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 真气运行法视频

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1. 方法。做好练功准备,放松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内守,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
2.时间。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条件许可的话,每天固定时间练功,养成习惯,对稳定思想更有帮助。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要紧,只要抽空抓紧练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练习三次,每次二十分钟。如认真操作,一个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姿势也不够准确,有的同志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腭等,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按要求坚持锻炼慢慢就会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1.方法。当第一步功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就可意息相随,自心窝部开始,呼气注意丹田,不可操之过急。用力太大产生高热也不舒服。
2. 时间。依法每天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钟或半个小时,十天左右就可以气沉丹田。
3.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调息守丹田。
1.方法。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感觉,就可以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2. 时间。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1.方法。原则上还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气沿督脉上行的时候,意识应该跟随上行的力量。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念去导引。这就是勿肋。
2.时间。每天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每次的时间也应延长到四十分钟或一小时左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通督的时间和力量不可能一样。有的人一刹那就通过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的人通督时间稍长,并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数在十天左右通督。
3.效果。通督之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环,养生界称此为“小周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实际情况。真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凡是由于肾精亏损和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以康复。因练功经络通畅,有些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显。一般情况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所谓元神,就是大脑调节管制的本能力量。与识神对立。识神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元神和识神是体和用的关系,元神为体,识神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脉,肾气不断灌溉脑髓,元神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心主神明,心气上照于脑,才能发挥其全面的调节管制作用。
1.方法。原则上还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后各个经脉相继开通。如果头顶百会穴(上丹田)处有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这叫“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2.时间。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时或更长一些。总的说时间越长越好。大约一个月左右,身体内的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现象。
3.效果。根据身体的表现,尤其是丹田与头顶百会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说明,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内分泌协调而旺盛。这种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现的越明显活泼,对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调节就更好,真气也就更加充实,不断地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强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减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疴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愈。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气运行法静功锻炼过程中的基本概况。在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条件又不一样,所以效果与表现也是因人而大同小异。鉴此,练功时既要顺乎自然,灵活运用,不能刻意拘执;又要本着一定的要求,耐心求进,持之以恒,不可自由放任,实为成功之要诀。

练功姿势


初学真气运行法要有正确的姿势,作为初学者的规范。练习真气运行有行、立、坐、卧四种形式,其中以坐式为主,其他姿势为辅。为有效地促使真气运行不断进步,除坐式以外,还可随时随地采取多法进行。

1、坐式。坐式有盘腿和垂腿两种姿势,主要按照个人习惯和环境条件,自行选择。一般认为盘腿坐过于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采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较为便利。
(1)盘腿坐式。“双盘式”是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脚搬到左大腿上,两手相合置于小腹前面。这个坐法只是为了坐得稳固不易动摇,但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势如前法。这比双盘易于做到。“自由盘腿”是将两腿互相交叉而盘坐,是一般人习惯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凳上,以坐下来大腿面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的距离以能放下两拳(拳眼相对)为准。两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两肩下垂,腰须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驼背、仰面低头。下颌略向回收,头顶如悬。体态以端正自然为标准。此式为现代习惯采用之姿势(图6-4)。

2、卧式。右侧着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将手置于头之前下侧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应用为坐功之辅助,或体弱不能坐者采用之图。

3、站式。站式有各种姿势,在这里不一一介绍。兹介绍方便易行的一个姿势,以为坐功之辅助功。两脚并立,两手覆于丹田(左手掌心覆于丹田,右掌心覆于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虚心实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时,目视前方三五步处,意守鼻尖,神不外驰,依行路的速度,一般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个呼吸。如能长期锻炼此法,对走长路很有帮助,可以久行不倦。

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闭合,上下齿相对,将舌上卷约成九十度,用舌尖轻轻地抵往上腭。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闭目内视,练哪一步功就内视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窝部,就内视心窝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保持从容自然,不可憋气使呼吸不畅,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练习真气运行法的过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加注意,自无流弊。丹田真气充实后,自然地贯通督脉。那时即感到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沿督脉入脑。这是真气的自然活动状态,无须追求。外呼吸则绵绵密密,若存若无,呼吸表现的更加自然。这时外呼吸就无须注意了。

5、收功。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收功的时候,慢慢睁开眼睛,搓搓双手,再用双手搓面,最后用十指梳头片刻,再慢慢站起来活动。

练功须知


练真气运行法,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持之以恒,勿求速成,也不要畏难而退。在锻炼期间,要顺乎自然,不要执意妄想,勉强追求。否则,欲速则不达,越是一意追求,有急躁情绪,就越是不进步;意态越是融和自然,真气发动就活泼,进步就越明显。因为执意妄想就成了扰乱真气运行的杂念。“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正是这个意思。
在练功过程中,因为身体上发生很多生理上的变化,出现各种触动现象,要泰然处之,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要执意追求,稍时便会消失的。
1、初习真气运行法,因要思想集中,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为好。但是,不要过份强调这个问题。在练功时,要避免他人干扰。调息时,鼻吸鼻呼,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可用口呼吸。
2、注意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做功。当风、雨、雷响时暂勿坐,恐怕给精神以猛烈刺激,发生不适。
3、意守丹田是真气运行法始终保持的一个准则。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顺着经络运行。这种运行的力量,是基于丹田力量的大小而定的。勿用意识导引,任其自然,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主观导引是会出偏差的。
4、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保存精力,节制房事,以免影响练功进程。女性如遇例假,不宜意守下丹田,可守中丹田(心窝部)。怀孕前期(1-3个月)不能练,中后期可以练。

练功八触


在锻炼五步功法的过程中,体内的能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古人总结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触"。时而感到身体很"大",时而感到身体很"小",有时感到身体很"轻",有时出现身体"重"如巨石的现象,有时感觉身体很"凉",而"热"的感觉出现的最快也最多,还有"痒"、"麻"的感觉。除了以上的"八触",实际功中的动态比这些还要多,如自发运动,光感,还有残、异等现象。

上述现象都是真气在体内不同形式活动的表现,都是积极有益的。有些人遇到这个现象,延医诊治,医者不知,乱投药石,这是有害的。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成为精神负担。有人好奇,追求这些现象,越注意越厉害,以致不能控制。凡此种种,都是没有讲清道理的关系。懂得了真气运行的规律,就可以避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遇到以上触动现象,既不必好奇追求,更不要惊慌失措,只要安静地坐功,意守丹田,过些时候就平复了。
动 静 关 系

动与静,是宇宙间事物运动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真气运行法有效地利用了静与动的关系,促进真气运行,使机体更好地发挥生命活力,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有动必然有静,有静必然有动。静极生动,动极复静。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力量表现。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形体属阴主静,真气属阳主动。气离形则无所依附,形无气则成块然死物。必须阴阳互根,动静相育,形气并存,才是活泼泼的一派生机。

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所说的静,就是使身体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推动真气运行,冲通任督,贯通经络。在这个过程中,体内的触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身体各部机能处于积极主动、生意盎然的状态。这哪里是什么静和定,这不过是一种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规律的真气运行罢了,这叫静极生动。所谓的静只能说是对外界反应或思维活动暂时的相对的静。

生命体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练静功者,虽然没有姿势活动,也是由有为而至于无为的。练功过程中,培养真气贯通经络,前三田、后三关都有非常激烈的活动。尤其在攻后三关时,真气活动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被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量控制了自己。这种力量则是由静极生动和动极复静而形成的。人们对静极生动是熟知的、是欢迎的,知道必须依靠这个动力去攻关,但对动极复静的现象则茫然无知,产生疑虑而不知所措。其实事物动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静下来休整生息,以利再动。这是日常的自然现象。真气活动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安定静止的休整培养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在练功过程中突然发现丹田感觉消失或真气行行停停等现象,都是正常的,不要有疑虑。只要安心地继续培养丹田力量,自可使真气再次活跃起来。

总之,真气运行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层次,都是发挥了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的自然规律完成的。

辅导文章:

真气运行

人体活动需要能量,祖国医学叫真气,它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旺盛的真气运行既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又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的功能保证。

真气的来源


真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是随着生命而来的,是由元精化生出来的,所以也叫元气。人在生活过程中,元气不断消耗,因此尚须得到后天之气不断地给予补充,才能够化源不绝。后天之气是由口鼻摄取的氧气和养料(古称阳精阴精),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组织间隙被细胞摄取后,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和能,为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的功用
《内经》认为真气(元气)是先天元精化生,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真气的功用是多方面的。真气所在部位不同,表现出来的功用也不一样。
真气在人体内就和空气充满空间一样,无处不有处处有。因为它是机体各组织细胞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能正常地工作活动,就是依靠真气温养赋与能量,才能各尽职能。如果各组织细胞得不到真气的充养,便要衰退、死亡。
人体从胚胎时期以至于发育成长,寿活百岁,真气都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若能经常保持真气充足,那么身体永远是健康的,精神是充沛的。真气消耗而不能补充,身体也就渐渐衰弱了。《灵枢·天年篇》说:“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真气消失,生命也就结束了。
培养真气,促进真气运行能充分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有效地和疾病衰老作斗争,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身体和真气的关系也可简单描述为:真气充足身体健康,真气不足身体衰弱,真气消失生命结束。
然而,光有真气不行,还要能够顺畅地运行。根据中医理论,真气在人体内是按一定的规律和路线(经络)集中和运行的,只有真气沿着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等经络旺盛地运行,才能有节律地充养全身,赋给各组织细胞生命活力。
胎儿在母体内受先天真气的推动、营养而生长发育。先天真气集中运行于任督二脉,为生命动力之大源。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劳伤等等,先天真气运行的道路便逐渐滞塞,甚至不通。这就使人体正常的真气运行受到障碍,身体逐渐衰弱,疾病乘虚而入,未老先衰。
所以根据生命的形成、生长的规律,注意后天调摄和锻炼,培养本元,恢复先天真气运行,就可以充分发挥机体的内在活力,增强自我修复、自我建设的本能,这才是抗病免疫、保健延年的最根本的办法。
生命呼吸

真气在经隧中运行,是借助于呼吸运动的推动力量,有节律的布达全身的。所以锻炼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遵循人体生命科学的自然规律,以调整呼吸为入手功夫。

呼吸是借胸胁的张缩、横隔膜的升降而形成肺的呼吸运动。呼吸有内呼吸和外呼吸,成人的外呼吸在平静时以每分钟18次的频率,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内呼吸即体内真气活动情况,也就是细胞摄取氧气养料,转换为能量的过程。胎儿在母腹中不能直接摄取氧气和养料,须由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供给,以使之营养发育和生长,由胚胎状况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当然这个变化过程是很复杂的。过去把这种内呼吸叫做胎息。
外呼吸是出生后获得的。人在未生之前,在先天发育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的呼吸系统,本来是静止的。出生时第一个外呼吸,是靠大气的压力将空气送入肺中的,本来静止的肺,忽然被大气冲开,它以应激的生理活动将气排出,催动了声带哇的一声,唤醒了体内沉睡着的一切生理活动,后天生命开始了。从此,肺内压和大气压保持着这种压力的关系,有节律的进行着吐故纳新的活动。
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 真气运行法视频
呼吸的作用,不仅是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利用呼吸运动,推动内呼吸,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推动真气的循经运行,赋与机体各组织生命活力,以使各组织器官发生有机的联系,这就是对呼吸运动的全面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说明在心的主宰下,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在体内起到升降出入的生理作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相应之理也体现在呼吸运动之中。《黄帝外经·呼吸篇》雷公问于岐伯:“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岐伯曰,天地人同之”。天地如何呼吸?《老子·第五章》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宇宙的形成,为阴阳二气上浮为天,下凝为地,一开一合,如橐之无底,龠之相通,浑浩流转,毫无障碍。古云:“吸之以为橐,呼之以为龠”。天人相应者,人的外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自然界氧气。故《黄帝外经》说“呼应天,吸应地”。人体的内呼吸,呼则心火自上而下行;吸则肾水自下而上行,以主气机升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自然界气机升降变化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而在人身,《黄帝外经》也说:“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气而言之也”。而天地之气,阴升阳降,毫无障碍。倘若是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此则天地舛变,阴阳间隔,祸害由生。在人若无出入升降之呼吸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则是一刻也不能存活。

呼吸是一种机械式运动。当吸气时,胸胁向外向上,横膈膜下降,这时胸腔扩大,腹腔相对缩小,小腹受压。胸腔和腹腔这种机械式的张缩运动,也就把内在真气鼓荡、流动起来。足三阴经的真气,是随着吸气运动而上行的。譬如肾经真气在吸气时,沿足少阴肾经上行入腹(丹田)与冲脉合并,挟脐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经与心气交,即所谓"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同时,肝经真气上行注入肺经,脾经真气上行注入心经,即所谓"肝脾之气宜升"。手三阳经真气,也是在吸气的同时,上行布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衔接,所以有"三阳荣于面"的说法。
当呼气时,两胁向内向下合,横隔膜上升,胸腔缩小,腹腔相对扩大,因而胸腔真气受到压力,即沿任脉下行入小腹(丹田)即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火"。这是真气运行法的一个重要作用环节。同时手三阴经真气,由胸趋向手指,与手三阳经相接。足三阳经真气,由头走足,与足三阴经相接。这样构成了经气的大循环。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练到一定程度,督脉通畅后,则是一呼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一吸由督脉上至百会,为一小循环。真气运行五步实践最主要的是要达到任督沟通这一目的。

呼吸是真气运行的动力。练习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从调整呼吸入手。本来生理性的自然呼吸,无须人为的调整,就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生命。出生后,由于后天的生活形式代替了先天的生活形式,再加上成年后,种种损失及失调,以至真气不足,经络不畅,呈现未老先衰,疾病缠身。因此,必须用调息法,培养真气,贯通经络,恢复先天的生理机能。
人的一生,从第一个呼气到最后不能呼气为止,呼吸都是由大气压与肺内压的协调作用,保持有节律的活动着。基于肺内压负于大气压的这个原理,吸气是很自然的。为了达到真气运行的一切要求,在调息上必须注意呼气。注意呼气是为了多排出一些浊气,肺内空虚、肺内压降低,便于大气的输入,有利于吐故纳新,很好地进行气体交换,这仍然是自然呼吸。这是外呼吸的情况。更重要的还是呼吸运动推动内呼吸,使真气循经运行,对人体生理起到全面的调节作用。长期注意呼气运动的训练,则可顺承自然规律而巧夺天工,是夺天地之正气的不二法门。只要加强呼气的生理活动,便可一步步的达到心火下降,振奋脾阳,吸收能源,化生能量,在下丹田培养真气,积气冲关,还精补脑,返朴归真,返还先天生理机制,即后人称谓的"金丹大道"。
锻炼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到一定程度,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好象停了外呼吸,只觉得丹田开阖,沟通任督,就象是春风送暖百花开时的舒适感觉。这和胎儿没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先天内呼吸,自然舒适的生活在母腹中的形式相似。机体由衰返壮,富有活力,生机勃勃。



摄生沿革
凡是生物,皆喜生恶死。自有人类以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便成了人类生活中的要务。随着时代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智慧不断的提高,保全自己生命的方式方法,也就不断的改善。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环球大地上生息,人们或居住洞穴,或构木成巢,过着“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生下来就需要呼吸摄取氧气,进饮食摄取养料,由于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供人呼吸,无须人为的经营,自然即可供给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氧气。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呼吸不太重视,只在饮食上追求。那个时期的人,获得吃的东西也很不容易,只靠猎取一些小动物,或寻找一些蚌蛤、草根野菜等充饥。
考古学家根据挖掘出的头颅、骨骼、牙齿、骨骸化石判断出古人的寿命是短暂的,这种死亡,是由于野兽的侵袭,自然灾害及缺乏食物所造成的。到了“三圣”时期才初步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对生命才觉有了保证。

三圣治世以来,人民生活安舒,心地淳朴,当时社会形式单纯,没有过多的交往和干扰,除了正常的生产劳动外,有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每在清静无为的精神状态下,体内便产生有益的生理活动,对防病治病,增进健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对一些人引起了研究的兴趣。以后更将人体生理活动,与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结合起来研究,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对保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效果。《老子》载有:“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可见老子之前的古人,已有深刻的研究了。

相传轩辕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黄帝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这段话在《庄子》、《列子》中都有记载。四五千年前,人们就从“静极生动”这一自然规律中探索到养生的方法。以后各家各派,莫不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探索研究。

黄帝至老子这两三千年的时间,是人们实践摸索的过程,老子在静中反复的观察了体内的变化,以身证天、以天验人,总结了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并在《老子·十五章》中,具体说明实践初始的条件,练功中体内产生的一些生理变化,以及由衰返壮的修为结果。并指出要少浪费精力,必须“早服重积”,既开源、又节流的措施,后世称为黄老之道。

老子在实践中,反复观察了人体生命活动轨迹,认为与天道运行是一致的,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无为,也就是要合乎道的自然规律。只要虚静,体内自然发生变化。他形容练功深度入静,外呼吸极度平匀、深长,内呼吸旺盛时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明人的呼吸就像风箱,鼓荡、推动真气运行;呼吸似有似无,但是感到呼不完、吸不尽。

人体生命活动,呼吸比饮食更重要,因此老子在静的基础上,又加上调息行气。此后养生家都是以“静坐调息”为主要内容,但调息的技巧各有不同。

老子学说为庄子所弘扬,故又称老庄之道。庄子更进一步指出,练功主要是通督脉,只要是真气“缘督以为经”,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出现沟通任督(小周天)的效应;以及“真人之息以 踵”(大周天),全身经气通畅的现象。

庄子在摄生方面很重视动静结合,导引行气并用。他说:“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至此大大的丰富了行气摄生内容,比以前的“静以养生”更加积极主动。

文物中有个《行气玉佩铭》,是公元前四百年的东西,精辟的描绘了沟通任督脉的全部过程、动态及其重要意义。可见当时对摄生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了。

东汉·魏伯阳以《参同契》一书,结合《周易》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和河图洛书等,说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月圆月缺指出天道与人体的盈虚消息,在炼丹过程中的进火、退符、沐浴等层次。这是摄生理论的又一个飞跃,以后便成为丹鼎派道教的经典著作。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他讲到的修身养性道理,仍然是老子的思想范畴。他提倡诚字,修道要诚心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这和道家的虚无是一致的。在实践方面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和周天功每阶段的反应是一致的。

佛家的美好愿望是修得明心见性,入手功夫有参禅打坐、颂经等课程,以空字为指导思想。要求减少贪妄杂念,不去追求,知空后之大有。天台宗之“六妙法门”由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逐步达到高级阶段,实与周天行气异名同义,殊途同归。

祖国医学《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机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作了全面精辟的论述,无论在摄生、诊法、治则、药物归经,针灸按摩,都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古人非常重视摄生,首先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预防思想。如能遵照《内经》的修养方法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即可享乐天年。

汉唐以来,社会形式变的复杂了,人们忙于学习、生产、社交、建设、战争等,无暇从事静养生息。尤其道教、佛教形成后,修真养性的事,便成为僧道的专业,众多的人民专靠医药解除疾病,保证健康,因此医药事业兴盛起来。自秦汉以降,直到今天,医药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已非常发达,医者只追求治疗的工巧,却对未病先治的预防思想反觉忽略。医药治病虽然迅速,但对健身长寿则显得不足。尤其药品日趋繁多,杂药乱投,多服久服引起医源病、药源病,因此在文明先进的地域里,正兴起慎医慎药,提倡健身自疗的思潮。

古人多以针刺治病,诊得人体某经有病,即循经取穴,施以针灸疗法,察其盛衰,补虚泻实。若补泻得宜,效如桴鼓。这种治法实是导引行气的一种技巧,现为全世界所欢迎。但它仍为一种治疗手段,在防病健身、益寿延年方面则无能为力了。为此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如何发挥人体的潜能,采用自控、自调、自我建设、勿药而愈的方法,应是保证人类健康当务之急和永久的方向。

根据《黄帝内经》真气的理论,如“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真气者,经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等,李教授提出真气运行学说。认为真气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如何使真气更合乎生理需要而循经运行?综合历代各家各派的指导思想,及功法之长,更根据现代生理解剖学,制定了真气运行法的特定呼吸法,使得真气一步一步地趋向丹田,积气冲关,沟通任督脉(小周天),及全身经络(大周天),以达到健康地延续生命,尽终其天年。

通过自己六十余年的亲身实践,证之以生理,验之于临床,长期以来反复多次的实践总结,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形成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简明易学,收效迅速且无副作用。使真气循经运行,克期通督,由后天返先天,恢复再生力,旺盛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能力,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延年。通过对淋巴细胞转化和皮质醇、干扰素等的检测,说明免疫功提高,而基础代谢水平降低,这和真气运行法提出的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这一医疗保健养生方法的创编,开创了以“真气运行调控”治病防病、保健养生的先河,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诸家印证

医道儒释各家修持的方法千姿百态,但三教归一、万法归宗。医、道、儒、释各家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周天的生理反应情况。仔细推敲,与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达到通督的目的。

综观各家功法基本上都是五个步骤通周天,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必须遵循。但叙述方法不同,如《行气玉铭》以真气运行的动态变化来形容。儒家“定、静、安、虑、得”,是真气运行到哪个部位,引起的精神活动的记述。“六妙”虽称为六,实际止息、观息都在丹田,亦是五步。顺乎自然,意随息动,是守机的记实。更有“小周天歌诀”,作为意念导引的一种记述,仅作练功中必要的辅助。这些记述都不属于真正的功法,只有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以科学的功理功法,指导着真气循经运行。

在出土的战国初期(约在公元前四百年)文物中,有一件《行气玉铭》。铭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一段短短的铭文虽然只有四十五个字,却包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和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互相印证,每个阶段的生理变化和进展情况,完全是一致的。可见真气运行在当时已成为健身养生的普遍知识。
"真法"与"行气"的意义是一致的。法是使真气运行的手段,行气的行字,也就是真气运行的方法。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第一步是呼气注意心窝部,使真气在心窝部集中便是"行气--深则蓄"。第二步将集中的真气向下延伸,呼气注意丹田,丹田发热则是"蓄则伸,伸则下"。第三步意守下丹田,真气在丹田内形成气丘,恒定存在,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充实饱满,丹田内呈现很大的萌动力量,正是"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经会阴、尾闾、命门向后窜动,并沿脊柱向上过夹脊、透玉枕、直达脑海,又如"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由于贯通督脉,肾气不断地灌溉脑髓,大脑调控力量不断增强,生机旺盛,周天运转,在头顶表现出一种光色体,有力量,有形状;下丹田也有一种力量,功夫深了,感到上丹田与下丹田像有一种磁力吸引。上丹田叫"性",下丹田曰"命",上下吸引就成性命双修。顺着这个规律,持之以恒,可以生生不息。违反这个生理机制,逆而行之,则是趋向早衰早死的道路,就是"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道家的始祖老子以及更远古的修道者,他们是在以身证天、以天验人的实践中体悟到、认识到“道”的存在的。《老子·十五章》所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的修道体验,就是后世“正道行修”的道家养生实践基础,不难看出其中与真法修炼的诸多相通处。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有学识的人,善于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界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关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叫做道。这一章具体谈养生的道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细致、深远而通达的,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认识。
(2)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正因为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为了使这个道理发扬光大,所以勉强加以描述。
(3)豫焉,若冬之涉川。人们对这个微妙玄通的道理,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事前要谨慎啊,要象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谨慎地接触;虽然非常向往,又怕出毛病,踌躇不前,不敢毅然一试。
(4)犹兮,若畏四邻。要从事实践,就必须选择一个清静适宜的环境,避免他人的干扰。因此择地要反复考虑,要象提防邻国的围攻那样谨慎。
(5)俨兮,其若客。坐功的时候,必须端正身心排除杂念,所以表现得恭敬严肃,象面对着宾客那样认真,注意着调息的方法。
(6)敦兮,其若朴。进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对全身失去分别的感觉,似无意识活动敦厚地象未经雕刻的素材。
(7)旷兮,其若谷。坐到无物无我的境界,但觉得有那么一种空旷而界远的样子,象是一个深山幽谷。
(8)涣兮,若冰之将释。坐功到一定的程度,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全身关节尤其两肩和两膝部位感到流动疏脱,象春冰将融那样松利舒适。
(9)混兮,其若浊。在内呼吸旺盛时,皮肤毛窍都随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无处不随呼吸活动,包容一切,象长江大河的混浊。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里翻滚着,既是清楚的细小个体,但又没办法分开。
(10)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在这种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静止以待,内呼吸越加旺盛,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良好,那种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的都感觉不到了,就好象浊流澄清了一样。
(11)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里的真气就会慢慢地充集增长活动起来,这就是静极生动。
(12)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个养生之道的人,他不会自满的。谦受益,满招损。
(13)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正因为他不自满,才能持之以恒,努力钻研,使丹田力量不断增长,贯通督脉,后天复返先天,由衰返壮,使衰退了的身体恢复健康。“若得不老,还精补脑”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机制。
陕西周至楼观台,相传是老子讲经的地方。庙内有两方刻有《道德经》的大石碑,石碑两侧刻有传说是老子写的一副对联,文字稀奇古怪。有人根据道家理论翻释成现代常用字,原来是这么两句话: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这正是道家养生的秘旨。玉炉,指人的下丹田;烧炼,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延年药,指真气及其聚集;正道行修,指正宗传统功法的修炼;益寿丹,亦指真气及其聚集的功能作用。道家养生历来认为,强身治病的最佳药物就在自己身上。内丹术的修炼突出这一养生旨要。
什么是丹?过去谁也没有说得很清楚,都认为很神秘,炼丹是个高不可攀的事。我们认为“丹”就是真气的凝集。真法主要是培养真气,以呼吸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阴阳再合,产生新的生命力(真气)。结丹的机制就在于此。练真法者往往在第三步功就有得丹者,也有在通督后得丹。不尽如《丹经》所说,只是因人而异。得丹不难,保存不易,稍一不慎,就可走丹。
《丹经》提出的种、采、炼、养四个环节,养是长期的,也是最重要的。真法五步功法的要求,都是依照文武火候制定的。所以虽不言炼丹,得丹却快。至于入手修炼,在后天应以炼精[即阴精(养料),阳精(氧气)]化气、炼气化神为序;返还先天之后应以神驶气、气成精(肾气)为宗。今人不知本末,把种的根本阶段忽略了,所以无药可采。
真法第一步,呼气推动心火下降,振奋脾阳(火生土)。第二步,真气趋向丹田,通过肠区,胃肠生理功能增强,吸收营养(土生金),这一过程称为“种”。任脉既通,真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丹田。第三步,意守丹田,称之为“采”(小药),即用文火亦采亦炼。真气充足,丹田内出现多种动态,有的有光团活跃,全身都有急剧变化,阳光现前有欲泄之势,即当用“吸、舔、撮、闭”四法,以敛聚之,勿令走失,这就是采大药。也有在此同时玉枕轰隆一声而通关的。
儒家修炼讲究诚,以“十六字心法”为指导思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叫人端正身心,不违大道,保存天一之精气。还具体记述了练功中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者,止于丹田也。又曰“止于至善之地”。气沉丹田,则可固定,培养真气。因此丹田真气活泼有力,可使精神专注而入静,能入静就可安然久坐,静极生动。这一过程,真法叫“通督”,会产生很多生理变化,有时还是很难受的。如果紧张、害怕,处理不当,则会出偏差。因此古人也有“防危虑险”的说法。所以说“安”以后会产生“虑”,经过“虑”这一段过程,才能得到通督后的轻松愉快,并得到常人不能见到的所谓“天命之谓性”。佛家叫“明心见性”,真法谓之“积精全神”。

佛家天台宗“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与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基本一致。

“一妙”开始用“数息”法,或“听息”法,以减少杂念。这与真法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一样,都是让注意力集中的一个极其简单的生理意念,既不事思考,又以一念代万念。

“二妙”为“随息”,即意随呼吸以待机。真法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则是意随息动,呼气注意丹田,三五天就可以完成。

“三妙”为“止息”,是把呼吸实际上是意念止于丹田。真法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也是把呼气及意守部位止于丹田。

“四妙”是“观息”,即内视丹田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渐至丹田温热,丹田饱满,丹田开阖、丹田蕴珠等,真气充足而行冲关。仍属第三步。

“五妙”是“还息”,即通周天,任督循环。和真法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一致,督脉贯通,肾气上升,还精补脑,沟通任督二脉。

“六妙”为“净息”,亦称“静息”,即贯通督脉后,以静守为法,使大脑处于澄净状态,一切顺乎自然,叫“破法执”。真法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就是以静守为法,肾气不断的灌溉脑髓,使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增强,而达到深度入静。


以上仅为练功方法上对照相互一致,至于静后的进一步深入,根据各自功德,将是奥蕴无穷。

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为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描述了佛道两家的修炼要旨,展现了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的全过程,早就有“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之誉。称“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这种观点并非牵强附会。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确地指出:“师徒们一心同体”。第九十九回又说,师徒们“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他们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个是“一体纯阳喜回阳”。

这四个人的艺术形象,唐僧代表人的生命体,三个徒弟“悟”字为号,代表人体三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孙悟空配心,主神思喜动,一跃十万八千里,故又名行者;猪悟能配脾胃,主后天,贪欲,当须八戒;沙悟净配肾,主先天,本性向善;白龙马配意,善奔驰。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备通经奥”、“聪悟不群的法门领袖”。由于写作目的需要,小说中的唐僧,则是一个人妖不辨的“肉眼凡胎”。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艰苦的修炼。他的心需要悟空,诸多欲念需要八戒,修性固命需要悟净,培真全生需要悟能。书中描述不外乎意使心脾肾三家相会也。

孙悟空的师父,就住在“灵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第二回)。灵台、方寸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是心的笔划形状。第八十一回诗云: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又说:“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其师于夜半三更六耳不闻的情况下秘传与孙悟空的“长生之妙道”,原来是:“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是“攒簇五行颠倒用”;是“子前午后,自己调息”(第二回)。这不正是真气运行之法吗?

对于真法第四步通督一步功,《西游记》讲得更具体。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描述了真气由尾闾逆行而上通过夹脊关的情形:“滩头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夹脊小路,两座大关,关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

夹脊一过,负重感立即缓解,再往上就是玉枕关。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描述更精彩。说师徒们到了西天佛地,第一个前来迎接他们的人是“玉真观”的“金顶大仙”。“玉真观”者,“玉枕关”也,亦称“玉真上关”;“金顶”者,头顶也。师徒当晚在玉真观歇息,次日去见佛。有意思的是,书中说从玉真观到佛祖住地灵鹫高峰的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说的是真气穿过枕骨大孔到达百会,只在脑内进行。接着,真气从头顶沿前额到鼻尖,舌尖被上腭紧紧吸住,真气又到“凌云渡”上的独木桥,便寓舌抵上腭之意。猪八戒见独木桥危险,想腾云驾雾过河。孙悟空说:“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

通督之前,每觉头周围象箍着一个圈一样很难受,一旦通督,这种感觉即消失。这就是“紧箍咒”。第一百回,师徒成佛后,悟空要唐僧为他取掉紧箍。唐僧说:“今已成佛,自然去矣”。悟空举手一摸,紧箍果然不见了。

至于书中出现的众多妖魔,实乃自心所生诸多烦恼、恶念之象。第十三回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所有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地、千篇一律地要吃唐僧肉。吃了斯,它们便可长生不老。足见烦恼、恶念对自身之损害。解救之法,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净”而已矣。

《易经》为群经之首。伏羲画八卦,文王做《系辞》,孔子做《十翼》,阐述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故《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面的“生”字,即由阴阳演变而来的意思。《易经》以或阴或阳二元气论阐释宇宙万象,更重视阴阳未分之前,或将成为阴柔、或将成为阳刚这一变化流通的根源。而是这一根源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并非凝聚静止的阴柔,而是属于积极流通的阳刚。《系辞上传》又说:“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这才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

人秉天地之气以生,阴阳的流通演变支配着人的生理活动。《易经》以八卦的爻象暗示天机,教人效法阴阳和合之道、数理变化之机,以度天年。民间长期流传着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认为这是天数,是自然规律。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的注意呼气,就可以使人们从寿限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

盖人在未生之前,由母体供给营养,以内呼吸形式发育生长。后天的生命还未开始,在易理属于纯阴坤卦。出生时通过第一个呼气开始外呼吸,使心火下降而补肾阳,吸气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这在易卦中为水火既济,在生理上叫心肾相交。通过这一次呼吸运动,启动了后天的生理活动。

十二消息卦表明,人体生理变化情况,阴阳盛衰的规律。自一岁起,每经三十二个月,肾中增一阳,至十六岁,由纯阴坤卦,进而为复而临、泰、大壮、夬卦,至纯阳乾卦。此时阳气盛极,心火易动,识神用事,七情六欲终日盘旋,致使肾气暗耗。不知葆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恃强好胜,欲无止境,每八年生一阴。至六十四岁,阳气耗尽,又成为纯阴坤卦,而生机尽矣!

如消息卦在剥卦尚有一阳未尽时,即练真法通过呼气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由于这一阳的变易,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度百岁乃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为先天之否卦。阴阳隔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须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

在初生第一次呼气时,将否卦上卦之一阳爻,推向下卦之下,则变成了益(〓〓)卦,益之上卦为巽(〓〓)为风,即呼气运动的推动力;下卦为震为雷火,主动,即生命能量。在“巽风吹得乾阳降,坤阴一元来复时”的这个益卦,象征着人体长期不断的生命来源。

乾坤易位,而为后天之离坎,离即心火,坎即肾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以离上坎下未济而告终。火性炎上,水性趋下,表现为阴阳离决的趋势。在此生机欲绝的时刻,用真法呼气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将离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则将未济变为既济矣。中国民医协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徽的设计,即取此意。

如消息卦在剥卦尚有一阳未尽时,即练真法通过呼气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由于这一阳的变易,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度百岁乃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 ,,坤在下,为先天之否卦。阴阳隔离,孤, , , , 阴不生,,,孤阳不长,故须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


真气运行贵自然

茫茫宇宙浩瀚无穷,古往今来无际无垠,日月星辰往复如恒,人与自然生机无限。是什么力量以维系,是何物而使然?有史以来,人类的科学乃至哲学,无不在为之而求索!综合东西方哲学和科学,人们终于发现,宇宙精神的永恒,是这一切的客观存在,使这个世界具有了勃勃生机。


开天辟地之前,是一个寂静无为、没有生机的混沌世界;或者是原来的生机被破坏了,便无声无形、无息无象的在那里游离着。根据现代科学提示,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统一的正负两种力量,传统哲学则谓之“阴”和“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性能,使各种因子分离组合、混融冲和,最后抟聚到非常致密,形成巨大的能量,自然地运行不息。这种能量古称“混元一气”,又谓之为“太乙真气”。因为它存在于宇宙形成之前,故我们称之为“先天混元一气”。《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故知宇宙的形成,生天、生地、生万物,都是先天混元真气赋予能量的结果。这也可以使我们理解了《易经》所说的“无中生有”和《老子》说的“道本虚无”。然而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对处在阴阳未合之前、天地未判的状态下,不好说清楚的长期蕴酿过程的“强为名之”而已。根据现代科学早已证明了的“物质不灭定律”,我们也就不难明了阴阳流通演变、有无相生是永恒不易的宇宙自然规律。
先天混元一气充盈全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即爆发出新的宇宙,这是不是西方天文学家说的宇宙爆炸生成说,我们姑且不论。然而开天辟地,天地始判,阴阳又分确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念。《黄帝内经》有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轻清上升为天为阳,重浊下降为地为阴。故须天阳下降,地阴上升,天地交泰,再生后天混元真气,万物方能衍生。宇宙万物得到了生命能量,在自己适宜的环境里生长发育,生成形形色色的生命体。这个变化过程,即《老子》“道法自然”的演变过程。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即先天阴阳合二而一的混元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即是现出一分为二的天和地——新的宇宙天体。“阴阳再合生三体”,是天地交泰而生后天的混元一气;“三体重生万物昌”,即后天混元一气发挥其能量作用衍生万物,并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人类的繁衍昌盛是社会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辉煌一页。人为万物之灵,善体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参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帮助万物更好地发育生长。所以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动和大自然规律无不相合,天人一体,息息相关。
人生之初,是在阴阳媾合产生先天真一之气时,得一则生。待到后天(包括胚胎、哺乳、独立生活)的各个阶段,又都需要后天真气的补充而化化无穷。如后天真气供应不足,或消耗过多,生命能量匮乏,则生命不能继续,失一而死。如果能使人体心肾相交、水火互济、阴阳和合、五行顺理,五气朝元则真气充足而生命力旺盛,健康长寿,终必返朴归真,就可以完成人生来去之始终。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至道”是治人事天的坟典,实际涉及宇宙万物,内容博大精深。伏羲作易画八卦,以示阴阳流通演变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观,都说明混元一气为天(大宇宙)人(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天一体的整体观,真气作为自然赋予的生命能量,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又遵循宇宙万事万物,对人体真气益者受之、损者避之,以此养生则寿的“道生”法则,进一步提出了全真导气、行气摄生的修为方法。可惜该法因故失传已久,故后人知医者多,识道者鲜矣!
真气运行学说以宇宙精神阐发“三圣道”之本义,破除奉道修身过程中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唯心思想、玄奥理念,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为医学、养生学的科学体系绘制蓝图。真气运行学体现自然本体,论述性命根源,确立医学核心,带来人类福音。
天地含德万物育,阴阳交感不错移。
五行为缘因成果,混元真气运玄机。
中医学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和方法防病治病,在很多方面能够产生现代医学无法达到、也难以理解的疗效。特别是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中医针灸疗法对某些疾病动人心魄的奇效,不仅使不少西方学者瞠目,更证实《黄帝内经》的脏象、经络、气化学说是对复杂的人体及其运动规律的一个真实巨大的发现。中国医学、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古代“天人一际、道法自然”哲学的深刻影响。
近几十年来,人们致力于锻炼养生、人体科学的探索,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譬如《易经》的阴阳、太极、八卦学说和老子的有无相生、归根复命理论等,在医学养生界受到高度重视;《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理论也因此得到更高的评价。
《易经》的产生,时经三古,人更三圣,阐述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性。如《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个生字即由阴阳演变而来。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的趋势,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就是阴阳交感作用下产生的。《易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作为宇宙自然的总规律,用阴阳的象数作为占卜天时、人事的学问,故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易经》以或阴或阳的二元气论变化作用阐述宇宙万象,重视阴阳未判之前,或将成为阳刚或将成为阴柔这一变化流通的根源。而这一根源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并非凝聚静止的阴柔,而是属于积极流通的阳刚。这一根源以阳的性质变化作用时成为刚健,以阴的性质变化作用时成为柔顺,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才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也就是自然法则永恒不变的真理。如能参悟这一玄机,勤而行之,就有可能从“寿限”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是老子提出来的,是宇宙生成的本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道生一,是说道在根本阶段中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状态,即先天混元一气;一生二,即由混元一气分为阴阳二气;二生三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冲气),这种作用便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稳定状态(和),这些状态就是负阴抱阳的万物。老子向当时人们披露了宇宙衍化的一个奥秘,即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阴阳矛盾的运动之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一种状态,即指阴阳平衡和谐。《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和而万物生”。《德篇》说:“天地之道犹张弓然,高者抑之,陷者举之;有余则损之,不足则补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更把和谐视为万物存在的最佳最高状态。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通篇贯穿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道法自然思想在医学、养生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来自于大自然;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契符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与生命共存亡的呼吸,更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内经》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天赖以清,地赖以宁,谷赖以盈,人赖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道。
人们以人身小宇宙这一开放的巨系统为主导,力求融于宇宙自然,利用自然,发挥大自然赋予的洪钧力量,永葆健康长寿为目标,构划人体科学体系的蓝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中最受人们推崇的、被誉之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的《易经》和“太古道”“太古经”的老子《道德经》及“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黄帝内经》,正是人类道法自然养生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渊薮。
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中川米造著文说:“现代医学越是进步和普及,其产生的问题就越多。这是因为现代医学运用‘分析’的方法,只看重局部,而无视整体”。中川教授因此指出:“气功,不是针对局部的,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身体的问题。假如以‘身心结合’的观点,或进一步以‘身心与环境结合’的观点来处理治病问题的话,则应把医疗人类学的,或者医疗社会学的行为科学的研究,摆在比生理学的研究更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云,西方人提出的问题,中国人早就做出来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所谓“天人之际”、“天人合一”,中国人几千年以前就研究的一清二楚。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探索人与宇宙万物的本原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的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承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来自于大自然。
天之日月星辰,形成宇宙天体,转移岁月,变易寒暑,在天道运行中寓有生生不息之机。大地有水火金木,承天气而生长万物,以保持生态平衡。人为万物之灵,体察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培育万物更加繁荣昌盛,故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既重视人身的整体性,又把人体融入大自然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研究,力求内外的平衡和稳定。故中医学有着朴素而理想的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荀子·天论》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凡是日常顺应自然者,都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相反则疾病丛生,未老先衰。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知养生之道的人,多接近自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包含多种元素的空气,用吐纳导引之法,充养、沟通任督,协调阴阳,使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悠然自得,生机旺盛,自然长寿;凡不知保生,随心所欲,违背自然,岂不自速其毙!
对四时气候变化的调摄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精辟的论述。走近自然,又必须顺乎自然,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寒温的气候变化,调摄自身的生理活动,使情志与自然规律顺适和随,勿令忤逆,自然健康长寿。
历代圣哲,为了返还自然,返朴归真,穷究天人之际,花出毕生精力。固为解除众生之疾苦,得享其天年,更进一步为有志者暗示天机,指出返还自然之大道。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命之源泉,不但说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更进一步指出人是从大自然中衍化而来的。有史以来,人类都经父母胎生,然而她的生理,不还是没有脱离阴阳五行之理,法于自然,暗合天地吗!所以今天不是都把人体称为小宇宙吗!老子据此,以身证天,以天验人,用直觉的方法,洞察了宇宙的奥妙。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在他练功达到恬憺虚无的时候,有一种力量在发挥作用,这种力量,“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恍恍惚惚,不好形容的实际力量,就是人生之本的、天地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气”,也就是先天真气。
为了返还自然,就必须建构通向自然之路径。这个路径是先天秉赋、自身原有的,只是因为后天诸多干扰而迷失了。大道不远就在眼前。简言之,只要收心返视,在呼吸吐纳上下功夫,就开辟了迈向自然的途径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饮食营养上追求,却从未把主宰人体生命的关键“呼吸”重视起来。呼吸与自然直接相通。后天生命从第一个呼气开始,一直到最后无力排除浊气时为止,生命即告结束,一呼一吸都是由大气压和肺内压的压力关系而形成的。一般肺内压是负于大气压的,因此吸气是自然的。为了多排除一些浊气,降低肺内压,更好地接受自然之清气;所以有意地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这就是符合生理的自然呼吸法。经过长期锻炼形成条件,就把被动的呼气运动变为主动,而成为夺天地正气的主动呼吸法了。外呼吸的出入,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人体内自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联系,无不听令于呼吸的调节。故《素问·灵兰秘典篇》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尤其心肾之间的真气升降失调、关乎于人倾刻之安危。故《内经》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之警示。所以,呼吸锻炼成为后天修为之归依,是可以在实践中领悟的。
善摄生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养生锻炼,由后天返先天,肾气源源不断地灌溉脑海,整个身心都会发生全面的变化。《丹经》说:“要得不老,还精补脑”。任督犹天地之子午,任脉统摄诸阴经,督脉总统诸阳经,任督一通,诸经随之而畅通,得到旺盛的真气运行,全身脏腑经络通调,阴阳和合,五行顺理,人与自然玄机暗合矣。故历代圣哲都在追求这条通向自然的道路。
老子主张无为,然修炼须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无为才能合乎自然。在静极生动的自然法则下,又产生了新的事物,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可见有和无不断的运动变化,使自身阴阳二气融为混元一气。再炼再养,也即《丹经》上说的“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成为与道合真的真人。《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有识之士若能遵循老子的教诲,循着以上真正的道路前进,自然可以返还自然,返朴归真。
有道是:借问通天真蹊径,三田三关路崎岖;
返朴归真无他义,阴阳再合道生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1913.html

更多阅读

五步教你如何激励员工 五步教学法是哪五步

  “激”是一种艺术,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善用它。很多人试图通过向他人传导焦虑来激励他们。为人父母者经常用这招,经理人和企业领导者也经常这样做。他们为员工的糟糕表现感到焦虑,然后又把这种焦虑感传导给员工。这样,所有人都紧张和焦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解读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五步

《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法、练功姿势 阴跷诀练功姿势图

《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法、练功姿势、对五官的要求及练功须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即只要清静无为,真气便可从之而生,旺盛地运行,神不外驰则“正气存内而邪不可干”,邪不能侵,病无由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说

解读北京四中网校四重五步学习法

  “四重五步学习法”,是北京四中网校独创的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督导,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成绩的学习方法。其中网上的部分是指北京四中网校提供的学习资源,网

声明:《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 真气运行法视频》为网友龙傲巅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