当时第一流的学校——效实中学。后又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三十二岁的他获得博士学位。
童第周家贫。他的夫人叶毓芬是他中学及大学的同学。叶毓芬家境也不宽裕,但是她节衣缩食,用菲薄的薪水支持童第周去国外深造。
童第周的座右铭是:“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他总是亲自动手做实验,扎扎实实从事研究工作。他说:“在科学研究中,每人的工作都应该是具体的,不能由别人来代替。动口不动手的指导,只能是漂亮的空话!”
在“文革”中,童第周“靠边”了,每天罚他打扫实验室。童第周就连扫地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人们发觉,哪一天地没扫干净,准是童第周那天生病了!
1976年年初,叶毓芬副教授不幸逝世。童第周与她相识,整整五十年,一直是共患难,同欢乐。夫人的逝世,对他是莫大的打击。
然而,童第周化悲痛为力量,更加辛勤地工作。他说:“我现在一个人要做两个人的工作!”
童第周更加热情地帮助青年人。他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要用最大的努力,多为后人开些路!”
1979年3月,童第周积劳成疾,不幸逝世。
诗人赵朴初为一幅“童鱼”画题了这样的诗句:
异种何来首尾殊,
画师笑答是童鱼。
他年破壁飞腾去,
驱遣风雷不怪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