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这是工人的‘工’字;而‘工’和‘人’组合在一起便是天下的‘天’字,也就是说工农大众理应是天下的主人”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发动工人起义如是说。而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繁荣的今天,数亿的工农大众对社会的发展依旧功不可没。
受父亲的影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一部反映重庆农民工勤劳致富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起初看《山城棒棒军》是觉得它幽默风趣,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后来,慢慢长大了,也就逐渐领悟了棒棒军生活背后的艰辛与幸福的来之不易。《山城棒棒军》的热播使得重庆棒棒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也学会了尊重棒棒,尊重劳动者。
其实,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过渡时期,西南城市地区存在的劳动群体不只是重庆的棒棒,还有四川的川军、贵阳的背篼和遵义的板车,只是他们因为缺少了像《山城棒棒军》这样的电视光环的笼罩,因此而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他们对社会创造的发展同等重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遵义人,我想我应该和大家分享下遵义板车背后的故事。
前些日子,网络上一首风靡一时然后夭折的网络歌曲《遵义板车》,看似以板车为题材,却以不堪入耳的说唱风格和不堪入口的龌龊词藻“反映了”遵义板车。结果,最令人义愤填膺的并不是它没有真正地反映遵义板车的生活现状,而是它极大地扭曲了板车在人们心目中最真实的形象,在此,我为遵义板车感到莫大的冤屈,并献以此文潦表我对文艺三俗小青年的声讨和对遵义板车及其它默默劳动者最崇高的敬意。
据我所知,遵义板车大都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根本不具备《遵义板车》唱的那般泛滥不堪的情怀和低级趣味的流氓情绪。他们在长大成人甚至成家立业后随打工潮涌入这座不算发达的城市,有的只身一人,有的带着全家老小。他们寄居在城市郊区的角落里几平米的破房子里,起早贪黑地在外拖着板车揽生意,用最结实的肩膀扛起了一家子的生活,风里来,雨里去。
黑夜的帷幕刚刚拉下,这座城市便又夜复一夜地开始上演华灯初上,千姿百态的霓虹灯映衬着城市人招摇的夜生活。就在此时,一辆板车缓缓地驶入我们的眼帘:一个男人弯着腰拖着一辆不算新的空板车,右边跟随着一个女人,她手里兜着瓜子,边走边嗑,边嗑边和自己的男人摆着龙门阵,他们走着,笑着,最后消失在街的尽头。
这是我在遵义街头见过与这座城市的光景最格格不入却又最和谐的一幕。遵义板车的生活姿态让我懂了,原来,幸福与贫富无关。
遵义板车的踪迹无处不在,他们带给人们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板车刹下车来扶盲人老太;女子遇歹徒板车见义勇为;板车拾金不昧归还失主大哥大。遵义板车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散发着一种勤劳、节俭、朴实、正直、既有所担当,又有所奉献的板车精神。但是,这座城市在向他们索取完后却又狠狠地把他们拒之门外。他们在这里只能被叫做农民工、流动人口、农村户口,他们的子女被城市公办学校的各种政策想方设法无情地拦在校门外,城市人说是怕他们的子女带坏了自己的子女,沾了俗气,最后,他们只能将子女送到附近环境恶劣、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严重不足的私立小学。
“人人平等,世界大同”这是马克思的主张,也是当年毛泽东向中国民工的宣誓、承诺,可是现实告诉我们,公平是富人手里掌控的把戏,专门用来愚弄穷人的权术,我想,这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吧。
……
有时候你会沉默,遵义板车正卖力地从街道的一头向另一头延伸;
有时候你会欣慰,遵义板车已经成了一些富贵人家稀奇的婚车;
有时候你会感叹,遵义板车已经为数不多了;
……
原来,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在这座城市数十年的辛勤拼搏,已经不拉板车了,
他们有的买上了三轮车甚至更好的货车做上了生意;
他们有的在已经回家建好了新房甚至在这座城市买了房;
他们有的子女已经长大甚至可以替他养活这个家;
……
他们用汗水创造着自己生活的同时也缔造了自己顽强不屈的人格,这才是真正遵义板车。
遵义因历史而变得丰厚,却因板车而变得浑厚,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遵义专有的名词:遵义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