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阴霾弥漫体坛——评《马家军调查》 西北马家军

文坛阴霾弥漫体坛——评《马家军调查》 西北马家军

文坛阴霾弥漫体坛

——评《马家军调查》

我们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历史,注定了诸多关于国民素质、文化沉积等永远反思、商榷和变革的问题。而基于我们所面临中国历史重任的内在要求,必须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发展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当读完《马家军调查》全文,心情无可名状地渗透一种凄苦和沉重。作者究竟想告诉世界什么?《马家军调查》嘲谑了一个背负着民族精神的冠军群体,国人的目光关注着无奈的马家军。

1

《马家军调查》一文开宗明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俊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家军。”潜台词显而易见——过去你知道的马俊仁、马家军有假!谁不大吃一惊,谁不想弄过明白。特别是在改革的大潮中漂浮起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骗局,冒牌中央干部的、冒牌海外巨商的、冒牌历史名人的,无奇不有,那样都有人敢干。莫非马俊仁这个来自落后农村、没读过多少书的世界冠军的缔造者是一个谎言?

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这样写道:“我在九四年得知马家军溃散的消息,最早掠过脑际的人物竟是约翰逊和禹作敏。”作者提及的约翰逊是在汉城奥运会服用兴奋剂创所谓百米短跑新纪录。欺骗整个世界的体育骗子;提及的禹作敏则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当年独霸天津大邱庄,可以随意抓人、打人,骄横跋扈的土皇帝。作者由马家军“溃散”联想到约翰逊和禹作敏,可见马家军身上已出现相类似的问题了。

在世界和国人的眼里,马俊仁及其弟子把实现自身价值与理想结合起来,视为担当国家与民族荣誉的实际步骤,创造了令世界吃惊的奇迹。这在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世界田径史上都是最辉煌的一笔,有着超越于时代背景之上的民族精神价值,获得世界广泛高度的赞誉,唤起国人骄傲的自豪感。同时牵动国人长期以来对马家军的理解和关心。最近,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了马俊仁进京要钱建田径中心,获得中央部门的重视圆满解决的新闻,国人更是期望马家军能够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再度辉煌再展示民族风采。

正在马家军备战的时期里,出现《马家军调查》这样一篇伤害和淡化马家军的文章,是不合时宜极不应该的。作者不理睬亿万国人对马家军的爱护和厚望,对国人的心情视而不见,费尽心机挖掘马家军的缺陷,刻画出一群透着凶历、俗气的人物:粗暴残忍的马俊仁、狡猾妄为的王军霞、萎缩胆怯的曲云霞、霸气争权的崔大林、有气叫冤的阎福君以及心机深奥的王有馥、受辱无悔的曲老头、精明受骗的何伯权和一群无知愚昧的马家军弟子。这篇洋洋四十万字的调查倒真是把国内外亿万关心马家军的人的视线和思想感情搅乱了。自马家军取得成功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马家军所作的宣传报道,全被《马家军调查》的报告文学否定了。是全部新闻的失实?马俊仁对所有采访记者说的是假的?在大会上说的是假的?对国家体委说的是假的?中国新闻界、中国体坛、中国文坛因《马家军调查》一文陷入了让国人怀疑的困境。

如何宣传马家军?如何评价马俊仁?这或许不应该是一个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和人民需要马家军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

马俊仁真是一个谎言,需要作者揭晓?

马家军真是一个迷,需要赵瑜破译?

2

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竞技体育被喻为和平年代的战争,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采和意志力量,它以竞争的方式塑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如何评价竞技体育的成败,是体育问题,无疑也是文化问题。由于中国体育走出“东亚病夫”的阴影也就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国民对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荣誉看得十分重,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去关注。特别是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体现在体育作品中更是格外受到读者的苛求。因为,体育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在真与假、美与丑、灵与肉之间应该突出它的审美的理想,表现它审美的风范,激励人们的爱国精神冠军精神和敬业精神。马家军让世界震惊不解的正是古老中国文化从落后中转化和焕发出来的王者之气的民族文化价值。如果作者循着马家军的心路历程全面刻画马俊仁及其弟子王军霞、曲云霞等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从训练到生活到夺冠的艰辛、痛苦、矛盾和缺陷,展示完整而丰满的马家军和马家军精神,给人与启迪或警戒,给人与激励或鞭策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是,《马家军调查》一文的作者抱着“时下国人对于体坛上的胜利已经不再看得过重”的偏激之见,以逆向思维的笔触披露了鲜为人知的马家军最灰暗、最丑陋、最不应该传播,或起码暂时不宜言传的内容。

在作者所谓自己“脑子里平时对马家军的积累储蓄比较少,手头资料不多”的情况下,一到大连马家军田径培训中心就发现“像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别墅。”坐在马俊仁的办公室里“我只是感到在马嘶人喊刺刀见红的肉搏战停息之后许久,阵地上依然弥漫着无边的哀痛。”由此以作者笔下出现最多的“兵变风波”的字样为引线,从马俊仁伤了人家的心开始,写马俊仁卖秘方、辞职驱阎、闹独立上大连、拖队伍为自己母亲清明上坟,再写马俊仁与王军霞、曲云霞之间的是非曲折、驱逐刘东、谎言作报告、搞造神迷信活动、最后兵变大连。全篇不可不谓是秘闻奇事。作者用大量“多年来同田径运动或常同马俊仁打交道的人”的谈话,烘托出一个人际关系特别紧张、性格倔强,“除了没有官阶,其余应有尽有,脾气大得吓人。老马一声吼,关东大地抖三抖。甭说辽宁体坛说一不二,就是拿到中国体坛论,也是呼风唤雨无人可挡”的马俊仁;作者更是着重描述了王军霞等9名老队员成名后不堪马俊仁的重压和折磨,策划“兵变”告别“恶梦”的情节和马俊仁与王军霞之间“刺刀见红”的斗争。作者特别引用了王军霞1994年6月7日的日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战胜你,让你知道人的尊严!你欠我的我要让你加倍偿还。逃脱得掉吗你?看你的运气了。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想你无法逃脱一个把你死都压上了的我!”作者也这样描写“兵变”出走的王军霞9名队员的心情:“宁愿承担苦难吞咽苦果,也不同昔日的马家军为伍!从今往后,俺们不再受打受骂,俺们不再屈辱的生活,俺们不再当牛作马……”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伤痕累累、矛盾重重、师生关系一片漆黑、缺少音乐、缺少爱情、缺少文化、缺少生活情趣、枯燥苦闷压抑单调的马家军。而所有的这一切又都是马俊仁导演的一幕愚昧的悲剧。

作者重墨叙述了马俊仁忘恩负义于最早赞助他一万元的个体户、自己出了成绩不提基层教练和体校的支持、赤膊上阵以辞职要官驱逐辽宁省体委主任阎福君,阎福君忍辱负重、崔大林隔岸观火,是是非非好一场闹剧。作者特别反复交代了曲云霞未离开马俊仁是“别有原因”,姜波和尹莉没有随王军霞走是“稀里糊涂留在了大连。”总之,真实的马俊仁是一个畸型的人,真实的马家军是一个落后的队伍。

3

从光明走进黑暗只是一步之遥。马俊仁光辉的背面肯定是阴影。如果以正面的光辉遮掩背后的阴暗是一种残缺,那么,用背面的阴暗淹没正面的光辉无疑是一种扼杀。

作者既然要写一个真实的马俊仁,应该少不了对马俊仁生活经历的描写,少不了对马俊仁热爱中长跑事业的追溯,写出马俊仁辉煌与灰暗、高傲与低微、成功与失败、复杂与简单、刚强与脆弱、耿直与虚荣的传奇的人生和立体的形象。可是,作者对涉及马俊仁的重头戏内容却采取了淡化的处理。文中对马俊仁的童年、辍学、参军、从教、做教练的成长、成才、成功的过程所用笔墨之吝惜、简洁,不能不说少得可怜,这条脉络仅能让人认识一个模模糊糊的马俊仁——从童年到参军只写了一百四十多字;在军内的情况只有“3368公安部队”八字和一百个字对马俊仁的一张军装照片的描写;从部队回到农村的情况只用过了“在农村呆了一段成了家”着一句话就作了交代。对马俊仁被选入教师进修班培训、结业、分到山里中学;“在田径场上出人头地”、一步步调进城里中学;带中学生田径队去西班牙取得冠军;82年训练的小队员打破辽宁省成人纪录;在85年辽宁省运会上“鞍山队员全线输光”“唯一是老马的队员杨新在省运会上一人独得两快金牌”,“猛然间促进了人们对老马的认识”,鞍山市体委调马俊仁作专职教练,“经过排除各种干扰,老马终于上来了。”这段近二十年漫漫岁月的曲折经历,作者只用短短两千字的“一位与马俊仁当年同在短训班里共事的教练回忆”就完成了对马俊仁一段重要人生旅程的全部描述。对马俊仁作教练后如何捉摸钻研训练方法;如何调节恢复队员体能;如何思考制定比赛方法等关于马家军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却在文章里难以找到,让读者一头雾水。这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故意的省略。作者笔下刻画的马俊仁是一个以基层教练作梯子,卖嘴皮制造谎言;擅长弄花、养狗、经商;权欲利禄熏心,说什么“学习王杰”言语显得陈旧的人物。

特别是作者借采访对象之口对马俊仁取得的成功作了这样简单的评价——在鞍山这块田径土地上谁干中长跑都会出成绩,“不觉得老马的成功有什么奇怪之处,老马无非是先行一步罢了。”这段话看似作者不经意的无聊之笔,实质是作者已轻率地否定了马俊仁。

对马家军整体的描写,同样在文中看不到王军霞、曲云霞等人如何投入艰苦的训练,如何克服伤痛的困扰、如何调节单调的生活、如何树立拼搏的精神而夺取冠军,文中看不到这群农村小丫成为世界冠军的一长串感人的故事。作者的笔绕来绕去都是围着“兵变”做文章,披露了王军霞等9名老队员的“行动纲领”即与辽宁省体委讲价钱的《协议书》——“长期以来,我们在马俊仁指导的训练中,忍受了人类不堪忍受的苦难、打骂和人格的凌辱,使我们的身体遭受了损伤,有些队员身上的伤病较重。我们的心灵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马导从来不把我们当人看待,而是把我们作为换取他荣誉和金钱的工具。”《协议书》中还提出:“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国人控诉马俊仁对待我们的罪行。”并要求:一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合理分配;二带工资上大学;三把马家军所收获的赞助费、广告费、出场费和奖金奖品进行分配。至此,可以说作者揭示了马家军“溃散”的根本原因——是教练马俊仁与其弟子王军霞之间的矛盾反映。作者特别交待斗争还一直在延续:“三年过去了,马、王之间种种矛盾依然尖锐存在……世俗化成分越来越浓。”“王军霞此次在八运会期间退身休整……马俊仁在省内扬眉吐气,也令她生出了许多担心和忧虑。有人常常对她说:马俊仁又起来了,他能放过你吗?”

这就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描写和告诉我们的一个真实的马俊仁和一个真实的马家军。

4

不难看出,作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思想和农村落后经济现实的影响中找到马俊仁、王军霞这些来自贫穷山乡、有着浓厚农民意识、没有多少文化的体育天才的成功秘诀。但作者仅停留在了人的感情关系的表面开采的所谓第一手材料的堆集上去了,没有深挖出马家军荣辱变化的实质原因。马俊仁、王军霞这些苦出身的人,他们最初的追求、拼搏、苦斗的动力是为了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特别是努力的结果实现了自身价值与国家和民族荣誉的结合,当荣誉的光环和金钱源源涌来之后,人的物化观念一时难以走出浮躁期,物欲的力量无疑冲击队伍处于变动之中,自然失去长期以来的恒常状态。此时,马俊仁的管理方法就代替金钱和物欲的负面效应成为了马家军分裂的矛盾焦点。所以,认识和总结马家军的成败得失,只有直面中国的国情和落后的经济文化底蕴而深入剖析马家军的物化扭曲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传统关系的变异和压抑人性的真实内涵。作者不应该偏激地把马俊仁置于一种尴尬、失落的境地,并让马俊仁对马家军的创伤负责。这是不公允的描述,也不可能被广大读者认同。

《马家军调查》一文的作者忘却了作家的使命是创作国人关注的社会题材作品。作者盲目走入了无聊而狭窄的创造道路——曝光和揭露英雄或名人的阴暗面。作者自己坦言:“题材写来写去很容易写完,有必要深入开采,写出题材之外的东西。而人这个文学的永恒题材,永远写不完。作家的眼光如果仅仅放在社会学上,不可能超越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要关注人学。”可见,作者是要单纯表现马家军的人的本质,故意忽视对马家军理性的研究。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理性不仅是人们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能力。作者既要探讨马家军“溃散”的本质,就不应该忽视对马家军之所以成功的理性的研究。作者又言:“之所以产生马家军现象,我想他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与今天这个奇异的历史段落,都有对应及千丝万缕的联系。”简析作者的创作思想,真有点古而怪之:一是题材写完论;二是作家要越过社会学关注人学;三是马家军的丑陋现象源于今天这个奇异的历史段落。作者一边强调社会学是社会学家研究的事情,人学才是他创作的命题;一边却又说马家军现象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作者的创作思想是比较混乱的。作者对体育运动人的精神和素质中的愚昧和落后的思考与把握,完全是局限于传达劣根痼疾的现象,缺乏观照历史观照运动的结果,缺乏观照生活的整体性的思考与把握。所以文章少了生活真实和体育作品真实的有机结合,无法获得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双重意义。其实马家军获得成功的“机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惜艰辛和血汗。马俊仁、马军霞、曲云霞等人并非天生就钟情于中长跑,马家军能够出现多人多次摘取国内外桂冠,靠的就是训练方法得当和队员不畏艰辛的努力。这是理性的体现,体现是天才的车轮。在作者持怀疑和批判的眼光里马家军的训练和管理方法简直是“发疯”。所以,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是人的本质陷于负面效应的困惑,完全忽视了马家军的主流和理性的真实的结果。

5

在作者着墨诠释马家军“溃散”的主题里。刻意运用嘲谑的隐喻意象和语言贯穿于全文始末。这里随摘几段供读者鉴识:

——作者去田径中心马俊仁的办公室坐定后,“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咱就叫了个‘马家军’呢?而马家军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自称为“体育人”的作者并非不知道和不懂,这也并非真是问题。无非是作一番嘲讽。

——作者刚同曲云霞和她父亲见面,“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出,老曲头的内心是苦涩的,女儿曲云霞同样闷闷不乐。”作者心里早已有了对马家军矛盾的倾向性,提早暗示曲云霞一家与马俊仁的对立关系。

——作者看见马俊仁办公室墙上唯一的装饰画上写道:“老队员李颖、历建平退役时赠送给马俊仁的,上书‘恩师永难忘’五个红字。如今看到颇有些凄凉意味”言下之意马俊仁是“恩师”吗?

——作者写初见马俊仁印象:“一身打扮成龙配套,看不出一丁点儿山林的土气。礼帽加上一黄一白两枚粗大的金戒指使得他更像一个商界老板,似乎与体育不太搭界。”作者明显带有偏见。

——作者写马俊仁做“中华鳖情”广告,圣达公司给马俊仁买房、买家具,“什么都买了,就是忘了给老马配上两个书柜,买上两架书。”讥笑马俊仁没有文化。

——作者写辽宁省体委主任阎福君与副主任崔大林在全国七运会取得好成绩后的关系:“崔大林实现了自己六年来的凯旋梦,功勋卓著,他需要全省人民特别是党政领导给予充分肯定的。你阎福君来体委不过才九个月嘛。”戏谑崔大林夜郎自大。

——作者写马俊仁独自观察队员训练:“我觉得老马做工作的方法有点像间谍。”作者的潜台词就是马俊仁不搞光明正大,

——作者写王军霞策划率队“谋反”前给曲云霞过生日:“不曾把这个晚间的生日祝贺搞成往日对马俊仁的‘声讨会’。……本次活动同时带有谋略性的意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争取大师姐,联合大师姐,与马导斗争策略的需要。”明褒暗贬王军霞用策略拉夸马家军,整到马俊仁。

作者极尽嘲谑的笔法,给马家军划出了一个偌大的否定符号。

6

行文至此,我想到很多人常说的中国文化有一个怪圈,仔细想来此话真正不假。一些踌躇满志日思成名,或已有点名气欲扩大影响的文人,总想寻找捷径发现辉煌后面的阴暗、美好背面的丑陋,从猎奇出发,披露鲜为人知的秘闻,甚而至于不惜引起争议、打官司,从而使自己名满天下。还让人颇感费解和离奇的是《马家军调查》一文尚未正式发表,尚未正式与国人见面,尚未让广大读者评说,《中国作家》编辑部就先请来几位所谓的“名家”搞一个先入为主的导向性座谈会给《马家军调查》一文定位。并赞扬作者一改“过去写英雄,很少写到英雄的灰色部分”的做法,为报告文学创作了新的思路。如此匆匆座谈,如此几人定位,本身就说明了《马家军调查》一文的虚弱性。而且,《马家军调查》一文形成于三年前,抖落的也算陈谷子、烂芝麻了,原稿送给过多家编辑部和出版社均遭拒绝,可见,这些编辑部和出版社的编辑和主题是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民族的自尊心的。他们清楚地洞察到《马家军调查》一文除哗众取宠、引起一片哗然的轰动效应,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外,其他真难说该文有何真正的意义。《马家军调查》一文的问世,只能让人扼腕哀叹“马家军”的庸俗和民族文化的悲微;让人不满意新闻媒体包括权威性的报刊过去的宣传报道;让人暗笑各级领导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的不成熟;让全世界耻笑中国人自己的愚蠢。

这真是中国文坛怪圈中的怪圈——一种悲哀。

由此,我想到《马家军调查》一文是该写、不写、是三年前写的这个样子、还是现在写、还是待“马家军”这个名词消失后盖棺论定时再写,如果《马家军调查》一文真该写,甚至真如《中国作家》发表论文的责任编辑萧某所言发表该文是为了不使“文学将永远没出息。”那么,笔者忍不住在此戏言——让《马家军调查》一文像“马家军”体坛夺冠一样去世界文坛拿一个不管什么样的文学大奖回来,不就真正让人看到该文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只怕这篇文章拿到世界去曝光,老外会说:中国人在发啥子神经,把自己国家和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形象搞得灰不溜秋,如此丑陋不堪。

实在的,马家军功不可没的事实没有必要故意去淡化和抹杀,只要马家军创造的世界纪录没有被打破,就没有到国人淡忘他的时候。

究竟谁重创重伤了马家军?

《马家军调查》对文坛和体坛产生的负面影响谁负责?

1998年6月于沱江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4315.html

更多阅读

姜文最好的电影:导演叶大鹰评《一步之遥》

姜文最好的电影导演叶大鹰评《一步之遥》通常人们认为文人相轻是中国过去的文人的通病。今天要赢得一个同行的高度评价不容易。同为导演的叶大鹰(电影《红樱桃》、《红色恋人》、《天安门》等片的导演,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孙子)在《一步

评《秋姑娘的信》一课的教学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有专家认为,从学生表现看,课上学生要“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亮”;从教师的教学组织看,课要“上出文化,上出智慧,上出情趣,上出美感”,教师心中要“有人、有情、有疑、有智、有本”。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价赵慧

评《风云雄霸天下》之无名 风云雄霸天下电视剧

喜欢风云电视剧的原因,一大半是喜欢无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位武林神话作为一代宗师堪称圣者之名。他对武学悟性超凡,为人慈悲仁善,品德修为高深,更兼情意深重,与爱妻鹣鲽情深,与爱徒亲情浓重,以致对亡妻怀念不移,对徒儿宽容理解。正如他

声明:《文坛阴霾弥漫体坛——评《马家军调查》 西北马家军》为网友半夏微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