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朋友,你对这首诗熟悉吧!
有人说恶俗,有人说直白。然而,这可是胡适唯一传世的诗。
安徽绩溪上庄,算是中国著名的古村落了吧!近几年来越来越“被喜欢”的一个人——胡适,就出生在这里。他是这个村落的符号。
过去一提到胡适,人们常常将他同“全盘西化”以及民族虚无主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胡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诗人、杰出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方向,鲜明地树起批判的旗帜。刊载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上的《新思潮的意义》是一篇带有宣言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就是它在指导着新文化运动在全线更加有力地展开。说起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和白话文学运动,不得不提起胡适的《尝试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身体力行地投入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实践之中。在文学理论方面,他陆续发表了《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区别,大力提倡新文学创作。在引进西方文学作品方面,他翻译了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等名家的部分作品,为国内的新文学创作提供精品借鉴。最为可贵的是,胡适一马当先,尝试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1917年2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几首白话诗,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这些作品,虽然还留有旧诗的若干痕迹,但采用自然音节和自由句式,开始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内容也表达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正如他把它们结集时取名《尝试集》所表明的,他为新诗创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试”。
《尝试集》初版本共收46题52首诗,分两编。大体上说,第一编还未调跳出旧诗篱笆,多采用五、七言律绝形式。第二编则刚开始打破了律绝体的束缚,自创新制,面目与第一编大异。1922年10月,出第4版增订本,分三编,删去初版中一些诗,增入1920---1921年的新作14首,计45首。《尝试集》的“尝试”主要致力于诗的形式革新,是胡适“文学的实验主义”诗体大解放理论指导下的认真实践。这种“诗体大解放”的创作实践,经历了由改良到革命的变化过程:初版第一编中除《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或囿于五、七言律绝的体式,或径用《沁园春》、《水调歌头》等词牌,不仅袭用旧诗的意象,且多有文言夹杂于白话之中,这可以说是胡适“尝试”的“词调时期”;初版第二编和四版第三编中,从《关不住了》开始,《威权》、《应该》、《乐观》等,都写的极为自由。《关不住了》其实是一首译诗,胡适自己却认作是“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
诗集中是作者写于“五四”运动前后的诗歌,渴望改革腐败政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感情。抨击了封建旧礼教的道德。歌颂了民主革命前驱的奋斗精神,表达作者对民主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如《鸽子》流露出投身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老鸦》作者以被封建余孽视为不祥之物的“老鸦”自况,托物言志,表达了敢于背离千古训律的骄矜之气和傲视权贵自走新路的执着意向。《关不住了!》(译诗),真切地写出“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造成婚与爱的错位,给一双纯情男女带来的情感痛苦。又如《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的碑歌》作者颂扬辛亥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威权”》和《乐观》谴责封建军阀强权统治。《赠朱经农》抒发作者的理想与抱负。《尝试集》的特点,句不限长短,白话入诗,声不重仄平,音节自然,打破旧诗律的束缚,章法简洁,风格平实,语言熟练,节奏自然,开始显示了真正白话诗的艺术风貌。尽管存有明显的缺点,但它毕竟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后,出现的第一部白话诗集。独取蹊径,古今沟连,中西兼涉,是胡适实践“白话诗试验室”的三个流程:“刷洗过的旧诗”——“变相词曲”——“纯粹的白话诗”。尝试成功。《尝试集》产生的影响是好的。如陈炳垄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说:“真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轨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他对于‘文学革命’诗体的解放是提倡”。杨义在《中国新文学图志》中指出:“《尝试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诗外,在于他为新文学运动率先试作白话诗的胆略,在于他拓展人们创造新诗的视野和勇气。
胡适先生在《谈新诗》一文里谈到很多写新诗的技巧,而他呢,只是想根据中国“自有新诗以来十多年内新诗坛上”有的诗,来谈谈他心目中新诗标准,而靠不靠得住,当然是一番“灵魂的冒险”,而这种冒险,由于胡适先生《尝试集》的开创性贡献,就让我们读读这首见于“《尝试集》增订四版第一首”的好诗《蝴蝶》吧!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蝴蝶》,初看有点像“打油”诗,细细一咀嚼,里面却有很深的情感。胡适说过“我觉得《蝴蝶》这首诗好,也是后来的事,我读着,很感受这诗里的内容,同作者别的诗不一样,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为什么这好像很飘忽的句子一点也不令我觉得飘忽,仿佛这里头有一个很大的情感,这个情感又很质直。”
在诗歌的形式艺术方面,《尝试集》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尝试集》的多数作品正是努力向着这个目标靠拢。平实、冲淡的意境。托物言志,是胡适较多运用的手法。
在诗形和用韵上,《尝试集》的代表性诗篇,多是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但《尝试集》不仅为“诗体的大解放”在新诗史上占了一个光荣的位置,也以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诗的质与形的统一。虽然《新婚杂诗》、《你莫忘记》诸作在伦理观念、民族观念等方面确有与“五四”精神相违拗的因素,一些诗篇虽有封建士大夫式的思想与情趣,但是,就总的倾向上来看,《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胡适这一时期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研究工作,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试想当时要没有“胡适”,恐怕也就没有“白话文运动”——至少运动也不会在那时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