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苏轼传》记载,苏轼于元丰二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抵贬所,最初即寓居于定慧院。这里实际是个佛寺,又名定惠院,苏轼曾写有《游定惠院记》一文。这一时期他与佛印禅师等高僧常有交往,并且成为很好的朋友。作者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未几即迁居临皋亭,最后又复营建了东坡雪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初到黄州时所作。这是一首借物比兴的词,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的上片,前两句展示的是一个幽冷凄清的环境。词人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就是残月。“漏断”指古时计时的漏壶水滴完了,也就是夜已深了。意思是说,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上,漏壶水声已断,夜深人静。这里,不但表明了时间已经是深夜时分,也营造了寂静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接着词人写道:“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缥渺”即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幽人”即幽隐之人,或者说隐士。《易·履》中水:“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孤鸿”即孤单的鸿雁。三国魏的阮籍《咏怀诗》之一中写道:“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两句是说,我这独自往来的幽人,就如那时有时无的孤鸿影子一样。这里“幽人”和“孤鸿”看似两个意象,其实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幽人即是孤鸿,孤鸿即是幽人。这————里,词人借此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境。其中,一个反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这种感情的力度。
下片四句表明看来把重点落在写孤鸿上,而实际上是借物抒情,都是在写自己。词人写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省”即了解、明白。这里是说,孤鸿被惊起不断地回头,心中的怨恨却无人知道。据相关资料看,这里是指词人经过乌台诗案后,惊惧犹存,以致难言,即使有恨也无人知道了。表明了词人把寂寞痛苦压抑在心。所以,词人最后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孤鸿找遍了寒枝,拣来拣去总不肯栖,而宁愿在寂寞的沙洲里受寒耐冷,篾视流俗的生活态度。其中,“尽”字后连带“不”字,不但表明了词人的选择很多,而且也表明了词人的决心。可以说,诗人借“孤鸿”宁愿“寂寞沙洲冷”来表现了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品性。
在艺术上,这首词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借物抒情。
诗人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物寓怀,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自伤,同时也表示了作者的孤高自许,篾视流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寂寞。
其次,环境描写
这首词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词的上片描写了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描写出了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下片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品性奠定了基础。
再次,运用反问
词作中,反问句的运用,不但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第四,借物抒情。
咏物诗往往是对物的描写而达到对人的表现,词作中,词人在对孤鸿的描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