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长为合作主体。在合作教育过程中,首先家长和教师双方都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屏弃过去那种由教师“坐镇”发号施令于家长,一味的要求家长配合再配合的局面。智障儿童在家接受教育训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家长。以家长为主体突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并尊重了家长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
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让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读书的初衷是好的,正常儿童的家长希望小孩健康成长也没有错。那么,如何使这两者实现双赢?幼儿园老师的正确引导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幼儿园老师对正常儿童的引导,侧重于“帮助弱小、培养爱心”,这只是正确引导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应注意到,幼儿园时期的小孩模仿力强、判别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正常儿童模仿智障小孩的一些不正常举动,往往是出于好奇、好玩。出现这种苗头,本不需大惊小怪,但如果听之任之,任由其“习惯成自然”,那就有一定危险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小孩心中最有“权威”的人,幼儿园老师应及时教育儿童哪些行为举止是对的,哪些是不能效仿、需要纠正的,如此,才能使正常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使智障儿童在这种好的氛围中更快进步,与其他儿童一起健康成长。
家长不要“教坏”孩子
智障是不会传染的,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质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不同。当发现自家的孩子模仿同班智障儿童的缺陷时,身为家长不是及时指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引导孩子去关心帮助别人,而是第一时间向幼儿园提出将智障儿童调到别的班去。可想而知,这样的家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如今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都是千般宠爱,万般疼惜。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或在外吃亏,很多家长更教育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于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教诲”:人家骂你你就要还口,人家打你你就要还手,不要犯傻。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教育孩子,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们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
家长在对待智障儿童问题及其他类似问题时,不妨宽容一点,让孩子能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什么是爱,懂得怎么去关爱别人。而不能一味地教育孩子自私狭隘地去对待别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对智障儿童的歧视,否则,将会为自己种下的恶果后悔不迭。
智障儿童应特殊教育
其实,让智障儿童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其中有着种种的尴尬和不便。要真正达到智障儿童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有几个方面不能不认真考虑:
首先,很多智障儿童得不到正常教育,跟其父母的观念有莫大的关系。他们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障碍,但还是想着死马且当活马医,害怕孩子一旦上了“弱智班”,全世界都会知道自己的子女是傻子,而自己则是这个“傻子”的始作俑者!这并不是认真为子女打算,而是为自己打算。
其次,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因素。术业有专攻,老师不是包打理一切的神丹妙药,如果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己有一定缺陷的子女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话,结果恐怕只会是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再次,就学生个体来看,全面权衡智障儿童接受常规学校教育的利与弊,就会很容易发现,这种霸王硬上弓的做法也会给学生造成各种不良影响。
所以,“智障儿童”的教育要治本,扶持和规范相关特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倒不失是一条标本兼治的“康庄大道”。
智障儿童相处的态度要客观及正确地认识智障儿童, 接纳他们,应当作一般人看待和尊重。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增加其独立性,适当的期望。对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给他们多一点耐性,关怀和爱护。
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止关系到个人,还与其家庭甚至社会有着紧密关联。所以,各方面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才是解决智障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案例一
在萧山商业城的一家食品店里,一位小伙子正在忙乎着,他一边接待顾客,一边娴熟地算着,生意非常兴隆。这个能算会写善做生意的小伙子根本看不出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可十多年前他却是一名智障儿童,自卑、胆小、寡言、孤僻,通过智障班的学习与康复训练,他的潜能得到了开发,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像这样的例子在萧山有许许多多,可以这样说:目前凡是健康孩子能够享受到的教育条件,萧山的特殊儿童都享受到了。
1986年,一个统计数字引起了萧山有关领导的重视,萧山三残儿童有近2000个。这些儿童上不了学,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一大包袱。当时国际特殊教育界掀起了“正常化”、“回归主流”、“统合教学”等一系列特殊教育运动,我国受其影响首创了“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同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种大环境也影响着萧山人,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儿童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应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权利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1986年9月,浙江省农村的第一个智残学生辅读班在萧山靖江镇小开办了,学校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三段九年一贯制”和“随班就读与单独编班相结合”的特教模式。“三段九年一贯制”是把智残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分为三个学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段,称为观察、测试、鉴定阶段,确定他们智残的程度;三到六年级为第二阶段,称为安置定位教学阶段,对被鉴定为智残的学生进行“随班就读与单独编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的教学;七至九年级为第三阶段,称为职业教育实践阶段,对无法达到小学阶段基本教育目标、跟不上普通班教学进度的智残少年继续留在小学单独编设的职业教育班中接受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实施小学后的分流。
学校在经费和场地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这些智残学生单独设置了一幢“资源楼”供他们学习生活,资源楼内有12间教室,分别为家政室、电脑室、健身房、阅览室、职教室、劳动实践室、康复治疗室等。设置了语文、数学、康复治疗、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学科,由4位教师给这些学生上课。学校根据程度不同的智残儿童的身心特点,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对轻度智残儿童,教师传授给他们实用性的文化知识,掌握在家庭和社会中必需的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使他们掌握就业和生活所需的技能技巧。
针对智残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朱某,属中度智障。但体育老师发现其跑步耐力较好,在中距离跑步中有潜力,于是会同班主任老师一起,为他制订了一个训练计划,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生在义蓬区田径运动会上获800米跑步冠军。在单独为智残儿童编的班级中,曾有两位女生刚来的时候已是三年级,智力水平还达不到一年级的水平。来到这里后,老师为她们制定了合适的教学方式,进步很快,两年后又回到普通班中。朱彬彬的小学时代可以用漫长两字来形容,刚进小学时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老师们对他倾注了了满腔的热忱,花了一年的时间教他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花了3年的时间教他学会了“你、我、他”和“数数”,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学着与人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现在已17岁的朱彬彬已长大成人,学会了生活自理,还能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带领弟弟。朱彬彬的父亲谈起儿子在老师精心教育下的进步时,总是千恩万谢,潸然泪下。
在职教实践阶段,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将纺织专业作为“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男生学习机修,女生学习挡车。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烹饪、缝纫等课程,使这些学生今后能独立生活。此外还开设了电脑复印、打字、自行车修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学校创办了有相当规模的纺织染整厂和智兴纺织印染厂,主要作为职教班的实习基地和毕业分配的就业单位, 学校还建起了1.8亩的劳动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在那里学习一些劳动技能。
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三届21名职教班的毕业生走上社会,有的去了丝织厂,有的当上了个体户,也有做铝合金生意或修理自行车。这些学生在社会上不仅能遵纪守法,而且工作认真。
“靖江特教模式”的创立,点燃了萧山特殊教育之火,各镇、街道纷纷行动起来,目前辐射点已达12个。河庄镇辅导学校的“留课不留级”的弱智教育模式,新湾镇小的“四会”目标培养,城东中心小学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配合,以社会为支持的“三教合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益农镇中心小学的“进步教育”探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萧山的特殊教育正在向两头延伸,6所中心幼儿园办起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康复班。萧山目前7周岁至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99%,智残儿童入学率为99.0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靖江模式被省教委认定为浙江省农村发展弱智教育模式,参加了省、全国、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获得较高评价。萧山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三.怎样才能教育
1、坚定教育好的信心。教师对低智能儿童不应该歧视,给予特殊的照顾、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由于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我们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2、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应该做到尊重孩子,因为他们也有自尊心,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否则会使孩子出现躲避、不愿接受帮助的倾向,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
3、对弱智儿童的教育一定要耐心,慢慢教,而且针对每个小孩的具体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4、家庭与学校要密切配合:父母与老师必须以同一方式训练智能不足的儿童,因为这些儿童特别需要在反复不断的操作训练中发展他的技能,仅仅让孩子对一些原则、知识有所了解是不行的。因为对于不同的训练方式,他们比正常儿童更容易感到困惑。所以,不论在学习的要求上或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上,父母在教导儿童以前,必须先了解并熟知老师的教导训练方式,以便相互配合。
5、尽量提供学习机会。
6、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当儿童表现良好时,老师必须明确地表示出欣赏与赞美。使孩子认为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老师的眼光中却是很大的成就呢!
7、不提过度的要求:要针对儿童的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因为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颓丧。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不应要求他静坐很长时间。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老师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8、要有耐心:智能不足的儿童,常常经过多次的教导训练,仍然没有学会干一件事。但是,如果教的内容是他能力做得到的,并且是与以前曾经学过的东西有关连的,那么,只要不断地多次反复,他终将学会的。在这期间,切勿中途放弃,并且当他忘记时不要责骂,要耐心地反复给予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