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一件玉螭虎:
这件玉螭虎与上一件玉狗是一个坑出来的,我不想说它们一定是到代的高古玉,我只想说它们具有汉唐风格,这种沁色是朱砂沁。如果说是新品伪造的沁色,那么我不知道这些沁色是如何深入肌理的。
即使是新品,那么请想想这么大块的和田玉现在是什么价位?它的玉色接近青白玉,但也有专家看了后说,应该原先是白玉,时间长了才变色的。因为是照片,所以各位不一定能看清,它的玉质十分通透和纯净,在强灯光和30倍的放大镜下几乎看不到玉花。手感极其滋润,油份非常浓,而且整体毫无络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两块玉是籽 料,因为我发现局部有皮。但这些有皮的部位显然并没有有意识的显示出来,而是处理在一些次要位置并且通过雕刻予以掩盖。这是因为玩皮是清代开始的,而且南方一带有些藏家特别喜欢。所以如果是高古玉,哪怕是明代的玉器中都基本上看不到有皮的。
玉螭虎长14公分,高7公分,重量1.1公斤。上期发的那个玉狗长16公分,高6公分,重量0.6公斤。
为什么叫玉螭虎?
中国历来艺术创造的神兽中比较有名的起码有三种是独角的:一是麒麟,二是貔貅,三是螭虎。
麒麟的历史传说悠久,但是它的形象却是明代后才定型的,麒麟的形象是龙头、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独角。也有一种说法是,麒为雄,独角。麟为雌,双角。
《礼记》礼运载:“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据说孔子见过麒麟::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而且据说孔子获麟而绝笔写道:“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之后孔子不再书写,并且不久即亡故。
麒麟的一个鲜明特征是龙首,满头毛发,由此而与貔貅、螭虎区别。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貔貅的传说也是历史悠久,《礼记·曲礼》中就有:前有挚兽,则载貔貅。在长期的传说中,貔貅的功用逐步演变成避邪和聚财两大功能,而这两点也非常合常人的心态,因此历来以貔貅的形象作为艺术加工的对象是很普遍的。六朝期间中国大地上多处出现巨大的石雕貔貅,现在还留存有许多。
去年在保利拍出四千多万的一件摩根秘藏的清乾隆御制翡翠雕貔貅水丞曾轰动一时。
这件东东其实和我上面展示的那件很像,似乎不应该称为貔貅,因为这件玉雕上没有翅膀,而貔貅则有翅膀:
下面这件是2007年美国纽约苏富比4525万成交的六朝貔貅
下面这些现在还存在于江苏附近的田野里:
存于洛阳关林博物馆的一件石貔貅:
除了麒麟和貔貅外,战国和汉代以及元明清还曾大量流行螭虎的形象。本来最早的时候大概只有“螭”这个名称:《左传·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之载,其中“螭”字,据注家称:“螭,山神,兽形。”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螭龙和螭虎两种。螭龙的形象在元代瓷器中也能大量看到。而螭虎则常与貔貅相混,其实螭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没有翅膀,而有一个虎头。
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的六朝玉螭虎
同样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另一件就是貔貅:
而我的这件显见应该是螭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