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欺世盗名的平原君赵胜 方士罪魁祸首

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欺世盗名的平原君赵胜

引文部分源自《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杨杰题记

□文/白梅月下客

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一卷中,对魏公子无忌作了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评价而对同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则评价为——“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 馀万众邯郸几亡”(《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同为战国之公子,一个信陵君,一个平原君,后者更为前者的姐夫“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又同是出自司马迁一人的手笔,奈何两者间的评价竟是如此的不同?司马迁又为什么会将长平之战的过失归咎于赵胜呢?

一心为私的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

在《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一卷中,司马迁开篇即交代了赵胜的为人特点与从政梗概。此语中的“三去相,三复位”,其经过如何,司马迁未再做深入的记述。那么,司马迁是真的以赵胜为“最贤”呢,还是暗喻其欺世盗名?笔者,倾向于后者。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一卷中记载,赵奢为“田部吏”时,“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秉公执法的赵奢,遇到了这位“最贤”之公子的“将杀”。赵奢之所以最终没有被杀,得益于自己所为的合法与解释的入理,也得益于赵胜的害怕落一害贤之名。。

赵奢据理力争,“说(平原君)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彊,国彊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

可见,赵胜的“纵君家而不奉公”,绝非一天两日,只是没有遇到向赵奢这样一位敢于秉公执法、挑战权贵的正直之人罢了。赵胜之贤,从何说起?

赵胜一心为私,不仅如此。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载,“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之时,“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赵胜所担忧的是什么呢?是“赵亡则胜为虏”,是害怕失去现有的政治地位与既得利益。试想一个真正为国而忧、大公无私的人怎么会如李同规谏赵胜时所指出的那样——“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

欺世盗名的赵胜

赵胜的欺世盗名,有据可查。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载,“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为求士而杀美人,自然不足取。但,当面“笑应”他人,待他人去后,反笑骂所请者为“竖子”,则是典型的两面小人了。赵胜之所以最终兑现“岁馀”前的承诺——“斩笑躄者美人头”,无非是为了扭转自己“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的被动局面与挽回自己即将受损的“最贤”之名罢了。赵胜之“最贤”,贤在何处?

赵胜的“最贤”之名,源自其门下舍人。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载,“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比至楚。。。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这一不决,如果说主要是来自楚王的优柔寡断,而此时的赵胜其“最贤”之能又是贤到了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反不及“至楚”前自己所轻视的“先生不能,先生留”的自荐毛遂呢?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一番慷慨陈词下,毛遂终使楚王“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可见,平原君的所谓“最贤”之名,不过是贪其门客舍人之功罢了。

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赵胜平原君

长平之战的缘起,起于赵胜的“利令智昏”,长平之战的惨败,源于赵胜的不敢再“计之”。赵胜误国害军,理应为“数十万之”赵军的惨遭坑杀,承担起罪魁祸首的责任。

赵胜误国害军,首先可从其犹豫未决、做贼心虚的话语与行动中得见。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载,“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馀万秦兵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於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彊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適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於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此时的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下,连呼两遍“胜也何敢言事”,那么,赵胜此时为什么不敢言事呢?

我们来看《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一卷中的记述。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载,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

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欺世盗名的平原君赵胜 方士罪魁祸首

事实果如上当守冯亭所言,“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也正如平阳君所预测的那样,“受之,祸大於所得”——秦,果然为上党一郡而举兵功赵了。

如此“最贤”的平原君在与赵孝成王“计之”时,竟出“无故得一郡,受之便”的下策,招秦军而至,其咎难辞。此后,在蔺相如、括母皆极力劝阻赵孝成王不要以赵括代廉颇之时,又不敢再“计之”劝阻赵王,明确表态以支持廉颇,致使赵国最终临阵换将,赵胜平原君,直可谓长平之战从缘起到惨败的罪魁祸首。

“太史公曰:平原,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的话语,是对其长平之战应付之责,再好不过的描述了。

司马迁之所以说其“最贤”,无非是看到了赵胜曾向赵惠文王“言之”或推荐过赵奢、门下舍人中又曾发生过毛遂自荐、李同战死等的精彩故事而已。

赵胜其人,正如鲁仲连所言,“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323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河西书简:长平之战与清川江战役的惊人相似!

原文地址:河西书简:长平之战与清川江战役的惊人相似!作者:星海潮音这天看央视记录频道中的《复活的军团》,关于长平之战的复原过程,突然发现竟然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清川江战役有着惊人的相似。现罗列如下:1、临阵换将长平之

古武将的杀戮之旅——《战狱炼魂》 杀戮之旅3

一个做梦都想获得网络小说中主角神秘力量的男人,突然得到了他想拥有的,会发生什么事情?故事发生在高平市,这里曾经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混混甲把一根破铁条扔到窗外,不小心砸到路人乙的头上,于是路人乙头上的血开启了那根破铁条的封印,路人

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通病:夸大兵力——以长平之战为例

本人关注长平之战已久,因对军事动员、后勤较为了解,更兼阅读了近年大量的研究文献,遂以此战为例,点破中国古代史籍夸大兵力的通病。一、长平之战过程还原此战记载,一般追溯至《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亦有所涉及。

黄桥之战的前因后果 黄桥保卫战

黄桥之战是国共冲突的一次标志性事件,此战共军军神粟裕将韩德勤主力独六旅,89军歼灭大部,爱将翁达自杀,共军一战将国军赶出苏北。奠定了中共山东、中原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此事国共双方互有表述,过程扑朔迷离,真相如何,且听一家之言。战

声明:《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欺世盗名的平原君赵胜 方士罪魁祸首》为网友那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