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专集内容与2010年元月播出的《长恨歌之物华天宝》内容相同。此前没有分享笔记,因此按现在的版本分享。)
唐玄宗与杨贵妃·蒙曼
蒙曼,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出版《唐代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发表《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唐朝军事系统中的朝鲜半岛徙民》、《延客与惑君——兼谈唐诗中胡姬的形象塑造》等多篇论文。
唐玄宗与杨贵妃(一)繁花似锦的天宝时代·20131127
唐玄宗与杨贵妃(二)想说爱你不容易·20131128
(关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传奇,在民间流传着各种版本。而在所有的传奇故事中,玄宗和贵妃的初会应该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了。杨贵妃这样的一个绝代佳人,是怎样来到唐玄宗身边的呢?是谁发现了她?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这到底是一个浪漫故事,还是一个家庭丑闻?)
唐玄宗与杨贵妃(三)相爱容易相处难·20131129
唐玄宗与杨贵妃(四)诗仙醉写赞美诗·20131130
(玄宗虽然年过花甲,但是自从宠幸杨贵妃之后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有着文艺天分的唐玄宗从此更加追求浪漫风流的宫廷生活,在求才方面也更加偏好文士。天宝元年,在唐玄宗颁布了一道求贤诏之后,大诗人李白踌躇满志地走进了唐玄宗的生活中,和唐玄宗、杨贵妃一起演绎了一段千古帝王、绝代佳人和旷世才子的浪漫佳话,然而这段佳话虽然以喜剧开场,但并没有以喜剧告终,那么这段佳话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玄宗颁布过求贤诏,通儒学有武艺等可以推荐。引来了大诗人,李白。至少三奇:出身与李唐皇室相同,真实出身地在中亚碎叶城,当时是大唐统治之内。二是长相奇,身材不高,是一种说法,他自己说是天为容地为貌。仙风道骨。魏颢说他眸子炯然。三是才华奇。连杜甫都佩服得不得了,诗成泣鬼神。才华太高了,所以编了许多传说。像说他妈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入怀。
李白认为自己是王佐之才,当然想施展才华,他却并不考科举。他没那份耐心,他想一鸣惊人,想得到人推荐。年轻时就四处求人。奔走多年无果,到四十岁时,身份还只是布衣。天宝元年,这份求贤诏导致他命运的转机。要在殿中亲自接见李白。他写过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抱着最热烈的想象。玄宗也重视。李阳冰写过,玄宗见过后,是降辇步迎,如见绮皓。语言上也重视,卿是布衣,名为朕知。可见是道德高尚才华高明的人,否则怎么知道你呢?充分认可了他的才华。降旨让他为翰林。李白辅佐帝王的政治理想能否实现呢?看看他在翰林院的工作。一是醉草吓蛮书,讲他进入翰林院时东北渤海国派使者下挑战书,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写的,都不认得。有人说李白知道,李白来了一看,马上朗声读出来了,根本不用派兵回应,只要答书一份就好了。不敢再兴兵了。玄宗让他赶紧写。得进入状态,才有灵感。玄宗让他喝酒,大笔一挥,写出了答书,对着使者一念,把使者吓得魂飞魄散,仗没法打。故事广为流传,我觉得是假的,这是外交大事,正史中应该有,但是现在所有史书,都没有记载。范传正提到过“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这话貌似,其实指的是接见时李白不停地表现议论朝政起草诏书,表现后玄宗满意。这种语境中只是虚指,不实指。另外,李白汉语文掌握得好,写汉文文书不难,但少数民族语言没根据呀。渤海国汉化严重,车书本一家,使用的就是汉文学。根本没自己的文字。
李白在翰林院里做的知名度高的事是写了三首赞美诗。《松窗录》里有详载。当时有四种牡丹花。一天盛开,玄宗贵妃们赏花,李龟年捧着歌本来请点曲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写新歌词来吧。李龟年为难。李白能呀。玄宗让去请李白,写了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赞美她漂亮,云彩想起衣裳花朵让人想起容貌。长得像仙女一样漂亮。“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像红艳的鲜花吐露芳华,仙女算得了什么?可以比美恐怕只有赵飞燕盛装后才可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名花与美人出现,引得君王观看。人世间还有什么看过万恨全消,就是在沉香亭畔看到的这一幕。这三首都漂亮。两当即就被震撼。她在斟上酒,亲自领唱。玄宗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伴奏,将结束时放慢了节奏让曲子格外优美妩媚。从此高看李白一眼了。风流雅集在三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是李白最华彩的一笔。
高力士有没有帮他脱靴,《酉阳杂俎》中记过。力士失势,脱之。看到李白仙风道骨,赶紧让他坐下,穿着靴子不方便,对高力士说,帮我脱掉。高力士也是乖乖地脱了。有没有这事?戏曲小说写过,但不是真的。一是李白是高自标榜的人,真的有这样的事,他一定会在诗文中表达出来。他的诗中没有。二是高力士是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心腹之人。非常倚重高力士。玄宗肯定也不能接受李白的举动。三是高力士的形象,没有人恨高力士。他有政治头脑有政治影响力为人低调当时人对他正面评价。李白虽傲岸,有哪个必要去侮辱这样的人?这事不可能存在,高力士就也不可能诽谤他李白。
杨贵妃会不会因为赵飞燕的诗句来给他穿小鞋?无任何不妥之处,拿皇后来比,对得起他。唐人心中赵飞燕是大美人的形象。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不让升官?
那么李白为什么还辞职?我觉得真正原因是他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玄宗时代翰林院是一个人才与杂流并处的地方。人才是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是重要人物,杂流是翰林待诏,身份复杂,有各种待诏,李白是诗待诏,真实的身份就是天子弄臣,陪着玩的。是把他当作诗人来看待还不是政治家来看的。李白的济苍生理想当然让他不接受天子弄臣的现实,所以他索性辞职。
玄宗批准了。还是因为翰林待诏的身份。有风雅没有也不损失。他不重要。二是李白的性格不合适在皇帝身边工作。他天天喝醉,醉如泥。贺知章张旭等人都在。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常喝多了管不住自己,留在身边多危险。顺水推舟答应辞职了。赐金放还赐出了温情。这时进入翰林院不到三年。这个过程怎么评价呢?一要承认玄宗在求才,他是艺术全才,对文化艺术人才有赏识之心。当时长安是人才荟萃。玄宗把这些文艺人才放在身边但并不是像张说那样的政治家。李白等人当然是悲剧。李白为代表的文人有理想有抱负实际并没有真正政治家的素质。不可能担负政治责任。
唐玄宗与杨贵妃(五)温柔乡里酿危机·20131201
(天宝初年,已经为国事日夜操劳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玄宗,面对取得的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产生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也滋长了无法遏制的奢侈享乐之心。为了方便自己享受生活,唐玄宗就把国家政务都交给了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不仅权力超过了历任宰相,任期也超过了历任宰相,在宰相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九年。然而在历史上,李林甫以奸诈著称,不仅在朝廷上打击异己,甚至连玄宗的太子也不放过。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会让歹毒的李林甫执掌国政长达十九年呢?此刻的玄宗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呢?)李林甫一做宰相就做了十九年,连太子也不放过。为什么呢?
天宝年间时,玄宗六十多岁了,得到杨贵妃,沉醉在温柔乡里。朝政越来越轻了。谁来管理国家呢?交给了李林甫。一交就交了十九年。李林甫成了最长时间的宰相。任期长为什么呢?还有重要原因是李林甫致力于打击异己的工作。一种方法是口蜜腹剑,严挺之贬地方做刺史后,玄宗想起他来了,问他在哪里呀?李林甫心慌了。表面上唯唯诺诺,找到严挺之的弟弟。叫他喊过哥哥来,或许有机会回来。李林甫叫他报个报告,病了,要回朝来治病,真如此。这报告下上来,李林甫找玄宗,说再重用呢,接到这个报告,风瘫了,要不让他闲职。玄宗说直接去洛阳吧,医疗条件好呀,去洛阳了。严挺之才知道不是好心。牛仙客后李适之为宰相。玄宗看重他,李林甫也紧张。哄李适之华山有金矿,李适之赶紧告诉皇帝,皇帝问他知道不知道,他说这是靠山,不能开采。皇帝觉得他考虑得周到。李适之才知道被耍了。李林甫口蜜腹剑由此而来。李林甫利用别人的私心,别人没准感激他呢。第二招是残酷打击对方。使用酷吏,武则天时使用酷吏,像吉温是武则天时吉某的侄子。李林甫靠兵部权曹有集体腐败现象。六十多人被抓,审。审过后没起色,吉温被叫来。御史台集中,给重刑犯毒打,提走,给六十多官员看,都吓傻了。看吉温来了,胡乱招了。李林甫发现吉温这个难得的人才,成了他的打手。罗希奭也被网进来,罗钳吉网。李林甫制造三起大案。
一是韦坚与皇甫惟明的案子,韦坚是财政大臣,广运谭盛会是他主持的,因此被猜忌,他也是李亨的大舅子,李林甫更疏远了。韦坚投靠了李适之。李林甫就仇视他了。皇甫惟明是早年李亨手下,后来当河西兼陇右节度使,全国十大精兵之一,他领了二个。天宝四年,回长安时,跟玄宗讲李林甫不是好人,希望考虑换相。李林甫就不能容忍了。机会来了。天宝五年正月十五,普天同庆,太子李亨看花灯,在街上,看到韦坚。聊天,李亨回宫,韦坚到道观中会见皇甫惟明,两人都恨李林甫,可能会私下议论他。眼线汇报给了李林甫,李林甫关心的是太子,武将外戚,三人的组合。李林甫派人去弹劾韦坚,看见三人在道观会面,不该在这样的地方私会。弹劾光明正大,但是玄宗是搞政变起家的,这些名词是敏感的。听听宰相的意见吧。李林甫说,韦坚与皇甫是太子的人,听说要拥立太子。还听说在街上会见过太子,两被抓,审。吉温审。许多民工都被牵连,还没结果。韦坚皇甫都被贬。太子吓得魂飞魄散,赶紧与韦坚的妹妹离婚了。玄宗说不要再追究了。
李林甫没达到目的,二起大案来了。这叫杜有邻案。杜有邻是太子岳父。另一个女儿嫁给柳勣,柳勣暴躁,与岳父闹翻了。柳勣想整整岳父。柳勣造谣说岳父与太子研究谶语,吉温抓住柳勣,说他诽谤,如果你能咬定岳父勾结太子诽谤皇帝,你就可能减刑,这时,柳勣软了,果然如此。许多地方官员都被牵连进来。差不多了,吉温把杜有邻等打死了。尸体堆满了院子。柳勣也被打死了。李林甫两次汇报地方官员往往不满。不如去地方官员中排查,派罗希奭去,一听说来了,赶紧自杀了。包括韦坚皇甫李适之。太子呢?又是被吓得半死了,又跟杜氏离婚了,又没事了。这事又不追究了。
天宝六年,第三次来了。李林甫利用的是王忠嗣。这是当时的将军。九岁时父亲战死疆场。玄宗改名为忠嗣,与李亨一起长大的。长大后,军事天分显现,在疆场上屡见功绩。西北干得好。人们认为他为相的可能性极大。王忠嗣也出了问题。他在西北的战略意图发生分歧。玄宗认为积极进取,而与他不同。玄宗让他进攻石堡城,他觉得没必要,配合时不力。没攻下来。玄宗不高兴,想治罪。回到中央。李林甫看到有失宠的迹象。他派人去讲,听王忠嗣讲过要拥立太子。玄宗没法不信。李亨都四十多了。这是心病。王忠嗣跟李亨是发小呀,他不能不信。真要跟太子造反,能不怕吗?得调查。紧张。李林甫觉得时机来了。适时地插了,这次不攻打石堡,太子恐怕是知道的吧?李亨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玄宗本紧张却放松了。他本在深宫,哪会与外边有勾结呢?只追究王忠嗣的事就行了。太子照样无伤。
太子谨慎小心固然起一定作用,但是不是关键所在。关键在玄宗身上,他是可以让宰相打击异己,但不容许换太子。只要保证朝廷正常运转,李林甫才屡屡得手,在太子问题上,不一样,不愿意太子形成自己势力,甚至纵容剪除太子的羽翼,却也不愿意更换太子。这是政治稳定的需要,更是用太子来制约李林甫的发展。李林甫无限扩大,就会无法控制了。所以关键时总能保护太子,所以二人都是全心全意地维护玄宗自己的地位。其实真正聪明的是玄宗,一手操纵着两个人。
唐玄宗与杨贵妃(六):杨国舅的发迹史—蒙曼20131202
(杨国忠在唐玄宗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说起他的发迹过程,人们都会立刻联想到杨贵妃,联想到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裙带关系。然而事实上却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杨国忠并不是杨贵妃的亲哥哥,与杨家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杨贵妃并没有主动关照过他。那么杨国忠的发迹到底靠什么呢?善于用人的唐玄宗为什么会起用杨国忠呢?)杨国忠并非杨贵妃的亲哥。为什么起用杨国忠呢?
天宝四载,玄宗与贵妃一块玩游戏,赌完,一个中年人把点数与钱数报出来。几轮后,看到记载干净。玄宗感叹好度忠郎。这个人是杨钊,后来改名杨国忠。这是著名的奸相。事实上,他发迹过程中,玄宗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杨钊是从祖兄,关系疏远。家乡在蒲州人。父母死得早,舅舅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杨钊成长中并没受到多少照顾。长大时,张易之在神龙政变中死于非命,杨钊没少受嘲笑。杨钊继承了美貌的基因。符合唐朝男子审美标准。从小又能说会道。可惜他缺少的是教养。小时教育不完善,长大成了混混,会喝酒会赌。赌博靠算计运气。他把家底都赔上了。没人管他,他只得当兵了。四川去当兵,到军队中管屯田去了。他因为会算计搞得有声有色。但是上司并不喜欢他,长官不仅没给,还打了他一顿。后来才给一个官,八品官。县尉。古代官不是终身制,任期满可能下台。可以重新申请,可是没薪了。一下台工资没了,靠积蓄生活,赌了没积蓄。不久混不下去了。回乡吧,路费都没有了。四川呆不下去了。杨钊为什么不去找杨玄琰呢?他在四川,可是没这事。朋友们呢?四川有鲜于仲通,帮他。他是渔阳人,中过进士,但是有钱,在当地是豪富,看中了杨钊,不会一辈子潦倒。所以,让他当了门客。杨钊在四川住了下去。这时,杨玄琰去世了。杨钊还是去替料理丧事。杨玉环三个姐姐漂亮,杨钊看直了眼,二姐也是风流人,看到杨钊,看中了。堂兄妹私通了。杨二姐看他惨,偷偷把私房钱希望他立个门户,赌博了,输得一干二净。不好见她了。溜了。跑到陕西了。这时让他当了扶风县尉。只干了一届,又下台了。这时,杨钊想起鲜于仲通,投奔他去。回到四川当门客了。这时四十多岁了。看不出一点前途。这时,天宝四载,宫里传出喜讯,杨玉环成为贵妃了。亲属可以沾光了,他希望有诏书来提拔他。三个姐姐到长安了。可是就听不到跟他有关系的消息。他不过是从祖兄,关系远。杨贵妃根本没想起他。
当时,剑南节度使叫章九兼琼怕李林甫,所以想找靠山。杨贵妃关系远,所以他想起鲜于仲通来。章仇就找来鲜于,鲜于拒绝,我只是地头蛇,没见过大世面。我怕砸了。我推荐一个人吧,杨钊。我觉得他能说会道。章仇找到杨钊,发现他气派不错,而且能说会道。选中了,就推荐他任命为剑南节度使手下的推官。没事请喝酒。这才跟他说出心事。两件事,一是丝绸品去进贡。二是得到机会拜会贵妃。拿出盘缠,价值超过百万的,他一看心花怒放,到长安。进贡上去了。第二件事,不容易。贵妃不是轻易见得着的。杨钊的办事能力看出来了,走曲线,先去拜另三个堂妹,拿出一部分孝敬她们。三个姐姐当然高兴。在玄宗面前说章仇的好话。被提到了中央,户部尚书。办好了。
手里有钱了,杨钊得返还些给杨二姐了。当时杨家二姐新死丈夫不久,正寂寞中,重温旧梦了。这对于杨钊而言就是政治投资了。这个二姐漂亮地位高,就跟玄宗忽悠了。最擅长赌博了。玄宗就叫来了。玩两把后发现果然不错,任为八品的金吾,没想到从这时开始,杨钊上了快车道了。天宝四载起步,七载时任命为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了。这是五品了。负责司法监察了。重要岗位。有背景也得十几年,他却只用了三年时间了。重要的是他兼领一批使职,特派员,可以融合各种资源的实职。财政领域中的,专判度职司司农出纳钱务等十五种,意味着掌握全国大半经济命脉。这是唐史来第一次。他为什么平步青云呢?
杨贵妃的功劳?不是。另三个人的提携结果。一是杨贵妃的二姐虢国夫人,利用自己出入宫廷当起情报员,把玄宗的想法探听清楚,有所准备,顺着皇帝高兴了升官当然快。二是李林甫,他看中他的打手才干。李林甫排斥异己,要有人帮忙,看中了杨钊,他是贵妃的哥,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赌徒敢说敢干,他觉得杨钊没多大本事,只不过是打工仔,不用防。三是玄宗本人。玄宗看中的是杨钊理财本事。当时玄宗有眼光,陪着玩了赌博后,发现他对数字敏感,是理财好手。不光国家要,自己享乐也要钱哪。发现杨钊有这个本事,就希望他成为财政大臣。说他是好度支郎,是正面评价。玄宗这个安排相当好。因势利导,发挥特长。果然展现出这方面才华,果然成为有力的财政大臣。天宝七载,杨钊进行改革,上书,说太平久了,没灾害,义仓满了。出主意,把陈粮食卖掉,换成布,送到长安。太仓装不下,不如把地税直接换成布帛,放到京师。玄宗高兴,这解决大问题。中央不就有钱了吗?这是他感兴趣的事。赶紧卖掉粮食送布帛来了。布帛盛不下,建几百间仓库。八载二月视察,发现各种仓库都盛满了,玄宗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当时布帛是硬通货。他想到的是放赏吧,从此后把金钱看轻了。杨钊功不可没,赐给了紫色官服,金鱼袋,成了三品官。杨钊不由得回忆青年时,再不轻贱了。舅舅的污点怎么办?平反吧,天宝九载上书,张易之在劝说武则天过程中有功,应该平反昭雪,马上恢复名誉恢复官职。对自己名字也动刀,请赐名,国忠。富国,是大大忠臣。从此,就在历史上记住了这个名字。鲜于仲通当然高兴,虢国夫人当然高兴。可是李林甫没那么乐了。他发现杨国忠的野心与权力在膨胀。
唐玄宗与杨贵妃(七):生死两重天—蒙曼20131203
(唐玄宗一生任用过很多宰相,无论贤能与否,任期大都在三年左右。但是到李林甫当政时,这个惯例就被打破了,此人一干就是十九年,足足占到唐玄宗皇帝生涯的五分之二还多。按常理讲,李林甫为唐玄宗效力这么多年,理应善始善终,生荣死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下场决非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风光,甚至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那么唐玄宗和李林甫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玄宗许多宰相,任期都在三年左右,李林甫却干了十九年。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死竟然连普通百姓都不如。玄宗天宝十二载,李林甫被草草埋葬,一代权相,受宠信,却如此草率下葬。李林甫出行一百米就有士兵清道,随行多达几百人,生前威风,葬礼却格外简单。为什么如此呀?
王烘(金共)也是敛财专家。天宝富了,免除了一年赋役,当时王烘说征收一点钱吧,比赋税还多。敛钱是为皇帝自己花。玄宗生活奢侈,如此体贴,玄宗也是爱如珍宝,使职也有二十多个,李林甫还真没有忌妒。对他也是毕恭毕敬。工作得力,也是李林甫的心腹。怎么又惹祸了呢?得罪了杨国忠,御史大夫缺了。二人要选其一。李林甫一惹,杨国忠就火了,不让他痛快了。杨国忠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杨国忠想办法不得时,王烘被卷进了谋反案中。弟弟的事,让他受牵连了,王(金旱),找术士问人家我有王者之相否?吓得逃跑了。术士跑了,报告哥哥了。派人去抓,安一个罪名,杀人了。罩着弟弟。弟弟更是专横了。结交一个邢宰的人。邢宰直接想发动政变。跟万骑说杀死长官去东西市放火,把李林甫杨国忠,政变就成了。这个政变是笨贼一箩筐。想当皇帝,不存在对现任皇帝的安置,想当宰相,这样做能行?即使发动也是失败,何况没发动就被人告发了。前两天就拿到了材料。玄宗直接派王烘处理了。这时他是京兆尹,他处理得体。按说处理是手到擒来,居然磨蹭起来了。因为有私心,弟弟跟邢宰在一块,如果去把弟弟抓去了,得捞起来。派人去叫弟弟,一看弟弟真在,找个理由叫他走,再去抓人。几小时过了,不过,迟了几小时并不耽误事。邢宰还在吹牛呢,恍然大悟,败露了突围吧。一批士兵包围。勿伤大夫人,把王烘扯进去了,王烘与杨国忠都愣了,邢宰居然杀了出去。幸好,玄宗没全交给他们俩,高力士增援来了。一共四百人,包进来了,邢宰们死的死俘的俘。政变剿灭了,王烘倒霉了。现在终于有把柄了,因为那句报告了玄宗,磨蹭的事实,杨国忠说与此有关了。玄宗也不大相信,但有人举报,审。御史中丞来审,结交术士等事都审出来,处死了。王烘被迫自尽。杨国忠一下子掌管了全国的财政大权。
杨国忠接了他的职务,全部财政大臣归于他的手中了。最终目标是李林甫,跟玄宗说,李林甫可是求过情的,也是当初推荐的。李林甫为什么这样,应该有结党的嫌疑吧?玄宗一生最恨结党的事。玄宗看来其他都可以,唯独结党不容许,那是夺皇权。怎么能容许呢?没有立即免职。不过从此疏远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察觉了。不会轻易言败,采取反措施,从朝廷调离到四川去。因为当时杨国忠还兼任剑南节度使,他曾推荐鲜于仲通,主要防护南诏,鲜于仲通不行,急躁,跟南诏闹僵了,杨国忠暗示鲜于仲通上书,请求杨国忠兼任,这是十载年底的事。杨国忠不过是增加政治军事筹码。不会真去。现在拿这个职务说事了。李林甫汇报说剑南持续不稳,要求杨国忠去处理军务。李林甫这样做是让他挤出中央。也给杨国忠挖好陷阱。平定不了政局,会治他的罪呀。这一招还可以探探玄宗的底,到底选谁?不让走就意味着我完了。报告上去,杨国忠看出了心机,找到玄宗嚎啕大哭,说会害死,一定要为我做主呀。玄宗处理呢?一是李林甫一是杨国忠,他对杨国忠说,卿暂到蜀区处军事,朕屈指算归期,回来立刻让你当宰相。让他赴任,给李林甫面子,许诺让他回来当宰相。两边都照顾到了,向着杨国忠而不是李林甫。只是能李林甫虚面子,给杨是许实在的宰相权。李林甫气结于胸,病倒,卧床不起。请巫师来了,说了,吃药不行了,如果皇帝来看一眼就好了。巫师心理厉害。他知道这是心病。继续信任就能好。玄宗会不会来看呢?不可能的。结党的嫌疑让热情下降。富国强兵是大事。玄宗决定,把李林甫抬到院子,我在皇宫挥舞红巾,就如同看到我本人一样,李林甫一听心里凉呀,让家人代拜了事。他明白这是彻底抛弃自己。杨国忠接到回长安的诏令。杨国忠高兴了。赶到长安,先去拜访李林甫,李林甫是奄奄一息了,流着泪讲,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终于低头了。杨国忠产生不真实的感觉。他倒吓得不敢不敢。李林甫几天后死了。杨国忠当了宰相,这是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任宰相。李林甫死了,只能任人摆布了。
杨国忠讲他与少数民族将领结为父子,剥夺全部官爵,流放子女。李林甫棺材剖开,将官服扒掉,扔进小棺材中,按庶民下葬。全盘否定了十九年的业绩。
李林甫被认为是奸相,一定意义上是。他生活奢侈腐化,儿女姬妾财产多。25个儿子25个女儿。李林甫有多少姬妾呢?站满一屋子。政治上,最大问题是妒贤嫉能。玄宗曾下诏有一技之长可以来朝。李林甫想不能呀,好不容易控制了,得反对。他不会直接反对,得拐弯说,真是圣人,民间人士良莠不齐,不如先考核一下,再见吧。没一个合格了,意味着所有人才都在朝中服务了。可喜呀。危害偌大朝廷只一个人头脑在运转,行政肯定会出错。同样因为妒贤嫉能,死后只能从杨国忠出山,这是政治大悲剧。安史之乱虽然在他死后爆发,但人们一般把危害归在他的头上。李林甫有两个优点,一是务实,一是守法。这是唐朝变革最剧烈的时代,他踏实摸索各种制度。财政上逐步走向按土地征税,军事上到募兵制,法律上修成各种法律条文。法律7200条他负责了一半。唐朝人知道他谨慎。传记中说他条理从务增修纲纪皆有恒度。更多情况下他能严格按规程办事。这是他长期执政的原因。被贬为庶人许多人鸣冤。
留下奸相骂名,是为尊者讳的原因。责任在玄宗身上。政治道德与政治眼界上他很一般。玄宗怠政误了李林甫也误了大唐。
唐玄宗与杨贵妃(八):怠政华清池—蒙曼.20131204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唐玄宗算得上是最有才情的皇帝了,事业上他创造了大唐开元盛世,在情趣方面,他也创造了不少的神奇佳话。进入天宝时期后,有一个叫华清宫的行宫开始在唐玄宗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懈怠朝政的唐玄宗一头扎进了华清宫的温柔富贵乡,与杨贵妃开始了神仙般享乐的日子,那么唐玄宗到底是怎样享受生活的呢?他长期倦怠朝政,又会对政治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华清宫是温泉行宫,秦汉时就开始发现了,修宫殿,泡温泉。当时就建了温泉宫,前几任皇帝不热衷。玄宗时不一样,只要冬天在长安就必去。开元时也去也只是一个星期半个月,但与杨玉环定情后就明显加长,最短就得一个月,长得一个冬天。温泉宫就改成华清宫了。大规模地改建,设置官署,冬天就在这儿办公了。季节性政治中心了。思考的也不主要是朝政,放在三事上,一是温泉沐浴二是唱歌跳舞三是追求长生。一等是御汤,皇帝专用;二等是贵妃汤;三是太子汤;四是公共温泉。前二者奢侈到用瑟瑟丁香等堆成假山。考古发掘御汤六十多平方,不太大的空间里船应该也是装饰。笔记小说记载是出于想象。两人不泡温泉时唱歌跳舞。没人比玄宗内行。笔记小说记过轶事,说他听大臣汇报工作时按着肚子。高力士问他,他说梦见曲子,早晨没记,就按笛眼,记曲谱。这是痴迷。创作水平定高。音乐方面代表作是《霓裳羽衣曲》,是多元开放融合的体现。杨贵妃也有贡献,她舞蹈好,给这个曲子编上动作变成舞曲。就变成了宫廷宴会的保留节目。日子太滋润了,所以他觉得生命诚可贵。怎么能长寿呢?所以,天宝年间,他对道教感兴趣,天宝元年就修了长生殿。也叫集灵台。天宝四载,册贵妃时,跟宰相说过,他曾把黄表放在祭坛上,就见它飞起来,听到空中声音说圣寿延长。他幻听了。成了这种状态。开元年间,他没兴趣。洛阳曾有集仙殿,他甚至改成集贤殿,现在却是思想大倒退。
杨国忠当宰相,他也托付朝政给杨国忠,而且是基本全盘托付。当时李林甫是权相,而此时权力全盘接收,而那些使职也一个没放弃。行政财政各方面权力都有。采访处置使也在他的手中。一个宰相如此权重是第一次。这是空前绝后的。李林甫是老官僚,权力让他尚且出错。而杨国忠七年得如此多权力,他确实干不了。不久就官怒民怨了。他工作乱来,吏部选官,杨国忠就搞乱了。本应该是复杂的选官,笔试面试是第一步,然后是三注三唱,拟定官职叫注,再公开唱名公布。如果谁有意见,可以向吏部反映,调整叫二注二唱,第三次叫三注三唱。像今天的公示。再报门下省批,再呈送皇帝,程序复杂,得半年时间。这样做是因为它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现在,杨国忠觉得太慢了。提高效率,把吏部官员晾一边,私下拟任职名单,召集来,读一个问一问,没意见就过了。一天就过了吏部的程序。门下省的复审也免了。把长官侍中给事中叫来,也听,问有没有意见,也过关了。审核也省了。这样就快了。一天就全部结束了。杨国忠一看,骄傲得不得了。这样抽是胡闹呀。候选人不一样,希望得到合理的作用,笔试面试威望全不算了,全凭吏部小吏一张嘴了,哪有公平可言?资格差谬无复伦序。杨国忠为人差,不知道尊重官员。以前在尚书省选,现在去了他家了,想在家人面前显显威风。虢国夫人等在帘子后头,候选人就进来亮相,里面女人们议论纷纷,外面听得清楚。连吏部侍郎都不尊重。都是三品大员,杨国忠把他们在自己家支使来支使去。把他们气得要死。杨国忠是宰相,这样的做法谁能佩服他?有人就隐居了。国有道则显,国无道则隐。说明他们对国家失望了。有些人发现在朝中找不到出路,有的干脆跑到节度使手下,人才流失了。这是官怒。
百姓恨杨国忠,他们利益受损,首先是抓壮丁。他频发南诏战争。屡战屡败,征兵,在两京征兵,可征反了。这儿不会打仗了。开元十一年改革兵制变成募兵制后,打仗就都是节度使手下的职业军人,中原不用当兵了,生活在和平中,要征他们当兵,攻打南诏,没人愿意。三个男人就抽一个去,百姓叫苦连天,有些人就自残了。白居易就写过诗。盛世逼得百姓如此就得打折扣了。杨国忠呢,一点压力没有,轻松快活呢。贪污三千万匹绢,把与虢国夫人的私通也公开化了。路上也是如此,百姓掩目不视。看不惯宰相这样的轻薄。杨国忠放肆如此。他说,吾本寒家,因为贵妃缘故赫赫扬扬,不如及时行乐。索性得过且过。
玄宗也不纳谏不进行专题研讨会,宰相就大搞一言堂。杨国忠学的正是李林甫的一言堂。问下雨要不要赈灾呀?第二天拿两颗稻穗,不用了。大臣没一个人敢说话。一个地方官不愿意了。硬上了奏疏。落到杨国忠的手里,白白赔上了前程,百姓仍得不到好处。都不说话了。皇帝也成了孤家寡人了。看不出问题了。要说完全被蒙蔽,也不可能,至少有高力士。他是宦官,正直头脑清醒。他着急了,在天宝十三年,大雨后,问过高力士,他说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我能说什么呀?矛头直指宰相。明白沉痛,玄宗反应呢?会不会振作?结果是上漠然。这是回避问题。青年的雷厉风行不再了。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失去了当年的锐气,这时当了四十四年皇帝过了七十岁,社会太平发展,骄傲又懈怠,只求无过,对宰相也是如此,对大臣了解少,换谁也不知道。二是杨国忠出身外戚,敏感性强。他要杨做事,但内心深处并不要他太有能力有威望。没太大野心对玄宗是好事。玄宗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大唐利益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九):偷羊贼的发迹史—蒙曼.20131205
(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有两个政治明星的冉冉升起格外引人瞩目,一个是杨国忠,另一个就是安禄山。这两个人的发迹都颇具传奇色彩,杨国忠的发迹此前的节目已经讲到,那么安禄山又是如何出现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的?他有什么本事还能得到唐玄宗的欢心呢?)天宝十载,玄宗回宫,看到一个大襁褓,一路笑声一片,左右说是贵妃给禄儿洗三呢。赏了钱。这个禄儿就是安禄山。安史之乱的发动者。这时他的身份是最宠爱的将军,杨贵妃的干儿子。
安禄山本营州杂胡,粟特人。沟通欧亚的人。营州是他们的聚居点。他出生在朝阳。他是一个互市牙郎,掮客。这人特长是外语好,懂九蕃语。当时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他副业是做贼,偷羊。这时,他的人生出现转折。当时河北北部生活着契丹与奚族。搞得唐头痛。幽州节度使张守圭,他严打小偷。安禄山就被张守圭抓到了。张说这种人打死。眼看着就要死了,他大喊,奈何杀壮士?给震住了。留在帐下,当了侦察兵。成长起来了,立功。探听契丹人,拖一串俘虏。能干,快速提拔,还按照习俗收为养子。好景不长,不久,开元二十四年,去讨伐契丹时,被包围,损失不少兵,安禄山难逃一死了。张守圭不忍心。想把矛盾上交,把他绑着送朝廷,说明原因与以往的战绩,请朝廷办。当时宰相是张九龄。他是文人,正打击边功呢,格杀勿论。这时,这是勇士,留下来吧,这是玄宗说的。亲自解围了。被长相吸引了。正要人才,何必呢?张九龄是固执的人呀,常跟皇帝闹别扭。现在听说要放人不干了,放不得,有反相,怕以后会有大祸。玄宗哈哈大笑,不要过敏。回到营州了。是不是命呀?我觉得不是,那是马后炮。这时离安史之乱还有二十年。看不出反相,这可能是文人的反感,不太靠谱罢了。
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当了宰相,这期间提出过著名的建议,对安禄山是福音。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用将领时最好用蕃将,用胡人善战用寒门,朝中不会营私。李林甫这个建议是想专权。他有两大缺陷,没边功,没言辞。如果谁能有这两条优点,他最恨。文官节度使他最讨厌了。他们出将入相,他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他提出这个建议。胡人不会来当宰相吧?不会动他的地位了。玄宗同意,还提到他心里了。玄宗也怕位置不稳呀。他怕武将勾结太子抢位置。这个建议胡人在边疆与太子就没渊源。所以他同意了。这个方略对安禄山有利。安禄山在天宝元年就成了节度使了,成了三万五千人之首了。
安禄山的优势有:个人素质上一是特别能战斗,奚和契丹常作战,安禄山当了节度使,朝廷常能听到捷报,实在的战绩。岁献俘虏州县疲于运送。一次曾献八千。安禄山使用恩威并施办法,如果放下武器就既往不咎。赏出路,当兵收到自己麾下。长于沟通,别人要几层翻译,而他不用,自己表达更加准确。个人素质上是让皇帝放心。表决心呗,一次进见皇帝,太子李亨也在。他拜见完皇帝不理太子,左右催他拜太子,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识太子是什么官。玄宗就说太子是储臣,继任当皇帝的呀,安禄山说,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玄宗晚年最怕的是大臣不忠,听安禄山说,能不感动吗?自称腹重三百斤。驿站得准备特别的驿马,一般的得压死,还得配两副鞍子,得一副垂肚子用。玄宗问他肚子装的是什么?他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玄宗哈哈大笑。正面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忠且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得重用。给官,平卢节度使,范阳、河东节度使,整个东北全部被他掌握了。超过二十万军队在他手中,占全国军队百分之四十。河北道采访使官员升降由他说了算了。这是不得了的权力。寄信就没边了,评价高,每年考核官员,九等,安禄山考核是上上考。从不给人的殊荣。姚崇也是中上,李林甫是上下考,上上是假的,安禄山就得到了。封爵为王。这历史上也是第一。身份高,高到乱套了。是杨贵妃的兄姐的干兄弟,也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当时安禄山45,杨贵妃29岁。待遇高,见皇帝,住一个宅子,皇帝吩咐但求壮丽不限财力。豪宅出来了,正史说,一切照安禄山做,床大,帐子大,厨房用具也大。奢侈超过玄宗本人了。因为玄宗吩咐胡眼大,不要嘲笑我们。这样的指示下能不好呢?
是不是只为会说好话?那可小看玄宗了。最重要的是,他心里装着东北边防。想巩固东北边防。首都在长安西边,战略重点在东北。防守不易。唐朝不胜其扰,安禄山就稳定了东北局势,让玄宗满意。才更多精力考虑西北。像东北的看家狗,多点骨头算什么。这个想法杨贵妃都能理解。玄宗想笼络安禄山,她陪着闹,也不算什么。所以有人觉得他与她私通。宋道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玄宗对洗三的事都高兴。风险呢?叛乱的风险。府兵制集中在长安,举四方之力不敌关中。内重外轻。唐玄宗时代不同了,内地无兵了,边疆集中了大量兵力,成了外重内轻了。开元年间有保险,一是边疆节度使用忠厚名臣二是节度使不久任不多任不遥控。天宝年间这个原则被突破了,安禄山身上就表现明显了。忠心不可能。任职多年,兼任三镇节度使,难振动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皇帝向左宰相向右—蒙曼.20131206
(安禄山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不仅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有超过20万的兵马,而且掌握了整个河北道所有官员的升迁处置权,同时还得到了很高贵的身份,成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唐玄宗给他的待遇也很高,安禄山享受的奢侈程度,甚至都超过了唐玄宗本人,但很多证据显示,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那么,对安禄山一直心怀嫉妒的宰相杨国忠,和对安禄山一贯信任的唐玄宗,这一对君臣又将会怎样应对这件事情呢?)天宝十三载正月,安禄山跑到华清宫,我被杨国忠忌恨,活不了几天了。原来是杨国忠告他有反心,不信,你召他他肯定不来。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安禄山。他知道安禄山他控制不了,得宠,表现出轻蔑让杨国忠受不了。干脆整他。这是权臣思维。杨国忠整天说安禄山要谋反。有些证据,一是蓄养壮士,三个民族八千余人,成了亲兵,认为干儿子。二是招纳谋臣,高不危幽州人有文辞,不得志,说当举大事而死岂能啮草根而死?三是储备物资,钱。大量商人在他手下经商,给他赚钱。买马,买兵器,马有五万多匹,足够规模骑兵。实力强了,贮藏粮草。四是私做官服。唐朝官服与颜色相关。安禄山在河北招人自己做,做了许多,要是没野心这样做干什么?杨国忠怀疑是有道理的。
安禄山谋反因为皇帝的生活太迷人了,太令人羡慕了。当了节度使后,安禄山眼界大开,长安真好。宫中应有尽有富贵风流。大美女迷人的气息。中原武装力量水平太差,安禄山轻视。当时有徭役制度,但是如果服兵役就不用徭役了。许多人托名军籍中,不服徭役。禁军腐败了。没听说过打仗。安禄山在长安长了,不过如此,比他的军队差远了。玄宗一年一年年纪大,眼看着玄宗变老了,当年不拜太子,现在不行了。太子接班他还会如此吗?安禄山产生造反的想法了。一点点做准备了。
群众眼睛血亮,当时告他谋反的不止杨国忠,玄宗听多了就相信了。宣安禄山入朝,试试。安禄山看到时,气炸了。本想反没反,顾虑玄宗,于心不忍,也念及李林甫,他强,玩不过他。他能预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他服气。佩服李林甫,多冷都会吓得出汗。李林甫看他这样,恩威并施。敬他叫十郎。安禄山的眼线回来时,总探听十郎说什么没有。害怕李林甫如此。现在李林甫死了,杨国忠为相,他算什么东西?当年杨国忠要搀着他,现在他当宰相,他心里蔑视呢。这时,接到入朝,他能不气吗?反心坚定了。得先处理眼前的问题了。不去,就是坐定了造反的事。当时没准备好。去呢,有风险,难测呀。安禄山最后决定冒险当即入朝。他觉得不会真杀他。赶到长安,当时正在华清池呢,扑倒在脚下,哭诉呢。玄宗一看,感动。也尴尬。原来没问题。赏了一大笔钱。安禄山是一代枭雄,他从来不胆小怕事,这次对了,皇帝居然惭愧,不如利用这种感情捞点好处呢,要官,要兼领两个群牧使,国家军马场子的人。派心腹去选项良马充实自己了。还给部下要官,立了战功的,请给官当。给我空白委任状自己写吧。这是索取人事权。玄宗给了。给了五百个将军二千多个中郎将的职位。天宝十三载三月,安禄山提出回前线,当即批准了。玄宗还是笼络他。安禄山其实心中捏着汗呢。急着出关了。一天赶了三四百里,说明心里害怕呀。甚至怕杨国忠暗算他。他甚至庆幸自己。
杨国忠第二年又找到了机会。安禄山手下来汇报,想汉人将军换成胡人的将军,请批准。杨国忠马上找玄宗,意味着他要造反。不是因为更容易控制吗?玄宗说,神经过敏了。只不过能打仗吧。杨国忠急了,不能不管呀。杨国忠觉得还得召他来朝。得想个理由。杨国忠觉得干脆让他当宰相。上次入朝时,安禄山想过要他当宰相。只不过当时杨国忠不愿意。玄宗放弃了。高力士回去时还说他因此气愤呢。杨国忠觉得这个主意好,汇报给玄宗。玄宗老听安禄山反,也内心松动。让人起草命相敕书。玄宗犹豫了,万一没反心怎么办呢?东北就靠他震慑呢。玄宗决定先压一压。派人去看一下情况。派宦官辅某去看。看看他有没有反心。如果他是好人仔细访,应该能访出来点东西,坏在他是财迷。他奔着钱去了。安禄山最有经验了,马上好吃好喝,走时塞一大笔钱,上路了。什么情况也看不到,吃人软,回来当然说的是好话。跟杨国忠讲,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朝廷失去了控制安禄山的机会了。
玄宗为什么不信?一是太自负了。他一生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对自己相当自负,总觉得所有人都在赞美他不能想象有人会反对他。二是他对边将的威胁存在认识上的盲点。这时没有边将政变成功的先例,没前车之鉴。先前皇甫惟明等也曾防范是因为怕与太子有勾结。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军事格局变成外重内轻,边将就不可靠,玄宗没认清形势。宰相杨国忠应该劝谏玄宗意识到危险,加强守备,减少可能形成的危害。可是杨国忠不是好宰相,他告谋反是为了争宠的私心不是为国家考虑。杨国忠产生逼反的想法。怎么逼呢?去抄他家了,在长安的家进行非法搜查,这种证据哪有呀?当时有几个门客在看房子,抓去了,几个人死在那儿了,安禄山被逼急了。既然这样,只能对不起了。不等了。在天宝十四载,上书送三千匹好马来,送来长安。玄宗都觉得没谱了,派宦官冯去,诏书写不要送了,我们派人去拿;在华清池凿一个单人温泉,叫他来泡。到范阳就发现不对了。冯神威到范阳,安禄山坐着,站都不站起来。圣人还好吗?冯说还好呀,拿出诏书来。安禄山笑了。想抓我,晚喽。马不送是可以的,十月份一定会对长安的。冯神威觉得凉了。暴风雨来了。这场危机怎么样呢?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一):干儿子的反目—蒙曼.20131207
(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善于表现,加上本人也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很快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不仅手握重兵,而且也有很大的权力,但他并不满足于做朝廷重臣,他还有更进一步的野心,所以安禄山在暗中一直进行着谋反的准备。表面风平浪静的大唐王朝,其实已经面临着暴风雨的袭击,那么,这场迫在眉睫的暴风雨,究竟会何时爆发呢?)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手下常吃好的。十一月份,谜底揭穿了,召集手下,有密旨,令将兵入朝,讨杨国忠,都跟着我去。过了几天准备到九日率领十五万人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义造反。安史之乱就此爆发了。这种变局,玄宗会做出什么反应?玄宗一开始不信。他甚至幻想着还是慌报军情,他在华清宫照旧。可是几天后,攻城陷地的消息密集而来,十五日明白了,是安禄山真反了。离起兵过了一星期了,皇帝才相信。这是迟钝。杨国忠第一反应是得意。果然反了,证明我聪明吧。有得色。国难当头,宰相居然幸灾乐祸。杨国忠判断,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保证内部造反,把他的脑袋拿过来。这是痴人说梦。武将呢?当时安西节度使入朝,问他怎么样?他判断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封常清说得轻松,人们不习惯战争,开始吃力是可以理解的,逆总胜不过顺,形势会出其不意地变化,您派我到洛阳招募士兵,我会有信心把他的首级拿到眼前。豪迈。玄宗有底了,看来问题不大。朝廷中乐观。打吧,玄宗回到长安,部署。封常清令为范阳节度使去招募士兵。希望他打到范阳去。封常清去洛阳准备迎击。主力 部队呢?玄宗任命荣王李琬为大元帅,率军东征,这是禁军,节度使来勤王的藩军,五万多人,这是能拿得出来的全部兵力了。高仙芝实际指挥。这个部署还不错,特别是人选好,封常清与高仙芝都有战争经验,最有实力的了。长期合作,配合也应该不错。事实上,对两人也寄予厚望。能不能消灭呢?封常清明白不可能了,兵太少,在洛阳募兵,打开府库也招不到人,半个月招到六万人,对十五万,不敌众。兵素质太差。全是市井子弟,打仗不行。要命的是面临的困难是安禄山推进太快。安禄山是河北道采访使,河北的官任免都在他,他过河北时没遇到过什么抵抗。到了河南,兵器都老化了,抵抗不行。兵不行,打荥阳时,守军抵抗了,但是他们没见过战争,吓得纷纷掉下墙来。不到一个月就打到洛阳了。没遇到有效抵抗。
怎么打呢?封常清知道洛阳有虎牢关,险峻关口,在这儿驻扎。安禄山的兵来了。骑兵精锐,封常清是步兵,经不过冲击,连连败退,退到洛阳边上。洛阳本地的市井子弟拼命了,但是实力相差太远,打不过。唐朝惨相,史载,又败,又败……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二月,四方突入洛阳城。封常清觉得不能拼了,跑了,向西撤退。放弃洛阳。安禄山大肆抢掳,李白写诗《古风》,俯视洛阳川……居然成了这个样子,谁能不痛心?封常清撤到陕郡,与高仙芝会合。一看见高仙芝手下的兵,他彻底失望。左思右想中,封常清出主意,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高仙芝想,没错。高仙芝决定直接撤军,赶紧撤到潼关去,准备死守。这个决策太对了,这时站稳脚跟,安禄山前锋就到了。如果不是这样,安禄山就入关了。好险呀。可是,潼关虽然守住了。这与朝廷设想相距远了。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称帝,建国号大燕。
这时安禄山气盛,唐朝出现利好迹象。一是潼关守住了。往西推进难了。二是安禄山后方出现不稳定因素。这是唐全盛时的叛乱,与官逼民反不一样,百姓不恨唐朝,甚至留恋。没过多久,百姓怀念唐朝,开始纷纷抵抗。河北到河南到处起兵反抗。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最早就拉起抵抗大旗。玄宗也为此感慨,没想到书生可以报国。有十七个郡脱离安禄山的统治。后方不稳了。安禄山向西进不行,后方不稳,实际上,封常清说事有奇变没准就会出现。但是这种利好局面最终坏在了一个派往前方监军的宦官手上。
边令诚不是好人,每天跟高仙芝索要贿赂,高仙芝没搭理他。边令诚负责汇报情况的。边令诚说,常清以贼摇众……夸大贼兵势力,高仙芝主动放弃了几百里地的河山。还盗用军粮。大肆污蔑。玄宗应该怎么做?他没。勃然大怒,不管是非,马上让边令诚去军中斩首两人。边令诚得意洋洋,到前线。高仙芝不在,拿封常清,请求递交一份遗表给皇帝。写的是,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这相当感人。战败不是因为不好好打,实在是实力太悬殊;为什么没殉国,因为怕长了他们的威风;如今死不足惜,希望吸取轻敌教训不要轻视敌人;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志节不变。交上后,封常清从容赴死。高仙芝回来,边令诚带着人跟上了,说皇帝有恩命。边令诚宣读,判处你死刑,立即执行。高仙芝说,我撤退可以处死,要说我盗用军粮冤枉呢。打开大门,喊话,现在说我盗用军粮,喊冤枉吧。将士们大声呼喊。反正将士是承认高仙芝的。高仙芝看看封常清,从寒微到显赫,我见证,没想到你死在面前。说完后也是引颈受戮,二位同时陨命。玄宗为什么要杀他们呢?是宦官,但不是关键。关键是玄宗太急于求成了,他想不到晚年出这样的大问题。想迅速平定,维护自己的威望,承受不了。心态有问题。安禄山造反,他对武将情绪变了。先前是一味地信任,现在是一味地不信任。与宦官冲突时宁可相信宦官。玄宗的急躁专横轻信杀了二人。杀了没用,是安史之乱来的第一个重大失误。损失实力了。这是不可多得的将军,与安禄山交过手知道对方实力。损失人心。这两个是心系国家的不计私利的人。朝只看结果不问缘由叫以后的将军寒心。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二)爱的最后一道防线:—蒙曼.20131208
(自幼在塞外苦寒之地长大的安禄山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本能,当杨国忠要把他往造反方向逼迫时,安禄山就真的造反了。安禄山带着他的胡族特种部队攻陷洛阳,直逼大唐首都长安。长安的东边有一道重要的关隘——潼关,它是整个都城最后一道防线。为了江山、为了美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关口,唐玄宗会派谁去镇守关口?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潼关守军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直指长安。六月,老将军面对诏书痛哭不情愿地离开潼关向东出发。这是哥舒翰。他接替高仙芝担任兵马副元帅。潼关重要,哥舒翰驻守,一是因为他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西北威名赫赫。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最擅长使枪。好多诗人都曾写过赞美诗。最有名的是百姓编的民歌,哥舒歌。清诗评家评价与南北朝民歌比美。是偶像级将军。二是因为他和安禄山是死对头。太像了,实力太相当了。安禄山与哥出生相似,都是杂胡。实力上,一是西北王一是东北王。封爵也相像。东平郡王西平郡王。这像是玄宗的双煞。曾一起入朝,玄宗让高力士请两人吃饭。想约两人为兄弟。酒过三巡,安禄山曾说,我们族类相似,应该相亲相爱才对,哥舒翰说,古人说,狐向窟嗥不祥。忘了本。你愿意跟我好,我当然愿意好。带刺。安禄山怒,突厥敢尔?高力士使眼色,从此,两人势不两立了。现在派他去打,不是最合适的吗?之所以等到现在才用,有问题。生病了,中风了。十四载时就中风了。在长安养病。现在杀了二位,实在没人,才起用他。哥舒翰百般推辞,打不了仗呀。玄宗百般不许,只好走马上阵。委政于手下两个将军,这两人又看不上眼。潼关其实可守。这里地形好,易守。北是黄河南边是秦岭。士兵也不错。哥舒翰带八万人,还有些来勤王的少数民族部落的。加起来也有十万。守潼关应该没问题。哥舒翰守得也不错。天宝十五载,半年都牢牢把住,三次打败了安禄山。
安禄山有问题了。四面受敌,西边打不进,洛阳东边是山东有民团活动,打过去没意义。南边百姓军民搏斗,跨不过江淮。北边开展游击战争中。安禄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对谋士大骂,万无一失在哪里呀?事实上,安禄山连最坏的打算都有了,实在不行退回范阳去。只能突破潼关就可以了。当时守潼关难吗?当然是攻难守易。唐有一定优势。前途应该乐观。
哥舒翰面临的是政治难题。有人不让他守了。玄宗在六月得到情报,说潼关东边安禄山先头部队驻扎,手中没多少兵,如果出兵打,一打一个准。玄宗听到这则情报,得考虑心理了。他近五年太平天子,一向志得意满,没想到晚年的安史之乱打击如此大,急于迅速结束战争,好挽回面子。急躁来了。沉不住气,命令哥舒翰出击。攻击洛阳。皇帝催了,哥舒翰郁闷。明摆着是诱敌吗?不愿意打。这时关键的第三方杨国忠出现了。杨国忠的意见呢,是相当清醒的。知道这儿易守,出关就凶多吉少,正因为如此就更想鼓动他出关了。他想借机除掉哥舒翰。因为他害怕哥舒翰。安禄山堂兄弟曾提醒过玄宗防安思顺,而哥舒翰与安思顺不和。伪造信,假装截获了这信,说安思顺有通敌行为。还是杀掉了。安思顺一死,杨国忠害怕了,原来能量如此大呀,哪一天杀我怎么办?哥舒翰确实想,因为杨国忠没做过好事,特别是逼反安禄山,天下人痛恨。哥舒翰手下王思礼就特别想杀杨国忠。哥舒翰不听他。王思礼又游说,绑架杨国忠,哥舒翰说不行。虽然一次次拒绝,但这些事还是让杨国忠害怕。提防着吧。杨国忠动了心思,上奏,在潼关,没第二道防线,不如训练一些人驻扎在禁苑中。果然训练三千养马的人在禁苑中。杨国忠还是觉得不行,在灞上再训练一万军队吧。让杜乾运训练,这其实在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当然知道这中的防范之心。他想,我还护着你呢,你还防我呢。哥舒翰也不好惹呀,上表把灞上一万军给我,我统一领导呀。把这个划拨到了他麾下。哥舒翰召杜乾运,一刀剁了。杨国忠更害怕了。政治斗争就是这样。玄宗居然向他征求意见,要不要哥舒翰出兵。一定要让他出关,必败无疑呀。不是被安禄山杀就被皇帝杀。国家的困境不在他的考虑之下了。玄宗一看,还是要打的多,就催他出关,宦官去,多得项背相望。哥舒翰终于顶不住了,大哭含泪出潼关往东走。
哥舒翰的大军到了一百多里地外的,大军与安禄山的前军打。道窄,哥舒翰渡河,崔乾佑一触即溃,官军越追道越窄,游兵不见了,出现了崔的精兵。山上的石头木头滚下来,砸死的不计其数。哥舒翰慌了,不冲过去就死光了,冲呀。把辎重车调到阵前,放上毡子,大军跟着跑,想得好,可是崔想迅速地布置干草车,点火用。火起了,六月刮东风,越来越猛,着火了。烧着了。死伤多。唐军看不清。战斗一下午,哪有崔军,都是自相残杀。绕到后边去了,一夹击。乱套了。都回逃,到潼关,遇到更大麻烦。三条壕沟深,前边的掉下去了,沟被填平,后边的踩着进城了。回来的只有八千人。进了关中,崔军也来了。潼关守不住了。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哥舒翰想再集中,手下蕃将率领一百多骑兵围住了驿站,赶紧上马吧。想往西走,手下人都跪下,说,二十万大军,大败,怎么回去见呀?您现在回去,哪有什么结果呀?不如投降安禄山吧。哥舒翰是武将,与安是死对头,哪会投降,想跳下马,不行,只剩下马鞭,想自杀,没力气,被抢走了,哥舒翰也被手下胁迫着投降了。
失守原因,除了崔用兵好,唐至少有三个因素:一是玄宗决策错误。当时人们都知道潼关易守难攻,而他逼迫出战,这是失败关键因素。玄宗急躁还有杨国忠挑唆。二人心态不一样。玄宗没预料风险,杨国忠可是知道必败为私利置国家前途不顾,让玄宗做出错误的决策。二是哥舒翰指挥上存在重大失误。至少要留一部分守潼关,怎么就跟着人家跑,谨慎在哪里?没留一手。三是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负面影响。如果哥舒翰手下齐心,未必不夺回来。但是冤杀在前,有许多将领就认为败仗就没有好结果。只好投降。这意味着战略布局被打乱,优势没了,长安赤裸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四)江山与美人的抉择—蒙曼.20131209
(天宝十五载,鼎盛时代的大唐,突然爆发了改写历史的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势凶猛,兵锋直指唐朝的首都长安。在长安的防卫体系之中,潼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长安东边的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叛军拿下潼关,长安就将无险可守。那么,这样一个重要的关口,唐玄宗会派谁去镇守呢?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潼关守军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天宝十五载,找大臣商议,杨国忠说,十年来不断有人提醒谋反,可是陛下不信,可不是我的责任。玄宗就是信任这样的宰相,能不误事?杨国忠想好了,看现在长安守不住了,不如避避风头,逃到蜀地去。这是杨国忠的老地盘,人熟地熟;易守难攻,比较安全;物产丰饶,可以支撑流亡政府。这个逃跑方案,大部分大臣唯唯诺诺,不说话。只有一个低级文官说,招募城中敢死士出军防遏。这是监察御史高适说的。高适一介书生在大敌当前时,提出誓死守城,给读书人增色了。玄宗选择的是逃跑。六月十二日,玄宗声称要御驾亲征,斗一斗。不久,就悄悄地兴庆宫转移到禁苑里。这是禁军保护地。当晚,命令禁军陈玄礼厚赏士兵,准备九百匹战马,凌晨带着杨贵妃姐妹王子皇孙杨国忠魏方进家人宦官禁军保护下,逃了。真不地道,其他人都没告诉,像城外的公主王子等更别说一般大臣。大臣来上朝,里面大门一开,宫女乱跑,皇帝不见了。局势乱了,王公大臣明白皇帝逃了,带着家眷都逃。城外的都跑进来洗劫。长安乱了,边令诚把所有钥匙放好,直接往东送给安禄山。这可是玄宗信任的宦官。玄宗晚年用人不明处处可见。
尽管玄宗事前布置了,实际困难多。没饭吃,凌晨出发,到上午来到望贤宫,该吃早饭了。本安排了接驾,可是一路一个人也没有呀。县令听说皇帝跑了,都逃了,谁来接呀?都饿坏了。宰相杨国忠亲自买胡饼,别人还是没吃的。一些百姓纷纷来了,玄宗只好放下架子问有没有饭吃了。百姓一看,就到自己家里送点东西来吃。谁也不讲究了,抢了个精光。百姓都流下同情的眼泪。这时,郭从谨从人群中出来,想教育教育玄宗,安禄山祸心久了,有人想报告,陛下不是听到就杀吗?谁还敢讲真话?落难。所以,要访忠良,才能治理好呀。过去宋璟多好呀,后来被小人包围,就听不进忠言了。玄宗一听,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咸阳,十三日半夜,金城县,不如咸阳呢,县令百姓都跑了,找不到人。到驿站中,没人。人困马乏,都躺下了,把尊严等放下了。第二天中午来到马嵬驿,这时军队出问题了。
禁军将领抱怨,情绪激动,他们跑了一天半,吃不下睡不好,这都是长安子弟,离开时没跟家人说一声,离远了,归期无望,他们受不了了。不满越来越严重。当时陈玄礼是大将,嗅到危险。政变呀。他知道如果说将士的愤怒得不到疏导,会哗变,所有都会危险。怎么办呢?想到杨国忠了,当时都咬牙切齿,恨不得杀掉他。何不让战士借杀他泄愤?陈玄礼知道没人支持,杀不得。他并不想谋反,找谁呢?玄宗不同意,想到了太子。悄悄沟通了亲信宦官李辅国,把这个想法转达太子,请指示。太子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巴不得杀。他同意杀,但怎么表态呢?他早极端谨慎的。他“太子未决”。不反对。就是默认支持。陈玄礼有底了,把禁军将领召来,讲天下崩离,都是杨国忠造成的,动员。将领们怒火被激,早就想这么干了。确定下来要杀杨国忠了。
正在这时,杨国忠巡视回来,到驿站门口被吐蕃包围了。本是来见皇帝的,跟着逃来的。他们讨口饭吃,还没反应呢,一个禁军士兵喊,与胡人谋反,躲箭来了,不中,杨国忠想逃到皇帝面前。士兵上前就是一刀,砍下来了。挑着首级,挂在西门之上,听到声音,里面看到,喊,何敢杀宰相?又杀了魏方进。韦见素也出来了,没容说话,就打了闷棍,幸亏人说,勿杀韦相公,保住了命。士兵把驿站围攻住了,玄宗在驿亭里休息听到,探听。听说杀了杨国忠,吃惊,说国忠遂反耶?这样问,他想的是唯独杨国忠绝对不会造反。他知道杨国忠人缘不怎么样,只能依靠自己,玄宗只好来到驿站外,安抚士兵。说,他既然谋反,杀得好,现在归队吧。可是士兵不动。盯着他,莫非也要杀自己?派高力士问,贼本尚在。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是当头一棒,愣了。他说,朕当自处。转身进了驿站,连站都站不稳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韦见素的儿子急了,众怒难犯呀,我们的安危就在这时,赶快决定吧,磕头磕得流血了。他说,她怎么会知道?与杨国忠有多大关系?旁边高力士接话了,贵妃诚然无罪,她还在身边的话,他们怎么安心?将士不安心,您怎么安全呀?透彻。这一句话,点醒了玄宗,他是政治家。可以爱她,但是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无奈下,让高力士领她到一个佛堂里,说了情况,诀别。她说,死无所恨。玄宗也说了,愿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把她勒死在佛堂里。这一年38岁,伴玄宗16年,用生命换得了玄宗的平安。士兵们才跪下谢罪。双方妥协了。陈玄礼率领士兵高呼万岁,事变结束了。
本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杨国忠,早引起民怨了。他成众矢之的,陈玄礼才要求杀死他。马嵬本是要杀杨来塞天下之愤。杨贵妃不是主要目标。第二,政变目标不是她,为什么她成了记忆中的主角呢?这是心理问题。一是对弱者的同情,弱女子死在乱军中,肯定会引起同情。悲剧正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悲惨才让人们集中目光在她身上。甚至有许多不死的故事。最多说法是到了日本,寄托的是同情的愿望。二是对盛世的缅怀。之后盛世结束了,生活在后期的人们对玄宗的繁华安定的日子缅怀,这种情绪下,杨贵妃就逐渐成了盛世的象征,惨死就成了盛世终结的标志性符号。马嵬的悲剧色彩出现。三是杨贵妃不是由盛世转衰的关键,她不是政治主角,没一个决策由她做出的。她没有权力,怎么谈得上主要责任?她固然不是祸水,但是她是不是贤妃?恐怕不是。政治身份应该合理士政,当贤内助,提醒皇帝办好事。找不到劝玄宗勤政的例子。她也无形中成了杨国忠的保护伞。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没政治野心,只是爱好享受生活的单纯女子,本可以平静地生活,可是命运没由她自己把握过。无论是贵妃,还是成了替死鬼,都不是她自己选择的。她是被政治暗流裹挟的。这是时代悲剧。一种新的政治格局成为可能。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五)父子的皇位游戏—蒙曼.20131210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玄宗丢掉了祖宗基业,仓皇逃出都城长安。到了马嵬驿,不成想部下又发动了马嵬之变,让他失去了心爱的女人杨贵妃。牺牲了杨贵妃,虽然换得了暂时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机四伏。在之后的出逃岁月里,唐玄宗最终把皇位也丢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玄宗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引咎辞职,还是另有隐情呢?)玄宗逃亡路上,马嵬事变,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杨国忠死了,还要不要往四川走?其将吏皆在蜀,不能去。意见多,有人说去河西,有人说去太原,有人甚至说回长安。玄宗还是想去四川。犹豫不决,后有追兵,韦谔说还京应该有御敌的准备,还是先去扶风,再考虑。既可以北上也可以南下,玄宗满意,这是四通八达之地。这个方案,韦谔还是想去四川,这是缓兵之计。躲避敌人上,一定正确。但是如果打击敌人上,这是特错。蜀道难,敌人不容易打进去,你自己进去了,也难打出来了。就相当于把中原送了出去。会不会有转机?玄宗一行向西时,父老乡亲挡在路上,讲,今舍此,欲何之?不要家不要祖坟,希望不要丢。玄宗没抵抗的信心,何况此时心灰。最后还是决定西走。皇帝留不住,这些人留下太子李亨,愿意率领子弟跟殿下作战,向东打收复长安。聚集了几千人,李亨呢?讲孝道,本应该跟着。他讲,吾岂忍朝夕离左右?至少应该请示一下吧。要追赶的样子。这些人会不会要他走?不会。李亨的儿子心腹等拉住马,四海分崩,还谈什么兴复帝业?如果入蜀,再也出不来,中原河山就送人了,再聚拢就难了。别走了,留下来,召兵跟敌人拼命。再迎回至尊,何必整天在父母身边?百姓也附和。李亨叹一声,就顺应天意民心,不走了吧。玄宗在不远前方等呢,急呢。使者告诉他,太子被父老留下了,不走了。玄宗叹天也。三天发生多少事呀。众叛亲离呀。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我觉得没史书这样简单,事实上,太子李亨有准备,甚至是他策划的。一是有分道扬镳的主观愿望。他愿意自己走。当时他四十五岁了,当了二十年太子,没少受猜忌,本想等到父亲死了接任,没想到安史之乱,变数大。收复两京的就能当皇帝,如果他去四川,凭什么收复江山?二是父老挽留的时间蹊跷,马嵬让玄宗的威信下降了。三是李亨有策划挽留的道德需求。得解决一个难题,孝道的难题。这是顺民心的表现。父老挽留,不强烈,人数比挽留父亲要多得多,这是群众演员。李亨这出戏成功是百姓也希望李唐来率领他们抵抗。他们愿意配合。这也就算是符合天意民心了。玄宗往扶风走,李亨留下来了。
玄宗走得不顺利。人心散了。太子也分道扬镳了,士兵思想混乱。许多人抱怨。流言厉害了。陈玄礼眼看着又控制不住了。难保不第二次政变。玄宗当时有杨贵妃,现在替罪羊也没了,心凉了。好在有天相。绝望时,救命来了。春彩,丝绸,从四川进贡来的,四川十多万匹进贡的丝绸进来了,玄宗想出办法来了。把这些堆到院里,召集士兵说,最近几年来,托付非人,导致四海分崩,现在只好避避锋芒了。我知道你们走得急,没和父母告别,辛苦了。感觉惭愧,不如咱们告别吧,我带领儿孙自己走,你们回长安吧。这些是我留给你们用的,见到父母,代我问好,愧对你们。这也是苦情戏,置自己于弱者地位,人们都同情了。不满意的都不好再说什么了。都表示愿意跟着走了。军心稳定了。路再难走也好走了。这年七月中,来到了普安郡,四川的剑阁。追兵基本不来了。玄宗的心轻松了,开始考虑全国问题了。他发布重要的制书。一是承认自己要对天下大乱的局面负责。罪己责躬。收拾人心。二是做整体部署,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玄宗把自己所有能干的儿子动员各自领兵打仗合围安禄山,无论谁取胜,江山还是李家的。
可是,儿子李亨在前三天就登基称帝了。太子当时往朔方跑,一是领过朔方军节度使,二是朔方军兵强马壮可以依靠,三是离长安不远,便于指挥战略反攻。朔方军欢迎吗?郭子仪当时在河北打仗,是杜鸿渐在主持工作。听说太子到了朔方郡了,他高兴,奇货可居,派人迎接。七月十日来到朔方。李亨先是称帝,七月十三日,登基了。为什么?他手下有一批要名分的人,逃难的人,朔方迎接的人,谁不想做功臣呀?不是图拥立之功?纷纷劝进,让他称帝。杜鸿渐说,这些来的关中人都是想要回家的,所以冒险来这儿,不是因为您当皇帝,他们立功吗?否则可能要走了。所以殿下为了兴复还是勉强一下当皇帝吧。大帽子一戴,几次后,太子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李亨登了基,这是唐肃宗,改元至德。灵武成了政治中心了。玄宗呢?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玄宗在八月一日到达成都的,使者到了,向他讲了儿子当皇帝了。现在我们决定您是太上皇了。玄宗听到后,心里难过,现实中却只能是喜,吾复何忧?非常迅速地承认儿子合法。做了四件大事,一是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两京收复后就不用通报了。二是把自己任命的宰相打发到灵武去了。不保留政治班底。三是把传国宝给肃宗送去。四是取消其他皇子的任命,去皇帝那儿报到去。没有表示任何异议。接受了太上皇的现实。感情上不愿意,为什么实际上这样做?除了地理上,还有重要的理由。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此刻是需要团结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避免了内部纷争。这是他做的最后一个贡献了。当了太上皇,时间就多了,反思吧。他反思出两点,756年10月谈起姚崇,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开始怀念宰相了。对李林甫,妒贤嫉能,亦无敌也。裴士淹问他为什么用那么久呢?玄宗默然良久。责任在他这儿,有什么可说呢。二是,专门派人去祭祀张九龄,反对宠信边幸安禄山,那时觉得迂腐,现在悔恨呀。落难至此,终于醒悟了。晚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六):太平天子的谢幕—蒙曼.20131211
(公元762年的3月,唐玄宗崩于神龙殿,享年78岁。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的大唐玄宗皇帝,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苦旅。那现在唐玄宗死了,13天之后,他的儿子唐肃宗也病死了。父子两个人那么长时间的恩怨就这样归于泥土,是他的孙子,新一代皇帝唐代宗把唐玄宗葬在了金粟山,给他修建的陵墓号称泰陵。)玄宗在756失守后逃到四川,757年10月接到儿子上表,收复长安了,赶快还京,还接着当皇帝,我还当太子。玄宗看到表文,是否会欣喜呢?没有,紧张得不行。写了回信,请你把剑南道划给我,我在这儿养老吧,不回去了。他不愿意是因为表文不真诚。顺势就回去就不意味着抢皇位吗?坚决不能答应,心里也还紧张,左右为难。难过。几天后来了贺表,以群臣名义写的,以就孝养,玄宗让手下收拾行李回去。27个字都有三层意思,“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太子不得已为之,给了面子)及今成功(重新还都长安,是谁干的,是李亨奋战的结果,当皇帝也理所当然,给玄宗定心丸),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这是拿孝道说事,天经地义的孝养之事)”。只能收拾行李回长安了。
没到长安到扶风呢,肃宗给了一个下马威,派人接驾,派了三千精兵,看见六百禁军,都下了武器。三千精兵再对六百人讲,辛苦了,我们接管了,就在自便吧,解散了。这是武装押送了。玄宗肯定郁闷了。只好自我解嘲。肃宗来到咸阳的望贤宫迎接父亲。这是当时出逃的第一站,这是重返故地,场面大。肃宗登上南楼,把黄袍子扯掉,穿上紫袍。拜舞。玄宗下楼,呜咽流涕。玄宗要回黄袍子,亲手给儿子披上。玄宗说完,肃宗不哭了,表演结束了。名分就过了明路了。玄宗也高兴了。亲自把玄宗扶到正殿,让尚食官奉上饭,尝一口,再请玄宗吃饭。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去长安,肃宗表演,自己不骑马,亲自拉着缰绳,叫儿子上马,马不走正道,在斜前方引路,玄宗也赶紧说,今为天子父,乃尊贵。元人批注说这是全无心肠。我觉得胡三省没理解,这不是没有心肠,是太有了。从此要讨生活了,除了装着心满,还有别的吗?这是讨好呀。他骄傲自负,示弱,也是无奈之举。757年12月5日回到长安,在兴庆宫住了下来。悲喜交加吧。如今一年半回来了,两京收复了,这是喜;但是离开是皇帝,现在是寄人篱下的太上皇了。
物质上,还可以,精神上,非常苦闷了。兴庆宫里到处是杨贵妃的影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杨贵妃了。勾起了无限自责。758年10月,去华清宫,喜欢请谢阿蛮跳舞。现在散心,还找她,跳,走到玄宗身边,拿一个臂串,这是杨贵妃送给的。玄宗一听老泪纵横。一切结束了,玄宗提出,把贵妃安葬一下,肃宗没说,一个礼部侍郎反对,葬礼未可行。将士们会有疑虑。这点醒了玄宗,改葬难道是想翻案,官方不可能迁葬了,找宦官料理一下,好歹给一口棺材,去了,两天回来了,拿一个香囊来了,尸体腐烂了,就留下一个香囊。
玄宗得罪了李辅国这个心腹宦官,本是高力士手下的人,玄宗当年看不上,给了李亨。马嵬之变中有功,现在取代了高力士,成了首席宦官。他发现见了玄宗与高力士抖不起来。都知道他的底气。他心机深沉,恨透了两人。从此,常去关注两人,要挑错。不久挑出来了。玄宗犯了结交外人的错误。他生性活泼,活力没完全泯灭。兴庆宫中,除了陈玄礼高力士外,还跟三类人打交道。一是长安城里的百姓,建在市井里,长庆楼楼下就是大街。没事时,喜欢登上楼看百姓。百姓喊万岁,他也会回应。第二类是剑南道的奏事官。来拜见时,他也请他们吃饭。三是禁军首领郭英义。郭是西北军将领出身。调任长安当禁军将领,喜欢他,也会请他吃饭。跟他们来往不过是排遣寂寞。李辅国眼里是大问题。收买人心;勾结地方;政变呀。对肃宗进言,说与外人来往,日夜搞阴谋,图谋不轨,不得不防。李辅国这样说,肃宗眼泪下来了,怎么会害我呢?架不住周围人挑唆。不要死抱着孝道,要为江山负责。兴庆宫防守不严密,不适合居住,不如接到太极宫。深,安全,防小人,两全其美。兴庆宫是王宅改建的,自由,能看到居民。太极宫是皇宫,安全是放在第一位,北是禁苑,南是办公衙门,西是掖庭宫,是隔绝之地。其实是软禁。李辅国提出,肃宗不听。也没强烈反对,一定意义上就是赞同。矫诏调出玄宗的290马,玄宗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上元元年,派人传说,说请他去太极宫,没到那儿,一下子五百骑兵拦住,拿着长刀,为首的是李辅国,他说,兴庆宫小了,请到太极宫去住。玄宗被政变吓怕了。现在差点掉下马来。高力士赶紧扶住玄宗,你何得无理?李辅国说,没想到你现在还这么不懂事?一刀砍了身边的宦官。高力士说,太上皇有诰命,大家辛苦了,你们拔刀拦路,你们不怕犯罪吗?五百人赶紧跳下马,刀插回鞘里。高力士想只能尽力保护安全了。叫李辅国一起来为玄宗牵马。两人护送到太极宫,关上门后,才让他带兵走。玄宗早就泪流满面。他哭着说,微将军,阿瞒今为鬼矣。李辅国是小人得志,没人撑腰,敢动吗?背后支持的只能是肃宗。为什么这样欺负父亲?还不是因为权力?因为父亲余威尚在。因为恰恰这时他的统治出现巨大困难,安史之乱此时反复,洛阳又丢了。玄宗会不会杀一个回马枪?不如防患于未然,不如先关下来。所以支持吧。到太极宫后,真是安全了。身边的人都赶走了,高力士被贬巫州。曾找到肃宗,说我早该死了,希望见一次玄宗,我死无所恨,这样一个愿望也被拒绝了。十个月后,762年死了,78岁。玄宗皇帝就走完了人生苦旅。他有过强大的帝国,可是此刻破碎。事业与爱情是全部内部,为此奋斗一生,此时都是虎头蛇尾。真是此恨绵绵无限期。十三天后,儿子也病死了,两人恩怨完了。孙子满足了心愿,泰陵,在战乱中修成。恐怕象征玄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