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跑酷基础训练之前,说件有意思的事,中法建交45周年的时候,yamakasi成员chau随政府去了武汉,因为那有第一个法国领事馆,同时chau也将yamakasi的一套日常训练体系带给了武汉CT。2009年3月27号CT队员来北京又将这些训练内容带到了北京跑酷公社,跑酷最初到现在的发展都是这样.多角度的交流和支持,我先谢谢CT的朋友们。
关于那套训练体系,我曾连续练习了22天,每天训练情况都有记录,这套体系含括了四肢,腰腹,弹速,耐力,韧带 相当不错。
但是第3周的时候我肩有些难受,不是肌肉拉伤而是软骨损伤,训练的方法,从训练时间,训练强度都欠妥当。很多动作就是换角度将身体当作阻力作用到某些特定肌群来练习,这没有错误,错的是那时CT的队员们和我们的队员都称之为“热身”训练
这套训练体系当作热身来做只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即使是这些动作里会含有一定的低强度动作以及简单柔韧性的练习,对于我80公斤的体重来说也需要更多谨慎。从那时候开始我认真对待和反思平时基础训练的内容,
跑酷不是一句话先练身体素质再练动作就足够,训练一定要有其科学性才能一直安全的练下去。要更多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都参与进来远远不是一套著名团队训练体系或者模仿视频里动作训练这么简单,一定要追究其源头.再求发展.我想这是做教学团队需要专注的内容,一切都才开始.
现在我们将yamaksi这套的训练内容放到热身完之后进行,同时还有我们团队自行开发的FUNCTIONAL TRAINING,以及针对性训练3部分,一并称之为跑酷基础训练。从这期教程开始,大家开始接触跑酷的专项内容,最专业的健身教练面对这种完全的徒手训练将会看傻.只因为这是跑酷,隔行如隔山
基础训练的第一部分咱们介绍下肢的训练以及我们的FUNCTIONALTRAINING,各位记得是在热身和柔韧性训练之后进行。
一、腿部肌群的训练主要分为4部分:小腿、股四头肌的爆发力和耐力,整个下肢灵敏度练习
注意:整个训练过程脚后跟离地!
双脚并拢,双腿伸直,膝关节锁紧,脚后跟离地, 脚掌跳50次;
双脚并拢,脚后跟离地,膝关节锁紧,左右跳30个;
双脚并拢,脚后跟离地,膝关节锁紧,前后跳30个;
单脚站立,脚后跟离地,膝关节锁紧,左右跳30个,左右腿各重复2次;
单脚站立,脚后跟离地,膝关节锁紧,前后跳30个,左右腿各重复2次;
放松:只用前脚掌着地的方式做原地踏步30次,注意步伐和四肢的协调;
双脚并拢,脚后跟离地,象限跳 10次;
单脚站立,象限跳10次,左右腿各重复2次;
放松:参照上面的方式
双脚并拢,膝关节和踝关节都锁紧,含胸低头,尽量踮起脚尖,用脚尖连续弹跳30次;
剪蹲:上半身直立挺胸,单腿下蹲,另一条腿后撤,跳起到最高处换腿,重复这个动作30次;
半蹲的姿势,快速抬腿,60S;
放松:参照上面的方式
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脚后跟离地,深蹲,保持这个姿势先跳起,离地的瞬间再蹬地尽量往高处跳,双腿完全伸直。这个动作重复10-30次;
双脚并拢,原地正反方向的转身跳各10次;
双脚并拢,正反方向的转身跳远各5次*2组
![跑酷完全自学手册之(八)----跑酷基础训练(1) 篮球基础训练手册pdf](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22445t0121bb33f2252cacce.jpg)
二、FUNCTIONAL TRAINING
FUNCTIONALTRAINING即功能性训练,在跑酷训练里可以简单解释为跑酷实际穿越动作的模拟性动作,任何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FUNCTIONALTRAINING,如果训练没有针对性,没有和实际运动项目相关的训练动作,那么即使你很强壮,训练刻苦。效果也是相反的,还有可能后天的把自己练偏废,典型代表
就是你在健身房看到的胸肌发达,下肢像火柴棍的那类爱慕虚荣的小白领。远看就是一根拉丝儿的棒棒糖。。。。。。题外话。
跑酷有个很重要的动作叫precision jump精准跳,我们也叫定点。要求高度的身体控制能力,除此之外因为落点窄,因此下肢受到的冲击力比平地立定跳远要大的多
因此需要模拟动作在安全的地方以安全的方式来针对踝关节和膝关节力量来练习
动作1:模拟双脚起跳定点落地
站在低于1米,高于地面30公分的地方,
1)半蹲,水平方向跳 出,不往高跳,
2)落地要求 呼气(很重要),绷紧腰腹,膝关节,踝关节锁紧,前脚掌着地
3)前脚掌着地时要求身体重心靠后,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很重要),呈半蹲姿势固定住自己的身体;
重复这个动作10次*3组
动作2:模拟单脚起跳定点落地
除了单脚起跳,注意事项及训练方法和双脚跳一样
重复这个动作10次*3组
如果你半蹲之后不自主的下蹲,或者脚踝晃动 就说明相应的关节位置力量薄弱,需要加强练习;
另外空中要主动伸直双腿,确保落地瞬间重心在后,避免膝盖承受过大冲击力;(未完待续)
(转载告知,说明出处)
北京跑酷公社 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