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个捏老师捏我不会

解读一句教育名言

徐剑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的名言,曾有多年争论。有人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学生没教好,教师应该负责任;有人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没教好,不能全怪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一、原义解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个捏老师捏我不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早出自中国教育家陈鹤琴之口。我们在理解这句话,必须要对陈鹤琴所住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他早年留学美国,曾受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立志改革传统的旧教 育、倡导“活教育”,所提的“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口号,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名言,来自于他的教育理念,绝对不是一句随兴所至的话。

要解读原义,必须先理解句中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对“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爱钻研是好,爱劳动也是好。当年陈鹤琴先生虽然没有明说“好”是指那些方面,但他说的这句话中的“好”字,绝对不是单纯指学业成绩,而是指多方面,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一点进步,就算“好”。即使指学业成绩,“好”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不一定是统一指标,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一个学生原来考试得60分,现在考了62分,有了2分的提高,我们就说这个学生是“好”的。二是对“会教”理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自己辛勤努力,讲究方法和技能,能使学生在品德、学业成绩、行为习惯、能力或者特长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便是“会教”。否则一味强调学生间差异和家庭、社会因素,不去想办法促使学生某些方面进步,这就是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正是从“好”“会教”这两个关键词意义上考虑,就能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原本意义。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对学生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一时好差”定终身。有些“后进生”,即上学期间被老师认为“不好”的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有不少人仍取得较好成就。所以对待后进生,切勿“一棍子打死”,做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当年陈鹤琴先生之所以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强调教育过程中,提醒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要轻易对所谓的“不好”学生丧失信心,提倡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强调教师的责任与信念,这就是对这句教育名言的原义解读。

二、狭义解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不可否认陈鹤琴先生提出的这句口号,曾对我国教育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促进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并鞭策一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形成了教育信仰。然而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把这句话作了狭义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好”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就成了很多教育管理者用来教训教师的一个依据。如果“好”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这句话就有了问题,其实质就是宣传“教育万能论”。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教得会,都能取得学业成绩。凡是学生学不会的,没能考出好成绩,就说明教师不会教,将责任一古脑地推到了教师头上。这显然夸大了教师教育的作用,违背教育发展规律,从理论上来说,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可以从两点分析:一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指人内在的主观努力在学业成长中有着关键作用;现在的教育理念强调:“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教师“教”的作用,但更要靠学生自主的“学”,并且“教”要通过“学”起作用。如仅从学业成绩方面说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即把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将教师的“教”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过分强调了教师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内因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片面的孤立看问题,从哲学上说是形而上学,从教育理论上讲是典型的“教育万能论”。二是不符合教育的实际。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学习基础,智商高低,家庭教育均对学业有影响。实际中不难发现一个学校或一个人数较多的班级,不管教师怎样努力,总有一些学生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这种现象古代就存在,孔子弟子虽三千,但贤者不过七十二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素质差异,后天的培养教育固然重要 , 但遗传和家庭环境作用同样重要。如人的智商高低有家长遗传作用,而智商对学业有较大影响,若要一个教师给一名弱智儿童辅导,希望弱智儿童考上清华大学,可以说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大科学家,但他也没有办法在戈壁沙漠里种出亩产1000斤的粮食。可见教师要教好所有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其它条件,即学习基础,智商高低,家庭教育等条件都要好。

“教育万能论”不是现在的人才提出的,早在18世纪法国人爱尔维修就提出了这一论点。他认为人的智力无差别,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爱尔维修作为启蒙思想家,提出“教育万能论”,当时对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反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直接后果是导致受教育者范围的空前扩大,这无疑是有进步性的。然而我们今天再提“教育万能论”,不管其它条件如何,在学业成绩上,一味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显然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少数教育管理者用这句话来对教师实行“管、卡压”,让教师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并人为地制造了家长、学生与老师的对立矛盾。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学生不找自己的主观原因,家长也不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所在,都认为老师没教好,这又给老师带来了极大压力,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狭义理解这句名言,产生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的。

三、新义解读

现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远远不是陈鹤琴老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了,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要进行新义解读:

1、责任义解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把这句理解为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要求,也未尝不可。或者干脆把这句名言理解为强调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因为有责任和信念的教师,心中对学生一定有“爱”,施教必有“道”,授业必求“精”。

2、修正义解读。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味反对“教育万能论”,有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教育无能论”泥坑。实际中发现,常有一些教师把“后进生”定为“不好的学生”,对他们放任不管,该“补差”的也不“补差”,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是不好好教学的教师。所谓“后进生”往往是对一些文化课程学习“不上路”,在其它方面不一定不好。笔者曾遇到一个学生,每次数学语文考试都不及格,但他却有一个绝技——捏泥人,照书上插图捏的狼和山羊,猴子和玉米,一个个栩栩如生,还捏过秦始皇,孔子等古代人物都挺像。这位学生头脑并不笨,偏爱手工泥塑,只是在学习某些文化课上没兴趣。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他们的素质条件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各有自己的个性,因而能力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人天生能说会道,有人表演出神入化,有人对某一行道特别钟情,有人手工制作超群绝伦,有人在这方面可能不太行,而在另一方面却非常突出。如果把“好学生”的标准定在多方面,而不单纯指学业成绩,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学生都是好的”。于是我们可以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作修正,改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好教的教师”,这与陈鹤琴最早说这句话的本义相符合的。

3、补充义解读。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教师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把学生某一方面出现的错,将责任全推给教师,也是没有道理的,对教师也不公平。教育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的,教育是有能的,而教育有能要以其它条件做保障,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起作用,就需要学生主观努力,还要家庭、社会多方面作支持。如一个小班化的班级,其学生基础素质都不错,家庭教育又都很好,那么任教这个班的老师完全能把每个学生教好。因此,我们可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补充一个前提,改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相信这一改,我们的教师都能接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2734.html

更多阅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的。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

声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个捏老师捏我不会》为网友说谎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