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辟邪,所见最早作品为汉魏至南北朝,迄今所知,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两件于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市西汉渭陵遗址出土,一件高2.5厘米,长5.8厘米,圆雕,作昂首前视,张口露齿,头顶中部有独角,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两侧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质色,呈挺胸伏卧状。另一件长7厘米,高5.4厘米,形式与前述一器同,亦为圆雕,唯形作直目前视,作捕物前的爬行状。此外,除上述玉辟邪外,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墓中亦常见用琥珀、蜜蜡和石料制作的辟邪,亦见一些魏晋南北朝陵墓前雕塑石辟邪兽作镇墓用。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其中较精美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传世品。玉辟邪外形是个综合体,它包含了狮子的头和身,犀牛或双角兽的角,羊须、鸟翅和虎爪子等,使之更显凶猛超凡、神奇威武之势。
汉代玉辟邪有双角和单角之分,有的称双角者为辟邪,独角者为天鹿或角端,而有的把独角的称辟邪,把双角的称为其它神兽。通过考察发现,独角或双角可能与辟邪的制造年代早晚有关,一般年代较早的为独角,而年代较晚的为双角,实际上都应称为辟邪。
我的辟邪兽为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由于周身多处有黑褐色沁、土蚀咬等痕迹,所以冷眼看去只有很少的莹润白色显露,总体来看雕工、形态、包浆等年代特征开门。 此件辟邪约16~18公分长,约13~15公分高,相较之下可谓器形硕大。如图所见:此辟邪昂首挺胸,怒目横眉,尖牙利齿,巨口张开,身姿矫健,威风凛凛,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动感十足。图片对比可见,此辟邪可谓栩栩如生,实为古代玉雕大师呕心沥血的传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