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里的庞统之我见 新三国庞统第几集出现](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22554t01a39b79ccb7665ee6.jpg)
读原著,你会发现编剧做了很多改变,反而把庞统的整个人物形象给糟蹋了。
第一,关于张松之死,这是张松自己失误造成的,非庞统陷害致死。原著中,张松发现刘备要班师回荆州,以为刘备真要撤离,急着写书劝谏要刘备把握机会、即刻攻取成都、他做内应,结果其兄张肃来访,张松的书信从袖中掉落,张肃随从捡到报给张肃,张肃大义灭亲报告了刘璋,才致张松杀身之祸,此事与庞统无关。
第二,关于刘璋刘备反目,也就是征西川的名义。二者反目最大的原因还是张松事发,其次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原著中是孙权那边送书给刘璋说孙刘要合力攻西川,孙权绕过刘备告诉刘璋是想刘璋对刘备不利,孙权同时送书给张鲁让张攻袭刘备后方葭萌关,孙权的目的就是想刘璋、张鲁攻击刘备,让他这个妹夫有去无回。而这些书信肯定会对刘璋的反目带来影响。再者,刘备自己又给刘璋驰书说曹操南攻孙权,刘备要驰往相助,并以同宗之义索要军队、钱粮,结果刘璋只给了几千老弱军士和很少钱粮,致使刘备不悦。这些征师之名的促成根本不是庞统苦心陷害张松甚至自己送死来获得的,再者张松死后刘璋实际上已经撕破脸皮,派出了刘聩、张任、泠苞、邓贤来雒城开战,刘备则是主动采取庞统给出的上中下三计中的中计行事的。
第三,庞统之死。原著中,庞统的死确实是立功心切造成的。取西川是隆中对中的第二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取得西川才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庞统正在西川,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而空手回荆州。原著中,刘聩、张任问道的紫虚上人的道语中,诸葛亮观天象说太白冲雒城给刘备信函告诫此次于刘备军不利让谨慎从事,等等,都映射出庞统后来的不幸,但庞统就此与刘备打道回荆州确实心有不甘,于是执意攻取雒城。按照当时的地理守备攻下雒城实际上就直指成都了,成都已没什么屏障了,所以意义重大。攻雒城,庞统选择走小路攻西门,刘备走大路攻东门,就像电视剧中所演,确有刘备担心庞统安危争走小路、庞统拒绝后堕马、刘备让白马于庞统的故事,让马是刘备担心不幸希望当年越檀溪的的卢能化解庞统的危[]难。然后魏延为前军庞统为中开赴小路,张任放过魏延前军,有军士看到白马以为刘备才射杀了庞统,庞统并没有先前知道会中埋伏,箭发之时庞统大惊还令大军后退,无奈路窄崎岖难以应对结果死伤大半,庞统被当做刘备当场射死,后来刘备攻雒城败军回涪城是面向西方遥祭庞统的。这跟电视剧完全不一样,电视中把庞统演绎成了自知必死、从容就义、以自身死成全刘备正西川之名的样子,实在可笑。原著的感觉庞统还是比较睿智的,重道义,至少人品上很值得尊敬,而电视里的庞统猥琐、急躁,很小人,虽然在死前给塑造的早就知道自己死于此地,是献身成全刘备取西川之名,刘备也高喊为军士报仇杀回西川,好像形象很高大,但前面的行事还是让人觉得猥琐小人。而原著中,到落凤坡一役,已经不存在征师之名的问题,刘璋已经开战了,庞统之死可能有点冒功的意思,可是细想想庞统也是个凡人,他的智慧让他知道取西川的意义,他身在西川怎么会不想就地取下以助刘备成就大业呢?他可能隐约感到一些不祥之兆,但在成就大业面前还是有些许侥幸心理,所以这完全可以理解,这不影响书中从庞统一出场就塑造起来的正面形象,至少人品上很值得后人尊敬。
总而言之,电视剧可以改造,改编情节,比如曹操身边这时应该出现的是荀彧结果你给安上个程昱,甚至在庞统征西川这段故事中本应有很多黄忠的影子而电视中把他略去了,这也无伤大雅,可是有些涉及人物形象的剧情我觉得还是不该改或者慎重改,别把整个人物都变味了。我觉得高希希的新三国里,对庞统的塑造绝对是个非常失败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