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曹子桓 千年孤寂爱与痛 爱与痛缠绵txt下载

【我爱曹子桓】千年孤寂爱与痛 爱与痛缠绵txt下载
千 年 孤 寂 爱 与 痛

——还世人一个真实的曹丕

在人们提起“三曹”的时候,更多的是去感慨曹操魏武扬鞭东临碣石的慷慨霸气,曹植文不加点笔走龙蛇的华美,却单单忽视了作为建安文人集团中心的曹丕。如果仅仅是忽视,那么还好,但是在后人眼中,曹丕的形象往往不佳。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篡权谋逆、奸臣贼子论。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在曹丕的授意下,汉献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禅台”,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曹丕装成迫不得已的样子。

于是后人便认为曹丕不仅篡汉是大逆不道,枉为人臣,在文武百官面前做戏更是毫无人性可言。

第二、人品低劣论-----荒淫无耻、歹毒卑鄙、滑稽可笑。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其中可将曹丕的形象概括为如下几点:

1.荒淫无耻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日: ‘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日:‘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惑溺》第1则)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存者。太后日:‘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日:‘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崩,亦竞不临。”(《世说新语》《贤嫒》第4则)

2.歹毒卑鄙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第66则)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蔺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灌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日:‘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尤悔》第1则)

3.滑稽可笑

王仲宣好驴呜,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呜。”(《世说新语》《伤逝》第1则)

第三、庸才论

人们对曹丕才华的评价,无非为:文不及弟武不及父而已。人们说他在“文”这方面不如其弟曹植,说曹植的诗歌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被列为上品,而曹丕的诗作却被列为中品。钟嵘说仲宣的文采比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借王粲当作中间项,对曹丕曹植进行了对比。白纸黑字凸显出他尊崇曹植甚于曹丕的思想。

至于“武”这一方面,后人评价曹丕为“业绩平平,守成之君”,认为他两次攻打孙权而不下,不仅没有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一统天下的任务,还间接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三家归晋。

这些说法流布甚广,流言甚多,我们必须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一个真实的评价。

我们不妨从反驳以上三个说法做起:

1.篡权谋逆、奸臣贼子论:

首先是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一说。在史书《三国志》的记载中“汉帝以众望在魏,乃诏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三国志文帝纪》)后世所传献帝禅位不假,而假在受曹丕逼迫这一点上。可见,曹丕称帝江山易主是算不上篡权谋逆的,而是推翻了一个近似于腐朽的处于苟延残喘阶段的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政权。充其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已。既然我们夸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开辟贞观之治的李世民,那么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去丑化正常地进行改朝换代的曹丕。

其次是献帝禅位之后的结局。一般来说,为了防止王朝复辟的现象产生,新一任的君主对亡国之君采取的措施不是赶尽杀绝就是关起来监视。但是,汉献帝可谓是活的最滋润的一位亡国君主了。曹丕称帝后,将刘协降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后汉书)而且曹丕还说过“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三国志》)后来刘协在山阳救济难民,兴办义学,施展出了当傀儡皇帝之时无法显示出的才华。可见,曹丕对待刘协是相当仁义的,何来奸臣贼子之说?

我想,这种荒诞的奸臣贼子论的产生,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诸侯割据的三国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司马氏的晋朝。为了表明灭魏兴晋的合法性,司马氏家族就要表明曹魏代汉的不合法,于是就拼命给曹魏政权泼脏水,这种政治上的行为很大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晋之后的五代十国,各政权都相当的短命,自顾尚且不暇,更没有时间来为古人翻案了。到了唐,民间戏剧在国内兴起并得到流传,为了增添戏剧性和情节性,更加丑化了曹魏。拥刘贬曹的思想初步形成,而曹丕篡汉恰恰为此提供了可利用的情节。而两宋又是衰弱和偏安的朝代,国势不振,因而赵家王朝就极力鼓吹儒家的忠孝伦理,推崇打着护汉旗号的刘备和诸葛亮,不断丑化有夺权野心的曹操和他一手创建的曹魏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说法,前朝所流传下来的曹丕篡汉的事情恰恰成为了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更不要提翻案了。至于明清时期,小说昆曲红极一时,过分的追求轰动效应,使得说书人对于向曹操,曹丕泼脏水这类的活动“乐此不疲”,导致如今的人们对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所以,曹丕的形象不该是一个奸佞小人,而是一个作为人臣恪守本分;作为君王,体恤人民的正面形象。

2、人品低劣、荒淫无耻、歹毒卑鄙、滑稽可笑论是论据

从来源角度看。这些说法基本来自《世说新语》笔记小说。虽然为南朝人所著,离三国时期不是很远,但毕竟不是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书,记载内容颇有出入。并且,《世说新语》作为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却不是一部史书,不能用来复原历史。它的特点是“随手而记”的,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以这样的资料来佐证,显然证明力不强。

《世说新语》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曹丕逼曹植作七步诗一说了。因为这件事,曹丕被后世关上了“手足相残,薄义寡恩情”的标签。但是,曹丕对于自己的兄弟,真的如同书中记载的那样残酷无情吗?我想不是的,原因有:

(1).按照《世说新语》中曹丕逼迫曹植作诗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刚刚称帝不久。最为刚刚建立新生政权的核心人物,他首要做的应该是稳人心,而不是在给自己背上手足相残,无情无义的骂名。虽然曹丕取刘协而代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当时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篡权”。做再多的事也抵不过一个“簒”字。曹丕是不会不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的。人心的向背才是他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已经对他构不成威胁的曹植,即使有意要杀他,也不会选在这种政局飘摇的时候。如果在这种时候曹丕还去逼迫曹植作诗,想方设法杀他,那岂不是自讨苦吃?

(2).作为兄长,曹植的文采曹丕不可能不知道。试想,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要杀掉一个人,为什么还会特意在他所擅长的领域来考验他。如果换做我是曹丕,我会选择像是击剑,骑射之类的比试才更加有杀掉对方的可能性。甚至可以伪造政治上的不和,来一个“公道杀之”,既除去了心头大患,又不至于是自己背上千古骂名。如此一举两得的简单方法,作为“深沉早熟”(曹操语)的曹丕来说,是不可能想不到的。

(3).自古帝阙间骨肉这句话是不错的,但世人为何偏偏要遮住一般来看呢。退一万步讲,即使《七步诗》是真实存在的,曹丕也真的有还曹植的心思,但如果曹植不起“夺嫡之心”,不对曹丕和他的政权起到威胁,作为兄长,谁会无缘无故起杀心呢?毕竟血浓于水,曹丕他也是人,也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况且最终曹丕还是没有杀子建,还封了他王位,子建一样可以吟诗作赋,逍遥快活。曹丕他终究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起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来,他的做法不知要仁道多少倍。那么后世有什么权利在歌颂李世民是个明君的同时骂曹丕是个阴险无情的人呢。

(4)曹丕死后,子建写的《慰情赋》:“黄初八年正月雨,而北风飘寒,果园堕冰,枝干摧折。”白纸黑字,字字珠玑。后人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甚至是子建写的悼词《文帝诔》,句句似血,敢问没有真情实感,谁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词句来呢?

(5)至于后人热衷于谈论的甄氏一女乱三曹破坏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一说更是无稽之谈。首先提出《洛神赋》“叔嫂恋论”的人是南朝萧统,也就是主持编纂《文选》的那个人。也就是说,一女乱三曹这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事在正史上是毫无记载的。《韩诗》“汉有游女。”薛君注:“游女,汉(水)神也。”洛神之意本于此也。并且清人何焯说:“《离骚》:‘我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义门读书记》),并且就年龄而言,曹丕大曹植10岁,而甄氏尚且比曹丕年长。即使后世热衷于“叔嫂恋”,年龄差也是不得不要考虑的问题。

其后市要反驳《世说新语》中,曹操尸骨未寒,曹丕变强行将父亲生前的妻妾纳为己有,以至于生母卞氏破口大骂。仔细想一想,这是即为荒唐的一种说法:

<资治通鉴·魏纪 文帝纪>:“(曹操在洛阳去世),是时太子(曹丕)在邺,(洛阳)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万方数据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从史实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曹操在洛阳逝世,此时曹丕在邺城。噩耗传至邺城时,曹丕悲不自胜。且父亲的突然病故,继任魏王一事对于兄弟众多的曹丕来说才是最棘手的,他所要关心的是如何拉拢人心顺利结尾。至于父亲的侍妾,纵然有这种事,也应是很久以后的。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中虽然塑造了很多曹丕的形象,但无一不是负面的。而纵观史料,曹丕留给我们的,作为一个亲人,应该是个真性情的普通人。

3、对庸才论的反驳

①“文不及弟、武不及父”是相对的结论,而不是绝对的。

第一,因为其弟为曹植,是李白之前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后人有评价说:“天下文才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余者天下共分之.。”(南朝谢灵运)而谢灵运本身就是很伟大的山水诗人,深受李白的推崇。曹植的文章既然可以被如此大家所表扬,可见一斑。所以说,人无完人。曹植如此优秀,而相比较起来,曹丕在文采华美这一方面不如曹植,也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反而应该以“人们将曹丕和曹植这样伟大的诗人做对比”这样的事情为荣,可见人们还是很看得起曹丕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的,不然怎会拿他与曹植作比较?

第二、曹操是我国最伟大的军事家。后人评价他“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邵传》)“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可见无论后世怎样诋毁曹操的形象,他的军事才能始终是被世人肯定的,也是后是人们所难以企及的。而拿曹丕与曹操的“武”比,就像是让跳水运动员和马拉松运动员比长跑这样的事,本身就不存在什么可比性,因而是极其不公平的。

第三、“文不及弟、武不及父”的另一种表达应该是“文胜于父,武胜于弟”。

任何问题都要从各个方面辩证着来看。

首先是“文胜于父”。无论是在现存作品的数目来看,还是作品种类来看,曹丕比起曹操所占的优势都不是一星半点的。曹操现存20余首诗,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且少有文赋流传至今。而曹丕辞赋约30篇,诗歌40首,还有许多文藻华美且颇具政治意义的诏书。并且,自曹丕还创作了令他颇为得意也是文学价值极高的《典论》。

作为政治家,曹操仅存不多的诗作多是借景抒怀,表达他要么思贤若渴,要么是抒发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不客气地说,曹操的诗作是被局限在有限的政治领域的,而无法达到抒发内心感情这一点,这也就是钟嵘将他的诗作评为下品的原因。而对于曹丕,除去政治方面的诗赋,他还在抒情方面颇有建树。例如他的《燕歌行》《秋胡行》等,都是抒情诗的典范。他的诗作是站在一个文人墨客的立场上来创造的,干净纯粹毫无杂念,而不是作为形式来抒发自己仕途上的感想的载体。

并且,曹丕是建安文人集团的中心。经常与建安七子等人吟诗作对,举行游宴活动,带动了一批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如王粲,陈琳等人。曹丕在文中记载了当时文士的饮宴游乐场景:“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曹丕《善哉行》)在曹丕的带动下,建安诗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情意识逐渐成为诗人们创作的源泉。

至于“武胜于弟”更是没什么说的了。曹丕自少生活在军旅之中后人有评价他的武略不下其父,可见对他的肯定程度。曹丕在《典论》中自言“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曹丕《典论自叙》)可见曹丕五岁在曹操教导下学射箭,八岁精骑射,十岁时跟从曹操征张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吧。在此之后,曹丕又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曹丕《典论自叙》)

他的骑射水平到底有多高呢?:“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勾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鹿九,雉兔三十。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曹丕《典论自叙》)自己说的话比什么都真,再加上一向以君子之风著称的荀令君也如此称赞他,看来曹丕的骑射应当不是枉担虚名。

而曹丕不仅仅弓骑射,而且还精通击剑术。在一次酒宴时,曹丕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共饮。喝酒到兴起,曹丕便和邓展比试起击剑术。当时没有佩剑在身边,于是曹丕便顺手抄起旁边的甘蔗,并且凭借这根普通的甘蔗,力挫对手,声名远扬。他自称:“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曹丕《典论自叙》)他不仅仅在实战上颇有建树,还酷爱兵器,曾写过著名的文章《剑铭》以示对名剑的喜爱。他说:“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建安风骨系列之曹丕》)可见他的武略过人。不仅如此,他还将兵法融入到个人的武技当中。将就用兵如同打架,应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方能取胜。

而相比较而言,曹植武功差,身子弱,组织纪律性差,没什么太大的组织才能,甚至在带兵出征前一晚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让曹植带兵的决定。在武这方面和曹丕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

②军事能力

曹丕不似后人所说的是一位简单的守成之君,毫无军事才能。他做的事情虽然比不上魏武帝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平定北方这些壮举,但在历史上众多君王当中也是不可被忽视的。他的功绩有:

1派遣军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之地。

2多次击败鲜卑骚扰,巩固北疆边防。

3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三国志》)刘备攻打孙权陆逊迎战,曹丕身处洛阳,对于战事的分析尤且如此到位,堪称"决策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

4冬十月,孙权复击之。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张郃,曹休诸路大捷,打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三国志》)比起赤壁之战曹操完败,曹丕在遭遇疫疾的不利状况下,也只是与孙权言和,并且条件是由东吴缴纳进贡,看来他在用兵打仗方面并不出给曹操。

③在政治层面

第一、重视文教。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第二、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

第三、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提倡薄葬。曹丕也是一个仰慕古之贤君和儒家学说的人。在他所著的《汉文帝论》中,他表明了渴望学习汉文帝,做一个对待群臣“抚以恩德”(曹丕《汉文帝论》)的节俭的贤君。

第四、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府库徐钱帛,仓廪畜腐米.因此有意平灭匈奴而廓清边境矣。”(曹丕《汉武帝论》)简简单单几句话,表明了在曹丕心目中,国力的强盛是统一天下进行兼并战争的基础。而同时“从王恢之书,设马邑之谋”(曹丕《汉武帝论》)表现了他知道匈奴臣服和亲只能解一时之急,必须根除才能保证社稷安定。由此及彼,他推断出东吴的暂时臣服是为了日后攻打曹魏做准备,于是两次东征孙权,并留下了极富文学价值的《报孙权书》。

第五、创立九品中正制,果断称帝,结束汉朝四百年统治,开创士族政治之先河。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苟延残喘的汉朝,不是一个任人摆布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刘协,而是一个干预改朝换代的人,一个新生的充满朝气的时代,一个显明的皇帝,为老百姓做事的皇帝。

第六、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汉朝400余年的统治,便是瓦解在不停地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的交替当中,而曹丕加强中央集权,是吸取了前车之鉴并加以运用,可见他在政治领域的作为。

第七、遣使复通西域,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疆域扩充问题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第八、任人唯贤。在曹丕的《奸馋》一文中,在他的《奸馋》一文中,举例袁绍刘表,论述过亲贤远佞的道理,对问题的深入程度堪比蜀汉诸葛亮的《出师表》,只是文采更加斐然,事实论证更加详尽。曹丕用人也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诏司马懿》一文中,短短几句话就给予了司马懿很高的信任,并一再托孤,信任之心天地可鉴。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将对于曹丕不公的评价一一否定了,但是要做到还原一个真实的曹丕,我们还要看一看他的功绩,他作为一个文人对后世的影响,他的真性情。

陈寿评价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 文帝纪》);王勃说他“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而著名学者郭沫若赞扬他是“古之贤君的典型”。所以,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作文文人的曹子桓。

在我看来,在文学方面,曹丕是一个单纯的诗人。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虞说:“曹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曹操的诗胜在气势与境界,而曹植的诗作如天籁之音,天马流空高高在上,注重文采的华美。但是太过于华美有时也会带来反效果。如明文学家王世贞就说:“子建天才流丽,虽名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而曹丕的天赋是诗人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腻的感悟感伤。所以有人谓之曹植的诗如仙,曹丕的诗如人。

在感情方面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与喜,有时深沉早熟,有时却天真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在乱世当中,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下面逐一分析曹丕他独具的魅力:

一.诗词歌赋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一)特点:

1.诗歌总体风格及三曹对比:

叶嘉莹女士在评价曹丕曹植两兄弟时曾说“曹植的诗是以才与情胜,曹丕的诗是以感与韵胜。

曹丕的文章在魏晋时代的反响应该说是不错的,起码是现今所不能及的。南北朝时代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如此评价曹丕:“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烈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这句话其中的“秋风烈篇”就是指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刘勰对于曹丕的文赋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妙善辞赋”(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卞兰也在《赞太子赋》中称赞其为:“逸句烂然,沉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而魏晋时期,高度发展的不仅仅有诗歌还有散文。而曹丕将散文的形式运用进入相互交际的信件,所以刘勰赞他为:“心声献酬也”(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曹丕是作为一个文人的政治家。它不同于曹操和曹植,前者是以政治人格和军事人格为主导,即使作为一个诗人,写出来的诗作也是政治气息浓厚的;后者是单纯的文人,写出的文赋也是文人所创作出的文人诗。而曹丕则不然,它既可以写出雄浑的政治诗,也可以写出幽怨的闺怨诗,这与他写作时将自己的政治人格和文化人格相分离是离不开的。明朝锺惺在《古诗归》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所以,他的诗不是风格最鲜明的,却是最能移人情的。

2.少有人识的政治诗

曹丕给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是与政治无缘,很多人评价他的诗哀怨缠绵,多歌颂男女之间的情爱。其实他也曾写出过类似于“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嵩里行》)这类描写战争残酷的诗作。其《黎阳作》便艺术的再现了军阀混战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景。“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曹丕《黎阳作》)一句便是化用了《诗经召南》中《殷雷篇》的句子,开门见山描写了雷雨天气的恶劣。由景及情,是全诗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我徒我车,渉此艰阻”(曹丕《黎阳作》)一句继而表现出了诗歌创作的事件背景:行军途中,并且用简洁的笔墨描写出了行军之艰难,揭露了诗歌的条件艰苦的大背景,进而毫不突兀的引出主旨:对士兵的同情以及厌战情绪的流露。故王夫之评价它为:“伤悲之心,慰劳之旨,皆寄文句之外。”(王夫之《古诗评选》)

他的政治诗不仅描绘了千军立马所横江,硝烟弥漫的场景,来反映他对戍卒们的同情与关心,很大一部分更表明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渴望江山一统的雄心壮志。《至广陵于马上作》一诗,明显地体现出了他渴望驰骋沙场完成父亲统一天下遗愿的迫切心情。他的《芙蓉池作》皆以美人作比,广求天下俊德茂才。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墙上蒿行》,气势磅礴宏伟。“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曹丕《大墙上蒿行》)对于当官后荣华富贵的描写毫不吝啬笔墨,讲出了世俗之人最为在乎的权,钱,名,对于当时归隐山林的隐士极具诱惑力。并且在全是的结尾处以“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曹丕《大墙上蒿行》)这样的语句突出了人寿苦短,何不趁着年少建功立业扬名万里,空等着年老体迈之后徒叹伤悲。抒发了自己“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曹丕《与王朗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现实利益和思想境界两方面劝仁人志士归附于自己帐下。并且全诗不同于一般的规劝诗,语言优美华丽,极富音韵之感,铺陈排比,句法参差,自由恣肆。

3.哀婉缠绵的闺怨诗

曹丕为后世所传唱的,多为闺怨诗。这些闺怨诗里有一种诉不完的凄婉哀怨之情,这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建安风骨”大都乃阳刚之美、劲健之美,而魏文帝的诗歌却偏有女子的阴柔细腻之美忧伤之美。

他的闺怨诗特点有如下几条:

①.音韵极佳。

读一首诗的时候,最先吸引我们的,一定不是华丽的词藻和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而是朗朗上口的音质。而这也是古曲不同于唐诗宋词的一大特点:音韵极佳。

曹丕的思妇诗所流露的阴柔之美常常用绵长的音韵来表现,因而产生了“八音克谐”这一说法。意思就是,诗歌咏唱,需“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国语》),如此才可以达到诗歌不同于赋的美——音韵之美。故王夫之评价“倾情,倾度,倾声,倾色,古之无两。”(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例如他的《燕歌行》一诗,这是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平调曲》,描写的大致是一个女子在秋夜思念客游他方的丈夫的形象。如:“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曹丕虽贵为君王,却大胆的使用女子才会使用的哀怨的词语。例如“茕茕”这种双音节词语,加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哀怨之感。体现出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可谓“情切切,意绵绵”,淋漓尽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一句描绘的是思妇派遣伤悲的做法:弹琴,作诗。清代的吴淇如此评价这一句:“其音节极短,长讴曼咏,不能逐焉。”(清吴淇)。这首诗正好应了古曲淳朴的美,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表现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达到了美妙和谐、悦耳动听,神人以合的理想境界。

②情感细腻

曹丕虽纵笔写一己之情,但情感的抒发很有节制,不使泛滥。例如“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曹丕《清河作》)。曹丕诗中所描写的这位思妇思妇本来已经悲不自胜,难以掩抑自己的愁思,如果放任诗歌这样发展下去,会让人产生造作的感觉。而曹丕巧妙的运用了“新安伤所念,但愿恩情深”,将深沉的哀思淡化。这种淡化不仅没有减少诗歌的魅力,反而增添了其浓度,真真切切地做到了“发于情而止于礼义”的绝佳注脚。

再比如曹丕的《燕歌行》,诗歌体现出作者的感跌宕起伏,意脉若断实连,与微小的细节之中描绘出思妇的“悲不自胜”。如:“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少妇思念丈夫,丈夫又何尝不思念故乡和故乡的人呢?在少妇想来,她认为在此时此刻,天涯那头的丈夫也在思念着自己,挂念着自己最近过的好不好。诗中隐约透露了妻子小女人的心思和对丈夫的担心,一个真实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现实中女子也许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写进是个当中,不正是增添了诗歌的几分真实性吗?

③情思无邪

曹丕作诗大都情思纯正,没有淫妇浪奔之词。如《燕歌行》一诗,刘履称:“忧来而不感忘,微吟而不能长,则可见其情义之正,词气之柔”。曹丕十分喜欢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这似乎是曹家父子的传统。但曹操将《诗经》中的句子化来是表达自己雄心霸业的,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诗经》本身的含义,也使《诗经》本身的美不复存在了。而曹丕则不然,他看中的是《诗经》中感情的纯,感情的真,感情的细腻,毫无杂念。于是,他的诗也借着化用来的词句,显出爱情的干净,可谓是“情思无邪”。而这种纯粹的爱,无论是在加下来的朝代中还是现在,都是人们所缺乏的。诗是人情感奔突的出口,是人幽怨情愁的寄托。一首好诗需要感情来充实,尤其是真情实感,虚情假意永远与诗无缘,它是一个具有灵性的生灵。曹丕的诗歌正具有这种感情直率纯真的特点。这种特点在《秋胡行》中尤为突出。与其说《秋胡行》是一首情诗,还不如说它是一首情歌。因为他所表达出的感情,已经不是用笔写出来的了,而升华成为从内心中流露出来了的。“佳人不来,何得斯须”(曹丕《秋胡行》),这种急不可耐的心情人皆有之,写在这里显得毫不做作,思想上的碰撞让读者不禁感叹:这不就是年少轻狂时的自己吗?这难道不是年少轻狂时的曹丕吗?

④寓情于景以其最为著名的《燕歌行》为例。开篇便写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特意为这位思妇选择了一个深秋的背景,造成一种寂寞凄清的气氛。试想,这种背景的巧妙设计,可比让这位思妇在春光潋滟,一片生机盎然的气氛中思念丈夫要感人的多吧。并且,这句话是巧妙的话用了前人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致后世一直流传着“自古悲秋”的说法。后人庾信称之为:“燕歌远别,悲不自胜”(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一句化用世人所熟知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至此,此诗以少见的疑问句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不禁想回答诗末所提出的问题,儿情感恰恰被诗作所牵动,达到了诗人的预期目的,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游子思妇诗是历史诗歌创作中的主流,曹丕在创作这种类型的诗的时候,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借景抒情”。而他的妙也恰恰妙在了取景上,做到了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等,不是生硬地写景,而是做到了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令人读来情随景迁。故明代胡应麟评价曹丕为:“子桓《燕歌行》二首,开千古妙境。”(《诗薮》内编卷三)。

4.咏物抒情的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称许曹丕“妙善辞赋”。他的赋多为邺下时期的作品,可分为抒情,咏物两类,体制小巧,情意隽永,各含妙趣。

曹丕的文赋之所以能做到“听之忘味,奉读无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汉代时期对于“刺”与“美”的刻意追求,而做到了缘情而发,更注重彰显作者本身的气质,个性。

由于是缘情而发,作者的眼界并不仅仅局限于宫廷政治之中,而延伸到更远的现实中来。于是在他的赋中,其一,出现了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例如《出妇赋》,控诉了社会对妇女的迫害与不公,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同情,颇有近现代思想解放的风格。而其语言平易典雅,使人读之生趣,简单易懂的文字更容易阐述道理。其二,他的作品也表现出来了离愁别怨,例如《离居》,《感离》等,将社会中老百姓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东西写进了文学作品中。

他的文赋运用大量意象的描绘,讲感情抒发得真实,毫不突兀。

这些赋,冲破“劝百讽一”的传统牢笼,变汉赋的“子虚乌有”为直接的面对惨淡的人生,描述自己的经历,感受,见闻,从另一角度届时社会矛盾,反映时代精神,俨然是楚辞精神的复活。

5.喜闻乐道的书

而曹丕的“书”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最为后人所传唱而经久不衰的就是他的《典论》。而曹丕对自己这部呕心沥血的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称之为可是自己“立德扬名,万世不朽”(曹丕《与王朗书》)。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同于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论文,而更倾向于文学散文,抽象说理。他运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利用与生俱来的委婉的笔调,阐述观点,批评作品,以情入理,娓娓道来,恻恻动人。而其《典论自序》则颇似一篇成长日记吗,将自己幼年时期与将军邓展比武等事写得细腻动人,让人仿佛亲临了曹丕那段年少轻狂的时光。

(二)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1.曹丕的政治诗

曹丕在政治诗上所表现出的依情缘理,“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的忧国忧民,把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离乱作为基本矛盾,以生命意识为底蕴来进行抒情的写作特点,在屈原的《离骚》之后,建安时代之前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而正是因为诗歌的缘情而作,恰恰使其拥有了使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古朴雄峻、深沉博丽、慷慨刚健、风清骨俊、气势豪迈、真情毕露,文风悲凉、情文并茂、诗如其人。这种昂扬悲烈的文风、诗风,便造就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并且这种现实的文风带动了建安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客观上促进作者发现自我和周围人的情感个性。

2.曹丕的叙事诗和闺怨诗

在曹丕的这些作品中,那种因时代特征而产生的悲壮之声消失了,生活的时代特征逐渐淡化为朦胧的背景,以《燕歌行》和《于谯作》为例,两首诗分别一女性的口吻书写了春归离别和以武将的身份倾吐了大乱之后痛定思痛所产生的哀乐。诗人在诗歌中重视抒情,“故乡之情”“骨肉之亲”“朋友之义”“儿女情长”“游猎之乐”等或美好或悲伤的特点,带动了建安风骨的产生。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3.曹丕的文赋

曹丕的文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时代精神,他的抒情小赋带动了赋体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向真情实感方面的发展,出现“志深而笔长”的赋情之作。作为腋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曹丕起了积极的倡导作用,这从建安文人的同题赋中便可以看出。在同咏一题,共咏一赋的情况下,人们构思各异,次才竞纷,促进了抒情小赋的发展。

4.以理服人的书

曹丕将文摆脱了过去的说理,而向文辞玉丽的诗歌方向靠拢,强化了散文的形象美。而这种文风,对于建安文学和风骨的影响是隽永的。其《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时代,以理服人,且包含深切的感情。由实用性转变为抒情性,乃是曹丕的功绩。

5.对于诗体的大胆革新

曹丕对于诗体的革新,尤为值得注意。他的诗虽然多为乐府,却择曲制诗,,依旧区制新辞,不拘旧格,便创新体。曹丕较之其他作家,更为注重五言诗的简短化,已显南朝五绝,五律形式的端倪。六言诗《寡妇》《令诗》等也是对一种新诗体的大胆尝试。而其《燕歌行》是现存文人作品中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一直被人们尊为“唐诗鼻祖”“叠韵歌行之祖”。《陌上桑》的三三七句式在当时也是少见的。《大墙上蒿行》更是开创了长句的先河。所以后世评价该诗为“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王夫之《古史评选》))如此佳作,对后世盛唐李白鲍照等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情感真挚的 真人形象

1.性情中人

在开篇论述后人对曹丕的不公的看法时,引用过《世说新语》中曹丕命人做驴叫为王粲送葬一事。表面即为荒唐,凸显出曹丕的可笑至极。先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可信程度,曹丕的这一做法可是体现了他是个性情中人啊。

更有《太子》一文,虽然曹丕听说自己被封太子是喜形于色的表现被辛宪英评价为:“世子的责任是,代君主主持宗庙、管理国家。代替君主,不可以不忧虑责任重大;管理国家,不可以不担心治理困难。应该胸怀忧戚、谨慎小心的时候,却反而大喜若狂,这样如何能长久?魏国国运恐怕不能兴隆了!”但是,就其抱着辛毗的脖子喜极而泣这一点来看,可谓是喜怒皆形于色,是个毫无顾忌的单纯的人,比起心机深厚的曹操,在乱世中,这样的人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最真实的。

2.大男孩般的可爱

虽然曹丕是一代君王,但骨子里仍存在着大男孩般的天真。只因为一句“南方〔有〕龙眼、荔枝"他便去推销自己喜爱的水果“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曹丕《与群臣诏》)于是后世喜爱曹丕的人便自称为“葡萄党”以示自己喜欢曹丕这种孩子的性格。

3.理性的现实主义的人

作为魏晋时期的人,在寻仙问道如此盛行的年代,曹丕却反其道而行之。《秋胡行》一诗中说道:“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他尊崇儒家学说,推崇孔子的理论,提倡忠孝,讲究今生今世,是个现实主义的人。

4.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

他的情感是那么丰富,又是那么真实,对于亲情,就如同他在《短歌行》中写到的一样。曹操逝世后,曹丕用曹操生前最熟悉也是最爱的格调《短歌行》谱写了一首悼词。后人有评价说这首词皆是套话,是曹丕为了做给世人看自己是个孝子而作。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做样,又怎会写出“呦呦游鹿,衔草鸣霓。翩翩飞鸟,携子巢栖”(曹丕《短歌行》)的句子呢?他没有去歌颂曹操的丰功伟绩,没有起感怀曹操的经世谋略。而是站在了一个儿子的角度,去缅怀自己的亡父。人们说这首诗“音质最美”,而我觉得,这首诗的价值恰恰不在文学方面,而在感情方面。曹丕借助诗歌的方式,说出了每个失去了亲人的人内心都有的话,如同一句“我爱你”一样简单,却可以扣动读者的心弦。这世上,再没有比“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曹丕《短歌行》)这样的话更能凝聚世间一切失去了所爱的人者内心的悲痛了;也没有比“呦呦游鹿,衔草鸣霓。”(曹丕《短歌行》)更能表达失去了庇护的子女在人世间的孤苦无依了。然而真些话说的都极平常,极普通,毫无扭捏之感,只有对父亲拥有真正的爱戴,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写出这样动人心,移人情的文字啊。

5.相敬如宾的爱情

对于爱情,他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看皮囊。对于曹丕来说,他身边的女人所吸引他的,不仅仅是她们的才华横溢,清秀美丽,更重要的是她们纯洁的内心。曹丕休掉善妒的任氏而迎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有人说是曹丕的这一举动造成了甄氏日后的不幸,致使她死的时候“以发披面,以糠塞口”(《三国演义》)。但是,作为战败方袁家的儿媳妇,在那个群雄割据的乱世一定是难以谋生的。而曹丕的这一举动,反而恰恰给了甄氏生的机会。当然,曹丕看上的断断不止是甄氏的美貌如花。《内诫》中写到:“三代之亡,由乎妇人。故诗刺艳妻,书诫哲妇。”(曹丕《内诫》)曹丕主张艳妻败政乱俗,并举三朝皆亡于女子,和当朝袁家,刘表等例子论述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子的偏见,但作为人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作为从来都不乏红颜知己的乱世君王来说。所以,他看上的不仅仅是甄氏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的美。她的“知音识曲”(曹丕《善哉行》)她的“和媚心肠”(曹丕《善哉行》)。所以演义中记载曹丕赐死甄氏而且只是因为“年老而色衰,色衰而爱驰”和一首表达哀怨的《塘上行》这种做法是很不可靠的。根据《魏书》记载,甄氏和曹丕是度过过一段相濡以沫的时期的,并且甄氏死于疾病。不管怎么说,曹丕依旧是立了甄氏的儿子曹睿为太子,还托孤于司马懿,可见曹丕对真实的用情至深。

至于曹丕身边的其他女人,有擅长谋略的郭女王,还有史书上名不见经传的任氏。以及野史中记载的颇为有趣的四大宫人等。有趣的是,在曹丕的身上,没有发生过当年自己和兄弟争夺太子这种事情。并不是因为曹丕的儿子少,据史书记载曹丕有十个儿子。而没有发生兄弟相残的惨剧,一定原因是曹丕意识到了同姓相残的恶果,明白了“攘外必先安内”这一道理。“绍听顺妻意,欲以尚为嗣,又不时决定。身死而二子争国,举宗涂地,社稷为墟。”(曹丕《内诫》)曹丕从当朝汝南袁氏由于儿子争国而导致基业毁于一旦悟出了道理。两个儿子姑且可以会点江山社稷,何况自己的十个儿子呢?于是他有先见之明的提早立嗣并托孤给心腹司马懿。这一举动虽然间接导致了日后三家归晋司马篡权,却暂时稳定了当时的局面,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功绩的。而纵观历史,能做到处理好子嗣问题的皇帝,是少之又少。有他立嗣甄氏的儿子这一点来看,他对甄氏依然是有情的,这种感情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而是在日常中不会被削磨的埋藏在心底的。

曹丕的确多情。温柔乡里,美人帐中。但他却不滥情。他爱一个人的时候,是专一的爱她。他为了缓解薛灵云的思乡之情,为她建造九华台,在北方重现江南水乡莲叶何田田的温婉。(东晋王嘉《拾遗记》)他爱甄氏的时候,相濡以沫,他写诗,她研磨,相敬如宾。

他多情但不滥情,这些足以表达曹丕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比他人更加丰富的感情的普通人。

三.邺下集团的文人领袖

有句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丕的朋友都是当时鼎鼎有名的文人墨客,例如陈琳,王粲等人。可见曹丕的文学修养之高。并且他又是建安文人集团的中心,带动了当时文学的潮流,可见他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曹丕在交友方面留下了著名的《交友论》。其中,客观的论述了交友的必要性,也同时批评了当时不同文人不同的缺陷。此文论交友之道,认为交友不仅是人伦之本务,也是王道之大义(《曹丕诗注》),并与古之贤人自比,体现出了他志趣的高雅。在当时还出现了太子四友的概念“司马懿,陈群,吴质,朱乐号太子四友。”(《三国志宣帝传》)。难能可贵的是,曹丕交友不论身份地位文臣武将,只要觉得对方有过人之处,便会与之为友。例如曹丕与夏侯尚“布衣之交”(《三国志夏侯尚传》)

到此为止,从文章,从性格方面分析了曹丕,希望让大家对他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到他的文采斐然,认识到他写作理念对后市的影响,认识到他的毫不扭捏的真性情,认识到他骨子里大男孩的可爱,认识到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点点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众人一个真真切切的曹丕,一个作为文人,作为帝王,最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曹丕。他出生的时候没有“日月入怀”这类异景,说明他只是一个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只不过是早活了几千年而已。

往事越千年,回到那段尘封已久的,习惯性被人忽视的魏晋时代,去体味曹丕那金戈铁马间的多愁善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3655.html

更多阅读

千年痴情守候——一个绝世凄美的爱的传奇 痴情千年盼轮回

一个女子千年的心事 千年痴情守候在五尺道驿站-豆沙关千仞壁立、震慑心灵的偏崖子上,有一雄伟挺拔的山巅,气势和峭拔令人望而叹止,远看就如一条雄居其上的龙正在奔腾跃飞,它脊背墨黑,龙须飘飘,腾空而起,雄姿英发,龙珠滚落,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千年白狐(歌词) 千年白狐电影

无意中听到此歌,仿佛那湿漉漉的的灵魂在阳光下飞舞,一曲悠怨,充塞天地,摇摇荡荡轮回前世今生......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

《千年血后》最我着的哥特影戏劣秀剧照赏析 哥特式字体

  电影讯《千年血后》这部影片儿儿被称为80时期最优雅的哥特电影,导演托尼·斯科特把我们引进了一个跨越时空,神秘而凄艳的吸血鬼世界。《千年血后》剧照  美艳迷人的凯瑟琳·德诺芙在片中扮演一位优雅悦目的女人,她取戴维·鲍伊饰

声明:《我爱曹子桓 千年孤寂爱与痛 爱与痛缠绵txt下载》为网友温酒烫眉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